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用《谏逐客书》证实了鲁迅的说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之⽂章,李斯⼀⼈⽽已李斯⽤《谏逐客书》证实了鲁迅的说法
秦国⽂章⼤家——李斯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篇奏议,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政论⽂。

历史上诞⽣过很
多经典的政论⽂,⽐如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治安策》、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和
《出师表》、五代⼗国王朴的《平边策》等。

鲁迅曾说,“秦之⽂章,李斯⼀⼈⽽已”。

先秦⽂章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保留得并不齐全,
所以李斯的《谏逐客书》在史料的⾓度来说,本⾝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况且斯⽂被誉为先秦第
⼀鸿⽂,⽓势磅礴,词句优美,寓理于事,论证详细,最终让秦始皇做出了改变历史的正确决
定,其本⾝的⽂学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与伦⽐的!
多才多艺的李斯
从⽂学意义上来说,这篇⽂章以排⽐、⽐喻的修辞⼿法来阐述事理,词韵华美,理⽓充⾜,⽓
度恢弘,逻辑严谨既然具战国纵横说辞之犀利,⼜有汉代辞赋之华丽。

已露承上启下之态,这
和秦代之于春秋战国与两汉的历史位置是交相辉映的。

⽂章合为时⽽著,李斯的《谏逐客书》
⽂学意义不⾔⽽喻。

从史学意义上来说,正是李斯的《谏逐客书》针砭时弊、有的放⽮,使得当时已经⼼⽣谬论的
秦始皇回⼼转意、拨乱反正,从⽽与时俱进地收回成命,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作出了正确的决
定,为秦国的进⼀步发展壮⼤提供了源头活⽔,也为秦国统⼀六国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李斯的
《谏逐客书》是先秦第⼀鸿⽂也是毫不为过的。

这样的⼀篇伟⼤的⽂章值得我们⼼怀敬畏地去认真研读,历史故纸堆⾥被掩藏的芬⾹在我们虔
诚的态度下正在悄然地弥漫到我们思想⽂化的空间⾥。

《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谏逐客书》写于李斯即将被驱逐的情况下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是⼀个⼩吏,但是李斯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他对现实
主义的⽣存哲学有⾃⼰的见解,他信奉的是“时势造英雄”的理念,是环境决定⼈的思路和出
路——他的“⽼⿏哲学”。

不⽢平淡的李斯毅然决然地辞去⼩吏的职位,去游历天下,寻找机
会,⼀如我们今天的“北漂”⼀样。

也算是“苦⼼⼈天不负”吧,因缘际会之下,李斯拜在当时名动天下的荀卿门下学习帝王之
术。

虽说追逐名利是李斯发愤图强的源动⼒,但天资聪颖⼜动⼒⼗⾜的李斯还是在荀⼦门下学
得了满腹才学。

荀⼦也有意推荐这个得意门⽣到楚国春申君门下做门客。

但⼼中早有乾坤的李
斯却坚信六国⽓运衰减,难有作为,他⼀⼼要到秦国去⼀展抱负。

事实证明,李斯的决定是对的。

到了秦国的李斯投⾝于吕不韦门下,获得吕不韦的青睐以后,
他被引荐给秦始皇,从此开启了他和秦始皇强强联⼿的君⾂佳话。

李斯通过给秦始皇进献“趁六国疲软之机⼀统天下”的战略建议和“以利益、⾦钱分化离间六
国君⾂”的战术建议⽽备受秦始皇的重⽤,可以说,李斯是毫⽆违和地融⼊到秦始皇的政治队
伍的。

但是,有⼀个实际性的问题是李斯⼀直⽆法回避的,那就是李斯他不是秦国⼈,他是⼀个“外
籍⼈⼠”,这种⾝份在政治中是很敏感的。

虽然在战国时代,天下游⼠为了前途和理想,奔⾛
于各国之间,早已是常态。

但是在各国统治者⼼⾥,“本⼟”和“外籍”的隔阂是⼀直存在
的,也是⼀触即发的。

李斯和秦始皇最终⾛到了⼀起
前246年,六国眼见秦国⼤势渐起,不⽢坐以待毙,于是为了削弱或分化、消耗或拖累秦国国⼒⽽绞尽脑汁。

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耗费秦的国⼒。

韩国这种隔⼭打⽜的⾃保意图后来被秦国察觉了。

秦王怒不可遏,当场便要斩杀郑国。

⽽郑国说:“⾂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始皇总算冷静了下来,并让郑国完结了此项⼯程。

事情原本就此结束了,但关于“本⼟贵族”和“外籍势⼒”的⽭盾事实上⼀直存在。

所以那些因为客卿⼊秦⽽影响到⾃⼰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这件事对秦王进⾏离间,说外来的客卿⼊秦都是⼼怀叵测的,应该对他们下逐客令。

秦王也最终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命令驱赶⼀切外籍客卿,李斯赫然在列。

也正是在这种危难时刻,李斯向秦始皇递交了千古留名的《谏逐客书》。

于私,李斯要挽救⾃⼰的政治⽣涯;于公,李斯需要向秦始皇阐述⾃⼰的政治了解。

《谏逐客书》就是这样⼀篇应景、应时的鸿⽂。

《谏逐客书》为什么能说服秦王?
《谏逐客书》贵在以理服⼈
前⽂已经说了,《谏逐客书》这篇⽂章对于李斯个⼈及当时的秦国都⼗分的重要。

但是这种劝谏性的⽂章,⽬的只是其中的⼀个维度。

更重要的是⽂章要能以理服⼈,要能让⼈⼼服⼝服并⼼悦诚服地接受⽂章的观点,也就是说,为什么能被⼈接受是⼀个更重要的维度。

李斯的《谏逐客书》⽬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劝谏秦王不要驱赶客卿。

但要以寥寥数百字便让秦始皇这个未来的千古⼀帝回⼼转意也并⾮易事。

但李斯他做到了,他从秦国统⼀天下的⾼度⽴论,重复说明驱赶客卿的弊端。

理⾜辞胜,雄辨滔滔,因⽽说服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李斯因⽽恢复官职,《谏逐客书》也⼀跃成名,成为了⼴为流传的名⽂。

李斯⽆愧于⽂章⼤家
李斯把为什么不能逐客的理由写的清清楚楚、条理分明。

第⼀,客卿对秦有⼤功;第⼆,君王对物质宝物和⼈才资源应该⼀视同仁;第三,逐客帮助六国,阻碍秦⼀统天下的步伐。

条条在理,例证与说理并⾏,俗称“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常有说服⼒。

这样⼀来,秦王很快就明⽩了逐客的弊端所在,这就是⼀件于情于理于利益都不合的傻事。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除了逻辑清晰,分析在理之外,李斯真的了解嬴政为⼈,也了解嬴政究竟在乎什么。

逐客这件事可能让李斯多年的奋⽃付诸东流,明明他应该⽐谁都愤怒和伤⼼。

可是《谏逐客书》通篇,你⼏乎看不出任何感情的流露,全部都是冷静理智的利害剖析。

流泪哭诉,⾛感情路线,对于⼀个雄⼼壮志的帝王往往是⾏不通的,因为这样的⼈⼼⾥装的是天下。

只有让他明⽩逐客弊⼤于利才是正道。

李斯了解这⼀点,所以才能看像个局外⼈⼀样冷静(实则内⼼可能是爆炸状态)地不偏不倚地对秦王进⾏分析,在内质充实、逻辑严谨的前提下,秦王嬴政的动容⾃然是⽔到渠成的事了。

《谏逐客书》的结构及逻辑分析
劝谏⽂其实很难写
⼀篇好的⽂章⾸先在于主题明确、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谏逐客书》⽆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开篇明义、单⼑直⼊,毫不拖泥带⽔、忸怩作态。

⾸段以史⼊事,举例说明各国客卿为秦国的发展作出的巨⼤贡献,从⽽顺理成章地引出:逐客是因噎废⾷之举。

并引⽤多重⽐喻进⾏论证,然后以秦王的王图霸业也契机,对“纳客”和“逐客”进⾏正反对⽐、利害分析,最后盖棺定论,“逐客令”不可施⾏,弊端重重。

整篇⽂章⼀⽓呵成,⽓势磅礴,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段,李斯⾸先提出“窃以为过”的总的观点后,⽴即就事论事地进⾏例证,从穆公、孝公、惠⽂君、昭襄王四个秦国的先君重⽤客卿⽽致富变强的事实⾓度说明重⽤客卿对秦国有
利。

紧接着,李斯⼜在事实上提出反问,秦国不重⽤客卿,⼜怎么能取得变法后的迅速强⼤呢?⼀正⼀反、层层递进,李斯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阐述得极为透彻。

第⼆段,李斯从问⽽不答的设问开始,珠宝等物亦⾮秦国所产,但陛下却很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进⽽以玩好美⼈为喻,进⾏推论,假设⾮秦国出产⽽不能⽤,那么发光⽟、犀⽜⾓和象⽛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宝马、江南的⾦锡、西蜀的绘画……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了。

那些镶着珍珠的簪⼦、缀有珠⽟的⽿环、齐国东阶所产的丝娟……也都不能成为秦国装修后宫、充娱嫔妃的物件了。

这样层层递进地借喻也就把“必秦国之所⽣⽽后可”的逻辑错误暴露⽆遗了。

进⽽李斯以各国的⾳乐进⾏对⽐分析,也是对前⽂的⼀种呼应。

真正正确的“使⽤机制”是能够选择正确的、先进的事物,⽽不能“唯产地论”。

有了这样的铺垫,那么引
出“⼈”与“物”的对⽐就顺理成章了,“物、⼈同理”,⽽不应该偏物⾮⼈。

“待⾮秦之⼈不如待⾮秦之物”绝不是⼀统天下、制霸诸候之道。

这⼀段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最后统⼀⼤业的⾼度指出“重物轻⼈”和“驱逐⼈才”的谬误,⾼层建瓴⽽⼜撼动⼈⼼。

是为全⽂最精彩部分,世⼈对此极为称赞。

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秦⽤之,独⼈才不出于秦⽽秦不必,重复谈
论,爽快,深得作⽂之法。


对于政治中的利害关系,李斯把握得很准
第三段,紧抓秦王的政治追求,从⼀统江⼭的⾓度,正反论述“逐客令”是此消彼长、亲者痛仇者快的错误之举。

先从正⾯说理,地⼴则粮丰,国⼤则⼈多,军强则⼠勇,⽽这些都需要⼈才来⽀撑,国家正是⽤⼈之际,逐客与时势发展相违背。

秦⼭不拒⼟⽽成其⼤,河海不斥流⽽成其深,有抱负的君王只有接纳前来归附的民从,才能显其德。

然后以三王、五帝为例,进⼀步申明“有容乃⼤”,这也是他们天下⽆敌的原因。

以古证今、丝丝⼊扣,⼈才对于秦国的重要性已经不⾔⽽喻了。

同时,李斯还进⾏了敌我对⽐、厉害分析,如果驱逐客卿则会强敌弱⼰、有损⼤业。

这种正反结合的论述全⾯⼜深刻、清晰⽽有⼒。

最终⼀段收束全⽂,进⼀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两句总结了前⾯三段的意思:“必秦国之所⽣⽽后可”这种情绪的不对和“⾮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妥。

最终⼀句回应第三段——逐客对秦国损害之⼤,⽤利害关系⽴论,抓住了秦王的思维要害,所以极有说服⼒。

这两句还和⽂章最初提出的总观点“窃以为过矣”相照应,⾸尾相连,前后贯穿,使得整篇⽂章结构完整,逻辑完善。

《谏逐客书》的语⾔策略分析
李斯在⽂中是⼗分注意语⾔策略的
⽂章之妙,存乎⼀⼼。

在《谏逐客书》⼀⽂中,我们随处可见作者匠⼼独运的语⾔技巧和政治智慧,这正是⼀篇鸿⽂所必备的内外兼修的特质。

在第⼀段起句“⾂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除了直抒胸臆、开门见⼭地提出总论点外,作者更是巧妙地点明所针对的对象为“吏”。

逐客令本是秦王的决定,但如果直接把笔锋指向秦王,很容易引起其⼼理抵触。

李斯却巧妙的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这是蕴含着“转移⽭盾但不转移话题”的巧妙。

古往今来,“忤逆”了上司⽽使劝谏效果⼤打折扣的事屡见不鲜。

正题部分,李斯并没有停留在“逐客”这个“错误”上穷追猛打,⽽是以古说今,从秦国强⼤之因展开⾃⼰的观点阐述。

由远及近地以秦王祖先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纳贤为例来说明,没有客卿的存在则⽆以“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

有理有据、道是⽆情却有情,这些都是事例都是与秦国的发展切⾝相关的,既便于秦王理解⼜便于秦王接受。

同时,李斯始终站在秦国的发展⾼度,这也符合秦王想⼀统天下的野⼼。

这种设⾝处地的⽅式更能积极引导秦王⾃⼰去思考。

《谏逐客书》成了千古范⽂
李斯的劝谏也并不逃避现实,逐客令是因为“客负于秦”⽽引起的,但李斯通过论证,证明了这种逻辑是荒谬的。

但如果不能更充分地进⾏说明,容易给⼈狡辩和推脱的感觉,所以,李斯
笔锋⼀转,提出“客何负于秦?”的反诘,从⽽更充分地把秦王的思维停留在“客卿有功于秦”的层⾯上,“向使六世秦君却客⽽不纳,疏⼠⽽不⽤,秦国岂有变法之功,强⼤之实也!”,前⾯的举例和此处的反向假设相结合,李斯的论点显得更加的⽏庸置疑和⼀⽬了然。

这种排⼭倒海的⽓势由正⾯与背⾯双向夹击,也迅速地⽡解了秦王逐客的⼼理防线。

真正语⾔的艺术和价值还是体现在能够⾔之有物并投其所好。

李斯的⽂章需要能够对秦王产⽣强⼤的说服⼒,还是在于他把握了秦王想称霸天下的⼼理,这才是语⾔策略设计时所应真正把握的核⼼与灵魂。

从秦国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进⾏举例,让秦王放下⼼理上的戒⼼,但这依然不够⽕候。

所以李斯紧接着⼀⽓呵成地在⽂章第⼆部分设喻说理,⽤⽐较论证的语⾔策略指出“物尽其⽤,产地⾮秦并不重要”,再在以此推进,告诫秦王,⼈才远⽐⾊乐珠⽟重要得多。

如此以来,李斯的观点便变得有⾎有⾁了。

该部分结尾时,李斯⼜抓住秦王想称霸四海的⼼理,说道“此⾮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使得其劝谏的⽬的和落脚点相当有⾼度和说服⼒。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巧妙⽽不失霸⽓。

纵横其中的多层次⽐喻使得⽂章饱满有⼒,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以玩好美⼥为喻,进⾏推论;以⾳乐为喻,进⾏对⽐;以⼈和物作⽐较,指出待⾮秦之⼈不如待⾮秦之物之结论。

不光⽂采四溢,更是乘着光华之⾊震撼⼈⼼;不仅逻辑严谨,⽬标清晰,还能让⼈享受到语⾔上的淋漓尽致与难以⾔说的美感。

李斯以⼀⽂⽽流芳百世
最后,⾃然是画龙点睛之笔了。

在前番语⾔策略运⽤上⼤获胜利的情况下,李斯乘胜追击,给了秦王临门⼀脚。

最后⼀部分李斯⽤正反结合的⽅式指明,驱逐客卿必不能⾏。

逐客等于
是“藉寇兵⽽赍盗粮”,⽽⼴⽤⼈才才是“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敌也 ”的原因,直接挑明客卿对于统⼀⼤业的不可或缺,如果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诸侯,则秦国霸业难成。

这⾥不仅有古今对⽐,还加⼊了敌我对⽐的策略,分析了两种做法带来两种不同后果。

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敌天下的例⼦紧扣着秦王的野⼼,纳客则能统⼀天下,逐客则有亡国危险,这种利害关系的对⽐使得秦王“别⽆选择”,可见李斯语⾔运⽤之妙。

最后⼀段收结全⽂,再次紧抓秦王的思想要害,阐述“逐客”对秦国的伤害,有铺垫有张扬,⽂章⾄此已经⾮常说服⼒了。

同时,这也再次呼应了⽂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矣”。

全⽂到此结束,秦王也早已幡然⼤悟。

李斯劝谏的⽬的顺利达成,这就是运⽤语⾔策略的智慧所在,能扭转乾坤进⽽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通过上⽂的分析,我们对《谏逐客书》的语⾔特点可以简单归纳:
第⼀是引事实设⽐喻重铺叙,⾔辞有⼒,说理透彻,每个例⼦都极具说服⼒,往往能刺激到秦王。

其⼆是结构上既曲折多变,⼜严谨有序。

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会⼉顺说,⼀会⼉倒说,⼀会⼉正叙,⼀会⼉反诘;或者略换⼏个字,或者捎变⼀下⼿法,真是跌宕⽣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上前后呼应⼀⽓贯通,全⽂不枝不蔓,紧凑缜密。

其三是多⽤排⽐和对偶句造成⽂章雄浑奔放的⽓势。

语⾔形式整齐错落,⾳节上抑扬顿挫,使全⽂增强了溜溜不绝,雄放不羁的⽓势。

当然最关键之处在于运⽤语⾔策略时抓住秦王内⼼意图成就霸业的真实想法,所有语⾔策略的运⽤都在为此⽬标服务,从⽽得出⽆客卿⽆霸业的结论,这正是李斯的过⼈之处。

结语
李斯最后虽然被赵⾼害死,但是其才华⽆法掩盖
这篇⽂章是⼀篇劝谏⽂,要否定君王的决定,并让其接受⾃⼰的观点,是很有难度的。

李斯本也是原有决策的利益受害者,但是他并没有从⾃⼰的⾓度去据理⼒争,⽽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天下⼤业的⾼度,来剖析说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格局是⾮常⾼的,也是极具政治智慧的。

⽂章所体现的不分区域,知⼈善任的思维,在今天也有⼗分重要的学习意义。

《谏逐客书》识⾼⽂亦⾼,它不仅思维可贵,并且辞采丰厚,⽂思横溢,写作技巧⼗分卓越。

且语辞华彩,意正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和意义,把其称为先秦第⼀鸿⽂实⾄名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