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6.09.30
•【字号】新政办发[2006]162号
•【施行日期】2006.09.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新政办发〔2006〕162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学习贯彻。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新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期间尤为关键。

为加快新疆科技发展,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引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本区的实际出发,制定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十五”时期科技发展状况
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工作和科技兴新开创了崭新局面。

“十五”时期,成为新疆发展科技并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最好时期。

“十五”时期,新疆的科技工作确立了服务于优势资源转换、服务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服务于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方向,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为核心任务,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以“创新、结合、普及”为重点开展的各项科技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这一时期,全区科技队伍得到较快成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建立起基本适应需要、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体系,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这三个层次上形成纵深配置,各族科技工作者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兴新。

大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科技兴行业、科技兴地县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有效地发挥了科学技术在优化决策、支撑产业、先行导向、强化基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

到“十五”末,新疆有县以上部门属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10个(包括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和实现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2个,高等学校属研究与发展机构19个,民营科技企业1459家,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全区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1.69万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管理经营能力和创新奉献精神的多民族科技队伍。

科技基础数据、技术标准、资源标本、科研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有长足进步。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

国家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二次
创业”阶段,建有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工业园4个、大学科技园3个、农业科技产业园1个;有高新技术企业118家。

2005年,全区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09亿元;国家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收入180亿元,工业总产值43.2亿元。

--科技成果与专利大量涌现,技术市场活跃。

“十五”时期,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67项,其中2005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25项;专利申请7143件(其中2005年专利申请1851件),获得授权3847件(其中2005年获得授权921件)。

2005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001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0029.26万元。

--全社会对科技的资金投入稳步增长。

全区已初步形成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事业自筹、民间集资、国际资助等渠道在内的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格局。

2005年,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额达27.95亿元,比2000年的14.94亿元增长87.0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6.5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18%)。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批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现企业化转制,成为活跃的技术创新主体;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科技服务体系较快发展、逐步完善并日益社会化;农业类科研机构的改革也取得进展。

科技运行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面向经济社会服务的动力与能力明显增强,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展开。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同中亚五国的科技合作为重点,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建立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机制和举办“科洽会”(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合作洽谈会)为标志,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与智力引进、合作研究开发、人才交流与培养、信息交换等方面日益活跃,通过引进技术、智力、人才、资金,推动了本区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

科技宣传与培训和科技法制教
育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技兴新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蔚为政风,社会及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养逐步提高,关心、支持、参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十五”时期,新疆科技虽取得很大进步,但其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科技需求增长同科技创新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高级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尚未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二是多数科研机构底子薄、装备水平差,研究开发能力弱;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

三是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实现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多元投入体系和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

四是向社会开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尚未形成,分散在各机构的大中型仪器设备、信息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五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滞后,科技资源尚待有效整合,产、学、研之间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二、“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家发展全局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要求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央把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作出了在新疆加快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
定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央指出,新疆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新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开拓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支撑新疆的优势资源转换,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与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与煤化工基地、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特色林果基地和畜产品基地,为加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贡献。

--依托新疆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拓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扩大技术、人才和项目、资金的引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沿海内地企业向新疆集聚,建成国家西向开放的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商贸中心,形成畅通的大流量商贸通道、双向开放的陆桥经济合作走廊、产业集群型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带、特色鲜明的内陆旅游线路,促进我国沿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发展。

--加强中亚成矿域的资源研究与勘查利用技术开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科技经济合作的着力点放在利用周边资源上,开辟我国战略资源的陆上安全通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我国资源安全体系。

(二)新疆区域发展的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

自治区还明确了以下的宏伟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力争基本实现工业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农业大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必须做大做强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中的特色支柱产业。

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关键在于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和环境,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持、高水平的科技供给和系列化的科技服务。

--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和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需要用一流的技术和装备,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制造业支柱产业,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群、煤电-煤化工业群、矿产-材料工业群和特色轻工-纺织-制药工业群的成长,把新疆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基地和高载能产业聚集区,需要大力引进和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

--区域经济与社会的长足发展需要开发和应用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按照产
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合作的要求,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需要生物产业面向农业、环保、能源、材料、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开发的新突破。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和环境;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需要掌握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为生态恢复重建和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手段,为荒漠生态产业(生态草畜业、生态林果业、生态药材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需要在疾病防治、新药研制、城乡卫生保健、食品和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今后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要针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2005年6月发布的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新疆要适应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需要,坚持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坚持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
持;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新疆大开发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在“十一五”时期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坚持以人为本。

把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使广大群众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福祉和新的发展机会。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发现、培养、凝聚和用好各类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任用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保障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科技兴新进入强化实施的需要,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同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解决全区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效率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问题,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

强化优势自然资源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战略影响力的科技优势,提升科技供给能力,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并带动其他领域科技进步。

要把更多的科技资源集中到同优势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选择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大力组织协作攻关并争取突破。

--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

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先进技术,开发关键与共性技术,实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培育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产业技术基础。

要以重大战略产品为导向,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突破、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和集成创新。

要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

要把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作为技术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和组装配套作为新疆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并以此获得后发优势和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

一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把更多的科技资源导入农村,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寻求新来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二是大力开展区域科技经济合作,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科技支持;三是加强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科技支持,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加强关系人民生活和健康的医药卫生、计划生育、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四是加强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科技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生态、环境相适应和协调;五是拓展国内、国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扩大开放和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切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
托新疆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发挥新疆在东西双向科技经济交流中的通道和载体作用,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的科技力量参与新疆大开发;加快建设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条件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环境,完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实务规范,使新疆成为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

(二)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0年,新疆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资源产业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上取得较好效果,科技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

--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多民族的科技队伍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得到初步的系统优化和有效利用。

--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主要行业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优势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和防治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研发能力,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各族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

--逐年提高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年
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1%~2%和5%以上。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形成共享机制和相应的服务系统。

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科技发展要以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及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疫病控制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着力解决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特色林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引导和支撑。

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着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培育一批优良品种,“十一五”时期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主要农作物栽培模式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推广;加大对先进农业装备的引进与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开发;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绿色食品新品牌。

--加强以“良种、良养、良料”为中心的养殖技术开发,使良种率达到80%以上。

加快畜禽、水产、饲草料新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和饲料、饵料加工、调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加大农区畜禽集约化养殖技术、草地植被恢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重点推广奶牛、肉牛、细毛羊、毛肉兼用羊的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和科学饲养技术。

加强以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为主的畜禽疫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完善畜禽疫病防治技术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