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要想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本文主要研究了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实施方案,以期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借鉴。
标签: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为提升其毕业人才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就业形势。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担负着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培养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力度不足等问题,直接制约着其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是要大力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建立高职校企人才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高职院校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人才培养环节,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发挥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带有鲜明的职业化色彩。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时代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具体来看,目前校企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 “2+1”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为理论学习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为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最后一年为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必须积极到企业参加岗位实习活动,以有效锻炼其专业实践技能,使其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并了解和熟悉岗位工作流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练”一体化,对提升高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意义重大[3]。
2.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很强,它要求整个人才培养活动必须以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为依据,有重点、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以便增强其人才培养效果。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专家、管理岗位领导者积极参与其中,就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
素质和能力要求,使其培养的人才更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提升其资源利用效率。另外,企业也积极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修订和教材的编写,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课程编写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此外,企业还可以定期安排专业人员来校举行讲座和专题研讨会,宣传企业经营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使其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此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还可以将专业实践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其就业优势。
2.3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双方还可以通过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积极打造实践教学平台,以有效增进专业交流与互动,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突出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特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自觉适应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而提升其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2.4 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模式。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模式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整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其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利用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活动的科学性,保障各类教育资源物尽其用。同时,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模式也为企业的人才培训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运行的平台,实现了校企双赢。
2.5 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主要由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三部分组成。在实际人才培养活动中,职业教育集团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并按照“互惠互利,平等参与”原则组织各成员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建设职业人才培训基地,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为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提供相应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可以在实训基地建设、技能鉴定、信息资源共享、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积极配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集团优势,保证人才培养工作圆满完成。与其他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具有一定的规模化特点,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集团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集中一切优势资源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目前,这种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一些沿海地区,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就必须因势利导,将教学过程与岗位生产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和企业的岗位培训作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提高其就业质量。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理清人才培养思路,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推动其人才培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1 紧贴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在专业设置上,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国家的社会职业分类和行业标准为依据,并积极参考和借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教育水平进行专业设置、改造与建设,不断提升其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般地,就业结构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而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则决定了整个社会的
就业结构[4]。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方向为依据,推动社会职业发展,提升其专业设置的层次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快专业设置创新,积极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3.2 围绕能力本位开发课程和教材。坚持“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注重人的发展、尊重人的权利、发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重构模块化职业岗位群式课程体系结构,高职院校的课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应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
3.3 依据人才培养指标建立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多管齐下,向管理要效益,需要抓好几方面的工作:专业开发、教学策划、教学质量监控、学生素质培养、人财物等资源配置、调查企业和学生满意度、改进与反馈等。
3.4 推进双证制度,健全长效机制。随着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高职院应改变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方针,建立健全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双证制度,即将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考取双证,以有效增加其就业竞争优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满意度。同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证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各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加强校企合作,不断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以提升其人才培养活动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与开拓,它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校和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高效整合资源,并针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应对策略。此外,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人才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翟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
[2]刘楠,李国政,王纪中.校企合作“创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配比[J].企业研究,2014(08).
[3]施洋.论校企合作与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4]何振华.基于校企合作的“411”人才培养模式——以杭科院信管专业为例[J].计算机时代,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