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武术学术研究及其启示
民国期刊《山西国术体育旬刊》与武术传播
一、背景介绍
民国时期,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社会各界对武术的态度也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武术被视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和民间的重视 与支持;另一方面,武术也成为了人们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一种手段。在这样 的背景下,《山西国术体育旬刊》应运而生。
二、期刊介绍
《山西国术体育旬刊》创刊于民国时期,周期为每旬一期,以传播和推广武 术为主要内容。该期刊不仅武术技击方面的内容,还涉及武术文化、历史、哲学 等多个方面。此外,该期刊还刊登了一些有关其他体育项目的文章,但武术内容 占据派,促进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为实现这 一目标,国术统一运动制定了以下规范:
1、武术流派:将武术划分为少林、武当、峨眉、太极等几个主要流派,并 鼓励各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训练方法:推广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包括身体素质、技术技巧等方面的 训练。
3、器械样式:规定武术器械的基本样式和技术要求,以确保武术器械的安 全性和标准化。
3、武术传播效果
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效果显著。首先,两个机构的武术传播 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和壮大。其次,通过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使 武术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理解。此外,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 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两个 机构在武术传播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面对当今社会对武术文化的需求和市场变化,两个机构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之处。针对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最后,国术统一运动所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 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哪个领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 果。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8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8对清末民初国术高人的评价米儿叙述:《近世拳师谱》中国武德会1935年出版,记录近代国术家300人,尤其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最高。
摘录数句:“孙师禄堂,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冶技者冠。
.....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为神。
”又称郭云深“技精绝,名冠同侪,以半步崩拳打遍七省,形意拳始兴。
...”称宋世荣:“教授后学无私蓄,养气功深,.....”称霍元甲:“逼走俄、英大力士,声震海外。
....英武过人。
”称韩慕侠:“豪气如虹,享誉津门.....”称孙存周:“其拳行如奔马,势若游龙。
.....挫败名家尤众。
.....”称李书文:“人称神枪李。
胆烈.....一世英雄。
....八极由是而振。
...”称张策:“所习通臂拳已臻炉火纯青之候,....兼善单刀,华北知名。
....”称尚云翔:“几复云深之能。
...”称程庭华:“所习游身八卦掌直追其师,北方首屈一指,同侪无出其右。
...”称刘凤春:“三掌震京津。
...”称尹福:“为硬八卦之宗。
...”称杨露蝉:“为北方太极拳宗师,艺臻化境。
.....由此世人方知有太极拳之名。
...”称杨班侯为:“其技世间罕有,其势如鹰.....”称郝为真:“所习太极拳与杨派同源异流,人称其艺几架杨氏昆仲而上。
....”称杨澄甫为“当代太极拳泰斗,....从学者最众。
...”称朱国福:“形意拳后起之秀,...兄弟三人名震首都.....”称刘玉春:“力如熊罴、捷似灵猿....每穿梭于枪林弹雨,神色如常,...其刀法世称名技。
...”称张凤岩:“于贯跤技法,研究独到。
.....”称金佳福:“力能透骨,指如钢钩.....大侠甘凤池嫡传...”该书所列拳师比《国术名人录》要多,内容也不相同。
我在童旭东先生处见此书复印件。
童师言:所有史料文献,一概不借。
只许我摘抄数句。
据童师讲所以如此“小气”,是因为现在武林中编造孙老先生谣言者屡屡出现,而史料文献是童师揭露他们谎言的最有力的武器。
民国功夫四绝
民国功夫四绝民国功夫四绝分别是:精武门创办者霍元甲,广东十虎之一、佛山武学大家黄飞鸿,十大名拳之一咏春拳传人叶问,截拳道创始人、练武奇才李小龙。
1、精武门创办者霍元甲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绰号“黄面虎”,祖籍河北东光县,世居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
出身武术世家,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沧州十大武术名人之一。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父亲霍恩第命令霍元甲攻读诗书,不准习武。
霍元甲只能偷偷学习,后来其父知晓,便悉心传教。
霍元甲经过十年督教,继承家传“迷宗拳”绝技。
1890年打败前来挑战霍恩第的河南拳手杜某,闻名乡里。
1895年后,居住天津谋生。
初掌“脚行”,继为怀庆药栈掌柜。
1901年至1909年期间,先后打败挑衅中国的俄国大力士、英国大力士、日本柔道会,因而声名益盛。
随之上海武术界陈其美、陈公哲等为挽留霍元甲在沪传武,在闸北黄家宅筹设了“精武体操学校”。
霍元甲在此任教,传授十二路潭腿等武术技法。
1910年,霍元甲病逝。
陈公哲、姚蟾伯等在原精武体操学校的基础上组成精武体育会,奉霍元甲为精武会创始人。
2、广东十虎之一、佛山武学大家黄飞鸿黄飞鸿(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
生于佛山市南海县,原籍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
清末民国武术家、中医外科名医、舞狮名家。
黄飞鸿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师,三岁起随父亲学武,七八岁时,开始跟随父亲闯荡江湖,卖艺为生。
1869年(同治八年),开始随林福成学习“铁线拳”及“飞铊”等绝技。
1872年(同治十一年),移居广州,在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
1874年(同治十三年),被广州三栏行聘为武术教练。
约1877年(光绪三年),设馆于广州西关廻澜桥附近教徒授艺兼医刀伤跌打。
1882年(光绪八年),黄飞鸿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
1885年,记名提督吴全美聘黄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
1886年(光绪十二年),辞去了军中技击教练职务,在广州仁安街设跌打医馆“宝芝林”。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背景和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探讨了武术国际传播的主要现象和趋势,包括武术文化交流、武术教育、武术产业等方面。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空白,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引言:武术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的交流,武术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综述前人关于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主体部分:1、武术国际传播的历史渊源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所记载。
随着历史的演进,武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和风格。
明清时期,武术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社会,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2、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武术国际传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各种武术赛事、活动和组织在国际上相继成立,加速了武术的国际化进程。
同时,武术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
3、武术国际传播的影响因素武术国际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治因素是推动武术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华文化,其中包括武术。
其次,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赛事将武术列为比赛项目,吸引了更多的和参与。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武术国际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4、案例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和研究武术国际传播现象。
其中,既有从文化、历史、社会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的学术论文,也有从实证研究出发,探讨武术在国际社会的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推动武术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结论:本文对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背景和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探讨了武术国际传播的主要现象和趋势。
从《一代宗师》看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发展
[键入文字]从《一代宗师》看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发展习惯了看电影说历史,《一代宗师》2013 年1 月8 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这部由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梁朝伟、章子怡、张震、宋慧乔等主演的历史影片还是引来很多影迷的关注。
《一代宗师》讲述的是一代武术宗师叶问的传奇故事。
影片中裹挟着人们对武术的探究、对侠义精神的品味,对武林黄金时代的怀念汹涌袭来。
当人们在王家卫的黑白世界中细细咀嚼时,会发现武术远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技击、身体修为、体育甚至文化哲学的范畴。
我们通过这部电影来看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中国功夫。
中国武术就像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样本。
人们在民国武林的记忆中缅怀那个武术的黄金年代,同样也恰恰是在这个江湖的黄金岁月中,武术开始向体育的“转身”,尽管武术远非体育所能囊括,但这样的变迁中,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中国功夫的发展。
乱世中的黄金时代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的天朝大国之梦在冰冷的现实前粉碎。
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也令不少国人的体质受到摧残,开始遭受“东亚病夫”的屈辱。
尽管明清两代600 年的禁止民间使用兵器,但这并未能消磨民间武林钻研拳术的风气。
结束了帝制,身怀武艺的农村拳师也开始涌入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相对安定的城市,或当苦力,或当保镖,或开场收徒,教拳谋生。
例如当初的天津、上海等城市就成为众多武林好手云集的地方。
在纷乱的局面之下,武术成为不少中国人心目中“强种强国”的利器。
不少民间学武之人也开始重新思考武术对国家的意义。
“过去练武的人,第一等从军,第二等看家护院,第三等教拳营生。
”从事武术历史研究的上海武术院研究室原副主任、《上海武术》资深编辑陈俊彦说,从民国开始过去练武之人也开始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强国运动中。
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始反思和重1。
由《国术名人录》管窥清末民初的中华武林
太极2024年1月第1期《国术名人录》出版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名为《侠义短篇国术名人录》,作者为当时年仅二十九岁的金恩忠先生。
金恩忠,字泽臣,自号疯癫客,别署警钟,北平人,自幼习家传少林拳法、角斗术,后相继随名师朱冠朋、杨德山、殷德魁习谭腿、少林六合、三皇门性功拳,又得到少林方丈妙兴大师的教导,武艺有成。
曾在京师毓英中学读书,后慨于国事日非,毅然投笔从戎,投入东北军,毕业于军官教练所,任营长,后任东北边防军第一旅武术总教练,兼中华刺枪术教练班主任等。
曾著《中华刺枪术教范》《实用大刀术》等书多种。
又联合武术名家程有功等人在沈阳成立了国术竞进会。
还曾与日人比试剑术、刺枪术,胜之。
从金恩忠先生的字号、署号及其言行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
因此,这样一位文武兼备、忠勇双全的军旅武术专家所著之《侠义短篇国术名人录》,其内容总体来说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当然,由于部分内容属于道听途说,作者来不及一一求证,因此,夸大其词、张冠李戴、以讹传讹的地方其实也不少。
但这丝毫不妨碍这本书对于中华武术传承发展和近代武术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在《国术名人录自序》中,金先生开宗明义:“技击一道,代有名人,而邪正有异,贤愚不同(本文中的引文均出自《国术名人录》——笔者注)。
”进而,金先生把技击名人区分为武之清者、道者、大者、隐者、任者、正由《国术名人录》管窥清末民初的中华武林◎王淑丽李子蔚《实用大刀术》部分插图金恩忠先生戎装照60太极2024年1月第1期者以及贼者等七大类:优游林泉,啸傲风月,武之清者也(高洁之士);导引吐纳,功戏五禽,武之道者也(修行之士);冲锋陷阵,舍身卫国,武之大者也(慷慨赴义之士。
金庸先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实出于此);往来市廛,安分守己,武之隐者也(大隐隐于市);激励后学,发扬国光,武之任者也(肩负传承使命之士);任侠尚义,喜雪不平,武之正者也(刚直正道之士)。
“至于横行市井,好勇斗狠,此武之贼者也(武林败类)。
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
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措施:政府应加大对学术研究的投入,鼓励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学术界的合作与互动。
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意义:学术研究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民国时期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启示:重视人才培养
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创新团队建设: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学术氛围: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较少。
民国时期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的启示
民国时期重视科技教育,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添加标题
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注重创新,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添加标题
பைடு நூலகம்
民国时期的科学家和学者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将科技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促进工业生产: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推动国际贸易: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进步,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提升国家地位:科技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带动经济发展: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启示了后来的科技工作者,要重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扬科学精神。
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治干预:政府更迭频繁,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对科研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资金匮乏: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不稳定,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人才流失:大量优秀科学家选择出国深造或移民,导致国内科研人才短缺。
培养国际化人才:民国时期重视人才培养,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基础。
武术科学研究的历史、文化、社会学新视点
王 岗
" 武 术作 为中 华民 族传 统体 育文 化的 代表 ,在 过去 的一 个世纪 里 ,发生 了根 本性 变革 . 20 世纪 的中 国武 术, 不 仅 经历 了.西 学东 渐/ 的冲 击和 异化 ,也完 成了 .东 学西 渐/的 渗透 和张 扬. "今天 的武 术, 其本 身的 存在 已基 本完 成 了 由完 全的 民族 传统 文化 向保 持民 族特 色满 足世 界民 族需 求欲 望的 改 良, 成为 世界 性 的现 代体 育 与区 域性 民 族 传 统体 育并 存的 , 具 有涵 概东 方体 育文 化层 面和 世界 体育 文化 层面 功能 的 一项 全球 化 的以 运动 为 表现 形式 的 复 合 型文 化,成 为现 代体 育, 竞技 体育 与传 统体 育融 合与 发展 的典 范. 作 为文 化遗 产 的武 术, 已经 历 了市 井文 化 向大 众 文化 到 精英 文 化 的改 良 与革 命 作 为 科学 的 武术 ,已 基 本实 � 现 了经 验武 术向 科学 武术 的进 化与 发展 作为 体育 的武 术, 已基 本挖 掘出 自身 的体 育的 功效 . 今天 ,武 术的 发展 已 基 本形 成了 "以 现 代体 育科 学 为理 � 论指 导 ,并遵 循 西方 竞 技 体育 运 作模 式 为方 式 的 现代 竞 技武 术 项目 按 传 统 武 术 传播 与 发展 规律 继 承,发 展 与存 在的 传 统武 术 适应 社 会进 步 ,缓 解 社会 人 的心 理 压力 , 调节 ,减 轻 与 防治 生 理 疾 患的 健身 武术 ". 他 们都 按照 自己 的发 展与 存在 方式 ,在 各自 的领 域不 断地 发展 与创 新. 走 进 21 世纪 的中 国武 术研 究呈 现出 从追 求技 术表 层的 研究 ,向 更 加系 统和 深邃 研 究方 向的 发 展态 势. 武 术 的 历史 ,文化 和社 会学 意义 上的 研究 ,将 成为 武术 研究 的重 要领 域. 首 先,对 武术 是什 么与 什么 是武 术的 研究 ,开 始从 更加 理性和 科 学的 角度 展开 讨论 . 如, 武术 的技 击价 值是 否 是 武术 的本 真0 武 术是 教化 人的 学问 吗0 等等 问题 的提 出,都 表现 出从 体育 层面 对武 术的 研究 正转 向从 文化 层面 , 哲 学层 面,美 学层 面的 研究 ,一 个在 多学 科,多 门类 理论 支撑 下的 对武 术基 本理 论的 探讨 正在 形成 . 在 多文 化背 景 下 ,从多 理论 视角 出发 ,对 武术 是什 么与 什么 是武 术进 行"精 读" 和"误 读" . 进而 形成 "文 化的 武术 ","科 学的 武术 " 和 "运动 的武 术" 等武 术概 念群 . 因 为,单 一化 的武 术解 释的 确已 经无 法包 容武 术的 博大 精深 . 其 次, 在武 术体 育 的价 值和 作 用基 本形 成 的同 时 ,更 应 该关 注 武术 所 具有 的 个性 价 值 和作 用 的问 题 研究 , 这 将 成为 今后 武术 研究 一个 全新 的研 究范 畴. 也就 是在 研究 中探 究,回 答 武术 与西 方 体育 价值 的 不同 之处 ,回 答 两 者 之间 本质 差异 的问 题. 一 个明 显的 迹象 表明 ,研 究者 开始 摆脱 武术 研究 长期 摆脱 不了 将体 育研 究作 为基 础的 局 面 ,进而 形成 文化 武术 ,体 育武 术和 运动 武术 的多 维研 究体 系. 第 三,从 大历 史, 大文 化的 视角 出发 ,开始 了武 术的 专题 研究 热潮 . 很 多学 者已 经开 始关 注武 术在 历史 长河 中 对 社会 进步 ,社会 发展 的研 究, 而不 再进 行单 一的 描述 性武 术发 展史 的 研究 . 开 始回 答 为什 么能 够 在某 一个 社 会 特 定的 时期 产生 武术 的新 门派 ,新形 式的 问题 . 也 就是 开始 关注 武术 发 展长 河的 社 会动 因和 社 会背 景的 研 究, 武 术 的社 会史 研究 ,武术 的文 化史 研究 正在 被更 多的 ,更 专业 的人 士所 关注 . 第 四,对 于武 术在 当今 社会 的生 存价 值, 生存 空间 以及 继承 ,保 护和 发展 的 研究 ,已 经愈 演愈 烈 . 针 对文 化 全 球 化, 体育 全球 化 的社 会 发展 潮流 ,面 对武 术 生存 状况 的 尴 尬境 遇 ,对 于以 上 领 域的 研 究将 更 加注 重 武术 的 继 承 权 ,生存 权和 发展 权的 捍卫 . 从 社会 学理 论出 发, 提出 "存在 就是 合理 的 "理 论和 "文 化的 多样 性 "," 民族 的才 是 世 界 的"等 等观 点, 这将 是当 今和 未来 武术 研究 的重 要领 域. 第 五,是 对武 术发 展的 反思 性研 究. 武术 正在 走进 一个 问题 的 时代 ,更 多的 学者 开 始对 武术 近 一个 世纪 的 发 展 路径 ,政策 ,指 导思 想进 行反 思. 从中 国体 育整 体的 发展 历程 出发 ,从 中国 政治 需 求出 发, 从中 国 几次 大的 社 会 动 荡出 发 ,从武 术 成为 体育 出 发反 思武 术 发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武术 研 究开 始 摆脱 体 育 ,运 动, 技术 的 表 层社 会 现 象 ,用科 学的 发展 观来 评价 武术 当代 的发 展得 失. 第 六,是 对武 术研 究的 研究 将形 成和 开拓 出一 个武 术研 究的 新领 域. 争鸣 和学 术批 判是 促进 学术 研究 质量 提 升 的最 为重 要的 途径 之一 ,缺少 争鸣 和学 术批 判的 研究 领域 ,往 往会 形成 学术 霸权 和伪 学术 . 因此 ,在 缺少 研究 成 果 积累 的武 术研 究领 域,针 对武 术学 科长 期以 来的 研究 特征 和武 术 历史 研究 学 术理 论依 据 和考 证中 存 在的 问题 , 对 武术 研究 的研 究应 该成 为未 来武 术研 究的 重要 关注 范畴 . 武 术发 展正 在走 进问 题时 代,解 决问 题的 最好 方法 就是 发现 问题 产生 的社 会文 化动 因. 一个 寻找 产生 问题 症 结 的最 好途 径 ,就 是在 坚定 不 移地 坚持 科 学发 展观 的 基础 上 ,广 泛应 用 社 会学 变 迁, 进化 , 互动 等 理论 ,在 历 史 发 展 过程 中发 现问 题产 生的 社会 文化 背景 ,寻找 解决 问题 的 法和 策略 ,从 而推 动问 题携 带者 本身 的发 展. 问 题是 社会 进步 的动 因,存 在问 题并 解决 问题 ,是 武术 发展 的真 正动 力 所在 . 因 此 ,从 文化 ,历 史和 社会 学 的 视 角出 发开 展武 术研 究,将 会成 为当 今和 未来 武术 研究 的新 视点 .
民国时期武术特点的演变
民国时期武术特点的演变作者:苗福盛高山韩冰来源:《体育时空》2011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2摘要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当时武术仍处于发展趋势。
本时期的武术从组织形式到功能及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等武术组织都对当时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术仍呈发展趋势,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时期武术特点独特,在整个武术历史的发展上,承载着巨大的成就,但就本方面研究甚少,本文对民国时期的武术发展特点进行详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国时期武术演变一、民国时期武术的背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满目疮痍充满血泪的苦难史,当时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要想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必须宣扬一种尚武强国的精神,中华武术由于其本身固有的价值体系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因而也就得到民国政府格外的垂青。
民初和北洋政府时期,“国粹体育”的呼声绵延不绝,武术成为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尽管当时的政府利用武术推行反动统治,培养战争炮灰,但广大的民众仍以强烈的民族观念参与武术活动,试图通过武术养成强健体格、优良技能、坚忍精神,武术竞技随之成为他们选择的首要方式。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特别是日本侵华后,国内的民族观念更加强烈。
随着中央国术馆系统的成立及其活动的大力开展,武术竞技开展得更为深入、广泛。
这和当时军事体育及“体育救国”论的盛行也是一致的。
二、民国时期武术的特点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特点具有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体育工具化、师资培养标准化、体育机构组织化、竞赛化、表演化等,下面将以上这些特点进行详细解释。
(一)民国时期武术的体育工具化1.武术课进入学校1913年起,各级学校的运动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武术项目。
1915年4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
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
民国武术科学化个案研究之《科学的内功拳》
为争议的焦点? 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对民国武术
versityꎬ Hohhot 010022ꎬ Inner Mongoliaꎬ Chinaꎻ 2. Institute of
科学化进行历史研究: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的历程与
versityꎬ Hohhot 010022ꎬ Inner Mongoliaꎬ China
Chinaꎬ and holds that it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trendꎬ but also has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t the same timeꎬ this book also reflect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among experienceꎬ tra ̄
strong sense of unified theoryꎻ and opposition to the mechanism theory of human body. The paper
puts The Scientific Inner Arts Quan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ientization of Wushu in the Republic of
第 36 卷第 1 期
2020 年 2 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Vol.36 No.1
February 2020
民国武术科学化个案研究之« 科学的内功拳»
Wushu scient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Scientific Inner
民国武术科学化个案研究之《科学的内功拳》
民国武术科学化个案研究之《科学的内功拳》【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科学的内功拳》,探讨了民国武术科学化的个案研究。
在介绍了文中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科学的内功拳》的作者及著作背景,内功拳理论,实践应用案例,民国武术科学化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武术的启示。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科学的内功拳》的研究,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国武术科学化的发展历程,并对现代武术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民国、武术、科学化、内功拳、个案研究、影响、启示、总结、展望1. 引言1.1 文中背景介绍《科学的内功拳》是一部民国时期关于武术科学化的重要著作,其作者深入研究内功拳理论,并将其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在民国时期,武术正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许多武术家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武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推动武术的发展。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武术界带来了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也对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科学的内功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为现代武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科学的内功拳》进行深入探讨,探究其在民国武术科学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2 研究意义《科学的内功拳》作为民国武术科学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科学的内功拳》,可以了解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有助于揭示当时武术界的理论和实践特点。
通过分析《科学的内功拳》中的内功拳理论,可以深入探讨内功拳在武术技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理解和掌握内功拳的实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科学的内功拳》的实践应用案例,可以深入挖掘民国时期武术实践的特殊性和创新性,为今人借鉴提供经验和启示。
分析《科学的内功拳》对现代武术的启示,有助于将民国时期的武术科学化经验与现代武术实践相结合,促进武术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民国武术科学化个案研究之《科学的内功拳》
民国武术科学化个案研究之《科学的内功拳》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国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武术科学化的探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武术的认识逐渐深化,对传统武术的研究也愈发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武术科学化的个案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通过深入挖掘《科学的内功拳》这一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了解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的探索历程,探讨武术与科学的结合之道,为今后的武术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对《科学的内功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武术科学化的进程,促进中国武术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提升武术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的个案研究,《科学的内功拳》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通过分析该书的研究内容、内功拳的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方法,揭示其对武术科学化发展的贡献,从而进一步探讨内功拳在武术传统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为武术科学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本研究还将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武术科学化和内功拳在现代武术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的内容如下:对于民国武术科学化的个案研究《科学的内功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深入了解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的历史背景、内功拳的研究内容以及内功拳在武术领域的重要性。
研究内功拳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有助于揭示民国时期武术家对于武术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探索,为后人学习借鉴。
探讨内功拳对武术科学化发展的贡献,可以为当前武术弘扬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对于《科学的内功拳》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追溯和总结,更是对于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进程的理解和反思,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武术科学化的历史背景"武术科学化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特别是民国时期。
犹忆武林人未远——民国武林忆旧及安慰武学遗录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盲点
王新午
形意
拳理
民国
名家
臆测 先生
讲义
武学
功夫
胡耀贞
太极拳 拳
武术
剑术
内容摘要
安慰先生游学于京、津、晋、冀,结交诸派名家,曾亲炙王新午的太极拳和八翻手,见识过穆修易的指力和 胯打,深谙胡耀贞丹道修炼的核心与局限……其武学遗录填补了许多武术名家活动轨迹的盲点、断点,澄清了那 些无端的臆测,并原样记录了前辈的精华拳论、珍贵讲义。
精彩摘录
这是《犹忆武林人未远——民国武林忆旧及安慰武学遗录》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 录。
谢谢观看
与胡耀贞的缘分 丹道核心与胡耀贞的局限 丹道与玄关的功法层面 王玉凤:丹田有三
拳理探微 筑基功夫
入门套路 形意拳讲义
太极拳讲义
八卦掌讲义
器术精华
拳理归约 拳术十字辨 三拳一圆 履中蹈和 套路演习 形意、八卦进阶之法及打法要略 习拳经验 拳意钩玄歌
腿法 桩功 撑筋拔骨 发力 练步 辅助功法
七星通背拳 母子捶 十二路探腿
心系形意 太原城外的形意拳 辛元先生的通背和形意 国民师范的武术教师刘殿琛 辛元之气节 辛元与胡耀贞 孙禄堂 拜入师门 师父、师娘和师兄弟们
对八卦拳的向往 何月波的八卦掌功夫:纸穗、铜壶、羊皮袄 路开源:先练一年转掌再说 董海川的教学法 埋没乡野
路开源的龙形剑 剑术还在,剑法丢了 剑术之规矩 景炎先生 孙式剑与太极剑
读书笔记
民国武术科学化个案研究之《科学的内功拳》
民国武术科学化个案研究之《科学的内功拳》民国时期,中国武术在科学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武术内功拳的科学化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科学的内功拳》一书便是此时期的代表之一,它通过对内功拳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化的内功拳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该书及其作者的分析,探讨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的个案研究,以期为现代武术科学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科学的内功拳》一书的作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武术家孙禄堂。
孙禄堂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武术家和武术理论家,他对武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在内功拳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所著的《科学的内功拳》是对内功拳的系统论述和总结,是中国武术内功拳科学化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
《科学的内功拳》一书对内功拳的内涵和要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述。
孙禄堂认为,内功拳是武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通过调理呼吸、锻炼气血、调节心态等方法来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自身战斗力的一种武术训练方式。
内功拳的核心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力量和能量,使其得以发挥到极致,从而达到超常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
在这一点上,《科学的内功拳》对内功拳进行了全面的科学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方法,为内功拳的科学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科学的内功拳》结合了现代科学的成果,对内功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书中,孙禄堂引用了大量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知识,对内功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化的内功拳理论和实践方法。
他提出了气功、神功、意功、形功等内功拳的练习方法,分析了它们在身体内部的作用和影响,为内功拳的科学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的内功拳》提出了内功拳的科学训练方法和实践指导。
在书中,孙禄堂详细介绍了内功拳的练习方法和技巧,包括呼吸法、气功操、神功动作等,为内功拳的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
他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锻炼内功拳的实用技巧和注意事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内功拳的科学方法。
犹忆武林人未远民国武林忆旧及安慰武学遗录
这本书的主题非常丰富。它不仅介绍了中国武术的历史和现状,还探讨了武 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 的性格和特点,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们。书中还有一些关于人性和人生 的思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本书的价值非常高。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武术和武林文化,还可 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这本书还可以让读者更加珍惜 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在这两个章节中,每个章节又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都围绕着主题展开, 内容详实、实用性强。通过这些小节,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武术的各个方面,掌握 武术的基本技巧和实践方法。
《犹忆武林人未远:民国武林忆旧及安慰武学遗录》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合理、 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过详细分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更好地 了解其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中国武术历史和文化的书籍, 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化、历史和精神的书籍。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 更展现了人类对于身体、精神和文化的追求和探索。
在这三个章节中,每个章节又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都围绕着主题展开, 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通过这些小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民国武林的历史背景和 文化内涵。
这部分的目录主要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节是武术理论,主要讲述了武术的 基本理论、拳法、剑法、刀法等各种武术技巧;第二章节是武术实践,主要讲述 了武术的日常训练、养生之道和实战应用。
《犹忆武林人未远:民国武林忆旧及安慰武学遗录》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两个 部分:第一部分是民国武林忆旧,第二部分是安慰武学遗录。这两个部分相互独 立,但又相互,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部分的目录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是江湖风尘,主要讲述了江湖上 的风土人情和人物传记;第二章节是武侠世界,主要讲述了武侠小说中的虚拟世 界和人物形象;第三章节是武术传承,主要讲述了武术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
由民国时期两次国术擂台大赛看到的(二)
由民国时期两次国术擂台大赛看到的(二)上海国术大赛于1929年12月19日至1930年1月5日在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逸园内举行,其间比赛地点一度改在云南路口的上海舞台举行了数场。
上海国术大赛是继杭州举行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后的又一次全国性的拳脚擂台赛,参加擂台比赛的人员多于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共计141人(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为104人),绝大部分参加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选手又移师上海参加上海国术大赛,一些原本打算参加浙江国术游艺大会而因为路途遥远未能及时赶到者,这次赶上参加上海国术大赛。
上海国术大赛比赛的激烈程度与比赛的时间都超过浙江国术游艺大会。
浙江国术游艺大会虽然进行了12天,但是前4天都是表演,擂台比赛只进行了7天,最后1天是闭幕发奖仪式。
而且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在决出前26名前,其规则是不允许击打头部,在进入26名大循环决赛时才允许击打头部。
而上海国术大赛共进行16天,其中有三天因雨停赛,元旦休息一天,实际比赛12天,全部都是擂台比赛,比赛自始至终都允许击打头部。
上海国术大赛是由张群、虞洽卿、杜月笙、张啸林发起,并聘请李景林担任筹备主任,聘请孙禄堂担任评判主任,评判委员有:张兆东、李星阶、刘百川、陈微明、吴鉴泉、佟忠义、姚馥春、高凤岭、章启东、叶大密等二十余人。
由此可见,经过了在杭州举行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擂台的检验,在技击领域被当时国术界最为推崇者仍是孙禄堂先生。
上海国术大赛最终取前12名为获奖者,比赛名次为:第一名曹晏海、第二名马承智、第三名张熙堂、第四名章殿卿、第五名李树桐、第六名张英振、第七名高守武、第八名袁伟、第九名韩其昌、第十名张长信、第十一名郭世铨、第十二名李成希。
其中获得第一、二、三名的曹晏海、马承智、张熙堂和第八名袁伟都是在上海国术大赛举行前就已经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学艺的孙门弟子。
第四名章殿卿在本次大赛后也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
其中,曹晏海、马承智的八卦拳和张熙堂、袁伟的形意拳都是得自孙禄堂先生。
民国时期国术科学化新探—以张唯中弓箭学理论为中心
原创成果民国时期国术科学化新探—以张唯中弓箭学理论为中心陈雨石1,贠 琰2(1.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2.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摘 要: 从知识史视野出发,运用多重史料互证的方法梳理近代国术科学化语境下的弓箭学知识脉络。
认为:①民国时期涌动着强烈的国术科学化思潮,国术界以“体系整合”和“话语更新”作为创建国术理论的实践策略;②张唯中开创的弓箭学体系是国术科学化最具典范意义的成果,阐释了射箭的科学原理,并创立了科学的射箭训练法,其成果代表了民国时期国术理论的高峰;③张唯中的文本意识形态立足于调和“土洋体育”;④弓箭学体系因时代局限,在具体内容上存在认知偏见,但无损其整体学术价值。
发掘张唯中的学术思想不仅有益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射学理论,更有助于更新民族体育研究的学术范式。
关键词: 体育史;知识史;国术科学化;张唯中;弓箭学中图分类号: G81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498(2023)08-0056-11DOI:10.16099/j.sus.2022.06.07.0001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体育史学的发展亦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①在方法论上,多学科交叉的范式已成为学界共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方法持续输入体育史研究,使体育史研究逐渐焕发出“大人文”的学术气质;②就体例而言,既往以通史、断代史、运动项目史、区域史为主流的议题已逐步转向以“问题”为导向的阐释策略,并在全球史、思想史、身体文化史等领域有所开拓[1]。
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相较于方法论更新及体例的丰富,传统兰克史学所倡导的“回归学术认知的起点,对根本性问题进行正本清源的思辨”亦至关重要。
秉承这一宗旨,近年来笔者团队尝试突破固有知识框架,引入多种学术策略重释体育史领域的元问题。
例如:运用认知考古学(cognitivearchaeology)、全球史(global history)方法研究发现“胡服骑射”并非代表中原骑射之滥觞,在诸夏文化圈内部,晋国、秦国皆不晚于赵人掌握骑射[2];通过对思想史的“深描”揭示“土洋体育”并不宜使用“二元对立”的阐释策略,“不彻底的土洋融合”才是近代民族体育竞技化的主要特征[3]。
民国时期武术 课件
1、第一届国术国考
(说明):第一届国术国考于1928年在南京公共体 育场举行。选手包括各省选派人员和中央国术馆师 生,共330余人。分预试和正试。预试是单人表演, 正试是两人对抗比赛。
照片
第一届“国术国考”开幕式合影
第一届“国术国考”中的长兵比赛
第一届“国术国考”中的散打比赛
2、第二届国术国考
二、学校武术的开展
自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后,教育部还陆续在其颁布的正式中学、 小学、师范学校和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对武术在体育课中应占的课 时和武术课的内容作了规定。
据北京体育研究社1924年6月对全国40所大中学校调查,将武 术列为正式课的占37.5%,只在课外开展一些武术活动的占35 %,既未列为正课,课外也不开展的占27.5%
(说明):第二届国术国考原定于1931年举行,因 “九一八”事变而延期。于1933年10月在南京公 共体育场举行。共有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考试。 这次国考的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 的护具,还增设了搏击比试,以及女子对抗比试。
照片
第二届“国术国考”考场 影
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员合
武术师资不足、教材缺乏等原因,学校武术开展不够普遍。
照片
民国初年,上海市广东小学七至十五岁学生的体育课设有 武术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武术队
照片
1946年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女生表演“戈舞”
常熟地方小学的武术课
照片
1930年,广东第11届全省运动会,广州元甲女学学生表 演功力拳
1930年,广东第11届全省运动会,广州孤儿院学生表演 梅花棍
小结
明确规定武术为学校体育课内容,是辛亥革命以后, 提倡与推行武术的重大成果之一。这开始改变了社会 对传统体育的偏见,并对武术教学、传统拳路的整理 研究、武术教材的编写、理论的阐述等方面,都提出 了新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武术学术研究的发展。
福州武术论
福州武术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亦倡导武术。
民国17年(1928年),在南京举行第一届国考,福州方秉端名列前茅,王德琅得武士称号荣归。
民国22年,第二届国考,福州亦派员参加。
同年,福建省国术馆在福州成立,王于岐任总裁判长兼总务科长,并派王鼎(夏莲)等到中央国术馆培训。
民国24年,国术省考在福州举行,黄性贤、林世凯等应试。
民国24年,国术被列为福建省第五届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王于岐任福州代表团国术指导参加比赛。
在这期间,农村武术馆也多建立,农忙务农,农闲习武。
义序龙兴国术馆在民国11~23年间教拳习武,从未间断,传授“金狮”、“虎桩”、“牛法”、“鸡法”等拳术。
抗日战争时期,福州青年武术界同仇敌忾。
民国28年,自发在苍霞洲白龙庵组织“福州青年国术社”(后改为福州青年国术研究社),黄顽仙任社长,黄性贤为总教练。
该社迁往南港泰山宫后,在南通、泮洋等地设7个分社,社员不下3000人。
民国29年,发动青年100多名,组成大刀队,自动报名开赴上海前线抗日。
民国30年,福州沦陷,国术社社员转入抗日游击队。
黄性贤潜入后屿生擒日军阿都文雄。
民国32年,福州光复后,在南门兜孔子庙(现福州少年宫)重新建立“福州青年国术研究社”,李森武任社长,除原有7个分社外,又在琅岐、后屿、台江等地设立分社,盛极一时。
民国33年,福州二度陷敌。
该社迁闽侯南通潘厝边祠堂,社员积极参加抗日游击队,日夜练拳,操练大刀,斗志激昂。
游击队阻截敌人粮船,击毙日军3名,民心大振。
同年,武术教育家万籁声应聘到福建农学院任体育教授。
他擅长的六合拳、自然门开始在福州流行,、鹤拳CRANE QUAN 南派象形拳。
源于方氏七娘之宗。
迄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经历代拳师变革,至清朝已形成风格各异,套路繁多,拳理和技法自成体系的飞鹤、鸣鹤、宿鹤、食鹤和纵鹤。
统称为福州鹤拳。
(一)、飞鹤拳清朝中叶,永春白鹤拳名师郑礼的第三代传人、福清上周下郑村的郑纪,自幼爱好飞鹤拳,勤学苦练,终得其师拳法。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今天的
体系。
以下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1.先秦时期
2.汉代至唐代
随着汉朝的统一,武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尤其是汉武帝刘彻时期,武术训练开
始纳入士兵的训练中,促进了武术的传承。
到了唐代,武术的流派越来越多,如“太极拳”、“八卦掌”等经典武术流派便于此时期形成。
3.宋代至明清时期
宋代时,武术的技法和理论开始慢慢融入到书本和文学中,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武术又迎来了一个发展时期。
如“南拳”、“北拳”、“咏春拳”等代表
着明清时期的武术经典。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武术的运动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潮流。
众多武术家开始传播武术和理念,
如杨振铎、郭宝昌、刘雪庵等人更是使武术在民间的推广和发扬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5.现代化以后
20世纪50年代,中国武术运动开始得到官方的权威认可,采用全面系统化的方法进
行编码、科学化的实验研究等,并建立中央武术团体、学术组织体系,也使得武术的水平
不断提高。
同时,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参加了一系列渐渐深入各世界级的比赛和展示,使其更受到世界的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的发展早已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相信在未来武术的影响和地位
也将越来越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ongzhou 425 100, Hunan, China;2.School of P.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Henan.China
民国 以来 。武 术 文献 呈 现 大 膨胀 的状 态 ,“属 于 系 列丛 书 的书籍 为 167本 ,丛 书可分 为 三类 :专 业 武术 类
收 稿 日期 :2017-01-08 作者简介 :张修 昌(1982- ),硕士 ,副教 授 ,主要研 究方 向民族传统 体
育 。 作者单位 :1.湖南科技学 院,湖南 永州 425100;2.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
第 34卷第 1期 2018年 2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Spoa University
Vo1.34 No.1 February 2018
民 国时 期 武术 学术 研 究 及其 启 示
M artial arts academ ic research and enlightenm en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78
丛 书 27种 、体育 类丛 书 10种 、文 化类 丛 书 17种 ”[1]。 1927年至 1937年 ,武 术 书籍 文 献 出版 达 到 高 峰期 ,并 有“四多 ”的 鲜 明 特 点 :即 作 者 以武术 名 家 居 多 ;作 者 以独 自撰 写居 多 ;高 产 作 者来 自中央 国术 馆 组 织 的居 多 :涉 及少 林拳 、太 极 拳 、形 意 拳 、八 卦 掌 、潭 腿 内容居 多 这些 文献具 有 一 定 的学 术 价 值 和研 究成 果 ,这无 疑为关 注 武术 的人 们 提供 了相 互 学 习 、交 流 、争 论 、研 究 的平 台 ,为宣 传 与传播 武术 起 到了积 极 的促进 作用 。 然而 ,武术 文献 的膨 胀 ,也 蕴 含 着 失 实 的 并存 ,如 良莠 难分 、鱼 目混珠 现 象 。 因此 在研 究 民 国时 期 武 术 及 相 关 问题 时必须 引起 足够 的重视 。
A bstract: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key period during which China S social change tended to be stable.China traditional sports represented by inherent martial arts developed in the dispute of Chi— nese and western sports,and found an all—inclusive way for transformation.W ushu research at that tim e had four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first,it m ade full use of the two martial arts organizations to publicize,research and promote W ushu.Second,it advocated and encouraged martial artists as the main body and com bined adm inistrative,cultural,education, sports and other people to voluntarily participate in book—writing,publicizing,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martial arts.Third, the knowl— edge of sociology,natural science,textual research,history and logic we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controvercy of various martial arts schools and the phenomenon of ”god—making ”.
Four th,subject to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most research was still in the ini—
tial stage and the om ission phenom enon was inevitable. K ey w ords:martial arts;academic research;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张修 昌 .唐 守彦
ZH ANG Xiu-chang ,TANG Shou-yan
摘 要 :民 国时期是 中 国社 会 变革趋 于稳 定 的关键 节点 。以我 国固有武 术为代 表 的 民族 传 统体 育在 “土 洋体 育之争 ”中 ,找到 了“兼容 并 包、东学 西渐 ”的 转型 发展 之 路 。 此 时的 武 术研 究具 有 四个重要 特 点 :一是 充分 利 用和 发挥 两大武 术组 织的 主 渠道 ,宣传 、研 究 与推 广武 术 ;二是 倡 导和 鼓励 以武 术 家为主体 ,结合行 政 、文化 、教 育 、体 育等人 士 自愿 参与 著 书立说 ,宣传 、研 究与 推 广武术 ;三是 运 用社会 学、自然学 、考据 学 、历 史学和 逻 辑 学 等知 识 ,认 识 与分 析 武 术界 的 门 派之 争和 “造神 ”现 象等 ;四是 限 于 当时的 历 史和 社会 条 件 ,多数 研 究仍 处在起 步 阶段 ,疏 漏现 象难 免 关键 词 :武术 :学术研 究 :民 国时期 中图分类 号 :G81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6—2076(2018)O1—00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