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7篇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篇1】
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
对于在城市
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
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
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
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
毛茸茸的
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
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
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
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
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
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
亿中国人的命运。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篇2】
又是一年丰收的季节,夏季粮食的丰收时节。
粮食的大丰收让祖国的粮仓爆满,让
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让人明更加安康。
但是为中国甚至全球粮食曾收层产的袁隆平
院士却离开了我们。
粮食的丰收意味着国民能吃饱饭,意味着国家的国泰民安。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
近14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粮食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
战略基础。
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
粮食不像其他商品,粮食少一点都会饿死人,是一个硬需求。
袁隆平院士被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他为人类生存最初了巨大的贡献。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人的生存离不开吃喝。
袁隆平院士曾说过:“中国人要把饭碗拿到自己的手里面,不要靠人家,我们现在就是在为自己的饭碗而努力”。
周末回家看到路边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稻田,沉甸甸的穗子,把苗都压弯了腰,偶尔
的一阵风,稻穗随着风摆动,我仿佛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在田边看着稻田丰收的笑容。
再
过几天就是稻子成熟的时候,到时候田地里一片一片的金灿灿,每当这时就想起了伟大
的袁隆平院士,他的一生都在为粮食的曾加产量而努力,与种子打交道,简直就是稻田
里的守望者,虽然他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努力永远铭记于心。
有了他的努力和
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吃饱饭的幸福,我想大概以后的每次吃饭我都会想起他。
斯人已逝,忧思长存。
他在稻穗下乘凉的未完成的梦,后人将踏着他的脚印继续前行。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篇3】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中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
贡献最好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
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
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
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
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
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
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
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
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篇4】
袁隆平一直有个梦想,培育出亩产过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
超级杂交稻终于初露雏形,但要展开大面积种植,必须进行数年测产,以确证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测产是
从2000年开始的,超级杂交稻一共进行了四次测产。
这四次测产的结果都非常喜人,
以“四连中”赢得了一片叫好声,一些参与攻关的科研人员沾沾自喜起来,认为可以对
外宣布超级杂交稻成功攻关了,并进行大面积种植推广。
袁隆平坚持要进行第五期测产。
这期测产,他选择了云南个旧、湖南武冈和山东莒
南县作为示范片。
云南个旧,超级杂交稻亩产达到了1088公斤。
但武冈测产示范片的
稻谷收割后,经过严格打包称重和测定计算,产量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随后,中国种
子协会宣布了最终测产结果——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武冈示范片的测产未能通过验收。
对此结论,袁隆平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表示接受。
而这,等于宣布了超级杂交稻的第五
期攻关测产失败了。
这时,有科研人员说,武冈示范片在栽插、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收割时间等环
节都出了问题,才导致了产量不如预期。
也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如果将这些损耗都算上,测产应该算是成功的。
对此,袁隆平说:“搞科研容不得任何误差,哪怕只差一点点,
也是失败。
搞科研就是要百折不挠,科学家最不应该害怕的就是失败。
”
袁隆平在失敗面前的泰然态度,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位耄耋老人在科学研究上的
那颗赤诚之心。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篇5】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
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中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
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
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
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
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
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
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
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
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
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
这些年来袁
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
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
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
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篇6】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
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
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
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
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
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
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要沿
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
但袁隆平不怕困难,
决心改良品种。
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
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
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
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
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
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
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
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
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篇7】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
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
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
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
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
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
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