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最终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编制依据 (1)
1.1.施工图纸 (2)
1.2.施工组织设计 (2)
1.3.主要施工规程、规范 (2)
1.4.主要标准 (2)
1.5.主要法规 (3)
2.工程概况 (3)
2.1.设计概况 (3)
2.2.底板分区图 (3)
3.施工安排 (4)
3.1.施工部位及工期要求: (4)
3.2.混凝土供应方式: (4)
3.3.劳动组织: (8)
4.施工准备 (9)
4.1.技术准备 (9)
4.2.机具准备 (11)
4.3.材料准备 (11)
5.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 (12)
5.1.流水段划分: (12)
5.2.总体施工顺序: (14)
5.3.混凝土运输: (14)
5.4.混凝土的浇注: (15)
5.5.混凝土的收面与拉毛 (19)
5.6.混凝土的养护 (19)
5.7.混凝土的测温: (20)
6.季节施工的要求: (22)
6.1.雨季施工的要求: (22)
6.2.冬季施工的要求: (23)
7.砼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23)
7.1.质量控制措施: (23)
7.2.施工过程控制的具体要求 (23)
7.3.控温措施: (24)
7.4.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24)
7.5.成品保护措施: (24)
7.6.应急措施: (24)
8.环保措施: (26)
9.安全保证措施: (26)
9.1.一般要求 (26)
9.2.泵送的安全要求: (27)
附件一:泵送混凝土相关计算 (27)
附件二:大体积砼温度计算 (30)
附图一:基础底板测温孔布置平面图 (32)
1. 附图二:Ⅰ区地泵及泵管布置平面图33编制依据
1.1. 施工图纸
表1-1
《北京***改扩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3. 主要施工规程、规范
表1-2
1.4. 主要标准
表1-3
1.5. 主要法规
表1-4
2. 工程概况
2.1. 设计概况
φ1500㎜、φ1800㎜、1500×1500㎜、1500×2300
㎜
根据设计求基础底板共分为Ⅰ、Ⅱ、Ⅲ三个区,每个区又分为三个小区,分别为Ⅰ-1、Ⅰ-2、Ⅰ-3、Ⅱ-1、Ⅱ-2、Ⅱ-3、Ⅲ-1、Ⅲ-2、Ⅲ-3区共九个施工分区。
其中Ⅱ-2区地下2、3层为地铁换乘中心由中建施工,地下1层由我公司施工。
地下一层底板结构轴线平面图
3. 施工安排
3.1. 施工部位及工期要求:
3.1.1 Ⅰ区基础底板施工进度安排:计划从2006年8月中旬开始施工至2006年10月下旬结束。
3.1.2 Ⅲ区基础底板施工进度安排:计划从2006年8月下旬开始施工至2006年11月初结束;
3.1.3 由于Ⅱ区目前属于地铁施工区域,计划2006年9月底中建移交场地,计划2006年11月中旬开始施工底板至12月底完工。
3.2. 混凝土供应方式:
基础底板混凝土量约有10万m3(不含Ⅱ区及垫层、防水保护层、后浇带),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确定7家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混凝土公司,其单位名称为:北京虎跃混凝土有限公司、北京北斗星混凝土有限公司、北京通惠绿洲混凝土有限公司、北京京铁火车头混凝土有限公司、北京住总商品混凝土中心、北京丰台区榆树庄构件厂、北京新奥混凝土有限公司等。
每个区段底板选用的混凝土搅拌站及外加剂供应单位联系方式见下表3-1。
要求每个流水段的混凝土只能采用1家搅拌站,而且要求混凝土配合比相同。
为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在开始
施工前与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签定正式合同并附加技术条款,并对各搅拌站及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召开技术交底会,在浇筑混凝土前一天填写“预拌混凝土浇灌申请”,发传真到搅拌站。
当天天气、环境条件等发生变化时及时向搅拌站提出相应要求,以确保施工质量进度不受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最终完整版) 6
混凝土搅拌站及外加剂供应单位联系表
表3-1
3.2.1砼原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把好混凝土质量关,本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不定期对各家混凝土供应单位的原材料进行抽查。
3.2.1.1水泥:使用北京市琉璃河水泥厂生产的长城P.042.5水泥,碱含量<0.6%。
3.2.1.2掺合料:
粉煤灰:选用I级粉煤灰;
矿粉:S95级。
3.2.1.3抗裂防水剂:CSA混凝土抗裂防水剂。
3.2.1.4纤维:采用改性聚丙烯抗裂纤维。
聚丙烯纤维主要技术参数:表3-2
径较大、级配良好粗骨料;石子入罐前须浇水润湿。
3.2.1.6细骨料:水洗中砂,低碱活性骨料,要求含泥量≤1%;。
3.2.1.7水:地下水。
3.2.2配合比的主要参数要求
(1)坍落度:坍落度为180±20mm.
(2)水灰比:≤0.42
(3)推荐配合比:
表3-3
注:最小水泥用量依据DBJ/T041-64-2002《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
3.3. 劳动组织: 3.3.1管理层负责人:
项目经理部: 项目经理部***负责底板砼施工总体安排部署;项目总工**负责组织技术方案的编制审核;技术部长**负责制定施工方案并落实技术交底情况;工程师**负责具体编制施工方案。
土建分部:Ⅰ区由土建二部施工,Ⅲ区由土建一部施工。
土建分部总工负责进行技术交底,并对现场的技术和质量问题及时制定处理方案;生产经****负责现场施工安排,落实质量、进度要求;施工员****负责现场调度,并落实技术要求。
安质部:***负责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安全员**负责现场安全检查,质检员***负责检查现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技术要求的落实情况,对现场发生的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并反馈给技术室。
现场试验室:试验员4人,由***负责,在业务上直接受技术部领导,负责混凝土入场后的质量检查,试块留置,养护测温等工作。
3.3.2劳务层负责人:
根据项目部安排,Ⅰ区确定1个劳务队,Ⅲ区2个劳务队,共3支劳务队。
施工队人员组织:每个施工队伍成立以施工队队长为组长的领导班子。
混凝土班成立两个大班组,每个班组不少于120人,每个流水段施工时实行两班倒制度。
3.3.3劳动力配备及分工:
每个流水段施工人员配备如下: 表3-4
1 2
4. 施工准备
4.1. 技术准备
4.1.1、确定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4.1.1.1、要求各搅拌站采用同一厂家生产、同一品牌水泥、抗裂防水剂、纤维。
4.1.1.2、要求各搅拌站设计的混凝土配合比必须经过中铁建工集团北京***指挥部审核,并论证确认后再进行试配。
4.1.1.3、要求各搅拌站选择混凝土配合比尽可能相同,以防某个搅拌站混凝土供应不及时时启用备用搅拌站。
4.1.1.4、常温时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28℃以下,冬季不低于10℃。
4.1.2现场养护室设备的准备:
4.1.2.1、在施工现场建立试验室及标准养护室,主要负责标准混凝土试块制作及养护。
4.1.2.2、所需试验仪器设备表4-1
4.1.2.3、砼试件留置要求:
A.混凝土试件在浇筑地点随机抽取,每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 m3 时,同一配比的混
凝土200 m3取样一次;每次取样共留置2组试件,其中:标养1组,同条件养护1组。
基础底板抗渗混凝土每500 m3留置1组抗渗试块(具体留置数量见表4-2);
B.同一强度等级的同条件养护试件,其留置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工程量和重要性确
定,不少于3组。
同条件养护试件拆模后,装在养护笼内放置在靠近相应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位的适当位置,并应采取与底板相同的养护方法;
C.基础底板混凝土实体检测采用同条件试块,其留置组数不少于10组,便于采用
数理统计方法评定;标养试块强度采用60天强度值进行评定。
D.本工程混凝土强度检验非见证取样试块由中铁建工集团中心试验室进行检测;见
证取样试件经与监理公司共同确定送北京四环恒信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进行检测。
基础底板混凝土试验计划
Ⅰ区砼试验计划表4-2
4.1.3碱集料反应的要求:
地下室砼结构直接与土壤接触,属Ⅱ类结构砼,砼碱含量≤3㎏/m3。
4.1.4、技术交底准备:
依据本施工方案,由土建分部总工负责制订出详细施工技术交底,底板混凝土浇筑前,实行层层交底方式,即先对项目管理层及施工管理层按施工方案要求进行交底,再对混凝土振捣工进行专门培训、交底。
按照施工进度安排,提前确定所需机械、器具,组织、安排好现场管理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
4.2. 机具准备
表4-3
4.3. 材料准备
基础底板采用C35、P10砼,Ⅰ区、Ⅲ区砼用量约99802.0 m3(不包含Ⅱ区);其中:后浇带采用C40、P10膨胀砼,用量为5008.0 m3;底板、梁砼数量为94794.0 m3。
Ⅰ区其各流水段砼用量,详见表4-5:
Ⅰ区砼数量表表4-4
拌站提出申请,以备原材料。
5. 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
5.1. 流水段划分:
本工程平面尺寸大,构件截面大,底板均是超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图纸中结构按纵横向30~40m左右距离设置1000㎜宽的后浇带。
依据后浇带Ⅰ区结构共划分为30个流水段,Ⅲ区与Ⅰ区相对应,也分为30个流水段。
Ⅱ-1、Ⅱ-3区结构呈对称图形。
流水段划分如下图:
流水段划分平面图
Ⅰ区各流水段后浇带具体轴线位置见表5-1,Ⅲ区与Ⅰ区对称布置。
Ⅱ区待收到施工图纸后再作补充。
Ⅰ区各流水段划分部位
Ⅰ区底板→Ⅲ区底板→F1区底板→F2区底板→Ⅱ-1区底板→Ⅱ-3区底板。
5.2.1 Ⅰ区施工顺序:
Ⅰ-1段、Ⅰ-2段→Ⅰ-5段→Ⅰ-6段→Ⅰ-3段、Ⅰ-7段→Ⅰ-9段、Ⅰ-10段→Ⅰ-15段、Ⅰ-18段→Ⅰ-16段、Ⅰ-19段→Ⅰ-21段、Ⅰ-22段→Ⅰ-4段→Ⅰ-8段→Ⅰ-11段、Ⅰ-14段→Ⅰ-17段、Ⅰ-20段→Ⅰ-23段→Ⅰ-24段、Ⅰ-25段→Ⅰ-27段、Ⅰ-28段→Ⅰ-29段→Ⅰ-26段→Ⅰ-30段→Ⅰ-13段→Ⅰ-12段。
5.2.2 Ⅱ区施工顺序:
Ⅱ-1区→Ⅱ-3区。
5.2.3 Ⅲ区施工顺序:
Ⅲ-27段、Ⅲ-24段→Ⅲ-28段、Ⅲ-25段→Ⅲ-9段、Ⅲ-5段→Ⅲ-6段、Ⅲ-29段→Ⅲ-21段、Ⅲ-22段→Ⅲ-1段、Ⅲ-10段→Ⅲ-7段、Ⅲ-2段→Ⅲ-18段、Ⅲ-19段→Ⅲ-30段→Ⅲ-26段→Ⅲ-11段、Ⅲ-8段→Ⅲ-23段、Ⅲ-20段→Ⅲ-17段、Ⅲ-14段→Ⅲ-16段、Ⅲ-13段→Ⅲ-15段、Ⅲ-3段→Ⅲ-12段→Ⅲ-4段。
5.2.2 F1、F2区施工顺序:
F1区→F2区
5.3. 混凝土运输:
5.3.1、砼初凝时间及运输时间:
要求砼初凝时间为16小时;每个流水段浇筑砼时,必须保证每小时供应120m3砼;每辆砼运输车之间间歇时间≤10分钟。
要求搅拌站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以保证砼供应的连续性。
5.3.2、现场砼输送方式的选择:
5.3.2.1、地泵及泵管布置:
通过计算(见附件一)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在基坑边坡上口布置5台地泵,基坑内临时布置2台地泵,保证每个流水段底板浇筑混凝土时有3台地泵,在地泵施工范围内搭设防护棚。
取Ⅰ区两个较大面积流水段Ⅰ-5段、Ⅰ-18段进行布管,地泵具体布置位置见Ⅰ区地
泵布置平面图。
泵管布置时尽量减少弯管,同时保证在作业面上的临时水平管最短,水平泵管的固定,采用钢管架柔性支撑,弯管处设固定支撑,泵管用草袋子覆盖,防止气温过高影响砼入模温度。
5.3.2.2、泵管的架设
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主要使用混凝土地泵浇筑。
泵管由边坡支架进入基坑内如见下图所示:
泵管下部固定示意图泵管上部固定示意图为了避免泵管的振动扰动底板钢筋和基础梁模板,泵管须架设在马凳支架上,马凳下铺脚手板,马凳上铺放钢跳板作为工作面,底板砼浇筑完毕,及时将马凳和脚手板拆除。
5.4. 混凝土的浇注:
5.4.1、一般要求:
模板、钢筋、预埋件的隐/预检等工序完成后,并办理了相应签字手续后才能进行砼的浇筑;在浇筑过程中派专人对模板看护,以防跑模、胀模现象的发生。
5.4.2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施工准备→底板→反梁→导墙砼的浇筑、振捣→砼养护
5.4.2.1、底板混凝土浇筑方法:
砼分层浇筑示意图见下图:
5.4.2.2、砼浇筑方法:每段砼浇筑采用拆管式浇筑,保证三台泵同时工作。
如Ⅰ区底板在风道西侧设一条10米宽施工通道,留做风道及底板施工通道。
每区按斜面分层法浇筑时,先浇筑500mm厚,振捣后斜面流淌坡度1:8~1:10。
再浇筑第二层砼500mm厚,用振捣棒先振捣与第一层相邻的斜面,然后振捣第二层混凝土。
依此类推,逐层浇筑,直至浇筑到设计标高(在底板插筋处挂小白线控制标高)。
同时泵管逐步逐节拆除,直到浇筑完毕。
每段导墙、反梁随底板浇筑,并在混凝土初凝(16小时)以前浇筑完成,不得出现施工冷缝。
每个流水
段混凝土浇筑时间计算见附件一。
5.4.2.3、振捣要求:混凝土的振捣采用Φ50振捣棒,振捣棒要做到“快插慢拨”。
振捣过程中,将振动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振动均匀。
分层时振捣棒插入下层50㎜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接缝。
振捣点均匀排列,间距400㎜左右,呈梅花形布置,振捣时间一般以20~30S 为宜,以砼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对于钢筋较
5.4.3
5.4.3.1、外墙施工缝处混凝土的浇筑:
基础底板上外侧墙的水平施工缝留置在底板顶面以上700mm处,并在此处设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见下图)。
其他位置墙体、柱子施工缝留于底板面上,与基础底标上表面持平。
导墙混凝土的浇筑:在底板混凝土初凝前进行导墙混凝土的浇筑。
控制浇筑速度,不能过快,控制振捣时机,防止模板变形、移位等原因引起墙体胀模、出现冷缝和烂根现象。
侧墙施工缝位置示意图
5.4.3.2、集水坑、电梯坑砼浇筑:
集水坑及电梯坑等与基础底板同时浇筑混凝土,其坑内安装筒状整体模板并预先架立固定好。
先浇筑坑底板砼,再紧接着浇筑坑壁。
施工中按要求振捣,加强对坑壁及分层、分段浇筑的混凝土之间的密实性控制。
5.4.3.3、反梁浇筑方法:
底板砼浇筑后,初凝前浇筑反梁高出底板部分的砼,可采用塔吊配合浇筑反梁砼,浇筑反梁砼时指挥人员必须指挥好塔吊料斗保证下料位置准确,底板及反梁砼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
反梁砼振捣时,振捣棒插入下层5cm(根据分层厚度,在振捣棒作红油漆刻度线来控制),尤其注意丁字点和十字交叉点的振捣密实。
5.4.4、后浇带设置及施工处理:
5.4.4.1后浇带的设置要求:
为减少超长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设计图纸中要求:各层结构按纵横向30~40m左右距离设置1000㎜宽的后浇带,后浇带内钢筋不断。
5.4.4.2后浇带施工处理
底板后浇带:为加强刚度,后浇带处采用双层快易收口型网状模板(简称快易收口网)封堵。
快易收口网包括连续凸起的V型网骨及钢网面二部分。
钢网可沿V型平行方向弧形弯曲。
钢网面上具有整齐的冲孔,冲孔上有凸起的牙板具有加强钢网与材料间的结合之功能。
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要求两侧混凝土浇注60天后再浇筑。
快易收口网在施工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快易收口网横向使用,采用φ12钢筋走支架定位。
快易收口网的上口与下口遇到底板钢筋时,剪出壑口,用绑扎丝绑在钢筋上,保证其骨架与钢筋支架垂直;
(2)相接网片应以骨架瓦套来结合,网片搭接应有150mm以上的搭接口,并支撑和固定好。
收口网模板边缘应超过支撑150mm以上;
(3)振捣时振捣棒离收口网模板应大于450mm,以减少模板受的荷载;
(4)振捣时聚集到混凝土表面的过剩水应尽快排除,防止过剩水沿收口网模板流下而将波形表面冲平。
快易收口网示意图
快易收口网快易收口网
后浇带
底板
钢边止水带钢边止水带
底板
PEE4附加层PEE4附加层
基础底板
防水保护层
PEE4+4防水层
砼垫层
底板后浇带构造图
5.5. 混凝土的收面与拉毛
5.5.1、浇筑至底板表面时,用墙柱插筋上定好的结构50线控制表面标高。
先用4m刮杆
找平,收面时用木抹子拍出水泥浆,终凝前再用电磨子抹平。
5.5.2、最后一遍收面后,用塑料笤帚将混凝土表面拉毛。
5.5.5、内墙、柱插筋外侧四周100~150mm范围内必须拉线找平,表面压光,防止墙、柱混
凝土浇筑时出现漏浆现象。
5.6. 混凝土的养护
5.6.1底板的养护方法:
5.6.1.1混凝土浇筑完成,第一遍收面后,随收面随覆盖一层塑料布。
塑料布每幅边缘搭接15cm,表面及四周压严,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5.6.1.2当大气温度在15℃以上时,采用蓄水保温养护。
混凝土初凝后,试水表面不起灰皮时,立即转为蓄水养护,水深15cm。
依据测温结果,当混凝土水化热高峰期过后,底板砼内外温差低于25℃时,改为洒水养护,每天洒水次数以保证混凝土面层湿润为准。
底板混凝土养护14天后,停止洒水养护。
蓄水养护做法:在底板钢筋绑扎时沿后浇带一侧间距2000㎜预埋2根Φ20钢筋,用来固定铝合金模板。
具体做法见下图:
5.6.1.3当大气温度在15℃以下时,采用保温养护。
混凝土浇注完成后边搓压、收光,边覆盖塑料布和三层草帘被,保温覆盖严密,以抑制混凝土由于塑性深陷、表面失水过快及冻结而产生的非结构性表面裂缝。
现场设置工字形马凳,上铺跳板,供保温、测温和检查人员行走。
对底板面不能连续覆盖的部位,如墙、柱插筋部位、钢柱等采用挂麻袋片、塞聚苯板等方式,尽可能进行覆盖,避免出现“冷桥”现象。
底板后浇带区域在混凝土浇筑前,先在快易收口网外侧挂一层塑料布和草帘被,以防止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受冻。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将整个后浇带覆盖在保温层之下。
5.6.2导墙、反梁及后浇带养护方法:
拆模板后导墙内侧及时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养护。
表面及四周压严,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反梁高出板面的反梁在混凝土收完面后及时采用塑料薄膜包裹,并覆盖三层草袋,以保证反梁与外界温差不超过20℃;导墙外侧及后浇带侧面采用喷淋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土建分部设专人监管混凝土养护工人,确保混凝土养护及时、到位,符合施工方案养护要求。
5.7. 混凝土的测温:
筏板是本工程重点控制区域,采用自动测温系统和常规测温两种测温方法。
5.7.1自动测温:
5.7.1.1测温点的布置:
本工程平面测温点,从Ⅰ、Ⅲ区基础底板中各选择三个较大的施工流水段,从Ⅱ-1区、Ⅱ-3各选择两个较大流水段分别进行布置,其每个流水段布置3个测温点(见表5-2自动测温位置表)。
其中采用典型布点的原则是在同一厚度的不同位置和厚度变化处。
不同的平面部位,分别采用以下图示中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
图中使用A、B、C、D、E 表示同一竖直方向上布置的5 个传感器。
由于混凝土的厚度都是比较大的,同一竖直方向上布置5 个传感器,其中:传感器A离混凝土上表面50~80mm,传感器B 离混凝土下表面50~80mm, 传感器C 位于混凝土竖直方向的中心点,E 点离下表面H/4 处,D 点离上表面H/4 处(H 表示该处混凝土厚度)。
集水坑、电梯井、扶梯井基坑测温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自动测温位置表表5-2
Ⅰ区及Ⅲ区。
5.7.1.2固定传感器:
将测温传感器的金属壳固定在竖向支撑钢筋骨架上,位置要求准确。
在浇筑混凝土前需将带传感器的支撑钢筋骨架插入到位,并使用绑筋固定;数据采集器防护:数据采集器已经进行了防水处理,但使用中要注意防水溅、防雨淋。
可以在数据采集器上套一只塑料袋。
由于传感器已经使用了金属外壳保护,传感线是耐高温防水线,传感线的末端已经焊接有金属插头,所以将各个传感器按照序号连接到相应的采集器上即可。
由于设备内有电路来自动区分传感器的极性,故此,在插接传感器时不必区分极性。
使用一根规定型号的数据线,将各个采集器串联起来(或并联或混联起来),并连接到机房的数据适配器的数据总线端口;将数据适配器的USB 口与计算机的USB口相联接。
5.7.1.3配置计算机软件参数:
使用自动配置功能,来配置计算机通讯端口;配置各采集器编号及其传感器个数、位置、启用情况;设定测温时间间隔:设置数据采集器的自动测温采集时间间隔设定为0.5 小时(可随时调整),让设备自动定时工作,确保数据和温度图形的连续性。
数据打印:可以随时打印出各点整个过程或某时间段内的温度曲线和报表。
5.7.2电子温度计测温:
5.7.2.1测温点的布置:
每个施工流水段在距底板外边缘、距后浇带边、距柱等1000㎜处及跨中处,布置6~10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作为温度监测点。
布置方法:在浇筑底板砼时在底板底部、中部和表面三个高度,沿浇筑方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固定测温布置点,(见附图),每处在垂直底板方向的管下端距底板表面100㎜、800㎜厚布置2 个点,距板底100㎜布置一个点;本工程采用电子温度计及普通温度计测温。
测温孔采用φ20钢管制作,一端封闭,在混凝土未初凝前插入混凝土内,深15cmm--20cmm,外部留30cm 左右(如下图所示)。
顶板测孔与板面垂直,墙体留置在墙顶。
测温由实验员张汉兵负责,每天交技术人员审阅一次,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底板测温孔布置图
5.7.2.2测温要求:
底板混凝土养护测温:混凝土养护前14 天以控制温差为主,14 天后以控制降温速度为主。
混凝土养护前14 天温差控制25℃,报警温差设定23℃,降温速度不大于1.5℃/d。
混凝土养护14 天后温差控制30℃,报警温差设定28℃,降温速度不大于3℃/d。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小于20℃后,可停止测温并撤除保温材料。
混凝土终凝后,开始测温,3d 内每2h测一次,3d后每6h测一次。
测温数据要求准确、真实。
6. 季节施工的要求:
6.1. 雨季施工的要求:
按进度计划安排,本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处于雨期,为做好雨期施工的砼浇筑工作应做好如下规定:
6.1.1搅拌站严格控制砼的用水量,计算时将砂石中所含水量计算在内,严格控制坍落度,确保砼强度。
6.1.2下雨时不宜露天浇筑砼,开盘前要与气象部门联系,掌握天气变化情况,避免突然下雨影响浇筑砼。
6.1.3已入模振捣成型的砼要及时覆盖,防止突然遇雨,受雨水冲淋。
6.1.4如果遇有大雨天气时,采取后浇带排水法,即在后浇带内放置抽水泵,向基坑外排水。
6.1.5采取表面覆盖塑料布,防止雨水直接冲刷模板致使脱模剂脱落、流失,影响拆模及砼
表面质量。
6.1.6所有机械采取相应的防漏电措施。
具体详见《雨季施工方案》。
6.2. 冬季施工的要求:
混凝土浇注完成后,终凝前严禁上人踩踏,且不得堆放施工材料。
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计算结果,保温需双层草帘被,现场按照三层草帘被实施,因此混凝土养护保温材料采用“塑料布+三层草帘被+帆布”的方式保温。
草帘被覆盖层数根据温控要求分3 层、2 层及1 层,根据混凝土温差情况随时调整。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小于20℃后,可停止测温并撤除保温材料。
具体详见《冬季施工方案》。
7. 砼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7.1. 质量控制措施:
7.1.1生产过程中控制混凝土单方用水量,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在水灰比不增大的前提下
调整用水量和砂率满足混凝土施工和易性要求。
在满足混凝土泵送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混凝土砂率,对混凝土结构质量和混凝土外观质量有利。
7.1.2在温度控制方面,砼搅拌时使用地下水,在夏季高温季节水温在16-18℃。
水泥温度
超过60℃不准入仓,搅拌站建有砂石料大棚,大气温度高于30℃时,石子在使用时浇水降温,确保混凝土出站温度控制在30℃以内。
7.1.3在大方量混凝土连续施工过程中,延长混凝土的可操作时间,防止结构混凝土冷缝
的产生,当大气温度低于28℃,混凝土在标准养护下的初凝时间控制在14-16小时;当大气温度高于27℃混凝土在标准养护下的初凝时间控制在16-18小时。
但混凝土在施工时的可操作时间根据施工现场的湿度、温度和具体施工情况来定,施工时随时检查施工面混凝土情况,控制混凝土浇筑的间隔时间,杜绝冷缝产生。
7.2. 施工过程控制的具体要求
7.2.1、试验人员做好混凝土接收记录,记录下混凝土罐车到达时间、开始浇筑时间及浇
筑完毕的时间。
7.2.2、做好现场坍落度检查。
如实记录,不符合要求的,将混凝土退回。
7.2.3、对混凝土小票严格检查,对于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不予接收。
7.2.4、现场需要连续浇筑。
协调人员必须安排好罐车间隔,以免等待时间过长,而影响混
凝土的质量。
7.2.5、浇筑时,振捣顺序明确,特别是两施工段接触处及外墙导墙处,浇筑混凝土时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