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61232_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
(2022年度)
超大隔距智能化双针床经编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及其应用
获奖等级: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东华大学、常州市赛嘉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明士达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思嘉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南梁、陈忠英、邵慧奇、江飞、朱静江、林生雄、陈逸、蒋金华、邵光伟、郝恩全、蒋石生、刘燕平、李宏杰、何超金、董胜利随着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的深入发展,高性能柔性空间结构新材料由于其轻质高强、柔性
可展开等优点,成
为空间充气天线、
充气可展开结构太
空舱、外太空居住
空间等国家重大需
求不可或缺的关键
战略材料之一。
体育休闲、医疗健康、场馆建筑、应急救援等民用领域也对大隔距、轻量化、高性能的三维间隔织物柔性复合材料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外都采用加大双针床经编机梳栉摆幅的方式来实现,但其产品极限隔距小于100mm,无法满足高端领域对其结构刚度、承压保温等性能的要求。
因此,研发具有原始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隔距高端经编装备及其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对我国实现高端纺织柔性复合材料领域的“弯道超车”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该项目围绕高性能装备“技术-装备-软件-应用”的产业关键技术环节展开,主要技术内容与创新点包括:(1)超大隔距经编机梳栉平移成圈核心技术。
(2)超大隔距经编机智能化送经和牵拉卷取关键技术。
(3)超大隔距经编装备精准协同与智能管控系统。
(4)超大隔距经编柔性复合材料成型与应用技术。
项目攻克了超大隔距智能化双针床经编成套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及产品应用关键技术,实现了300~500mm超大隔距织物及其柔性复合材料的高品质、高效率生产,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制定地方标准1项;建立了超大隔距经编成套装备生产线1条,超大隔距经编柔性复合材料生产线4条,并实现了产业化;项目产品已获体育、建筑、医疗、军工等领域典型应用。
该项目智能控制间隔纱梳栉平移成圈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引领国际超大隔距高端经编装备的发展趋势,对提高我国高端纺织机械装备制造水平和纺织工业引领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千吨级大丝束碳纤维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获奖等级: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精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金越顺、傅建根、胡旭东、吴海祥、卫国军、倪建勋、宋德武、吴震宇、张鹏铭、韩宝灯、陈建林、傅春锋、吴钟翔、金振锋、周德明该设备主要包括放纱系统、加湿站、预氧化炉、低温碳化炉、高温碳化炉、表面处理、水洗、上浆、干燥机、废气余热重复利用系统、收丝机、包装线等。
整条生产线依靠罗拉组群进行连接,采用数值模拟、理论计算及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现场大量碳化工艺经验,自主研发了预氧化炉、高低温碳化炉等关键设备,实现了PAN基碳纤维原丝连续多道热处理和后续处理,同时生产线采用集中控制系统、综合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冗余及自诊断技术,可实现碳纤维生产线全自动控制及连续生产。
随着市场应
用的不断扩大及
国家政策扶持力
度的不断增大,
碳纤维产业受到
了前所未有的关
注,从最初的航空航天领域,到汽车、船舶行业,再到建筑、风电叶片、休闲体育行业,甚至到高铁、电子电气市场,碳纤维无疑成为了时下各个行业讨论的热词。
该设备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专利4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
目前精功科技,在吉林精功完成一条2500t级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的交钥匙工程,并累计获得36台预氧炉订单。
2021年,在吉林累计完成国兴3m宽幅2500t级碳化线(4条)、2m宽幅1000t级碳化线(1条),以及凯美克1.2m宽幅碳化线(1条)和碳谷1m宽幅小丝束碳化线(1条)交钥匙工程;同时获得吉林国兴3m宽幅碳化线(2条)、3.3m宽幅碳化线(2条)以及新疆隆炬3m宽幅碳化线(2条)和上海0.4m宽幅碳化线(1条)订单。
项目制备的碳纤维在市场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相关设备制造、纺织、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次成型纺织双面数码印花技术、装备及应用获奖等级: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沈阳飞行船数码喷印设备有限公司、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辉、林平、王成龙、陈军、于涛、陈艳君、赵淑慧、张金珍、梁健、郑今欢、强健、李捷新、王瀚庆、丁圆圆、杨正平
数码印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印花行业
的产业转型和技
术升级带来了机
遇和挑战。
纺织
品单面数码印花
存在正反色差
大、露白、翻丝
等问题,因而双面数码印花技术逐步得到开发和应用。
双面数码印花存在几个关键性难题:(1)前后面料形变量大,花型无法准确对位;(2)现有数码印花及其配套工艺,难以满足双面数码印花需要严格控制纵横向渗透、控制搭色和沾色等要求;(3)图像识别系统识别精度偏低,对位过程需要人工干预等问题导致正反对位精度稳定性差。
项目采用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技术方案,突破了织物变形大、图像识别精度低及稳定性差、无
识别数据的图像难以自动跟踪对位等难题,主要技术创新成果如下:(1)开发了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设备及其在真丝绸上的应用技术,研制了同步双面打印结构与系统,实现在织物不同位置的正反面同步打印。
(2)研制了织物恒张力控制系统和图像调整自动对位技术,实现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的稳定、自动、精准对位;(3)创建了图像智能识别软件及AI图像模糊识别技术,通过对图像识别大数据进行学习,优化AI模拟曲线,计算无法识别图像的偏移值,解决无识别数据图像难以自动跟踪对位问题,实现正反两面图案的智能、精准、稳定对位。
项目已获PCT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0项。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任务书要求。
项目已建成年产50台套、年产值10000万元规模的设备装配生产能力;建成双面数码印花加工年产能36万m、面料及服饰产品年产值14000万元规模的双面数码印花生产线;设备已出口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技术填补了数码印花领域的空白,形成了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设备及精准对位双面数码印花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了数码印花技术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我国在数码印花装备及印花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纯棉特高支纱线高密织物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周晔珺、蔡赟、季承、高卫东、缪梅琴、许海燕、王静安、范雪荣、丁建英、阚新荣该项目突破了纯棉特高支纱线高密织物加工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钢丝圈减磨与细纱低张力的提速增产技术:根据纺制特高支纱时钢领、钢丝圈的摩擦特点,优化钢丝圈导纱通道和钢领钢丝圈配伍以实现高效散热;研发电子卷绕成型技术,优化管纱包络线形态与管纱成型,减少钢领板升降产生的纱线张力波动,实现稳张力纺纱。
(2)基于双定捻与精准烧毛的特高支股线加工技术:针对特高支纱的强捻,采用二次定形技术,解决并捻和整经时出现的扭结等质量问题;采用在线烧毛技术,精准去除特高支股线表面的有害毛羽。
(3)基于高效环保浆料与受控浸浆的均匀上浆技术:开发高性能变形淀粉取代PVA上浆,满足环保和特高
科技精粹
支纱线高密织物的上浆要求;利用新型三辊式双浸双压上浆装置,消除上浆过程中的浆纱自由纱段,保证经纱均匀上浆和整齐排列,有效贴伏纱线表面短毛羽,提高纱线耐磨性。
(4)基于过程仿真的高速低载荷开口工艺优化技术:基于特高支高密织物的规格、原料性能、开口工艺参数等,建立经纱拉伸、强损、起毛、摩擦、震动等机械承载状态造成停机的概率仿真模型,指导优化织造载荷最低的开口工艺参数,实现高速低载荷织造。
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现了纯棉特高支纱线高密织物的高效、高质批量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所开发的纯棉精梳高密织物,具有光泽柔和、触感滑爽、柔软舒适等优异性能,促进了我国棉纺织技术领域的科技发展和产品升级。
冬奥制服多功能起绒面料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嘉麟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服装学院、浙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杭州医学院、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怀峰、王越平、徐定华、张佩华、葛美宝、王俊丽、杨世滨、何国英、李秋宇、夏磊
项目主要包括三项技术:1、智能设计技术。
建立人体-织物-环境系统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瞄准轻质、保暖、透湿设计目标,开展冬奥制服参数优化的数理研究,设计了高密弹性纬编毛圈组织结构。
2、织造与起绒技术。
设计优选纱线原料,采用无露底的编织技术和高弹起绒技术,实现了起绒高度、平整度和密度的精确控制。
3、染色与功能整理技术。
解决了再生涤纶白度差的难题,满足了印染要求;经过优选助剂及工艺设计,攻克了抗菌抗静电多重助剂带来的色光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
集成三项技术,成功开发了热阻大于0.100m2·K/W的轻薄保暖、亲肤舒适、绿色环保多功能面料,满足了冬奥制服的服用舒适性与运动舒适性要求。
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制定行业、团体和企业标准各1项,撰写研究报告2份,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9篇。
冬奥制服面料的成功研发,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生产合格率在95%以上,产业化生产稳定性好。
冬奥制服面料不仅满足舒适保暖、抗静电等功能需求,外观上充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美感,成为冬奥赛场上一道流动的风景,用科技创新的“面料语言”,向全球观众传递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展现中国制造新高度,引领国内外运动休闲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
高保形针织衬衫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主要完成人:蒋高明、万爱兰、吕伟、杜立新、丛洪莲、周章范、贾云辉、夏良君、卢光明、王怡怡
针织面料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具有良好的结构弹性,手感柔软、穿着舒适,
且易洗耐皱,
广泛应用在
内衣、T恤、
Polo衫、袜
子等领域。
但由于针织
面料不够挺括、缩水大、尺寸稳定性差,某些结构易于脱散和卷边,因此较少应用于衬衣面料。
该项目主要根据衬衫面料的技术要求,对针织技术、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攻关,重塑纺纱流程并优化工艺参数,研发了高保形针织衬衫面料定制纺纱技术;通过织造技术和上机工艺研究、织机设备改造,实现高支高密针织面料高效织造;自主设计改造了适合加工针织衬衫面料的液氨设备,并采用多联动同步主动传送技术,实现针织面料的低张力加工;通过液氨免烫整理技术,协同纱线定制技术、低张力织造技术研究,解决了针织面料缩率大、回复性差等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保形针织衬衫面料高效生产及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共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项目开发的针织衬衫面料,既有梭织面料的挺括和尺寸稳定性,还具有针织面料的舒适弹性,应用前景广阔,对于提高我国纺织行业高品质面料的开发以及扩大针织面料的应用领域具有积极的示范
和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