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科学之旅
主备人:刘继超复备人:审核:
教材分析:《科学之旅》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课,就象第一次面对大海一样,大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学生们迫切想知道什么是物理?物理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物理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引言”的目的就是要回答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学情分析:八年级新生还没有进入物理的逻辑思维领域,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所以我们安排了很多简单有趣、器材可以在身边轻易找到的实验,来吸引学生,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学习目标
1、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知道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项。

2.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亲自动手操作小实验,知道观察和实验的基本要求。

3、通过参与活动,使自己尽可能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观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法验证猜想等。

学习重点
1、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对物理研究什么以及物理的一些重要应用有个初步印象。

2、知道学好物理需要重视观察和实验、勤于动脑、重视应用知识。

知道对观察和实验的基本要求。

学法:强调探究式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用生活中的几个小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注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预习导学
1、悬念式实验引入课题————物理学是学习什么的
(1)力学实验-巧打棋子、弹鸡蛋等实验。

(2)放大镜观察实验
我们常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也称为凸透镜。

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纹,看看书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是不是总是放大的?
让学生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或墙上的标语。

(要让学生观察远处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体。

)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看到的是缩小的,而且是倒立的)
用放大镜看物体不总是放大的。

在什么情况下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是缩小的?这正是光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3)冷水烧开水(热)实验:课本图0—3实验
首先解释沸腾:日常生活中常说把冷水烧“开”了,水“开”
了在物理学中则叫沸腾。

通常为使水沸腾,需要加热,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用冷水使热水再次沸腾的实验。

(4)电学实验实验:课本图0—5实验;吹风机乒乓球等。

散开的塑料捆扎绳(应将扎绳尽量“破”细些)用干燥的手捋几次,扎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散开,甚至会被手“粘”开。

筷子变
问题解决
2、为什么要学物理:物理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例如:乒乓球瘪了,用热水烫一下能使乒乓球复圆。

再如我们常用棍子来撬动一些笨重的物体。

由于在小学里学过热胀冷缩、杠杆等知识,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②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

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④举例说明物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使我国某些尖端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如: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原子弹、氢弹、低温超导技术、十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等。

⑤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
础。

⑥简要介绍课本图0—6“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

3、怎样学好物理
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这样才能有所发现(1)伽利略通过教堂吊灯发现摆的等时性
(2)牛顿的苹果落地发现的万有引力
总结:(1)重视实验和观察(2)勤于思考、着重理解(3)重视知识的应用
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科学家牛顿的生平、成就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板书设计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
怎样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对物理这一学科有了以下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来学好物理:教后反思
课题: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导学案1
主备人:吴水兰复备人:审核:
教材分析:《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材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贯穿教学。

“测量活动”的选择可以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目标:
1.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单位,以及各单位之间的换算
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一般的长度,会读刻度尺的读数。

学习重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
难点: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
准备器材:刻度尺
学习方法:讨论、实践法。

学习流程:
一导入: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课本P10的1-3段和“想想议议”中帽子的AB长还是CD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
面积大?你的感觉可靠吗?
如果你的感觉并不可靠,我们如何准确的知道长短和大小呢?
自学一:阅读课本P10-11“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检测一: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比米大的单位有,比米
小的单位有
2、换算关系:1km= m, 1m= mm, 1mm= μm, 1μm=
nm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35mm = m ;(2)1.5×105nm = cm = m = km ;
(3)4.76×105km = dm = μm = nm;
自学二:阅读课本P11-12“长度的测量”,并练习使用刻度尺,思考回答问
题,然后进行组内交流。

检测二:
1、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比较精确的
长度测量工具有:、。

2、(1)仔细观察刻度尺,它的零刻线在哪里?
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若零刻线磨损时,不可再把它的作为测
量的
起点,这时可在刻度尺上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1、它的量程是多少?。

2、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分度值是
指).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如何放置?
①使刻度尺的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
②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的边(选填“平行”或“垂直”),即沿着被测长
度;③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有刻度的一边(选填“紧靠”或“远离”)
被测物体.其他需要注意事项:
(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的长度?
①看:视线不能斜歪,视线应刻度线。

②读: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
计值).
③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值、值和。

(6)如图所示,用某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此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拓展延伸:
1、9.1×10-8m=______mm=______μm. 50nm=_____m=______km.
2、如右下图,用两把刻度尺A、B测同一物体长度, 其中B尺的分度值是,则:LA=_ ____cm, LB=__ ___cm。

3、现有10m、2m、1cm、1mm、300nm几个长度,请分别选择其中一个完成下列填空:壹角硬币的厚度最接近于__________,小手指的宽度最接近于
_________,教室门的高度最接近于___________,SARS病毒的大小最接近于
__________。

4.一张纸的厚度是:70 um=______mm=______cm=____________m.
5、某同学用1cm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数据分别是
1.23dm,1.24dm, 1.25dm,
2.24dm, 1.22dm,求该物体的长度.
小结:
第一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
2.长度单位
教后反思
课题: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导学案2
主备人:刘继超复备人:审核: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时间这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标要求: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学习目标:
1知道时间的单位,并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2.知道什么是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了解误差及其产生原因,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误差
难点: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准备器材:卷尺、停表
学习方法:讨论、实践法。

学习流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数一分钟,同老师卡表的一分钟做对比,你的感觉可靠吗?
如果你的感觉并不可靠,我们如何准确的测量时间的长
短呢?
自学一:阅读课本P13“时间测量”了解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检测一:
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其它单位还有
2、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3、6min = s = h 。

三、在古代,人们常用、等测量仪器来测量时间;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用、来测量时间;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来测量时间;更精密的测量时间的一起还有
四、操作课本P14的实验,脉搏跳动十次的时间大约
是,1min你的脉搏跳动次。

自学二:阅读课本P14“误差”,理解误差的含义,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检测二:
1、定义:和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

2、误差不能,但是可以。

减小误差的方法:、、。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错误是造成的。

误差是由于
造成的
4、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下列记录结
果中正确的是
A.18.3m
B.0.1830m
C.18.31mm
D.18.313cm
5、.同一长度的四次测量记录
是:35.1mm,35.2mm,37.2mm,35.3mm,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
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应记作_ 拓展延伸:阅读课本P15“科学世界”,了解什么是国际单
位制。

检测: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

2.为了方便国际间的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统
一的单位,叫简称。

演练:
1.小明上学路上用了15min,合________h,我校一节课的时
间为40min,合________s;某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上参加200m比
赛,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是24s,则相当于____min。

2、在测量中,一般说来值和之间总有些差异,
这个差异叫误差。

3、某同学用1cm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数
据分别是8.23dm,8.24dm, 8.25dm, 9.24dm, 8.22dm,求该物体
的长度.
4、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小结:
第一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2
时间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
2、单位
教后反思
课题: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主备人:梁国富复备人:审核:
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

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

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基于这些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学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参照物。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学习重难点:
三、重点: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难点:运动和静止的判定
学习方法:观察讨论法。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选取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飞机、船只、太阳、房屋、树木:
运动的有________________;静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2、再观察教材图1.2-1,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学生举出一些运动的例子。

归纳:(1)机械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宇宙中的__________现象。

4、讨论:既然运动具有普遍性,为什么说房屋、桥梁是静止的,河水、船只是运动的?
归纳:(2)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_,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都一致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物体__________。

由上面的内容归纳:(3)如何选择参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练习:
1、请你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下面标点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
(2)小玲乘飞行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
(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的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
(4)小华看着窗外路边的白杨树,它们正急速地向后退去(5)清晨,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2、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论他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A、铁轨
B、在车内行走的乘务员
C、车窗
D、路边的树
3、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沙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根据歌词中描述的情况,先后选取的参照物是()
A、竹排、青山
B、青山、江水
C、青山、竹排
D、江水、青山
5、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湖岸
B、湖水
C、游船
D、岸上的建筑物
6、小明骑自行车在长江沙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沙对岸
D、从对岸吹过来
7、蹦极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
A、他自己
B、地面
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跳者
D、跳台
8、孝感谢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静止原位置不动
B、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
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
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
9、观光电梯从1楼上升到6楼的过程中()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额是运动的
B、相对乘客来说,楼房的窗口是向上运动的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口是静止的
10、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一句应理解为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
B、桥
C、人
D、地面
拓展延伸:
同桌交流第18页“想想议议”,而后在班内展示。

小结: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2、参照物
教后反思
课题:运动的快慢
主备人: 刘继超复备人:审核:教材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标要求: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不同的速度单位进行
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学习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一、探究指导一
阅读课本19-20页,2分钟后找人回答下列问题,不会的可
以在4分钟后在小组间讨论出结果。

5分钟后找人回答问题:
1、在运动会上100m比赛时,你是如何比较运动员跑的快慢的?
一)、是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的长短;
二)、是在相同的情况下,看的大小。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2、物理意义: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3、、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
5、公式中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和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
6、单位:
⑴国际单位:米/秒,符号为m/s或m·s-1
⑵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或km·h-1
⑶换算关系:1m/s= km/h
1m/s=_________Km/h=____km/h
1km/h=________m/s=____m/s
即学即练
1、2m/s=________km/h;10m/s=_______km/h;
72km/h=____m/s; 15m/s=______km/h
2、甲、乙、丙三人的步行速度分别为3.5km/h、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关系是()
A.ν甲>ν乙>ν丙
B. ν甲>ν丙>ν丙
C. ν乙>ν丙>ν甲
D. ν乙>ν甲>ν丙
探究指导二
观察课本P20-22内容,3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钟后小组间讨论。

5分钟后找人口述结果。

1、思考P21想想议议中的两幅图片,比较两幅图片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3、什么是平均速度?
即学即练
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全程24m,行驶前一半路程用了4s,行驶后一半路程用了6s,那么,后一半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全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
2、如课本P21图1.3-3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甲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乙物体做的是_____运动
精讲点拨
老师强调:①在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②平均速度是一个物理量,不是一个数值,它有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所以不能把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混为一谈③平均速度只是在某一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当路程或时间发生变化后,其平均速
度也发生变化。

达标测试(A组全做,B组1-5,C组1、2、3、5)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为。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单位换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与反思运动的快慢
1、速度:(1)、定义
(2)、定义式
(3)、单位
(4)、国际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
2、匀速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
4、做题格式
课后反思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主备:梁国富复备:
教材分析: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

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知识衔接: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
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自学导读:阅读物理书并查资料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4、实验器材:
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5、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秒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
四、质疑: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五、实验探究: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
S3=
t3=
5.通过计算
下半段路程S3= S1-S2和 下半段时间t3=t1-t2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3。

设计表格
分析与论

v2<v3
V2= t2= S2= V3=
t3= t1- t2=
S3=S1-S2=
V1= t1= S1= 平均速度(m/s)
运动时间(s) 路 程(m)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六、课堂小结
1、科学探究的环节
2、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分析过程)
3、实验报告格式
七.当堂检测;
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