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课件24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浏览阅读,筛选信息并了解“包身工制度”是“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根 源,体会当时这一制度的罪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 (1)学生快速浏览“包身工制度”部分(8-10 段、15-22 段、34 段、 48-49 段),去粗取精,筛选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 A.“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 示例二: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 示例三:“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 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 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 (2)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这些背景材料穿插在其中?
• 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 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 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 妙地安排材料,既具体地再现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又根据本文主题的需 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 景,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 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达到了虚实相生 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 (1)请把“不带虚构”“如实”的材料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2)依据课文,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并概括包身工生活 的悲惨状况。
四点过一刻起床 四点半之后吃饭 五点开始上工 十七点收工
起床早 吃得差
工作久
• (3)观察上面包身工的作息时间表,联系课文,你有什么感触? • “起得早”,缩短包身工的休息时间,为了逼其更长时间作工。可看出老 板的贪婪和对包身工的压榨。
包 身 工
夏衍
学目标
• 1.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 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 3.认识当时社会和如今社会的特点,珍惜美好生活,热爱幸福人生。 • 4.传承报告文学的社会责任意识。 •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方式把握包身工的悲惨命运以及 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 2.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 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
• (1)文本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请找出文中 穿插的背景材料?
• 示例一: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 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 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 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 2.了解“报告文学”
• 报告文学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 活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相同 点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区别在于:其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是 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其二,报告文学有更多的文学色 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法的 运用。
• 4.解题
• “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卖的基本都是青 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
二、研讨
• 1.阅读下面夏衍关于《包身工》的回忆,完成学习任务。 •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于收集包身工的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 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 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包身工”制度和她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 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 “夜工”,每天半夜三点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 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 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遭遇,所以,我就 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 “吃的差”,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减少包身工饮食开支,为了获取 更多的利润。想让马儿干活还不给马儿吃草,东洋纱厂的老板们刻薄、残忍、 悭吝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 “工作久”,工作时对时,中间连午饭都是派人送来,不间断作工。为了 获取更多利润,置包身工身体健康于不顾,眼里中有利润。
• 【总结】包身工全天无人身自由,任由东洋老板役使、盘剥、压榨。
• 1.了解作者
•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 赴日本留学,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著有电影剧本《春蚕》,话剧 《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文化 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集》等。
• 3.相关背景
• 文章反映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 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衰败,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困苦。靠 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孩子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 身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 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规模地雇用包身工 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 【教学难点】 扣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通过反复诵读与品味,理解作 品的文学手法和抒情意味。
一、导入
• 夏衍曾说 :“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这句话 固然体现了作家“严于衡量自己的作品”的精神品质,但从中也可看出《包 身工》在夏衍文学创作中所占的分量。 • 八十五年过去了,今天重读《包身工》,无论是对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 还是在文学如何服务于现实社会等方面,它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真正 的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不会随时间而褪色的。 •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包身工”,品味经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