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个别地区之间差异的原因研究。李秋斌(2006)运用衡量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和经济区位商来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并依据分形理论中 的 R/S 分析法预测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李平等(2007)认为 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由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 的。赵永等(2007)采用人均 GDP 数据(包括市辖县),定性定量分析 了我国市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征。贾俊雪、郭庆旺(2008)运用基 尼系数、面板时间序列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经 济的增长分布主体上为“单峰”分布,但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双 峰”分布的迹象似乎在逐步趋强。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首次提出收入分配的“倒 U”假设。1965 年威廉姆森(J.G.Williamson) 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得出“倒 U 型规律”的威廉姆森曲线。80 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全面分析我国区域发展 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现有文献或是偏重于不同影 响因素分析,或是由于不同研究考察的样本时期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 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因此,本文基于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的区域发 展差距,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 1952-2007 年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区域人均 GDP 水平差异,利用面板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作 增长趋同分析并提出政策主张。
这说明总体上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并且这种状况在最近三年尤为明显这预示着我国区域本文分析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人口务工流动量大与地区经济活动相关常驻人口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故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率对1997年2006年的人均实际gdp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区域经济差异趋势如正文图5b所示
图 1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人均 GDP 折线图(元) 3.2 东中西部经济比重比较
2 本文所用的人均 GDP 是指以平减指数和人均 GDP 的名义值计算出的人均实际 GDP。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是 1952~2007 年的各省年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统计建模大赛组委会提供的数
据,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7》、《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对部分没有提供 的数据(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GDP)以及 1952 年以来的各变量时序数据进行了补充。
从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二、 三产业的比重提高过程将带动人均 GDP 迅速提高,进而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基础 设施和人力资源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在较落后的地区加快基础设 施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经济 差异;此外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文章认为这几项因素将 为延续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收敛趋势提供充分和必要条件。
40000
全国
东部
西部
中部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53 1955 1957 1959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5
从东中西部地区 GDP 占全国 GDP 比重看,2007 年我国东中西部 地区 GDP 分别占全国的 59.2%、23.5%和 17.3%,东部地区 GDP 比重占 全国的近六成。如图 2 所示,东中西部地区 GDP 比重在上世纪 80 年 代以前基本稳定,80 年代以后东部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而中西部地 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有所扩大。即东部地区从 1952 年的 48.6%上升到 1992 年的 54.3%再到 2007 年的 59.2%,西部 地区从 1952 年的 20.6%下降到 1992 年的 19.6%再到 2007 年的 17.3%, 分别下降 1.0 和 2.3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从 1952 年的 30.8%下降到 1992 年的 26.2%再到 2007 年的 23.5%,分别下降 4.6 和 2.7 个百分 点。
70.00 60.00
东部
西部
中部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年
图 2 东中西部 GDP 占全国 GDP 比重图 3.3 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一般统计描述 以 2007 年为例,我国东、中、西部人均 GDP 的标准差分别为 15880.66 元、2601.23 元和 4493.82 元,变异系数(即标准差系数) 分别为 0.449、0.16 和 0.325。
重庆调查总队
参赛队员: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 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法以修正后的人均实际 GDP 为研究对象考察了 1952 —2007 年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演进趋势;然后运用马克威 4.0 软件对 1997—2006 年的我国 31 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均 GDP 为被解释变量,以城镇化发展水 平、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外贸及开放程度、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状 况和政策因素等为解释变量,构建个体时间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形成区域发展差 距的因素。
3 1952-2007 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走势概述 3.1 东中西部人均 GDP 比较 建国以来,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阶段实行了不同的区 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图 1 可看出,1952—1978 年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4
实行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1952 年东中西地区的人均 GDP2 分别为 168.31 元、119.73 元和 104.75 元;1979—1992 年改革开放之初, 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差距,1992 年东中西地区的人均 GDP 分别为 3924.63 元、1831.42 元和 1623.79 元,东部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 2.42 倍和 2.14 倍;1993 年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东部人均 GDP 与西部、中部差距进一步拉大。2007 年东中西地区的人均 GDP 分别 为 35369.04 元、15774.23 元和 13826.95 元,其中东部分别是中、 西部的 2.56 和 2.24 倍,较 2000 年东部中部的 2.78 倍和 2003 年东 部西部的 2.39 倍均有减少。从中、西部地区差距来看,2007 年中部 人均 GDP 是西部的 1.14 倍,较 1997 年的 1.21 倍有一定程度减少。
1 李秋斌.《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与 R/S 分析 ——基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 区的比较分析》。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差异的扩大。严汉平、白永秀(2007)将中国现阶段的区域差异成因 归结为投资分布、FDI 分布、资金使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投资 环境、体制差异、市场化程度、专业分工和发展战略等十大原因。刘 耀祥(2007)引入制度设施变量,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表 明,制度设施同技术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省区之间制度 设施不平衡的特征,对应着技术效率差距进而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 展失衡现象。梁欣然(2007)指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反而 落后这一“资源悖论”现象。方先明等(2008)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 法,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测算省区经济发展效率,进而构建回归模型, 分析影响效率的因素。
6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全国 西部
东部 中部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年
图 3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标准差趋势图 由图 3 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的绝对差异(标准差) 在 1952-1992 年期间都呈平缓上升趋势;在 1992 年以后,绝对差异 基本上都呈加速扩大的态势,1992-2007 年较 1978-1991 年期间,东 中西部地区绝对差异分别扩大了 3.3、3.0 和 1.6 倍,绝对差异呈加 速扩大的态势。 3.4 东中西部地区 GDP 增速差异比较 GDP 增速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计算,改革 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 GDP 分别以 11.6%、10.1%和 9.9%的平均 增长速度发展。1979-2007 年的 29 年来,2007 年东部地区增速较 1979 年增长 22.92 倍,中部和西部分别为 15.38 倍和 14.258 倍。从不同 阶段发展看, 1979-1988 年东中西地区 GDP 分别增长了 1.784 倍、 1.497 倍和 1.441 倍,1989-1998 年东中西地区 GDP 分别增长了 2.084 倍、1.574 倍和 1.407 倍,1999-2007 年东中西地区 GDP 分别增长 了 1.786 倍、1.548 倍和 1.598 倍。随着乘数效应的显现,东中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对策主张。
关键词:区域发展差距;面板数据;基尼系数;固定效应模型
1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受资源禀赋差 异、国家发展战略等政策因素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突出。 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成为政府和学术 界关注的焦点。从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中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从而形成一种地区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 状况。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界定,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区域经 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 水平非均等化现象”1。本文即从此入手,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区域发展差距的演进趋势、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 应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出发,探讨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各 种因素。胡永平,张宗益(2004)通过建立储蓄增长、投资增长与经 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 Granger 因果检测检验各地区三者间关 系。董先安(2004)对解释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地区收入差距演变的各 种假说进行了归纳、分析与检验,同时提出并检验了两个主要假说和 四个推论。郭科等(2006)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工业发展、效益发 展和农业发展因子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黎明(2006)认 为物质技术和制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
第三,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趋势研究。一些研究认为我国区域经济 存在明显的增长收敛,即区域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1],但大多数研究
3
认为 90 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2],此外, 还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已出现整体开始转向经济收敛和同步发展的 关键时期[3]。对于我国区域内部是否存在增长趋同,蔡昉、都阳 [2] 和沈坤荣、马俊[4]认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形成了趋同俱乐部,徐 现祥、舒元[5]认为我国省份经济出现了“双峰趋同”即“两俱乐部趋 同”,而刘夏明、魏英琪和李国平[6]则认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并不存 在着趋同俱乐部。
7
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 表 1 1979-2007 年我国东中西部 GDP 增速增长差异分析
年份
1979-2007 年 #1979-1988 年 1989-1998 年 1999-2007 年
东部
研究结果表明:1952-1978 年我国东中西部及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波动较 大,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呈现明显收敛,中部西部地区的差异波 动一直持续到 1995 年。1997 年以来我国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了较稳 定的趋势。1997-2006 年我国区域差异总体上呈收敛趋势。分区域看,东部、中 部内部经济个体差距持续下降,呈一定收敛趋势,而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持续 扩大,呈发散趋势。在区域之间,东部-中部和东部-西部地区差距在减少,而西部中部的地区差距在扩大,东部对西部的差距要大于东部对中部的差距。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首次提出收入分配的“倒 U”假设。1965 年威廉姆森(J.G.Williamson) 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得出“倒 U 型规律”的威廉姆森曲线。80 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全面分析我国区域发展 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现有文献或是偏重于不同影 响因素分析,或是由于不同研究考察的样本时期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 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因此,本文基于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的区域发 展差距,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 1952-2007 年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区域人均 GDP 水平差异,利用面板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作 增长趋同分析并提出政策主张。
这说明总体上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并且这种状况在最近三年尤为明显这预示着我国区域本文分析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人口务工流动量大与地区经济活动相关常驻人口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故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率对1997年2006年的人均实际gdp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区域经济差异趋势如正文图5b所示
图 1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人均 GDP 折线图(元) 3.2 东中西部经济比重比较
2 本文所用的人均 GDP 是指以平减指数和人均 GDP 的名义值计算出的人均实际 GDP。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是 1952~2007 年的各省年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统计建模大赛组委会提供的数
据,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7》、《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对部分没有提供 的数据(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GDP)以及 1952 年以来的各变量时序数据进行了补充。
从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二、 三产业的比重提高过程将带动人均 GDP 迅速提高,进而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基础 设施和人力资源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在较落后的地区加快基础设 施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经济 差异;此外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文章认为这几项因素将 为延续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收敛趋势提供充分和必要条件。
40000
全国
东部
西部
中部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53 1955 1957 1959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5
从东中西部地区 GDP 占全国 GDP 比重看,2007 年我国东中西部 地区 GDP 分别占全国的 59.2%、23.5%和 17.3%,东部地区 GDP 比重占 全国的近六成。如图 2 所示,东中西部地区 GDP 比重在上世纪 80 年 代以前基本稳定,80 年代以后东部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而中西部地 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有所扩大。即东部地区从 1952 年的 48.6%上升到 1992 年的 54.3%再到 2007 年的 59.2%,西部 地区从 1952 年的 20.6%下降到 1992 年的 19.6%再到 2007 年的 17.3%, 分别下降 1.0 和 2.3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从 1952 年的 30.8%下降到 1992 年的 26.2%再到 2007 年的 23.5%,分别下降 4.6 和 2.7 个百分 点。
70.00 60.00
东部
西部
中部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年
图 2 东中西部 GDP 占全国 GDP 比重图 3.3 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一般统计描述 以 2007 年为例,我国东、中、西部人均 GDP 的标准差分别为 15880.66 元、2601.23 元和 4493.82 元,变异系数(即标准差系数) 分别为 0.449、0.16 和 0.325。
重庆调查总队
参赛队员: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 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法以修正后的人均实际 GDP 为研究对象考察了 1952 —2007 年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演进趋势;然后运用马克威 4.0 软件对 1997—2006 年的我国 31 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均 GDP 为被解释变量,以城镇化发展水 平、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外贸及开放程度、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状 况和政策因素等为解释变量,构建个体时间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形成区域发展差 距的因素。
3 1952-2007 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走势概述 3.1 东中西部人均 GDP 比较 建国以来,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阶段实行了不同的区 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图 1 可看出,1952—1978 年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4
实行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1952 年东中西地区的人均 GDP2 分别为 168.31 元、119.73 元和 104.75 元;1979—1992 年改革开放之初, 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差距,1992 年东中西地区的人均 GDP 分别为 3924.63 元、1831.42 元和 1623.79 元,东部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 2.42 倍和 2.14 倍;1993 年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东部人均 GDP 与西部、中部差距进一步拉大。2007 年东中西地区的人均 GDP 分别 为 35369.04 元、15774.23 元和 13826.95 元,其中东部分别是中、 西部的 2.56 和 2.24 倍,较 2000 年东部中部的 2.78 倍和 2003 年东 部西部的 2.39 倍均有减少。从中、西部地区差距来看,2007 年中部 人均 GDP 是西部的 1.14 倍,较 1997 年的 1.21 倍有一定程度减少。
1 李秋斌.《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与 R/S 分析 ——基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 区的比较分析》。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差异的扩大。严汉平、白永秀(2007)将中国现阶段的区域差异成因 归结为投资分布、FDI 分布、资金使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投资 环境、体制差异、市场化程度、专业分工和发展战略等十大原因。刘 耀祥(2007)引入制度设施变量,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表 明,制度设施同技术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省区之间制度 设施不平衡的特征,对应着技术效率差距进而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 展失衡现象。梁欣然(2007)指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反而 落后这一“资源悖论”现象。方先明等(2008)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 法,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测算省区经济发展效率,进而构建回归模型, 分析影响效率的因素。
6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全国 西部
东部 中部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年
图 3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标准差趋势图 由图 3 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的绝对差异(标准差) 在 1952-1992 年期间都呈平缓上升趋势;在 1992 年以后,绝对差异 基本上都呈加速扩大的态势,1992-2007 年较 1978-1991 年期间,东 中西部地区绝对差异分别扩大了 3.3、3.0 和 1.6 倍,绝对差异呈加 速扩大的态势。 3.4 东中西部地区 GDP 增速差异比较 GDP 增速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计算,改革 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 GDP 分别以 11.6%、10.1%和 9.9%的平均 增长速度发展。1979-2007 年的 29 年来,2007 年东部地区增速较 1979 年增长 22.92 倍,中部和西部分别为 15.38 倍和 14.258 倍。从不同 阶段发展看, 1979-1988 年东中西地区 GDP 分别增长了 1.784 倍、 1.497 倍和 1.441 倍,1989-1998 年东中西地区 GDP 分别增长了 2.084 倍、1.574 倍和 1.407 倍,1999-2007 年东中西地区 GDP 分别增长 了 1.786 倍、1.548 倍和 1.598 倍。随着乘数效应的显现,东中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对策主张。
关键词:区域发展差距;面板数据;基尼系数;固定效应模型
1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受资源禀赋差 异、国家发展战略等政策因素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突出。 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成为政府和学术 界关注的焦点。从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中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从而形成一种地区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 状况。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界定,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区域经 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 水平非均等化现象”1。本文即从此入手,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区域发展差距的演进趋势、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 应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出发,探讨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各 种因素。胡永平,张宗益(2004)通过建立储蓄增长、投资增长与经 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 Granger 因果检测检验各地区三者间关 系。董先安(2004)对解释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地区收入差距演变的各 种假说进行了归纳、分析与检验,同时提出并检验了两个主要假说和 四个推论。郭科等(2006)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工业发展、效益发 展和农业发展因子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黎明(2006)认 为物质技术和制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
第三,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趋势研究。一些研究认为我国区域经济 存在明显的增长收敛,即区域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1],但大多数研究
3
认为 90 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2],此外, 还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已出现整体开始转向经济收敛和同步发展的 关键时期[3]。对于我国区域内部是否存在增长趋同,蔡昉、都阳 [2] 和沈坤荣、马俊[4]认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形成了趋同俱乐部,徐 现祥、舒元[5]认为我国省份经济出现了“双峰趋同”即“两俱乐部趋 同”,而刘夏明、魏英琪和李国平[6]则认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并不存 在着趋同俱乐部。
7
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 表 1 1979-2007 年我国东中西部 GDP 增速增长差异分析
年份
1979-2007 年 #1979-1988 年 1989-1998 年 1999-2007 年
东部
研究结果表明:1952-1978 年我国东中西部及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波动较 大,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呈现明显收敛,中部西部地区的差异波 动一直持续到 1995 年。1997 年以来我国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了较稳 定的趋势。1997-2006 年我国区域差异总体上呈收敛趋势。分区域看,东部、中 部内部经济个体差距持续下降,呈一定收敛趋势,而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持续 扩大,呈发散趋势。在区域之间,东部-中部和东部-西部地区差距在减少,而西部中部的地区差距在扩大,东部对西部的差距要大于东部对中部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