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国防教育新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国防教育新途径
刘毅孟凡志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武装部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应该着重于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加强国防教育基本建设,同时努力探索高校国防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国防教育整体水平,营造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人才培养
The view of new ways to university national defence education
Liu Yi Meng Fanzhi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military department Liaoning Fuxin 123000 )
Summary:Unversity national defence education should pass through “National defence educational law”。
It should strengthen national defence capital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try to explore the model of university national defence。
It should improve the whole level of national defence education and build the school culture atmosphere that love and care for national defence。
Key words:university,national education,train talented persons。
0 引言
高校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防教育的基础所在,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意义深远而重大。
作为现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在抓好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档次、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还应把国防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应不断发展、完善、与时具进,创新国防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如何看待国防教育,如何更好的理解国防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每一个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积极主动的在高校更好的开展国防教育工作。
通过多年参与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总结认为现代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做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着重于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加强国防教育基本建设
高校结合贯彻《国防教育法》,要把国防教育作为长期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纳入学校的教学规划之中。
1.1 明确《国防教育法》的深刻内涵
首先,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它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共鸣[1]。
因此,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其次,国防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更是一个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全过程。
因此,它具有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的教育功能;再次,由于国防教育实施方式的特殊性,使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是极为深刻的,是高校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2]。
1.2 明确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指导思想
尽管各高校在办学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作为高校的国防教育指导思想还是应该一致的,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以培养国防后备力量和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课堂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相结合为重点,注重特色,不断创新,扎实有效做好国防教育工作,努力培养造就报效祖国的合格人才。
1.3 明确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保证国防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学校应专门成立国防教育机构,设立国防教育办公室(因为国家到省市均设有国防教育办公室)。
通过这一组织机构指导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
一般来讲应该形成,以国防教育部门为主导,以宣传部等党政部门为辐射,以各院系学生为基础的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体系,才能更好的开展国防教育。
2 着手于探索高校国防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国防教育整体水平
教学模式的理论,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之一,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研究,也是为适应未来国防事业的发展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高高校国防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因此要依托高校良好的国防教育环境,在扎实抓好军事理论教学、严格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拓展国防教育空间,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国防教育模式,促进了高校国防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2.1 依托必修课程强化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
开设国防教育必修课程,设置军事理论科目。
在实际教学中,把强化教学效果作为首要目标,组建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紧密结合现代军事思想和世界军事动态修改、出版与当代大学生特点相结合的个性化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时代性、热点性,切实激发起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爱国热情。
同时,还应注重科学研究工作,力争推陈出新,用创新进取的科研精神为推动国防教育科学有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3]。
2.2 依托军事训练强化作风纪律,提升身心素质
军事训练不是一般的形体训练,它有着更好的训练意义和目的。
军训是磨练人的意志力、强化纪律性的良好武器,要求通过坚忍和服从等自我约束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
军训中的拓展训练则可在磨练个人意志的同时,培养大家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并通过积极进取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学习军训课程除了包含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培养意志力和纪律性以外,还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如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沟通能力、紧急应变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这不仅增添了纪律性,还增添了娱乐性。
2.3 依托有效资源拓展国防教育空间,牢筑国防意识平台
为了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拓展国防教育空间,应相继开辟国防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选修课和军事技能拓展训练。
在实际操作中,开设选修课,如《实用轻武器基础》、《电子对抗战导论》、《心理战》等课程。
军事技能拓展训练主要是利用假期与预备役部队对部分学生开展战术训练、野外训练、“三防”训练等。
第二课堂深化了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由于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可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第三课堂,就是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通过网络辅导、在线提问、交流讨论、社擂攻擂、网络合作研究学习等方式,开展网络国防教育。
三个课堂教育环环相扣,依次实现着国防教育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全校国防教育的质量。
3 着重于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营造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要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增强了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3.1 借助学生社团开展好国防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学生自发组织“军事爱好者协会”和“国防教育协会”等团体,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开展国防实践活动。
比如,与各种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国防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部队首长,为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选择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定期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利用宣传橱窗宣传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等。
3.2 借助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好国防教育活动
国防教育基地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4]。
每年需要组织学生参观各种革命教育基地等活动,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观看军事题材影片,开展影视评论活动,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
3.3 借助军民共建开展好国防教育活动。
军民共建是高校抓好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与部队签订长期共建共育协议,校派出教师为部队讲党课、进行心理咨询、与部队开发科研项目;部队则为高校提供军事训练官兵,提供国防教育基地,派进部队先进人物讲解生活体会,派得力教员来校讲我国和国际战略环境等。
依托共建,互帮互助,促进军地、官兵和大学生的交流。
力争学校和部队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培养人才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3.4 借助征兵工作开展好国防教育活动。
征兵工作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国防教育契机。
高校每年都应召开新兵欢送大会,请退役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作报告、开展网上咨询、交流活动,引导大学生投身军队、献身国防,较好地调动了在校大学生参军报国的热情,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的征兵工作。
由此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不局限于大学生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军事技能的训练,更主要的是,发挥学校职能部门的作用,凭借学校的办学资源,依靠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全方位、系统化地开展国防教育,为国家培养输送一批批合格的建设者和国防建设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乔秀东.卞如景,加强新形式下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J]. 国防,2009,(8):56
[2] 汤兵,张伟.对当前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的几点思考[J].国防,2007,(6):66-67
[3] 郝翔.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宋建勇,汤天伟,李翠珍.普通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77-79
作者简介:刘毅(1957--),男,吉林蛟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国防教育工作。
孟凡志(1970--),男,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军事教学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