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经济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政策如何使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
班级:工管112
姓名:张德强
学号:41171060
投资与经济增长以及投资政策如何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进出口。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有有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关键字:投资、资本、投资率、投资贡献率和、资拉动率、可持续发展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西方经济学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观点
凯恩斯学说着眼于国民经济短期的稳定运行,认为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可以弥补私人投资和消费的不足,从而达到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新古典综合派发展了凯恩斯学说,提出总需求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决定的。
从短期看,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了投资在供给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认为高投资率可带来高经济增长率。
索洛和斯旺建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较高的投资率对短期的经济增长确有促进作用;但是长期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
上世纪80年代,罗默和卢卡斯的内生增长理论用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费用等在内的投资新概念,替代了传统意义的投资概念,再次得出高投资率带来高经济增长率的结论。
从上述西方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看,扩大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总额的概念及其关系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统计概念,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相关费用的总称。
按管理渠道可以分为,建设和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及其他投资。
(2)资本形成总额是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资产减去固定资产处置和存货处置,具体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各核算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关系。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支出法GDP中资本形成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转化为资本
形成总额的过程中,主要增项包括三个:①投资统计口径以外的,小于50万元及其他零星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②商品房销售增值、矿藏勘探形成的固定资本和土地改良形成的固定资本(不包括投资统计口径中已计入的土地开发投资)。
③存货。
此外,还需要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必要的扣减,主要是:①购置旧建筑物、旧设备和土地所花费的投资。
这部分投资只是用于资产价值的转移并没有增加新的资产。
②固定资产投资的其他费用中不形成固定资产的部分等。
二、投资政策如何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1、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
建立绿色GDP指标的关键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
从近年来各国实践经验看,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大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1)人们对资源破坏(掠夺式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所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或开支;
(3)由于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导致资源衰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4)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社会负效应。
实行绿色GDP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进社会福利。
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的测算一国或地区的生产能力。
2、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凋发展。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因此,我国必须把技术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1)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运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予以扶持。
企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我国大多数企业从根本上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或苦于技术创新资金的短缺而只能维持现状,放弃技术创新这个具有正外部性效应的选择。
因此,政府应对主动开发应用无害生态环境技术的企业通过财政贴补和税收支出等手段,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3、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发挥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
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
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宣传和组织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拓宽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灵活配置环境资源、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独特效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积极培育环境资源市场,建立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合理运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利益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进行价格改革,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4、不断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完善各种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排他性产权,克服共有资源造成的“公地的悲剧”。
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其中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这一束权利可以结合于同一产权主体,也可在不同的主体间分割。
根据这一思路,凡是能够私有的资源可以采取私有途径,对一些必须由国家所有的资源,可将其占有和支配权明晰给地方政府、企业和集体,由此形成明晰的排他性权利。
实施这一产权明晰的结果可以保证对资源滥用的克制,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利益分配上应倾向于产权所有者,对产权所有者过于苛刻的利益分配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来维持当前生产、生活,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再生。
(3)创造一种有效执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度环境,实现资源的跨期优化配置。
5、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建议。
(1)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切实增加环保资金的财政投入。
为此,要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明确规定环保投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
当然,在我国财力有限、财政支出刚性较强的情况下,要大幅度提高环保的财政支出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有必要寻求其他的资金筹措渠道。
借鉴一些经济转型国家的做法,我们可考虑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和滚动发展,基金主要来源是排污费、罚没收入等。
(2)改革现行的环境收费制度。
一要将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同时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提高税率,使其能够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实际价值。
二要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改变目前的超标排污费制度为达标排污收费制度、超标排放加倍收费并予以处罚的制度。
(3)适时开征环境税,用税收手段来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
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中的污染,减少对能源、自然资源的使用,筹集资金用于环保行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具体措施有:开征新税种;对现行的税制进行调整(完善资源税制度、在现有的税种中增加环境保护条款)。
(4)财政应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是一个正外部效应很大,具有公益事业性的“朝阳”产业,国家应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税收支出等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6、应做好区域经济的政府协调工作。
尽管市场协调能够推动各个区域效率的提高,但它无力克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其功能的缺陷。
因此,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应该贯彻以下原则:
(1)适度倾斜,即要有重点地改善生产力的布局。
倾斜的重点可以随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调整。
现在东部地区已经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有必要及时调整倾斜政策,把投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着重改善中西部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
(2)优势互补。
东部地区应发挥其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外资源与技术,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汇高、附加价值大、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低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
西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开发,主要发展能源与原材料工业。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在重庆、西安、兰州等城市也应发展资源导向型的高技术产业,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3)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相结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协调,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
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这样,中西部地区就能通过市场交易把其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形成其较强的对东部地区经济技术的吸纳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