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串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串讲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研究定义及其包含4个方面的内涵与政策分析定义及其包含的4个方面内涵的区别点。

2、政策分析“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3、政策分析作为一门学科产生的标志是奥斯汀。

兰尼。

4、公共政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5、公共政策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以及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和4个内涵。

6、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7、非政府组织的7个特点。

8、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定义主要是。

P67
9、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公共政策包含的三个层次。

10、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方面是政策系统。

包含:政策制定系统;直接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1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包含三个方面。

12、研究设计的程序。

13、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包含一手资料的收集和二手资料的收集。

14、公共政策的8种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3方面)、矛盾分析(3方面)、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比较种类)、个案研究(5个步骤+6种来源)、经济分析、制度分析、价值分析。

15、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现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

16、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

17、“巫”、史”作为中国有文字传世以来最早的知识人和思想者。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周书》。

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之一《教战守策》。

18、没能成为学科的原因。

P91 两个方面。

19、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

20、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叶,直接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有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

2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4个点。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

2)西蒙的有限理性和两个命题;博弈论。

3)行为科学。

4)凯恩斯主义。

22、公共政策学的诞生(标志和人物)。

23、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人物和四个方面的成就)。

24、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课题选择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25、美国政策研究机构。

26、公共政策学最早引入台湾,早于大陆。

27、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机构。

28、学习公共政策学的意义4点。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1、侧重于4个方面(主体、方案、结果、综合)对公共政策的定义,
2、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包含的六个内涵。

3、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

4、现代公共政策表现出来的4个方面。

5、政策类型两大块:从内容特征上划分(四大类);从形式特征上划分(横向和纵向)。

6、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按什么标准划分、定义、又被称为)
7、战略、策略、战术(按什么标准划分、定义、又被称为、伟人的话语对应的点)。

8、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政策(按什么标准划分、定义、举例)。

9、12大分类(1、2、3、4、5、6、7、8、9、10、11、12)。

10、6大政治体制。

11、横向的5大基本公共政策类型。

12、立法(中4,美2);国家元首(美总统5);行政决策(中3,美3);司法(中4,美3);执政党(党的政策以2种形式成为公共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类型)
13、纵向2两大类型:单一制(中国);联邦制(美国)。

14、公共政策与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7点)。

15、政策与法的关系。

16、公共政策的四大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和分配)。

17、公共政策的本质:(1):认识论本质(理论与政策、实践与政策)(2):社会本质。

18、公共政策的四大基本特征。

19、政策工具定义以及二、三、四、五、七、八和更多划分。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1、政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主体、支持、反馈。

2、政策主体系统(定义、分为两大类)。

3、查尔斯,琼斯和马瑟斯在《政策形成》一文中则根据政府提案的来源,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两大类。

4、直接主体(定义+4大类直接主体)。

5、间接主体(定义+三大类)
6、主体系统包含的三大子系统(制定、执行和间接主体三大子系统的定义+基本功能)。

7、政策网络定义,从系统伦的视角来看,政策网络是政策系统的子系统。

8、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5点)。

9、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3点)。

10、公共政策的客体定义及其两个角度(事-问题;人-目标人群)。

11、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12、由公共政策的客体组成的系统就是政策客体。

13、政策支持系统包含的四个子系统(信息传播、政策咨询、政策监控、政策评估)
14、信息传播系统(定义+又被称为+基本功能)。

15、政策咨询系统(定义+又被称为+基本功能)。

16、政策监控系统(定义+任务+基本功能)。

17、政策评估系统(定义+五大要素+基本功能)。

18、公共政策是环境的产物。

19、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一般环境+工作环境)。

20、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包含5个方面(地理自然、经济、政治法制、社会文化和国际环境)。

21、工作环境特点和定义。

22、政策反馈系统定义和多层次、多网络的特点。

23、政策系统运行步骤(6步骤):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24、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系整体效能。

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公共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就是公共决策体制。

25、公共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权力。

政府权力的性质和大小,政府职能的结构和多寡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

26、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哪两种基本职能)。

1)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2)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28、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联邦两种,他们以地域为基础。

29、单一制政府又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o法国是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

英国则是地方分权型单一制的
典型。

30、联邦决策体制对于政策运行的促进作用(三点)。

31、真实联邦制和象征性的联邦制(举例哪几个国家)。

前者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后者如巴西、墨西哥等。

32、政府能否在其职责范围内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是判断政府能力强弱的根本标准。

33、(1)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

(2)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

34、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公共政策与市场的目的均在于满足社会需求。

35、治理理论是强调权威的多元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

36、治理能力是指政府在一个以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

37、权力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权力的体现。

38、决策权配置的4种类别。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定义+优点和缺点)。

2)集权制与分权制(定义+优点和缺点)。

39、公共决策的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2)多数规则:(1)简单多数规则;(2)绝对多数规则。

40、以最高决策权的最终归属为标准,这些决策体制可划分为原始民主制、神权制、君权制、议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法西斯制和军人独裁制等。

41、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委员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军人独裁制(举例国家)。

42、求和增进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归宿,是公共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基础。


43、公共利益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

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而非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44、从政策的社会效果来看,利益与代价的对应关系的四种基本类型(举例)。

45、公民为什么只能作为客体存在(4点)。

46、公民作为主体存在的原因(4点)。

47、社会团体是公民社会的主体,也是公民社会利益的载体,具有非官方性、自在性、自愿性等特点。

48、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来说,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49、社会团体是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四大环节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

50、美国实行两党制。

法国、德国实行多党制的。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它们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国家重大事情的讨论与决定。

51、大众传播包括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两种。

52、马克思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将其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o
53、传播对公共政策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作用。

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的作用。

54、在影响政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公共硅缺失”的问题。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1、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

2、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大4个)。

3、理性人特征(5点);有限理性(提出者、命题);理性优化模型两部分。

4、渐进主义模型(人物、两组命题、国家)。

5、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人物、阶段)。

6、政治系统模型(一般系统论、政策过程、人物、优缺点)。

7、治系统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并且最具有普适牲的一个模型。

8、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3个)。

9、机构一制度模型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叫一个决策模型;三个显著特性。

10、集团模型(人物、核心命题、假定、4个命题)。

11、集团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觉,使我们能够窥视在多元政治体制里如何在集团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据以制定公共政策。

12、精英模型(人物、命题)。

13、精英决策模型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
14、上下来去的中国政策过程模型(两种资源、怎么个上下来去法、是具有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科学追求)。

15、公共决策的理性化、专业化(怎样算专业)、科学化(如何科学)、民主化(怎样民主)。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1、问题--私人问题-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政策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5点)。

3、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3点,具体每一点的内涵)。

4、政策问题的分类:1)邓恩,根据问题结构角度分为三种类型。

2)根据问题发生领域分为五类。

3)根据作用范围分为四类。

5、提出公共问题的8大主体(三政、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专家人士及其咨询机构、公民和社会团体、政策网络(分为哪三类))。

6、问题认定的定义。

7、问题认定的方法(6种、每种的定义)。

8、边界分析(定义、三个步骤);多角度分析(定义、适用于);类别分析(定义);层次分析(三个层次);头脑风暴法(定义、四个阶段);假设分析法。

9、邓恩把问题分成四个步骤。

10、帕顿和沙维奇把问题认定分为七个步骤(初步观察、勾勒轮廓、搜寻依据、列举目的和目标、明确政策封套、匡算成本和收益、再次审视)。

11、政策议程定义。

12、议程分成两大类:1)系统议程(定义);2)政府议程(定义、又被称为正式议程、类型的两种分法)
13、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情况分为旧项目和新项目。

14、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分为四阶段类型(界定和认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循环议程)。

15、按政策问题重要性分为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分别举例)。

16、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三点)。

17、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相对的三点+2点)。

18、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科珀三种模型(分别处于什么社会)、芭芭拉·尼尔森(四个具体阶段)、约翰·金登(三种源流)、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和抉择
1、政策目标的含义。

2、政策目标的特征(3点)。

3、政策目标的分类(4大类)。

4、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1)公平(三大内容、三种公平);2)效率(定义);3)自由;4)安全(举例)。

5、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2点,指导和核心评估标准)。

6、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5点)。

7、政策规划的定义。

8、政策规划特征应加强两点:1)主体而言多元和政府主导并存;2)时间进程来看,主要存在于目标和抉择之间。

9、政策设计的含义。

10、政策设计包括的两大组成部分:PD=E(0,T,A,S)+L(t,r,a)。

11、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和区别。

12、介入政策规划的主体包括行政、立法、研究机构和利益团体。

13、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主体多元化。

14、听证最早源于西方的司法实践,其核心要求5个化。

15、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5点)。

16、政策规划定义。

17、2大分析框架:1)韦默和维宁的(2个阶段);2)帕顿和沙维奇六个步骤。

18、政策学习的定义。

19、政策学习的三种类型(政策学习、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社会学习)。

20、政策移植(定义)移植对象、移植存在不同程度分为四类。

21、政策失败的原因{三点}。

22、公共政策抉择的定义。

23、公共政策的决策主体(5大主体)。

24、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4点)。

25、三个阶段(第一环节政策论证、第二阶段是政策审议;第三阶段政策采纳)。

26、政策论证6大要素。

27、政策论证模式(8个)。

28、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

29、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是评估和择优。

30、评估的标准(4点)、。

31、审定结果的三种可能性。

32、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预测性评估(定义、4个步骤、预测性评估的三种方法)和可行性评估(四个层次)。

33、政策采纳是最后一个环节、第三个环节。

34、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包含:内容合法化(定义)、程序合法化(行政系统和立法系统)、法制化。

35、从决策内容划分,公共决策可以分为平时决策和危机决策两种。

36、危机决策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三点)。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1、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公共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2、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3、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4点):目标导向性、内容务实性、行为能动性、手段的权威性。

4、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3点):途径、唯一环节、基本依据。

5、政策执行经历的三代发展路径:1)向前推进策略(定义+人物);2)向后推进策略;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6、中国的政策执行模型是上下来去模型(包含3个内涵)。

7、西方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有六种:过程模型(人物、四个变量)、互适模型(人物)、循环模型(人物、三个阶段、三个原则)、博弈模型(人物、包含的规定)、系统模型(人物、五个变量)、综合模型(人物、问题的特性、可控性变量、政策以外的变量)。

8、政策执行机关包含哪一些?
9、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

10、下级行政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点)。

11、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政策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成效o
12、高效的政策执行力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

13、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4点)。

14、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方法(4点).
15、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本身、主体、对象、环境)。

16、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3点)。

17、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

18、政策执行组织对政策执行两方面的影响。

19、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执行四方面的影响。

20、政策对象的特点(3点)。

21、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可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含3点)。

22、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23、政策执行偏差7种表现形式(举例)。

24、偏差产生的原因分为主观(4点)和客观(3点)。

25、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措施(5点)。

26、政策失灵不仅意味着政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政策投入的浪费,同时还会给社会造成破坏,危害公众利益和降低政府威信力。

27、公共政策的无效执行是政策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

28、政策无效的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

2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4个原则)以及机制(3个机制)。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督
1、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价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2、公共政策评估的积极目的(4点)和消极目的(4点)。

3、公共政策评估有六个方面的作用。

4、在政策评估活动中,除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外,比较重要的主体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众传播媒介。

5、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做的政策评估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工作。

6、专业机构和人员是指具备政策评估的专门理论、知识与技术,专职从事政策评估的机构和人员。

7、由于政策的广泛性以及人们关注政策的角度差异,所以政策评估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8、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正式评估(三个特点)和非正式评估(定义、优点、缺点);2)内部评估(定义)和外部评估(两大类的定义及其优势、包括的内容);3)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定义及其内容);4)单一政策评估与复合政策评估(定义),注意每一大类的划分标准。

9、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6点)。

10、政策评估应包括评估筹划、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11、评估筹划包含的内容4点(明确目的、选定对象、制定计划、明确条件)。

12、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事实标准、技术标准、价值标准。

13、政策评估中的事实标准主要包括:1)政策效率;2)政策效益;3)政策影响;4)回应性4方面的内容。

14、政策评估的技术标准包括以:多样化、系统化、数量化。

15、价值标准的内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可持续发展。

16、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

17、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的分类最常见的是区分为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评估方法和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估方法。

18、定量分析法有指标法、回归分析法、实验法。

19、政策指标体系一般应该包含三种类型的价值取向(经济效益、主观性的福利取向、公平性)。

20、最为代表性的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估方法称为质化政策评估。

21、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共有九个步骤。

22、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这是政策监控。

23、共政策监控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监控的主体。

2)政策监控的对象。

3)政策监控的目的。

4)政策监控的过程。

24、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以实施监控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预防性监控、过程性监控和结果监控。

2)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

3)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

25、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4点)。

26、公共政策监控机制是由政策监控主体、政策监控对象、政策监控主发生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

27、公共政策监控分为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和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

28、内部政策监控主体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有以下两种形式:自上而下监控和自下而上监控。

29、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立法机关(表现在6个方面);司法机关(5个方面);政党组织(三种方式);利益集团(4个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公民。

30、公共政策监控过程包括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估过程和政策调整过程四个方面。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1、公共政策稳定的定义及其相对性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2、政策稳定的意义(4点)。

3、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3点):1)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2)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3)政策本身的稳定(4点);4)政策维持。

4、政策维持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5个方面:1)主体维持(4点);2)客体维持(客体是谁、怎么维持);3)政策环境创设;4)提高政策绩效;5)政策的法制化。

5、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5点)。

6、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举例6类)。

7、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1)周期性(人物);2)Z字型(人物);3)学习型(人物)。

8、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内部动力(2点)和外部动力(一个直接、一个根本、地区竞争压力的需要)。

9、政策调整的定义:增删、修正和更新。

10、政策调整具有的三个特点:1)渐进性;2)局部性;3)动态性。

11、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政策目标调整、政策方案调整、政策措施调整、政策关系调整、政策主客体调整。

12、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有:增删、修正和更新。

13、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4点)。

14、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3点)。

15、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6点)。

16、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3点)。

17、公共政策接续就是探讨调整后的新政策与原政策的延续性关系,是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的政策变动。

18、政策接续是以政策问题为中心,努力保持政策目标稳定和连续的行为和过程,其形式通常表现为旧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被新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所替代。

19、政策接续的意义(3点)。

20、政策接续的五种形式:线性接续、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部分终结和非线性接续。

21、线性接续是原有政策的终止和服务于同样政策目标的新政策的产生。

22、非线性接续通常是指政策对象的变化或政策衡量指标上的变化,如根据年龄转变为根据收入确定政策受益对象。

23、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

24、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4点)。

25、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5点)。

26、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2点)。

27、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3点)。

28、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2点):1)组织的持久性(3点);2)代价(2点)。

29、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6点)。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1、知识的定义及其包含的四个类型: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

2、知识的五大特征。

3、政策学知识应用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对具体的公共政策进行分析。

4、政策分析的价值(4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