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三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三途径”

发表时间:2018-05-18T15:03:09.81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3期作者:蓝晓勇

[导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浙江省青田县舒桥乡小学323900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基于具有创新性的方法实现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借助实践作业、依托社团活动这三大途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课程,目的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并实现科学启蒙教育。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全面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模式,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基于具有创新性的方法实现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形式,能够有效击破常规思维的限制,甚至能够依托于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去考量问题,由此提出具有不同看法的个人见解。所以,就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而言,应立足于课堂教学、课外作业以及科学社团活动等维度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并非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而是要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并得到有效发展。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

1.借助设疑释疑,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理,由此也就容易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一兴趣会更多地停留在新奇、好玩这一浅显的水平层次,或者局限于简单的解释阶段。对于科学教师而言,要对学生这些“新奇与好玩”的意识和态度进行积极引导,使其成功地发展成为对科学学科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平常不会被注意的现象或者实践,充分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为了能够拓展学生对探究的积极参与程度,促进思维的有效发展,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与其认知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相吻合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基于已知展开积极主动地对未知的探究。

以《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可以链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如果给你一杯水,之后不停地加入白糖,是不是所有的白糖都能溶解呢?”这种形式的提问必然能够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接下来便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基于操作过程获得结论。随后,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在对物质溶解能力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如果两杯水量不一样多,是否可以?”“对于同样多的小苏打以及食盐来说,如果它们都溶解了,是不是可以判定这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完全相同呢?”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设疑,再结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使学生理解为何采取这样的设计方式。这一过程必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见,对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中学生的关注力这一层面,同时也要能够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基于自主学习以及动手操作实践,从内心生发积极的主动探索的意愿。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要能够大胆提问,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即使是相同的问题,如果提出的主体是学生,反而会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求知欲望。

2.利用认知矛盾,培养科学创新思维。

由于受制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验技能等因素,再加上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次数的影响,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组织讨论,或者对失败的原因展开分析,或者对具体的措施进行改善等。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展开更充分的思维交流,使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对实验方案的调整和优化,展开全新的探究,学生必然可以通过失败处以及矛盾处准确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此形成科学素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谁是大力士”的游戏,他请了班中最强壮的男生和个子最小的女生进行比赛。比赛中,女生怯懦的压住距离支点相对较远的木棍的一端,而男生则选择离支点最近的一端。比赛的结果是女生获胜,这让全班学生感到意外。经历了反复几次尝试,结果仍然如此。对于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会使学生从内心生发主动探究的意愿,渴望理解导致冲突的关键原因。

3.引导实验反思,培养创新思维。

当实验完成之后,很多学生都有所收获,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他人分享实验成果。基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也能够显著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反思,充分发现个人短板,同时有效汲取他人优点。

例如,在完成了“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实验之后,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基于这一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交流心得,有学生认为,虽然实验失败了,但是却总结出了导致失败的关键原因,那就是实验步骤存在问题。也有学生提出,此次实验备受好评,主要原因就是实验方案设计简洁但效果突出;多个实验的实施可以共用相同的实验器材,既低碳环保,同时也保障了资源的充分利用。还有学生基于对其他组的评价反思自我:上一组实验设计装置极为简单,但是现象突出,而本组实验耗费了大量材料,装置复杂,效果也不明显,这一方式很显然并不科学。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既有助于发现个人得失,也能够有效学习他人长处,为接下来的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二、借助实践作业,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课堂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课余时间必然能够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发展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科学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科学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

1.借助制作作业,培养创新思维。

科学制作作业就是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或者废旧物品,通过学生的模仿或者自主设计,加工制作成为成品的作业。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材中所涉及的科学制作,大都只能完成半成品,甚至只能完成设计,而教师则可以基于教材内容,将这一制作过程引入课外相对充足的课余时间,或者也可以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对半成品进行加工和改进。对于这一作业形式而言,首先要依托于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材料的易获取性等方面,最好可以保障循序渐进以及由浅入深的制作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