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指导书
内江师范学院管理与资源环境系
地理学教研室编印
二O O四年五月
目录
第一部分实习目的、要求和线路 (3)
一、实习目的 (3)
二、实习要求 (3)
三、实习方法 (3)
四、实习线路 (3)
第二部分实习内容 (3)
一、沿途实习 (3)
(一)实习沿途综合自然景观分异及特征...................艾大宾(3)(人文现象的自然环境背景)
(二)实习沿途人文地理现象分异及特征...................艾大宾(9)二、定点实习. (14)
(一)重庆实习.........................................艾大宾(14)(二)昆明实习.........................................袁天凤(15)(三)攀枝花实习.......................................袁天凤(18)(四)成都实习.........................................李宏芸(24)附录一: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几个概念
附录二:昆明主要旅游景点简介
第一部分实习目的、要求和线路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对实习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和分析,深化对人文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对实习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及人地关系的探讨,初步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人文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撰写实习考察报告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实习前要熟悉了解实习内容及实习区域情况,作好相关知识准备;
2、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团结互助,注意安全;
3、实习时要认真听讲,勤于观察分析,作好实习笔记;
4、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结合专业知识和自身体会,提交实习报告。
三、实习方法
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综合分析
四、实习线路
内江-----重庆-----昆明-----攀枝花-----成都-----内江
第二部分实习内容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内容涉及人文地理领域各相关学科,包括经济地理(含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等)、城市地理、旅游地理、聚落与社会文化地理等。
就实习的形式而言,分沿途实习和定点实习两种。
一、沿途实习
(一)实习沿途综合自然景观分异及特征(人文现象的自然环境背景)
实习沿途所经过的自然景观单元依次为:
盆中方山丘陵景观——盆东平行岭谷景观——黔北、川南喀斯特中山峡谷景观——黔中喀斯特丘状高原景观(黔中山原景观)——黔西切割高原中山深谷景观——滇东、黔西喀斯特高原景观——滇中红色高原景观——滇北、川西南切割山原、河谷景观——大相岭、峨眉山中山景观——盆西平原景观——盆中方山丘陵景观
现将各自然景观单元的基本特征作逐一介绍。
Ⅰ盆中方山丘陵景观
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界于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其西以龙泉山为界与盆西平原景观相接,东以华蓥山为界与盆东平行岭谷景观相连;南与盆南低山丘陵河谷景观毗邻,两者界线西起乐山五通桥、向东经荣县、自贡、富顺、隆昌达江津白沙,北接盆北低山深丘景观,其界线大致西起绵阳,向东经盐亭、转东北过阆中、折向东南至渠县北部。
主要包括四川内江、资阳、遂宁和南充、广安部分地区以及渝西潼南、合川、铜梁、大足、璧山、荣昌、永川等地。
盆中方山丘陵景观的基本特征如下:
(1)地质特征
本单元地质基础为川中台拱,基底稳定,中生代红色盖层厚,地表基本上为紫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岩层产状平缓,倾角较小。
新生代以来本区一直处于上升过程中,成为侵蚀强烈区。
(2)地貌特征
本区是著名的红岩丘陵分布地带,由于产状近于水平的砂岩、泥岩间层出露,当砂岩构成顶盖时,由于抗侵蚀能力相对较强,常形成坡陡顶平的方山或台状、桌状丘陵,彼此孤立分散,呈阶梯状;如顶层由疏松的泥岩组成,则多侵蚀成馒头状或浑圆状丘陵。
此外,区内沟谷纵横交错,河曲、阶地十分发育,地面较为破碎,红色岩层风化强烈,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在本次实习中,从内江沿成渝线至重庆永川一带,基本为此类地貌。
(3)植被特征
本区由于开发历史早、强度大,原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几乎不存在,现有自然植被结构简单,主要有马尾松林、柏木林、杉木林等次生常绿针叶林以及次生灌丛和草丛。
马尾松和柏木林在干旱瘠薄的土地上生长成疏林,当疏林遭破坏后则形成马桑、黄荆、小果蔷薇、白栎等灌丛,如继续受到破坏,则形成黄茅、香茅、白茅组成的亚热带草丛。
(4)土壤特征
本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钙质紫色土,是由紫色砂页岩、泥岩风化的母质经过长期耕作后形成的,土质较肥沃。
其次在沱江、涪江、嘉陵江沿岸零星分布着由古阶地沉积物上发育的灰棕潮土,或姜石黄泥土。
Ⅱ盆东平行岭谷景观
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及其以东地区,包括重庆市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省达川市部分地区。
(1)地质特征
本区构造上属于川东褶皱束,由一系列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所组成,地表褶皱紧密,多呈梳状或箱状,略呈S形弯曲,背、向斜相间,平行(或雁行)排列,背斜狭长,向斜开阔。
地质发展历史古老,卷入地层有寒武、奥陶、志留、二叠、三叠和侏罗等系。
燕山运动发生强烈褶皱和断裂,褶皱特点是褶皱幅度两侧高、中间低,是遭受水平挤压而非垂直升降运动所造成。
(2)地貌特征
本区地貌深受构造特点制约,由20多列平行和雁行排列的背斜山和向斜谷所组成,岭谷均呈北北东向。
背斜山多为低山,海拔一般700—1000米,多由三叠系灰岩、泥岩和砂岩组成,西起华蓥山,东迄方斗山,中有黄草山、桃子荡山、明月山、铜锣山、观音山、龙王洞山等,其中以华蓥山最高,主峰高登山1704米,是整个四川盆地最高峰。
此类背斜山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山顶凡嘉陵江组灰岩出露带(易受侵蚀),常发育有一、二列细长的喀斯特槽谷,两侧则为须家河组砂岩(质地坚硬不易侵蚀)形成的猪背脊、单面山山脊,山体呈“一山一槽二岭”或“一山二槽三岭”的形态组合;若山脉由须家河组砂岩或
自流井群泥、灰岩组成,则常呈锯齿状、长岗状山脊,形成“一山一岭”形态。
向斜一般形成谷地,海拔250—300米,内多切割而成的丘陵,并与坝地相间分布。
在本次实习中,沿成渝线从内江至重庆,以穿越华蓥山南部支脉缙云山、中梁山、歌乐山为标志,地貌类型逐渐由盆中方山丘陵区进入盆东平行岭谷区。
沿川(渝)黔线从重庆至綦江赶水段属盆东平行岭谷的南段,向斜开阔形成丘陵,背斜紧密呈条形低山,走向近南北向,凡山顶或两翼出露嘉陵江灰岩者,均形成一条或二条喀斯特槽谷,山岭呈“一山一槽二岭”或“一山二槽三岭”之形态。
(3)植被特征
本区自然植被在不同地貌和土壤上有一定差异,局部山地内尚有保存较好的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如缙云山),其以刺果米槠为优势种,混生有大苞木荷、四川大头茶、虎皮楠等,并能见到不少古老的孑遗种植物,如银杏、桫椤等。
常绿阔叶林受到破坏后代之以马尾松林,土层较厚处则为麻栎、栓皮栎、白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再破坏则演变为栎类灌丛。
在红色丘陵上则多柏木疏林,有少数化香、黄连木、栎类,受到破坏后成为黄荆、马桑、白栎灌丛。
沟谷地带多竹林。
(4)土壤特征
山地多为山地酸性黄壤,谷地多为紫色土。
Ⅲ黔北—川南喀斯特中山峡谷景观
处于典型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包括川渝南部与贵州交接区域及贵州北部地区。
(1)地质特征
本区地质基础为上扬子台皱,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的梵净山群、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岩性以石灰岩和白云质石灰岩为主。
(2)地貌特征
本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从1500米向北降到500多米。
地貌类型以中山为主,并有部分低山、丘陵。
大娄山是本区山脉的主体,为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500—2000米,相对高度常达500米,主峰金佛山海拔2251米(在重庆南川境内)。
大娄山系由三支并列的山地组成,山岭间多为谷地或沿构造线分布的盆地,山岭中的垭口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如娄山关(1226米)就是联系川(渝)、黔最主要的隘口,川黔铁路、公路均经于此。
本区地貌的另一特征是灰岩与砂页岩常呈带状分布,出现了喀斯特地貌与流水侵蚀地貌也成带状相间分布。
山区河流下切剧烈,形成河谷幽深、峰峦叠嶂的喀斯特中山峡谷景观。
在本次实习中,沿川黔线赶水以南属大娄山中山区,地处四川盆地与贵州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升高,山岭海拔700—1300米,相对高度300—700米,地形十分陡峭。
背斜大多宽广而开阔,往往形成中山和低山,山地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山坡陡峭,喀斯特地貌发育;向斜狭窄而陡峻,常形成盆地或丘陵。
山岭与盆地、丘陵自西北向东南相间排列,走向北东—南西向。
(3)植被特征
本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植被有垂直分带,海拔1300—1400米以上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下为常绿阔叶林,代表树种有甜槠栲、米槠、丝栗栲、青冈栎、虎皮楠等。
局部海拔较低的河谷,还有喜湿热的、属于南亚热带成分的高大蕨类植物。
目前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仅在局部残存,大范围分布的是马尾松、柏木、杉木等。
河谷地区竹林分布广。
在石灰岩地区,以各种喀斯特植被类型占优势,树木以柏木林居多,另外以麻栎等为主的藤刺灌丛分布普遍。
(4)土壤特征
本区土壤主要为黄色石灰土和山地黄壤。
Ⅳ黔中喀斯特丘状高原景观(黔中山原景观)
本区位于贵州中部,为贵州高原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遵义、贵阳、清镇、安顺、六枝、凯里等地。
(1)地质特征
在大地构造上,黔中地区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上扬子台褶带,古生代以来屡遭海侵,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石灰岩分布面积达80%以上),厚度大,成为本区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的物质基础。
(2)地貌特征
本区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整个高原为保存较好的丘原地貌,由喀斯特丘陵和开阔的溶蚀盆地(或宽谷、槽谷)组合而成,地面较平坦,高低起伏不大,海拔多在900—1500米之间,相对高度多在300米以下。
尤其遵义以南、苗岭以北地区,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地势起伏和缓,河谷较宽,坝子连片。
本区地貌的另一个特征是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其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之多,规模、密度之大均为西南区之最,主要的地貌类型有构造盆地、断块山、岩溶平台、峰林谷地、溶丘洼地等,其中以峰林和溶洞最为有名。
著名的溶洞有安顺龙宫、织金打鸡洞、镇宁犀牛洞、贵阳南郊白龙洞等。
峰林是高原面上较为发育的地貌类型之一,安顺、清镇、普定、镇宁、六枝等地比较典型。
峰林间常为大型溶蚀盆地,主要分布在遵义、贵阳、清镇、平坝、安顺等地。
在本次实习中,沿川黔线越过娄山关,便进入黔中山原区,地势忽然变缓,地表由北向南倾斜,山岭低矮,山间多有平坦的盆地出现。
由于原始夷平面已被侵蚀切割,仅残留在山顶,高原景象不典型,呈现一片破碎山原的地貌景观,贵州“地无三尺平”即是对这种地形的真实写照。
自贵阳起沿贵昆线西行,沿途清镇、平坝、安顺等地亦属本区,其地貌基本特点是峰林和溶蚀盆地典型。
安顺至水城一带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原始高原面保存较好,地形平坦,地势向西北抬升(安顺海拔1300米,水城2000米左右)。
地表广泛出露石炭、二叠、三叠系碳酸盐岩,保存有大量第三纪热带喀斯特地貌,如峰林、峰丛、落水洞、干谷、天生桥、溶洞等。
(3)植被特征
本区地带性植被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为青冈栎、细叶青冈栎、四川虎皮楠、红果楠等,但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破坏,保存已很少。
现有森林多为次生林,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次生林有明显区别。
黔中丘原岩山较多,土层浅薄,气候温暖湿润,除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外,随着海拔的是升高,尚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代表树种有青冈栎、甜槠、丝栗栲、楠木、山毛榉、椴树、枫香等,但原生植被多遭破坏,形成稀疏马尾松次生林和灌木草地;石灰岩地区发育了特殊的岩溶植被类型,其成分中多喜钙、岩生或旱生类型植物,除能看到少数柏木疏林外,其余多为小果蔷薇、悬钩子、马桑等为主的藤刺灌丛或草丛。
(4)土壤特征
本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主要成土过程是土壤的黄化过程,土壤B层尤为鲜艳。
另外,岩溶地区分布有大量的黄色石灰土。
Ⅴ黔西切割高原中山深谷景观
本区范围在大娄山西南,以老王山脉为主脊,以乌蒙山脉为西界,为云南高原向贵州高
原过渡的斜坡地带。
在本次实习中,沿贵昆线西出水城所进入的乌蒙山区即属本区。
(1)地质地貌特征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地表起伏大,切割深度达400—600米,山地以中山为主,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谷地海拔900—1700米,地面坡度20-25º,呈现出山高、谷深、坡陡的特点。
地表组成物质除石灰岩外,尚有玄武岩及砂页岩,常呈条状分布。
(2)植被土壤特征
本区气候温凉,年均温10.6-15.2℃,素有“高寒山区”之称。
气温日较差较大。
年降水1000-1200mm,其70—80%集中于5—10月,反映出降水的季节性干湿变化。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自然植被表现出由湿性常绿阔叶林向干性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征,树种复杂,仅局部残存,多数地方已退化为草坡,生长野古草、金茅、白茅等。
本区土壤以棕色石灰土和山地黄棕壤为主。
Ⅵ滇东—黔西喀斯特高原景观
本区包括云南小江断裂以东和贵州北盘江以西地域。
(1)地质地貌特征
本区地表主要分布碳酸盐类岩层,其中以古生代碳酸盐岩层最为深厚,在云南境内厚度达3300米左右。
碳酸盐地层区间或有砂页岩出露。
在本次实习中,沿贵昆线穿越北北东向的乌蒙山区便进入滇东高原。
滇东高原中部是长江、西江和红水河水系的分水高地,河流溯源侵蚀尚未深入,古夷平面广泛保存,形态完整,地表由西北向东南降低。
海拔1200—2500米,相对高度一般小于300米,地势起伏和缓,没有较大的山地。
滇东高原的边缘地带,地形陡降,形成一陡急的斜面,河流侵蚀切割强烈,高原面大多被分割破坏,形成中山山原地貌。
整个滇东高原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类型多样,有孤立陡峻的残丘及峰林状的石芽、溶沟、漏斗、溶蚀洼地、溶洞。
在路南、弥勒、师宗、罗平等地还形成高大的热带石林,成为本区地貌的一大特征。
滇东高原的另一个特点是盆地和湖泊众多。
(2)植被土壤特征
本区地表干燥,自然植被主要为云南松林、或常绿栎林、或石灰岩灌丛草地。
地表广泛分布红色石灰土,另外在砂页岩出露区还发育了山原红壤,它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与江南丘陵红壤有明显差异。
Ⅶ滇中红色高原景观
本区为位于金沙江、元江、南盘江之间的分水高地,主要包括昆明地区、曲靖地区、楚雄地区绝大部分、大理州洱海以东部分、玉溪地区元江以东部分、红河州元江以北部分。
(1)地质地貌特征
本区为形态完整、典型的高原,古老的夷平面(高原面)保存较好,地势起伏相对较和缓,高差一般小于100米,为低丘与浅凹地相间而成的波状地面,平均海拔2000—2500米。
其地貌特征显著不同于滇东喀斯特高原,由于其岩层绝大部分是中生代(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陆相的红色砂岩、页岩和泥岩,而石灰岩分布零星,故没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地貌类型是大片红岩高原面和面积广大、宽敞浅平的红岩盆地,如禄丰、楚雄、南华、祥云、弥渡和元谋等盆地。
在元谋地区,胶结、半胶结的第四系砂砾石沉积层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高大的柱状、塔状地形,即元谋土林。
另外,由于区内断层发育,分布有密集成群成串的构造断陷盆地(坝子)和湖盆、湖泊,如昆明盆地、滇池、阳宗海、抚仙湖等。
在本次实习中,沿贵昆线所经的曲靖、昆明等地即为此种地貌类型。
北出昆明,沿成昆线禄丰、一平浪、元谋至永仁一带亦属滇中高原地貌景观。
(2)植被土壤特征
本区为典型的高原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干湿分明。
年均温14-17℃,最冷月均温8-10℃,最热月均温19-22℃。
年降水量1000-1200mm,其中5-8月降水量占全年85%。
受气候影响,本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如滇青冈林、云南松林等。
土壤多为山原红壤。
在本次实习中,昆明西山可成为典型的植被土壤观察点。
①其植被特征是:该群落分布于西山2100米处,组成群落的建群种较湿性常绿阔叶林简单,以壳斗科的滇青冈、高山栲为主,另有滇油杉等;伴生植物多灰背高山栎;林下以刚莠竹、沿阶草为主。
林木树种在生态上具叶硬、厚、多毛、树干弯曲等旱生特点。
此类型遭破坏后,广泛分布云南松林。
②其土壤特征是:由于生物气候条件与华中丘陵红壤区有明显区别,山原红壤与江南红壤相比,有机质积累较多,酸度与活性铝含量降低,Ha/Fa比值增高,富铝化程度有减弱趋势。
Ⅷ滇北—川西南切割山原、河谷景观
本区范围大致位于泸定—小相岭—锦屏山—泸沽湖—玉龙雪山—丽江—元谋南—东川—金沙江谷地—永善—马边—汉源—泸定之间,主要包括四川攀枝花市以及凉山州的绝大部分,云南丽江地区绝大部分,永仁、元谋两县北部,禄劝、东川、巧家等县濒临金沙江谷地部分。
(1)地质地貌特征
本区位于康滇地轴南北向构造带的主要地段,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极为发育,相互交错,构造复杂。
在新构造运动中地震频繁,是著名南北向地震带的主要构成部分。
境内岩层破碎,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
地势向南倾斜,河流多沿断裂线发育,汇入金沙江,地表切割明显,十分破碎。
本区东部的凉山山原顶部浑圆,仅有残山、丘陵;西部接近横断山脉,地势起伏大,山地多南北向,山岭海拔3000米左右,山谷相对高差1000—2000米以上。
由于断陷和侵蚀作用,山间分布有一些宽谷、盆地,著名的如安宁河地堑谷,金沙江沿岸也断续出现有较宽的宽谷盆地。
在本次实习中,从攀枝花到泸沽,火车主要沿安宁河谷行使。
安宁河谷是沿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发育而成的地堑谷,大量碎屑堆积在河谷中形成宽阔的阶地和河滩。
在河谷两侧山麓尤其东侧山麓形成洪积联扇,扇面自东向西倾斜,将安宁河向西推挤。
安宁河谷冕宁至德昌段长130公里,河谷一般宽4—6公里,最宽处达12.3公里,是四川第三大平原,也是川西南地区主要的种植业中心。
安宁河谷两侧是南北向的断块中山,如牦牛山、白林山、螺吉山、鲁南山、龙帚山等,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
(2)植被土壤特征
本区金沙江及其主要支流下游谷地,具有南亚热带干热气候特点。
冬暖夏短,年均温大于18℃,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雨量偏少,干湿分明,干热河谷景观尤为典型。
本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
800米以下深谷,属南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植被以稀树灌丛草原为主,发育了燥红土;800—1200米的低山丘陵基带,干旱程度有所减轻,生长有相当于南亚热带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或干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以砖红壤为主;1200—2000米的高原和其间盆地,气候四季如春,降水适中,植被为干性常绿阔叶林,土壤以山原红壤为主;2000—2500米的山原和山地,夏凉冬短,春秋较长,为山地北亚热带气候,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云南松,发育了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
在本次实习中,攀枝花市为典型观察点。
Ⅸ大相岭—峨眉山中山景观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北起天全与宝兴交界的山脊,南至金沙江河谷,包括四川
雅安、乐山、宜宾、云南昭通各地市的一部分。
(1)地质地貌特征
本区地质基础为上扬子台褶,地面切割明显,以中山地貌为主,山势陡峻,高差悬殊。
区内以峨眉山为主体,东西两侧尚有五指山和大相岭。
几条深大断裂将峨眉山纵横切割成块,其中以峨眉山大断层规模最大,该断层以西抬升幅度大,形成峨眉背斜断块中山,山中形成多种流水、构造和岩溶地貌,以东地面下降形成峨眉平原。
大相岭横亘于峨眉山西南,为大渡河与青衣江分水岭,海拔2000—2500米,走向北西,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限,山北为亚热带偏湿性常绿阔叶林—黄壤、紫色土景观,山南属亚热带偏干性常绿阔叶林—红壤景观。
峨眉山东南面的五指山,系小凉山支脉,蜿蜒于沐川、新市镇之间,海拔1500—2000米。
在本次实习中,从泸沽至峨眉市将穿越凉山山原北部的中山区(主要为小相岭、大相岭、峨眉山),这一带地表切割强烈,山高谷深,高差悬殊。
(2)植被土壤特征
本区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丰沛。
由于地势高差大,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表现为:800—1600米,为常绿阔叶林山地黄壤景观;1600—21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黄棕壤景观;2500米以上,为冷杉林山地灰棕壤景观。
Ⅹ盆西平原景观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介于龙泉山与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达乐山五通桥,包括成都、德阳以及乐山、绵阳之一部分。
(1)地质地貌特征
盆西平原是西南区面积最大的平原,长约200公里,宽约40—70公里,面积约6200平方公里。
其地质基础是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由岷江、沱江、涪江及其支流的洪积扇和冲积扇联合形成的,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中生代以来堆积厚达8000—10500米),地形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750米(都江堰)至450米(新津)。
平原上河网稠密、渠系交错,灌溉条件好。
在本次实习中,经过峨眉以后即进入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旱从人,农产丰美,自古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从成都至内江,以穿越龙泉山为标志,地貌类型由盆西平原过渡为盆中方山丘陵。
(2)植被土壤特征
本区地带性植被为湿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因开发早,自然植被保存甚少,西南部低丘地区有马尾松,混生有四川大头茶、桤木、栓皮栎等。
钙质紫色页岩分布区则有柏木疏林。
就土壤而言,北部平原在河流冲积物上因长期栽种水稻,发育成肥力较高的灰色潮土型水稻土;南部平原多出现残丘和台地,其上覆盖第四纪黄红色粘土,经耕作后发育成黄泥田、黄泥土。
(二)实习沿途人文地理现象分异及特征
1、实习沿途区域经济地理特征
考察要点: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②农作物结构、优势农作物与特色农作物;③农作物分布状况以及不同地形区农作物分布特点;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及商品率;⑤林、牧、渔业生产与分布状况。
(2)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