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共5 个小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
1.(4 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强劲(jìng) 召开(zhào) 禅让(chàn) 果实累累(léi)
B.洞穴(xuè) 裸露(lù) 角色(ji o) 呱呱坠地(gū)
C.巷道(hàng) 炽热(chì) 猜度(duó) 瞠目结舌(chēng)
D.胆怯(qiè) 匕首(bǐ) 倔强(juè) 戛然而止(jiá)
2.(4 分)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憾宣泄辐射细水长流
B.针砭严峻候车不胫而走
C.寒喧妨碍脉搏貌合神离
D.坐落怄气翱翔两全齐美
3.(4 分)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我们需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锤炼初心、体悟使命。用党的伟大成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人,用党的成功经验人,用党的历史教训人,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A .启迪教育激励警示
B.教育激励警示启迪
C .激励教育启迪警示
D .激励警示启迪教育
4.(4 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些瑰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往何方。
B.不仅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C .科学家“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 ,为科技进步、民族富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D.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的起源远早于《博物志》等书籍记载,距今至少有6000 年以上的历史了。
5.(4 分)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让人们对“穿越”有了新的认识。
B.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 (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
C .数字人民币究竟是什么?银行卡上的余额不也是数字?它与数字人民币有什么区别?
D .在最困苦的年华里,有《庄子》《诗经》《楚辞》等带给他连绵不断的情感与知性的慰藉。
二、古诗文阅读(共1 小题,每小题20 分,共20 分)
6.(20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节选)
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有泉侧出。侧:侧面
B.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或者
C.夫夷以近。夷:平坦
D.于人为可讥。为:因为
(2)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简括地记下所见景象,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了依据。
B.“于是余亦悔其随之”补写了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并因此引出了下文的“叹”。
C.“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感情基调,为展开议论做了带有浓厚感彩的转折。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写出了作者面对仆碑的感慨,因体会到流传之说以讹传讹而深感悲痛。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成功的三个条件“志”“力”“物”,而其中物质条件是客观的,是最重要的。
B.本文是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其记游部分为说理作基础,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文笔简洁,语言精当。
C.文章表面上写作者游华山洞的见闻与感受实则是在表达他的“深思”与“慎取“精神。
D.文章于事寓理,论从事出,环环相扣,思非常之理,得必然之情,字里行间渗透着激励人心的力景。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B.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 提刀而立(《庖丁解牛》)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鴻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余于仆碑 (《游褒禅山记》)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三、翻译、默写(共 2 小题,共10 分)
7.(6 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8.(4 分)请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诗句。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四、现代文阅读(共 1 小题,每小题,分,共16 分)
9.(16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儿谣里“揺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便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 。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貫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我子,也継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藉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章中使用过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C.对比论证
D. 因果论证
(2)下列选项中,关于“乡愁”的解说,与文章内容相符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