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模拟
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叔
宋显立
二叔是个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
谁家粮食丰收了,没地儿装了,找二叔到家打个麦柜,箍个腰盆;哪家的闺女要出嫁了,请二叔到家做一套嫁妆;或是哪位老人年纪大了,请上二叔和几个木匠给老人收一副料,预备着……只要谁请到他,他一准儿去。
他做出来的木活没话说,村里村外都竖大拇指。
我小时候,常常看二叔做木工活儿,他疾速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桠,直击那些厚厚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的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
可二叔一直娶不到媳妇儿。
为啥?除了家里穷之外,关键二叔个子矮。
三十来岁的人了,个头不到一米六,比我当时还矮一大截子呢。
但臂膀是壮实的,一双粗糙的大手与身高极不成比例,倒是很有劲儿。
做木活时,两手抓起刨子,几个来回,木头就开了花。
分家时分给他两间靠山根的土房子,阴暗潮湿,谁愿意嫁给他啊。
后来,倒也是天不绝人,二叔三十二上娶到了二婶。
二婶模样很俊,瓜子脸,皮肤白净,辫子上扎着根红毛线绳,穿着花布的确良的衫子,就是一双大眼睛总是流漏出悲哀的神色。
我记得结婚当天二婶还给我吃了两颗糖,家里来了几个亲戚邻居,放了一挂鞭炮,简单的吃了一顿擀面条,算是明了人,他们就那样结了婚。
有一天,二婶正在用簸箕簸黄豆,突然就倒在了地上,簸箕撂倒一边,黄豆撒了一地。
只见她口吐白沫,脸色煞白,四肢抽搐,把我们吓得不敢到跟前去,还是有经验的邻居说二婶这是“羊羔疯”,一会儿就会好的。
果不其然,半个小时后,二婶醒来了,就漫无目的地到处游走,还不时自言自语。
二叔知道后,也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
邻居说,让二叔带二婶到省城里瞧瞧病,说不准能看好,二叔问得人家不好意思:“你借给我钱?”结婚两年后,二婶生了个儿子,儿子倒也白净,就是瘦弱不堪。
一家人脸上有了几分喜色,日子过得清贫,倒也顺畅。
他们的儿子不知不觉就四岁了。
腊月的一天,天阴沉沉的,冷的渗人,屋外飘起了鹅毛大雪。
二叔早早的去给人家做木工活儿了。
二婶在家带着儿子在炕头的火炉边烤火。
谁知犯病了,滚到火炉里,醒来是身上已是血肉模糊,孩子只是站在一边,哭个不停。
春天刚冒出头,河边的柳树发了芽,河里的鸭子自在的漂浮在水面上,山上也青翠了,屋后的玉兰花开出大朵大朵白色的花。
二婶死了。
二叔一句话也不说,神情黯然,只是自顾忙着办理后事。
九十年代中期,木匠活已经不吃香了。
自动化代替了手工制作,家家户户都在城里定制购买新式家具,二叔的活儿渐渐的少了。
同村的木匠们纷纷转行,到城里学起了装潢,不到二年,就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洋楼。
二叔还是在他两间阴暗的土房子里坚持着他的木工活儿,像四五岁的孩子专心地搭着他的积木城堡。
一次暑假我回家,见到二叔耳朵上夹着一支铅笔,斧头在他手上上下翻舞,木屑四处飞溅。
他在做小板凳。
我就问:“二叔,你还在做木工啊?这板凳卖得好吗?”
“好个球,一年只能卖出去十来个,也不值钱。
”
“二叔,你咋不去改行搞装潢啊?你有这么好的木工底子,肯定能挣到大钱。
”我试着问他。
他没看我,抽了一口纸烟,慢慢的吐出烟雾。
“我不想去。
”隔了半天,才缓缓的说了一句。
我就再不敢说啥了。
十多年过去了,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二叔还住在那阴暗低矮的两间土房里。
这房子被洋楼包围着,就像二叔站在高个子的人群中。
二叔被包围着,吞噬着。
(选自《牛背梁》2015第二期)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二叔是个好木匠,并且“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B.二婶因为患有“羊羔疯”,二叔才能够娶她,并且给他生了个儿子,她是为救跌在火炉里的儿子而死了。
C.文中的结尾部分写出了二叔的保守,他是被城市化进程淘汰的一代人的代表。
也反映出城市化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
D.小说中人物对话比重很大,不仅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二叔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3.文中划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语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季鹰指晋朝吴地人张翰。
《世说新语》记载,他在洛阳做官,西风起即想起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辞官回乡。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B.“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出《师说》。
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初七下九,语出《孔雀东南飞》。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著。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将下面的五句诗删去一句,再将余下的排序组成七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绿阴冉冉遍天涯②青草池塘独听蛙③秋庭暮雨类轻埃④林莺啼到无声处⑤门外无人问落花
A.⑤①④②B.⑤③②①
C.③②④⑤D.①②⑤④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那样高大茂密,▲ ,▲ ,▲ ,▲ ,▲ ,▲ 。
而这绿底子上又不时钻出一束束金色的柴胡和白绒绒的香茅草,远望金银相错,如繁星在空。
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①它细密而柔软②不见黄沙不见土
③伏在地上如毯如毡④也不像内蒙古的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
⑤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⑥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
A.④①③⑤②⑥B.④②①③⑤⑥C.⑤③①②⑥④D.⑤⑥①②③④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情真意切。
B.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比,更显伤感。
C.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修行的僧人形象。
D.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性淡泊的肯定。
2.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2)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5)柔情似水,____________,忍顾鹊桥归路。
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地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蹬、蹬、蹬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
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
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
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
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
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妻子沉默一会儿,说:“明儿再说吧。
”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子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
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
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竞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
”
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
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
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
习惯就好了。
”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
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
是七楼那个孩子。
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
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费,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
”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
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
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
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
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
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
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
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
妻子没有阻拦,翻来复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
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
孩子终于回来了。
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跚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
“哦!是我。
”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
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
“没——没有!”
“大爷,”孩子颤声说,“我那是特意的。
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
”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如水的月光在闪动。
“孩子……”我搂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虚掩的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
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多种方法进行刻画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B.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小说的线索,又是故事的起因。
同时设置了悬念,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C.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讲述了作者和妻子遇到的故事,写得跌宕起伏,自然质朴。
D.小说结尾“我”与孩子的和谐举动为我们揭示出本文主题:偏见会让人犯错,我们要客观看待事情,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
2.本文中“我”对关门声的反应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试简要分析。
3.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孩子?请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很多人早就敏锐地注意到:我们和知识的关系已经变了。
知识大爆炸,令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无知。
相对于人类知识的庞大总和,我们穷尽一生能够掌握的知识的比例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互联网又使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
于是,“无知”渐渐不再被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持有这样的观念:我们不必了解具体的知识,只需要知道想用的时候在哪儿能找到它。
获取知识的路,似乎已是一片毫无障碍的坦途。
具体的知识就像一块块砖,搭建起你的认知体系之墙,这面墙并不需要每个地方都填满。
有些空缺,你的确可以有需要时再去填补,但是,假如空缺的地方太多,墙就会塌掉。
所以,即使网络使知识近乎“唾手可得”,掌握具体的知识,仍然无比重要。
威廉•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中提出了“元无知”的概念。
所谓“元无知”,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
知道”的那种无知。
这句像绕口令一样的话,颇有深意。
由于知识的唾手可得,人们开始觉得“无知”并不可怕,上网一搜,随时就能解惑。
但是,假如你连搜索什么都不知道呢?甚至,假如你连“我需要去搜索”这一点都不知道呢?能提出问题,继而去寻找答案,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真正的一无所知,是连问题的存在都意识不到。
知识的无限与人力的有限,毕竟是事实。
既然我们和知识的关系已经变了,学习方式自然也得做出改变。
有人曾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说法:过去那种学习是“应试型”的,问题和答案都很明确,只要系统、完整地掌握了一个领域的知识,就能拿到满分。
所以,学习最需要的是勤奋和专精。
而现在的学习应该是“破案型”的,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虽然也很重要,但远远不够,还需要很多零碎的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再追求绝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了,因为不管选择哪个领域的知识,我们的大脑都不可能全部装下。
同时,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还没毕业就发现自己的专业过时了”正在从一个笑话变成值得警惕的现实。
很多知识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本身也不知该归入哪个系统、哪个领域。
为了达成一个目标,我们可能需要翻几十本书、搜索上百个网页、涉猎多个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像侦探破案一样,抓住一点线索慢慢深入调查,最后寻得真相。
而那些碎片化、浅表化的知识,其实就是线索。
它不需要完备,不需要深刻,甚至不需要精确,而需要尽可能多样化。
因为它不是答案,只是一把入门去寻找答案的钥匙。
这样的钥匙,自然是越多越好。
我们所了解的再偏门再不起眼的一件事,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成为这样的线索。
(选自周飞亚《当知识流向“云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意识到我们和知识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也有不少人不再把无知当作大不了的事,他们依赖于需要的时候去网络上获取知识。
B.威廉·庞德斯通所说的“元无知”,就是觉得“无知”并不可怕的那种无知,一些人总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上网一搜,随时就能解惑。
C.人们并不需要什么都知道,有些知识可以在需要时再去掌握,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积淀,这样才能提出问题,继而去寻找答案。
D.知识无限而人力有限,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很多知识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这就决定了无法再追求知识的绝对完整性和系统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指出当今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不必了解具体知识的错误思想,既明确了论述的话题与方向,也凸显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B.文章借“砖”和“墙”进行比喻论证,说明学习既不必追求没有“空缺”,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形象地阐述了具体的知识和认知体系的关系。
C.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以前的“应试型”学习与现在的“破案型”学习进行对比,强调我们与知识的关系变了,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
D.文章第四段通过类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多层次多侧面地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无法再追求绝对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掌握的知识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我们对知识的获得却越来越容易,可以说毫无障碍可言。
B.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上,人们除了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很多零碎的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
C.以前的学习可以称为“应试型”的,最需要的是勤奋和专精,现在的学习是“破案型”的,最需要的是质疑与广博。
D.在当今社会,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碎片化、浅表化的知识,就能使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9、材料概括分析,完成下列小题。
无景有马,因景失马
耳聆
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但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既避开了不可能策马上台,又采用(或曰创制)种种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
近世曾经有过使用动物以“求真”,例如端阳演《白蛇传》,真蛇出现于舞台;七夕演《牛郎织女》,水牛被牵着登场;真蛇的凶相破坏了白娘子的形象,水牛则在台上似因惊恐而驱之艰难,由几个人助拉才得下场,台上尴尬万状,台下笑声一片。
真马曾否牵上舞台“入戏”?好像没有人试过。
以鞭代马,比之“真牛赶着上台”、“真蛇挂于砌末(传统戏曲对布景道具的统称)”的“生活化”,艺术性的高下真有天壤之别。
但戏曲中的趟马,仍不离生活真实。
钱金福演《连环套·盗马》,上马、乘骑,是经过认真观察实在的骑马情状,得之于真而显示其美,程式也就有生命力,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
今之趟马演出,固然大都仍在素幕前展示,一概不用布景,必要时放一点砌末(例如《挑滑车》的山形物),却还有满布山景景片者,演员在原地(舞台)打圈,景不转而人转,倒像是发疯。
以鞭代马,本来可以启观众之思,由想象而若见驰马,一旦用景,就限定了空间范围,无法想见其驰,又因以景示境,见境而不见马,关于马的想象反而难以取得,这样“求真”得假,令人感到有失无得。
(选自2010年12月6日《文汇报》)
1.“以鞭代马”的好处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无法之法”?
2.文章结尾处说“一旦用景”反倒“‘求真’得假”。
从文中看,“假”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3.“无景有马,因景失马”说明了戏曲表演怎样的艺术原则?请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论语·八佾》)
材料二:子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论语·述而》
材料三: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①,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注)①可:适用。
②耒: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
1.“郁郁乎文哉”中的“文”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出自材料三的成语是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请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作简要评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
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
..,言:“治道在于得贤。
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
....,以尽其能。
”上乃下其事问公卿。
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明王所慎择也。
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
”嘉竟坐之。
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云上书求见,曰:“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上问:“谁也?”对日:“安昌侯张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
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
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
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教授诸生。
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
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
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
”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
病不呼医饮药。
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B.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C.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D.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五经”之一,深富哲理,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
B.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陈奏秘密事项时,用皂囊封缄,以防泄密。
C.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相当于副丞相,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监察执法。
D.东阁,在这里并非“开我东阁门”中的“东阁”,而是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云才兼文武,得到世人尊重。
华阴守丞因为朱云忠正而有智谋,向朝廷请求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朱云带领学生乘牛车出行时,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
B.朱云直言谏诤,留下槛折佳话。
朱云弹劾张禹,汉成帝很生气,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栏杆不走,直至栏杆被拉断;经大臣辛庆忌劝解,他才被饶恕。
C.朱云特立独行,好倜傥有大节。
致仕后的朱云远离官场,居住在乡野,教授学生;与宰相薛宣交往,薛宣邀他留在承相府中,朱云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D.朱云恬淡无欲,要求死后薄葬。
朱云病重时未请医喝药,临终嘱咐用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遵其嘱造了一丈五尺的小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
(2)及后当治槛,上日:“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
5.左将军辛庆忌为什么能让皇上怒气消解,饶了朱云?请简要说明。
12、按要求填空。
(1)世胄蹑高位,_____________。
(左思《_______》)
(2)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3)苏轼《江城子》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参考答案
1、1.B
2.①老实本分,手艺高超。
二叔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邻里请他,他从不推辞。
②固执保守,缺乏闯劲。
二婶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