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作文》:一线串珠 布局精美——线索设置技巧例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线串珠布局精美
——线索设置技巧例谈
好的记叙文,常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线索是文章的脉络,是连缀材料的红线,它将文章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精美。
做线索的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情感,还可以是时间、地点甚至一句话,等等。
那么,如何安排好文章线索,让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情感”为线。
文章是表达作者情感的,有不少的文章就以人物的某种情感或感情变化为线索。
冰心的散文《荷叶母亲》,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主线层层推进。
阴雨天,白莲已谢,“我觉得有些烦闷”;红莲稚嫩,不堪风雨侵袭,“我”感到“仍是不适意”;当“我”看到红莲旁边的大荷叶覆盖在红莲上面,此时“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看到荷叶极力对红莲的保护,“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文章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荫蔽红莲,细腻地展现自我心中的感触,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再如学生佳作《明天,我将远行》一文:
明天,我将远行。
当西天的火烧云完全褪尽的时候,从农家的小屋里逃出的几缕昏黄的光弥漫在了从天顶流下的暮色中,心中一份焦灼伴着浅浅的失落
也涌上心头。
爸妈从田间收拾好了农具缓缓走来,望着他们的身影,心里又多了几分不舍。
爸妈,你们可曾知道,我在心里对你们怀着十二分的感激。
只是,每次面对你们的时候,却无法说出口。
不知是语言过于苍白,抑或是自己过于羞怯、懦弱,我只能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对你们说着“谢谢”,感激着你们孜孜不倦的付出。
爸妈,你们知道吗?每一次回家,我都无比愉悦,心中溢满了幸福和温馨。
我不知道自己能有多少和你们相聚的机会,但每次,我都珍惜,时时,刻刻。
多么希望,这样的日子能一直延续下去。
这篇文章以情感变化作为行文的线索,通过对“不舍——感激——珍惜”的情感描述,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爸妈的挚爱。
其字里行间的那种浓浓亲情,让人读来感动不已。
由此可见:在记叙文中,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一定要生动展现其情感细微的变化,使文章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和谐共振!
二、以“物件”为线索。
物件在文中有时起象征或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与情节的展开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不少文章是以“物件”为线索的。
“物件”便是文章的主轴,它左右着故事内容,连缀情节。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中的“羚羊木雕”就是组材布局的线索,即:查问木雕——赠送木雕——逼取木雕。
并以此向我们提出问题:要木雕还是要友情?文章的主旨通过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羚羊木雕,得以充分体现。
再如叶广苓的散文《景福阁的月》一文中的“月”就起着连缀情节的作用:
一年中秋,父亲恰住园中,便携了我与三哥、三嫂同去景福阁观月。
景福阁原名昙花阁,位于万寿山脊之东端,以听雨赏月的绝佳之地最受乾隆喜爱,后来慈禧重修改建成厅堂,赐名景福阁。
年少的我,无赏月雅致,为三嫂所携之糕饼吸引,一门心思只在吃上。
当时我口啃糕饼,偎依父亲怀抱,举目望月,居亭台楼阁与亲情的维护之中,此情此景竟令我这顽劣小儿也深深感动了。
长大后读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觉那逝去光阴的可贵,以致每每见月,便想起景福阁,那美妙绝伦的景致当还存在,而那恬静温馨的亲情却是再不会有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月”抒怀,月成了亲情的象征,成了父亲的代名词。
正因为那次中秋赏月之后与父亲就此永别,让作者对父亲充满了无限的追思与缅怀。
可见:以“物件”为线索的文章,其内容往往以此展开,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因此,一定要在文章中放大“物件”的作用,让它光彩夺目,抢人眼球,唯此才能出彩!
三、以“人物”为线索。
人物也可构成文章的线索,但一般是以人物突出的特点或精神作为行文线索。
如《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开篇点出背影,中间刻画背影、惜别背影,结尾思念背影,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再如从维熙《母亲的鼾歌》一文也是典型的范例:
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我被调到《北京日报》当了记者、编辑。
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从故乡接进北京。
果真像她说得那样,由于心
神安定,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
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仿佛也随着她的鼾歌而变得更为绚丽。
只可惜好景不长。
1957年后我再难以听到她的鼾声了。
我和我爱人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刚落生的儿子。
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那时一样,抚养她的孙子。
“文革”期间,我偶然得以从劳改队回来探亲,母亲再也不打鼾了,她像哺乳幼雏的一只老鸟,警觉地环顾着四周;即使是夜里,她也好像彻夜地睁着眼睛。
……
1979年的元月6日,我终于回到了北京。
如同鬼使神差一般,她从那一天起又开始打鼾了。
我住在上铺上,静听着母亲在下铺打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
后来,我们从十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团结湖,我常常和母亲同室而眠,静听她像摇篮曲一样的鼾歌。
……
只有母亲的鼾声,对我是安眠剂。
尽管她的鼾声,和别人没有任何差别,但我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
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这篇文章以“鼾声”的变化真切表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真可谓视角独特,选材典型。
文章还生动表现了母亲的坚强与快乐,更表现出母亲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文章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以母亲特
有的鼾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四、以“事件”为线索。
在写人叙事过程中,就可以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的记叙文要求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这样,人们才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进而理解文章蕴涵的意义,同时,叙事过程中涉及的人、景、物,也都应紧扣中心事件展开适当的描写。
《老山界》一文就是以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线索来写的。
文章开门见山交代“我们”决定要翻越老山界。
行军途中,还写了在瑶民家中与瑶民攀谈一事。
从表面上看,这与翻越老山界没有很大关系,其实这件事表现了军民鱼水关系,揭示了红军的本质和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
作者在半山腰醒来所见所闻的景物描写,突出了翻越老山界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情绪,读者不仅从中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而且能为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
以事件为线索,一定要注意上下文衔接与过渡,要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给人天成之感。
除此之外,文章还可以以时间(如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叙展开,条理清楚)、地点(如反复呈现在同一地点内发生的不同事情,以突出主题)等为线索。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文章线索,还有一些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以爸爸的花为明线,而以爸爸爱“我”为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织,让纷繁的内容条分缕析,让结构更加严整。
另外也可用小标题、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提挈语、段首中心句为线索,使文章思路更加明晰。
总之,线索安排要顺应文章的内容。
因为线索是从材料中来,我们在运用时要以最能串起所需材料,最能表达感情并为主题服务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