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3议论文阅读考点5体会语言特点分析词句效果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过关测试
考点5:体会语言特点,分析词句效果
题型一:分析词句表达效果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简单”的力量
①也许,实现梦想并不需要太多的条件。

很多时候,只要理想坚定、行动果决,即便行囊简单,也能抵达人生的远方。

②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讲述,从西蜀到南海,路途有数千里之遥,久欲买舟而下的富僧终未成行,而贫僧却仅凭“一瓶一钵”实现了往返。

简单的力量,首先源自一颗纯粹的心灵。

【A】相信自己、重视内因、勇毅笃行,才更可能找到通往成功之路。

③有人说,一旦你做到了简单,你就能搬动大山。

但怎样才能做到简单?欲望浓稠者做不到简单,被浮华束缚内心者也做不到简单。

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其乐”。

爱因斯坦坚信,“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对身心最有裨益”。

“简单化”,本质在于摆脱外物纷扰、避免枝蔓纠缠,是追求“用心一也”的过程。

把“简单”这种生活智慧付诸实践,往往能激发出不凡的力量。

④简单是专注的前提,而专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保证。

据说有人问牛顿,“人人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只有你发现了万有引力?”牛顿回答:“因为我的心总是盘算着要去发现。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受邀参观雕塑家罗丹的工作室,原本陪同他的罗丹一看到作品,立即忘记了客人的存在,沉醉到创作之中,好像整个世界已经消失了。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因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才让牛顿、罗丹攀登上科学、艺术的巅峰。

⑤【B】生活的道理与此类似,需要人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突破口,进而全力以赴。

现实中,处身信息芜杂、诱惑渐增的环境,一些人如同柳宗元笔下背负了过多负担的小虫子那样,患上了一味追求获取的“肥胖症”,逐步丢弃了专注的能力、简单的乐趣。

而保持专注的定力、远离见异思迁的陷阱,就必须学会做“减法”和“除法”。

⑥人是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置身社会关系网,人们不可
避免地与其他人或物发生着关联。

如何理顺关系,让人际交往清清爽爽、让心绪
意志不为外物所役,考验着个人的智慧与心性,也检验着人生的高度与广度。

【C】
譬如,有的人热衷于拉圈子、寻靠山,自以为能有“金钟罩
...”,实则使
...”“铁布衫
自己成为提线木偶,很容易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裹挟下,最终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

说到底,做简单的人,似易实难;但保持简单、涵养定力,人生之路反而更从容。

⑦【D】简单的背后,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是返璞归真的境界。

追寻成功与幸福,切不可忽视简单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有的人热衷于拉圈子、寻靠山,自以为能有“金钟罩
...”,实则使自己
...”“铁布衫
成为提线木偶。

4.下面的句子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合适?说明理由。

拿破仑曾说,“战争的艺术就是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优势兵力”。

【答案】
1.追求成功与幸福,要重视“简单”力量。

2.首先,提出分论点“简单是专注的前提,而专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保证”;其
次,叙述牛顿和罗丹的事例,最后,扣“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的理论,分析论证专注让牛顿、罗丹攀登上科学、艺术的巅峰。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讽刺了那些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挟裹下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通俗易懂。

4.B。

拿破仑此话的意思是找准了突破口,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而⑤段开头语句是“生活的道理与此类似,需要人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突破口,进而全力以赴”,可见语意衔接紧密。

【解析】
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把握。

①段从实现梦想的条件入手,提出简单的论题;
②段以清代彭端淑讲述的故事为例,突出了简单的力量;③段论述的是简单的本;
④段论述简单的条件(前提);⑤段论述简单的途径;⑥段点明简单需要智慧;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追寻成功与幸福,切不可忽视简单的力量。

可见本文是归纳式推理,最后的结论就是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需从句子入手,分清层次,然后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的方式作答。

本段第一句是分论点,然后叙述了牛顿和罗丹的事例,最后引用“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为依据,点明专注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从加点词看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本段论点“置身社会关系网,人们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或物发生着关联”看,这里论证的是那些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挟裹下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4.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

从拿破仑的话与本文中心论的的关系来看,这句话与加单的途径有关。

而B后面的话,恰恰就是点明论述的途径的。

况且,“生活的道理与此类似”的“此”如果没有这句话,便无着落。

故选B。

二、(2021·吉林·九年级模拟)(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
闫晗
①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善良”这个词变得有点意味深长,似乎暗含着软弱可欺的意思。

其实“善良”是个很有分量的词,善良的人并不软弱。

②意大利哲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写了一本书《心灵革命:19个改变人生的善意法则》,他详述了诚实、正念、同理心、慷慨、信任等19个善意法则,融合哲
学、心理学以及科学实证研究成果证明:真正的善意,是一种强大真诚而温暖的生存方式。

我们选择善良并不因为它正确,也不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而只是因为善意让人容易幸福,对自己的存在更加满意。

③很多人对善良有抵触情绪,可能是把善意误会成软弱,因为软弱有时会伪装成善良的样子,生活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本想拒绝却答应,表示赞同是因为想做好人,因为害怕而默许。

一味地妥协和顺从,自私自利的礼貌、虚伪的礼节以及违心的善意都跟善良没关系。

真正的善意会给人带来能量的流动和生命的力量。

④皮耶罗认为帮助他人会使人展现出最好的自我,即使小事也是如此。

他家附近有个声名狼藉的邻居,大家都敬而远之。

有一天他匆匆忙忙开车去赴约,刚出门轮胎就爆了,换轮胎时发现千斤顶也坏了。

正好那个邻居开车经过,主动提出帮助他。

此刻,这位邻居不再是神情阴冷的模样,而是露出微笑,流露出善意。

在帮助别人时,邻居展现出最好的自我,这一面很少有人发现。

关心别人的困境并伸出援手,可以通向自由。

⑤不过,善良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世界,你捐出去的善款可能被挪用,你在海滩上捡起一个塑料瓶,还会有人再丢下十个。

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确立了自己的原则和存在方式。

付出温暖的人,不会感到寒冷。

为某个个体带去一点美好,就已经是胜利,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变得充盈而美好。

(《中国青年报》2020年06月30日11版)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下列道理论据不适合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
B.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

(罗佐夫)
C.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卢梭)
D.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

(罗曼·罗兰)
7.请结合下面加点词语,品析议论文语言严谨、周密的特点。

一味
..地妥协和顺从,自私自利的礼貌、虚伪的礼节以及违心的善意都跟善良没
关系。

8.结合文章内容,续写下面的排比句。

学会善良,你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学会善良,你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善良,你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
6.A
7.“一味”限定和描述了“妥协和顺从”的状态,不是偶尔,而是一种经常性的惯性行为,这种状态下的妥协和顺从与善良无关,隐含了一层意思,如果偶尔妥协和顺从也许是善良的表现。

这个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

8.你可以展现出生命的美好你可以体验到生命的自由。

【解析】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结合②段的“我们选择善良并不因为它正确,也不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而只是因为善意让人容易幸福,对自己的存在更加满意”,③段的“真正的善意会给人带来能量的流动和生命的力量”,④段的“关心别人的困境并伸出援手,可以通向自由”和⑤段的“我们确立了自己的原则和存在方式。

付出温暖的人,不会感到寒冷。

为某个个体带去一点美好,就已经是胜利,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变得充盈而美好”可以看出,作者②③④⑤段中论述了善良能够带来的好处;表达了①段“‘善良’是个很有分量的词,善良的人并不软弱”的观点;
这个观点与题目是一致的,题目比它更全面,不只有“强大”,还有“温暖”的方面,因此可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

6.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

A.本句意思是:人刚出生的时候,禀性善良。

每个人的禀性本来是很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同,差异就越来越大。

强调的是“环境影响
人性”,不能论证本文的观点;故选A。

7.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

“一味”的意思是“单纯地”“一直地”,在本句中限定和描述了“妥协和顺从”的状态,不是偶尔,而是一种经常性的惯性行为,结合原文中的“本想拒绝却答应,表示赞同是因为想做好人,因为害怕而默许”可以看出,如果偶尔妥协和顺从也许是善良的表现,但这种“一味地妥协和顺从”不是真正的善意,不会“给人带来能量的流动和生命的力量”,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8.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仿写。

结合②段的“我们选择善良并不因为它正确,也不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而只是因为善意让人容易幸福,对自己的存在更加满意”可仿写:学会善良,你可以更容易幸福;学会善良,你可以对自己的存在更加满意;
结合③段的“真正的善意会给人带来能量的流动和生命的力量”可仿写:学会善良,你可以感受到能量的流动;学会善良,你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结合⑤段的“我们确立了自己的原则和存在方式。

付出温暖的人,不会感到寒冷。

为某个个体带去一点美好,就已经是胜利,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变得充盈而美好”可仿写:学会善良,你可以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学会善良,你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变得充盈而美好。

题型二:分析词句含义
一、(2020·四川·中考真题)
把生命放在征途
陈凌
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
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

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

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

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

事实真是如此么?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
个把小时去锻炼吧?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
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

《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

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

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

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一些人
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

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

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

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
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

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

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

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

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
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

”我想,
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

(选自《人民日报》)
9.选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0.联系语境,简要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2)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1.选文运用了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12.作者说“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

若为这一分论点补充论据,下列不能作为它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近人吴兆江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C.乾隆十四年,已届不惑的李绿园回到故园,以“载道”的严肃态度,开始了《歧路灯》的创作。

终其一生心血,洋洋70万字,写成108回,至70岁才脱稿刻印。

D.华罗庚小时候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就失学。

他先后在小杂货铺做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

他边工作边自学,28岁当上西南联大教授。

【答案】
9.在人生旅途上,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或:我们要把生命放在征途上。

)(意思对即可)
10.(1)那些做事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荒废了前程的人,别人想帮助他,都不知道如何帮助,从何帮起。

(意思对即可)(2)山再高,只要肯攀登,就会被人踩在脚下;路再长,只要肯走,就会被脚走完。

在这里,作者以“山”“路”喻困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意思对即可)
11.①引用《孟子》中“不能”和“不为”之辩作为道理论证,论证了很多事情
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并非由于我们“不能”,而是在于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的观点。

②列举一位企业家因为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所以才成功的事例作为举例论证,论证了只要“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的观点。

意思对即可
12.D
【解析】
9.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与概括。

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

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

结合本文论述的内容来看,作者的观点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要用顽强的意志,坚持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作者的观点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也可以就用本文的标题来表述。

10.本题考查文中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含义要结合文章论证的中心及前后文内容来分析。

①句,是用生动的比喻来突出懒人无法成功,即可帮他也无从下手。

②句,则表现只要一个人肯去攀登,再高的山,再远的路都可以征服。

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人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1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道理论证主要表现在文中引用《孟子》中“不能”和“不为”之辩;举例论证,则是文中举了一位企业家因为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所以才成功的事例。

结合这两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加以分析即可。

12.本题考查分论点论据的选择。

论点与论据之间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根据四个选项的内容,来分析它们是否与论点相关,即可作出选择。

A、曹操的话,主要表现一个人年龄虽大,但依旧志向远大,依旧可以走向成功,说明人生何时出发都不算晚.可以证明论点。

B、吴兆江的话,表现人到老年依旧可以作出一番事业,不要因为年龄大而气馁.可以证明观点。

C、
“已届不惑的李绿”开始了《歧路灯》的创作,70岁终于完成书稿,可证明本文的观点。

D项写的是华罗庚小时候籍勤工俭学,不能证明本文的观点。

二、(2020·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儿童文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
陈思和
①儿童文学必须突出儿童性,但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写作是分离的。

不像青春文学,作者多半是在读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或者是青年作家。

儿童文学是由成年人来写的,年龄上隔了一代,甚至隔了两代。

年龄跨界的人来表达儿童生命的感受,难度就比较大。

所以,恰当的创作原则是:儿童文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

②儿童阶段的生命特征是儿童文学的母题所在。

在外力帮助下逐渐走向独立是儿童阶段的重要特征,这就构成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爱和互相帮助。

还有两个主题与此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善恶,一个是分享。

③儿童阶段的另一个生命特征是环境视域的逐步扩大,这也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母题。

儿童文学最初关注的意象是床和房子,拓展开去,于是就出现了离家外出旅行的主题,或者身体突然掉进另外一个空间,由此开始了历险记。

西方儿童文学名著《小红帽》《木偶奇遇记》都是这个主题延伸出来的。

④从生命原始状态到开始接受文明规范的教育是儿童生命的又一重要特征。

孩子的生命是赤裸裸诞生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原始形态,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野蛮形态。

这个特征既强调了教育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人自身从“小野蛮”逐渐向着“小文明”的形态发展,同时,也肯定了儿童生命的某种野蛮特点。

⑤这里说的“野蛮”是不带有贬义的,它揭示出生命形态中有很多非文明规范的因素,它是自然产生的,是孩子生命形态的本然。

电影《地雷战》有一个细节,鬼子工兵挖地雷的时候,挖到了一个假地雷,里面放的竟然是大便,日本工兵气得嗷嗷直叫。

电影镜头马上切换到两个孩子在哈哈大笑,一个悄悄告诉另一个:是臭粑粑!如果镜头里表现的是成年人这么做,就会让人感到恶心,然而孩子的恶作剧却让人解颐一笑。

为什么?因为在这个细节里突然爆发了一种儿童生命的蛮性特征,用在战争环境下特别恰当。

⑥创作儿童文学,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途径还有很多,比如“模仿”和“接近”,但是这属于外部行为。

创作其实是一种内心行为,作者需要从自身的生命感受出发,通过童年记忆来挖掘和激发自身具有的儿童生命因素,也许这种因素早已被成年人的种种生命征象所遮蔽,但是仍然具有活力。

通过记忆把自身生命的童年因素激发出来并且复活,通过创作活动把它转化为文学形象,
那是儿童文学中最上乘的意象。

⑦儿童文学不可避免地含有非儿童性的部分。

如果说,儿童性的部分更多地是从文学审美的功能上来呈现儿童文学,那么,非儿童性的部分,则要从知识传播、成长教育等功能上来发挥儿童文学的特点。

儿童性与非儿童性的完美结合,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

⑧但要注意,教育的内容可能不是儿童自己需要,而是长辈觉得应该让儿童知道的。

我们讲“瓢虫是害虫”“蜜蜂是益虫”,其实这些都是成年人的标准。

哪个孩子不小心被蜜蜂刺了一下,他可能就会认为蜜蜂才是害虫。

这提示我们要有这个自觉,对于儿童文学中含有的非儿童功能,要有一个“度”,太多就超过了儿童承受的能力,会使儿童文学发生异化;但完全没有非儿童功能也做不到,那是乌托邦。

这是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摘自2019年9月23日《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1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段写青春文学,目的是与儿童文学创作形成对照,突出年龄跨界表达儿童生命感受的难度,从而引出本文中心论点。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严谨:首先提出论点,接着重点分析儿童文学创作接近儿童生命本然状态的途径,最后补充论述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C.孩子的生命是赤裸裸诞生的,是一种野蛮形态。

这里的“野蛮”表明了作者对儿童文学中“蛮性特征”内容的坚决否定。

D.“异化”指变成不同的东西。

“乌托邦”指难以实现的愿望。

文章结尾这两个词语的使用,表明了作者鲜明的创作态度。

14.下面的材料能否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深受中国儿童的喜爱。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灭魔,西天取经之路的奇幻历险经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小读者们的心灵。

15.请分析文章第③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