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东省惠州市汝湖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惠州市汝湖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展认同扬首善
——“北京精神”文化意义琐谈
何谓“文化”?历说纷纭。
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鲁迅则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认为,“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
当代文化学界认为,文化就是“群体的人的社会活动,及由此创造的物态、非物态,以至物、非两兼,各类产品之总和”。
参照这些定义,“北京精神”的文化定位是北京人“心能开积”的成果,包括“正德、利用、厚生”的价值,是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共业”。
正是“北京精神”这一崇高核心价值体系,经“久浴”而构成了作为社区群体的“北京人”的神圣尊严。
从文化学看,“北京精神”的文化定位,堪称立足“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世纪之交兴起的世界性“善待文化传统”人文大潮。
它旨在理性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让人们理性回归失去的精神家园,免于变成空然无依的游荡灵魂。
“北京精神”拥有强劲两翼。
一翼是“认同”之翼。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除汉族外,还有数十万兄弟民族,乃至众多世袭侨民,既是“祖国大家庭”最完整的缩影,又是饮誉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
他们在北京这片文化的沃土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长期践行、孕育,共同铸就了“北京区域文化”之本。
另一翼是“首善”之翼。
北京的首都身份,决定了它的“首善”地位和责任。
毋庸回避,“北京精神”的八字表述,就字面言,应该不同程度地涵盖了全国许多城市的精神,那些地方也不乏“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理念。
那“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能体现北京这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吗?回答是:“能!”其原因就在于北京是“首善”之都,即皆居“至高、首先、独绝、引领”,及其派生之深度、高度、力度、程度等量与质差异。
(李耀宗《“北京精神”文化意义琐谈:展认同扬首善》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自然段中对文化的三种界定,梁启超侧重于文化的群体性,鲁迅侧重于文化的历史性,而当今文化学界则侧重于文化的影响性。
B. “北京精神”参照了对文化的三种不同理解,是综合三者而又赋予了具体内涵的一种城市区域文化。
C. “文化自觉”是指我们要自觉地善待文化传统,作为北京人,就应该自觉地践行“北京精神”。
D. 北京的首都身份,决定了北京精神的“认同”的特点和“首善”的地位和责任。
15. 从“文化自觉”的定义看,什么样的灵魂是“空然无依”的?(2分)
答:
16. 根据下列提供的材料,请写出分别指的是“北京精神”的哪一个方面。
(4分)
①五千年前,黄帝立国“新睦九族,和合万邦,消弭战祸,趋于大同”,北京立首都视角,瞰内政外交,兼个人处世、国际交往,可谓“多元兼容”、“诸多博纳”。
②义蕴“创立”,含立国、立都及自立、独立、挺立等义,“古都、今都”之源、之流,自在、自立、自创、自强等含义都蕴含其中。
③中华古国,向来“以仁德治天下”。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既赞至善之威,其实也揭示了“上善”示“下”的基本规律。
④北京是六朝古都,长期广涉“国事、国情”,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因其重大意义、深远影响,已载入史册。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4. (3分)【C】
15. (2分)失去理性的灵魂
16. (4分)【包容】【创新】【厚德】【爱国】(一空一分)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昏
孙玉秀
李婶弯腰抱起一捆柴火,吃力地走着。
几颗雨点砸下来,豆粒一般,落到尘土里,滚动了一下,晃了两晃,顿时粘住不动了。
也有几颗落到她的脸上,碰到了嘴角,凉丝丝地裹着一股咸味。
李婶抬头见一块灰黑色的幕布遮住了半边天。
她加快了脚步,将怀中的那捆柴送到仓房里,很快又折回到院子里。
二十几只鸡鸭鹅见了她,将她团团围住。
雨点逐渐变大,空气里裹着一股雨的腥味。
李婶转身回屋,很快提着半桶加水的食料出来,水舀子在塑料桶里摇晃。
她将食料用力搅拌几下,分别倒入三个木槽里。
那些鸡鸭鹅迅速围拢过来,迫不
及待地吞咽起来。
李婶望着它们贪婪的吃相,心想,吃吧,吃饱了好多产蛋,留给他回家吃!
李婶站在院子里再一次看天,那块幕布的颜色更深了,好像被人扯住了四角的被子,沉沉地压过来,让人透不过气来。
她掰开手指头,数了又数,十天了,老头子的病也不知治得咋样了,千万不要扔下俺不管啊!李婶想着,眼角不自觉地湿润了。
一只鹅伸长脖子嘎嘎地叫了几声,她才回过神来,打算再去抱一捆柴,刚一抬脚,被几根散落的柴棍绊了一下,她本能地伸开双手支撑到地面,方稳住了身子。
李婶感觉到手掌一阵钻心的疼,起身察看,这才发现左手食指被刮了一条细长的口子,汩汩地冒着鲜红的血。
风起,雨噼噼啪啪地下起来。
李婶顾不上疼痛,弯腰拾起那几根散落的柴棍,从柴垛上用力拽出一捆柴,斜抱在腋下一路小跑,一股脑儿堆放到灶膛前。
她伸出右手拧开水龙头,冲洗着手掌上的血迹,转身去屋内取出一贴邦迪,小心缠到左手的食指上。
李婶低头搓一搓自己的双手,发出木锉一样的窸窣声。
她从衣兜里摸出电话来打,那端却传来电话关机的声音。
李婶失落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窗外的天色越来越暗,将整座老房子都吞了进去,一道闪电钻出来,顿时撕开了黑幕,紧接着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滚石一般翻滚过来。
李婶赶忙将鸡鸭鹅一起赶进圈窝里。
再回屋时,衣服已经湿了半截。
还没等她站稳脚跟,窗外的雨水哗啦一声,从空中整个倾泻下来,白亮亮的一大片,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只剩下一个雨水的世界。
墙上的时钟响了几声,李婶回过神来,意识到该做晚饭了。
她麻利地打开那捆干柴,蹲下身子,将一大把干柴塞进了灶膛,点燃书纸,放到灶膛里。
干柴碰到了火星,晃晃悠悠地燃烧起来,火苗越来越旺,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李婶将锅洗刷干净,添上半锅水,转身去淘米洗菜,熟练而又有序。
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李婶赶紧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手机那端飘过来,妈,爸的手机没电了,爸在医院挺好的,您照顾好自己就行,千万别担心。
李婶眼睛里又满是泪水,嗯嗯,有你们在,妈一百个放心。
她挂了儿子的电话,擦了泪,凝视着窗外。
雨小了,院子里浑浊的积水淌成了小河,汇聚在大门口处,一转弯撞进门外的壕沟里,哼着歌溜掉了。
李婶搬来一个小板凳,不停地添柴。
灶膛里的火越来越旺,没多久,厨房暖和了起来,铁锅吱吱啦啦地响,四周冒出白色的热气,很快便飘出了一阵诱人的饭香。
李婶起身去打开饭桌,熟练地摆放上两双筷子,随后又摇了摇头,失落地拿下去一双,心里默念,快好起来吧,别总牵累孩子,俺在家等你健健康康地回来。
雨停了。
李婶将目光挪向窗外,两道明亮的霞光射了进来,刺得她睁不开眼,再看时,仿佛老头子笑呵呵地站在大门口。
她心里一惊,擦了擦眼睛,方知是自己看花了眼。
李婶推开房门,一片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也染红了她的半边脸。
她低头拍了拍衣兜里的手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以“黄昏”为题既是写眼前黄昏天气景象,也是写李婶的人生黄昏季节。
小说将两个黄昏景色相互交融,意境深远。
B. 小说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黄昏雨势由小到大的变化,而对于雨小后的描写较为简略,这是为了突出强调儿子的来电。
C. 小说所写的柴火、鸡、鸭、鹅、灶膛等内容,既揭示了人物的身份,也鲜明地体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真实感强。
D. 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人物单一,但刻画李婶时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李婶形象跃然纸上。
E. 小说结尾描绘了雨散天晴,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既与前面下雨形成对比,又真切体现了李婶轻松、心安的心情。
5.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请分别简要概括小说中两次打电话的细节内容。
并说明此细节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4. BD
5. ①勤劳质朴。
李婶拾柴,喂鸡、鸭、鹅,做饭,不停地做家务,熟练而又有序。
②重情.一直惦记着住院十多天的老伴,想着鸡鸭鹅多产蛋,好留给老伴回家吃。
6. ①第一次写李婶电话没有打通,她心境像天色一样阴暗,泪眼汪汪。
第二次写儿子来电话,报告老伴在医院平安,李婶心里的阴霾随着天上的乌云一起散尽。
②作品抓住这两个打电话的细节,将两者进行对比,通过环境气氛描写的烘托,把李婶对老伴的牵挂和儿子对老人的孝敬,刻画得淋漓尽致,给人带来无尽的感动。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B项,“这是为了突出强调儿子的来电”错误,应是前者为了衬托李婶因不知老伴病情时的忧虑,后者是体现其得知老伴病无大碍之后的心情;D项,“刻画李婶时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分析错误,没有外貌描写。
故选B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入手,点出人物形
象的主要特征。
答题时,根据小说中对李婶的各种描写(如语言、行为动作、心理等)和叙述性文字进行。
比如李婶拾柴,喂鸡、鸭、鹅,做饭,不停地做家务,熟练而又有序,说明李婶勤劳质朴;李婶一直惦记着住院十多天的老伴,想着鸡鸭鹅多产蛋,好留给老伴回家吃,说明李婶重情。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
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
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
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
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
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分别简要概括小说中两次打电话的细节内容。
并说明此细节的表达效果。
”是考查学生概括把握文章细节描写内容及其效果能力。
第一问:简要概括小说中两次打电话的细节内容。
要先在文中找到两次打电话的细节,仔细阅读,然后抓住两次细节描写的不同之处进行概括。
比如小说中两次写到打电话的情节,第一次打电话没有打通,李婶我心情非常不安,内心极度沮丧;第二次则是报告老伴儿在医院平安,愁容散尽。
第二问:说明此细节的表达效果。
解答此问可以抓住这两个情节进行对比,表现李婶儿对老伴的关心来组织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成分,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
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构成意境的个性。
陶渊明笔下的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以至一提起陶就想起菊,一提起菊就想起陶,陶和菊已融为一体。
李白笔下的月,陆游笔下的梅,也莫不如此。
李白说,“山衔好月来”,“举杯邀明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他和月的关系多么密切!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不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吗?陆游一生写了许多咏梅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是他自身的写照。
《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雪白的梅花也体现了陆游自己的高傲与纯洁。
正像中国古代绘画一样,中国古代诗歌不追求对客观物境作逼真的模仿,而是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
意境既然是个性化的,那么它必然同风格有密切的关系。
古人评论诗的风格,大都着眼于意境。
唐皎然《诗式》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他所谓的“体”是指风格,高、逸是他所列十九体中最推崇的两体。
他认为体的不同,是由于诗思初发所取之境不同,也就是意境的不同造成的。
这是很有见地的。
意境中既包含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而这些又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意境就必然曲折地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
王国维论意境,看不到它的社会内容,所以对意境的高下不能加以正确的评骘。
他认为诗人越脱离社会,越能保持赤子之心,就越能写出好诗来。
他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其实,不论“客观”或“主观”之诗人,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都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文学创作当然要出自真情,但这性情是在社会实践中培育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至于性情的真伪则取决于诗人的写作态度,诗人忠实于生活、忠实于艺术、忠实于读者,就有真性情的表现。
王国维又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李后主如果没有长期宫廷生活的经验,固然写不出反映宫廷生活的作品;但正因为他只有宫廷生活的经验,而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很隔膜,所以他的词题材境界都较狭窄。
这怎么能说是词人之长处呢?(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1.下列关于“诗境的个性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成分,而每个诗人主观性都不相同,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
B.中国诗歌不逼真地模仿客观物境,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形成了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
C.每个诗人都以独特的角度观察事物,而不同的角度必然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因而形成个性化的诗境。
D.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趣和性格,对待事物也就有了不同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构成意境的个性化
2.下列对意境与风格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个性化的,同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B.古人往往从意境入手,来评论诗的风格。
C.唐皎然认为,境界越高,风格也越高。
D.唐皎然认为,风格不同,所构成的意境也不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后主生于长于深宫之中,有长期宫廷生活的经验,这是他的词作的长处,也是他的词作的短处。
B.王国维过于注重诗歌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不到意境的社会内容,所以不能正确评价诗歌意境的高低。
C.不论是“主观”之诗人还是“客观”之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来,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D.诗人的性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出来的,诗人性情有真伪之别,取决于其写作态度。
参考答案:
1、B(此项说“中国诗歌”范围过大,原文说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规律)
2、D(因果倒置。
应该是“意境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也不同”)
3、A(“他的词作的长处”、“他的词作的短处”是对原文“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为词人所长处”的曲解,这样的表述不是王国维的观点,更不是作者的观点即原文的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吴良,定远人。
初名国兴,赐名良。
与弟祯俱以勇略闻。
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
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
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
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
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
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
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
敌宵遁。
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
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
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训将练兵,常如寇至。
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
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
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
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
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
巨舰数百,溯江而上。
良戒严以待。
太祖亲督大军御之。
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
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
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
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
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约束:管束
B.寻复寇常州寇:侵犯
C.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延:召见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宴然:安定太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3分)
①能没水侦探②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③奉命惟谨,备御修饬④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⑤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阴为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吴良在担任江阴指挥使时,奉太祖命休整防备,不主动出击。
B.太祖对吴良评价甚高,认为他在保障一方安定上功劳很大,让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
C. 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D.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震慑,纷纷归附。
5.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②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参考答案:
2.(3分)C (延,延请)
3.(3分)B(①言其本领③言其听帝令⑤“追至浮子门”的是太祖。
)
4.(3分)C(这些事情都不是他担任都督同知期间所为。
)
5.(3分)①张士诚多次用金银美帛犒赏将士,(要他们)窥伺机会进攻。
(“数”1分,“飨”1分,“窥衅”1分)(3分)②太祖到江阴慰劳军队,巡视营垒,赞叹说:“吴良,是当今的吴起啊。
(“劳”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
5.
参考答案:
10.B (克,成功)
11. C (第一个“为”是“作为”,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
A 项“而”表修饰。
B 项“之”为主谓之间D 项“也”表判断)
12. A (②是德威的行动 ③表示史可法对德威的信任)
13. B (A 被拥而行的是史可法;C 反问的目的是揭露洪承畴的叛国行为,反衬史可法的民族气节;D“持批评态度”不对)
14. (1)以此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呀!(“所以”用来,“极”尽,穷尽,“信”实在或确实,各1分)
(2)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切地知道原先扬州的史阁部公果真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呢?(“审”确切,“抑”还是,“故”原先,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这就是忠烈公的音容面目(让人)仿佛可以见到(的情形)了,这样也就不必再去探究他是否果真解脱成仙成佛了,更何况是冒充他还没有死的名号呢?(“遇”见到,“而况”更何况,各1分,句意通顺1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
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
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
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
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
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
”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
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
”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
”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
”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
”允文惭愤不堪。
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孝宗感悟,命得中寝。
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
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
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
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
天下传诵之。
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
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
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赞密谋赞:帮助
B.间以军事入奏间:偶尔
C.上矍然曰矍:精神抖擞
D.孝宗感悟,命得中寝寝:停止
5.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B.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C.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D.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虞允文任命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栻坚决谏阻,并责备虞允文,终使虞允文的任命得以终止。
B.张栻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
他去世时,贤士大夫和江陵、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C.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栻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且言辞异常激烈。
D.张栻以荫补入官列,担任直秘阁;同时又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C(矍:惊愕)
5. D
6.B(张栻没有担任过“公辅”,应是“有公辅的声望”)
7.①陛下上念及国家的仇恨和耻辱,下怜悯中原之地遭受涂炭,心中警惊,想着有所振作。
(得分点“闵”、“涂炭”“惕”)
②他病重将要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
(“且”,“手”,“疏”)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