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考点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标要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备考指南】:注意古今联系、中西对比,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建设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
视角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1)
(2)
(3)
(4)
视角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
(1)演变趋势
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形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③选拔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考链接】: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3.A2[2014·重庆卷]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4.A1 A2[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5.A2[2014·广东卷]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6.A2、C2、H2[2014·浙江卷]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7.A2[2014·北京卷]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8.A2[2014·全国大纲卷]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9.A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0.A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11.A2[2014·山东卷]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2. [2014·江苏卷](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