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中考】2012年中考语文 热点主题读与作—追求美好生活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直通中考”语文热点主题读与作:追求美好生活主题解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热门词语;创新话题也成了中考阅读、写作的宠儿,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如2011年某某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2011某某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漓江情韵》,某某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花开的声音》等,美文赏读
一、中国发展“最需要”:
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李开复
六十年风雨,中国由弱变强。

今天,没有人怀疑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领军地位,更没有人怀疑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看到成功,一些人可能会说,中国已经成功崛起,赶超美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真的是这样吗?中国真的可以轻松成为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吗?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冷静分析。

数一数中国制造,没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产品有多少;和欧美一流大学比一比,中国高校在世界核心期刊里的曝光率是多少;或者,和发达国家比一比,最能转化为产品和财富的专利数量有多少……很明显,盲目乐观的人只看到了中国的经济总量,却没有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原动力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他们只知道用看得见的经济数据来衡量中美之间的差距,却并不懂得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创新的激情,成熟的市场机制,完善而人性化的教育体系,这可能更重要。

如果谷歌公司诞生时,不是用颠覆性的创新思维重新定义“什么是最好的搜索结果排序方式”,而是满足于做一个足够好的搜索引擎,那么,今天的谷歌也许只是一家为提供搜索服务的小公司。

难以想象,离开了创新,一个国家的高科技产业该何去何从。

离开了科技,任何与复兴有关的设想都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

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受过良好教育、聪明、勤奋的青年,他们从来都不缺乏理想。

但是,青年一代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要使中国崛起,有时可能还欠缺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所必备的多元化能力。

我接触过很多青年创业者,他们或是有想法,或是有技术特长,但往往不知
道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如何管理和运营。

许多创业者的知识积累过于单一,缺乏多角度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

例如,一个擅长软件开发、拿过无数编程比赛冠军的年轻人,他可以开发出精妙的代码,但如果不理解市场需求,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并推销自己的创意,他的创新就很难落实为具体产品,也不会有投资人愿意出钱支持他。

中国青年一代普遍存在缺少情商培养、视野不宽、不够主动等问题,主要是偏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造成的。

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虽然有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注重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优势,但在创新最需要的素质,如跨领域思维、多元化思维、自我表达、沟通合作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这也是我一直鼓励青年学生多实践、多表达、勇于突破既定模式的原因。

我创建“创新工场”,就是希望将中国本土人才的创新能力、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国际化的创新运营体系结合起来,尝试一条全新的“批量创新”之路。

创新是中国崛起不可或缺的一环,青年一代是创新的主角。

如果让年轻人在更注重素质培养的教育体系中成长,如果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最好的创新平台与产业环境,将年轻人的创新激情转化为市场上的成功,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全球化的高科技企业。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0月14日)
赏析
文中,李开复首先指出中国在经济发展原动力上存在的不足及其与中国的经济总量之间的巨大反差,对比中美之间内在的差距,指出症结所在——创新的激情、成熟的市场机制、完善而人性化的教育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以自己供职的谷歌公司发展为例,指出创新对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

接着,逐层深入挖掘症结产生的根源——中国青年创新精神的缺失(或缺少“创新所必备的多元化能力”),中国教育体制的缺陷。

最后,重申创新于国家于青年的重要性,号召为发展青年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土壤。

二、“打印”器官
□猛犸
神奇的3D打印机
2008年7月,英国巴斯大学的研究者发布了一台机器人。

虽然它长得不好看,但是却
有前所未见的能力——这台机器人能够制造出和自己一样的复制品,也能制造出诸如拖鞋、牙刷或者衣架这样的小物件。

本质上,这台机器人是一部3D打印机。

实际上,3D打印机的原理和喷墨打印机相当类似:一个活动的打印喷头在电脑指令下移动,在合适的位置喷出一点点墨水。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3D打印机的喷头不仅仅能在平面上移动,还能够垂直移动。

它的打印过程像是将一层层剖面图叠加在一起,最后制造出一个立体的结构。

3D打印机的新用途——打印人体组织
现在,3D打印机又有了新的用途,可以使用特定的打印介质制作更神奇的东西——比如说,人体组织。

1997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Jay Vacanti(杰伊·瓦坎蒂)用3D打印机制造了一个人耳软骨形状的可降解支架,放进牛的成软骨细胞,并且将其植入一只裸鼠的皮下。

几个月后,发育的软骨组织逐渐渗透进这个支架,并且将支架降解掉,他们就得到了一只体外培养的人耳。

四年之后,Vacanti的实验室同事、当时已经回到某某第二人民医院的曹谊林博士使用这种技术为一个失去六分之一颅骨的孩子完成了修补手术,用这个孩子自身的成骨细胞成功地再造了骨头。

2009年3月,瑞士伯尔尼英赛尔医院的研究人员使用3D打印机同样成功制造出了尺寸精确的人拇指骨,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材料:高精度的3D结构图、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以及一些能够发育成骨骼的干细胞。

在这里,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会形成坚硬的结构,它们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而那些只由柔软的细胞组成的器官并没有这些支撑物。

看起来,柔软的细胞也许更适合打印接近于平面的器官,例如皮肤和纤细的血管。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已经使用这种方式打印出了人类的皮肤,发现打印出的细胞成活率居然达到了95%以上;毕业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的袁玉宇将这类技术带回了中国,在某某成立了一家医学科技公司,希望能够尽快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而日本国立富山大学的中村直人则用这种方式制造血管,使用与彩色喷墨打印机类似的技术,使用几种不同的细胞制造出了有两层结构的血管——和人类血管的三层结构只有一步之遥。

“这就像在微观层面建造摩天大楼。

”他说:“(打印心脏)也许还需要二十年时间。


也许只要二十年,我们的器官就能够成为可替换的设备。

就是因为这种能够打印立体结构的特征,让研究者们开始尝试使用它来制造人体器官。

比方说,一个可供移植的、只为某
人定制的肝脏——而且绝对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圣地亚哥的Organovo(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公司正打算这么做。

现在他们已经打印出了血管、牙齿,并且希望在未来几年中打印出更加复杂的组织,直到能够打印出完整的人体器官。

“五到十年之内,就会有一个巨大的突破。

”这家公司的一位人士说。

虽然在现在,这种打印器官的技术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组织和器官,离打印复杂人体器官的目标还有数年的距离,但是研究者们对它充满信心。

(选自《法制日报周末版》2011年1月6日,有删改)
赏析
文章介绍的是3D打印机的特殊功能,涉及的是综合了多门学科尖端科技成就的前沿科技信息,物品乃至人体器官的再造技术。

面对这样一项科技成就,作者深入浅出,从常见的打印机入手,通过比较引出3D打印机的概念及功能,再以具体的实例讲解目前在3D打印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最后引导读者展望未来,合理推测运用3D打印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美好前景。

文章解说精确,通俗易懂,语言朴实,使读者易于接受。

三、世博会是浓缩的世界
□叶永烈
天天在倒计时,终于迎来某某世博会前10天,趁着预展的机会,我来到了世博园。

对于我来说,这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世博园。

今年2月4日,受世博局之邀,我曾经来到这里。

那时候各个场馆正在施工中,从脚手架的空隙中甫露美丽的面容,仿佛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一回,虽说许多场馆尚忙于内部布展,但是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各国展馆外貌,已如出水芙蓉,呈现在我的面前。

带了三架照相机,还带了录音机,我“全副武装”上了出租车,告知司机去浦东后滩……
……
世博会是浓缩的世界,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也是建筑艺术的万花筒。

世博会上的各国展馆,百花齐放,充分反映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令人目不暇接。

最醒目、最壮观的当然是中国馆。

在各国场馆里,中国馆是唯一永久性建筑。

红色的“东方之冠”的造型,既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又显得庄重大方。

以紫罗兰色充气膜作为屋顶的日本馆,金色尖顶的泰国馆,像一艘远航而至的巨轮(名曰“月亮船”)的沙特阿拉伯馆,矗立着能够迅速泄去热带暴雨
的“A”型屋顶的马来西亚馆……争奇斗艳,各放异彩。

漫步世博会,如同漫步世界。

世界富有多样性。

我注意到,各种各样的外墙,也充分体现了各国的“文化元素”:捷克馆的白色外墙上,粘着一个个黑色“圆饼”。

我打听了一下,方知那是用硬橡胶做的冰球,因为捷克队屡屡在国际冰球比赛中夺冠。

波兰馆的外墙,则是镂空成波兰民间剪纸图案,富有民族特色。

尤其是到了夜间,灯光从镂空处照射出来,更加凸现剪纸的效果。

西班牙馆也很吸引眼球,看上去像藤条篮子似的,其实内部是钢化玻璃结构,外面装饰了8524块藤条板,以表现古朴的气氛。

越南馆的外墙呈咖啡色,走近一看,是用一根根紫竹“武装”起来的,反映越南竹林特色。

澳大利亚馆的外墙红棕色,是用很多块生锈的钢板装饰,而墙脚则堆放着一圈铁矿石,那是在宣示澳大利亚富有的铁矿。

最具创意的是英国馆,看上去如同刺毛球或者蒲公英,那是用6万多只纤细透明的亚克力管组成的。

亚克力有机玻璃灯管,在夜间射出鲜艳的彩色光芒,组成不断变幻的图案,可谓精彩绝伦。

在中国馆里,我细细走访31个省市、自治区馆。

馆以椭圆形的国家大剧院造型为外貌,而大门则是典型的宫殿大红门。

某某馆则以石库门体现“海派”建筑风格。

某某馆一望而知是乔家大院式的典型某某民居,而以某某钢厂生产的环保粉煤灰砖装饰外墙。

某某馆出奇制胜,用一个巨大的数学符号∞造型象征博大。

蓝色的某某馆看上去如同一片冰雪世界。

橙黄色的某某馆则以南方“金色骑楼”亮相。

某某馆以某某著名的“洋楼”——利某某大酒店的造型为外观,展现某某作为中西交流的历史城市的特色……
(选自《新民晚报》2010年4月24日)
赏析
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按照参观的先后顺序,叙述自己游览某某世博会的经历,重点抒发了自己对各个场馆建筑的印象和参观世博各个场馆建筑后的感受。

文章语言简练,要言不烦。

无论是说各国场馆建筑的外观、外墙所呈现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或者中国馆里地方馆的特色和创意,都能抓住各自的特点,让人如历其境,真切感受世博会建筑的创新魅力。

强化练兵
一、创新思维的魔力
□陆明
创新思维是潜伏在你头脑中的金矿,它绝不是什么天才之类的独特力量和神秘天赋。


新思维运用于你的头脑,可以顺利解决大到宏伟的计划,小到日常纠纷中的难题。

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基本上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在现有知识、经验之内的思维活动,虽然它也可以导致一些发现、发明,但是,它们一般都拘泥于已学过的知识,只是在某个X围内按照已知的规律进行判断和推理,从中得出一些结论。

而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相比,不同点主要在于它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及突破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与逻辑思维不同,创新思维是要突破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常常是在看来不合逻辑的地方发现隐秘。

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光凭逻辑思维是不能使一个人产生新思想的。

有人说:“对科学行动与积累进行逻辑分析实在是科学发展的一大障碍。

科学家越推崇逻辑,他们推理的科学价值就越低,这样说是绝对不过分的。

逻辑学所关心的是正确性和确实性,与创新思维完全无关。

”这一论点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能说明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完全不同的。

另一方面,凡事切忌一根肠子通到底,可以试着转个方向、换个角度,你会有好的发现、大的收获。

兰德为了满足他女儿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他的理想,他向有摄影经验的人请教,询问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在拍完照之后立刻看到照片。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仍然锲而不舍地追求着。

最后,他经过不断地研究、试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种相机的作用完全依照女儿的希望,因而,兰德企业就此诞生了。

如果兰德认同他人的想法,绝不会发明出这种同时显影的照相机。

正因为他打破了他人的常规思维,开辟出了自己的新路子,终于走上了创新的成功之路。

……
勇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

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些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

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动力,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如何保持思考创新,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激活自己全身的能量,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事业中。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投石问路者,或难或易、或明
或暗、或悲或喜,仿佛不停地挣扎在一个个“陷阱”之中。

因此,有效的创新会迸溅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实现梦想的手段。

谁有创新思维,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谁就会平庸!这就是说,一个有着思考创新习惯的人,绝对会拥有闪亮的人生!
(选自《只需改变一点点》,有删节)
训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创新思维是潜伏在你头脑中的金矿”?
3.文章三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4.文章中写兰德发明同时显影的照相机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5.我们的生活中不乏拥有创新思维的人和故事,你能试举两例吗?
二、金核子“对撞”苏绣
——李政道先生倾心苏绣文化创新回忆
□X美芳
2000年6月,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前来参观某某刺绣研究所。

在参观完毕回到接待室时,李先生讲:你们今天的刺绣艺术品已经从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这不同寻常的评价,让我至今还回味无穷!当年10月,我又被接到某某“好望角宾馆”,李先生找我有事商议。

一到宾馆,只见会客室的墙上悬挂了几幅大型照片(注:这些照片都是“金核子对撞”的有关装置图片)。

李先生见到我,俨然似老朋友般的和我招呼,然后就十分认真地开始讲解这些图片装置的功能、实验的背景等情况。

听了这些介绍之后,我是一头雾水,这一连串的专用名词,怎么也无法与我的“刺绣”搭上界。

后来,李先生正式向我提出:准备把“金核子在真空管对撞的科学图像”做成刺绣。

啊?我听完第一反应,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刺绣从来表现的图像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明确的形状,如风景、花鸟、人物等;而要我把这么一幅形状轮廓不明、色彩又充满爆发力的图片“变”成刺绣,简直无从下手。

最终,任务接下来了。

在离沪返苏的路上,我的脑子就像风车似的转起来:关键是怎么去做?当时可以说是一筹莫展。

但既然接下了这任务,我就应全力做下去啊!
于是,我仔细揣摩着带回来的图片,反复温习李先生在沪时对这幅图像的科学讲解。


当时就想,科学图像的演绎一定要寻求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表达!李先生的循循善诱,一番科学理念的教诲在我这个“科盲”身上起作用了。

针对图片要表达的折射光线的爆发力,我决定在用材上下工夫。

……
当了解到有一种“异形丝”的材料,它不同于真丝材料的截面,它的截面是呈三角形的,我一下如获至宝!这条信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受此启发,在兄弟丝织厂的帮助下,我成功研制出了单纤“异形丝”。

运用这种“异形丝”,我们采取了与常规真丝结合绣制的方法,绣线分层面,分疏密,分交叉角度的绣制,制成了“双面绣”。

这幅作品有幸被选拔参加了2001年5月31日举办的“科学与艺术”展览,当李先生与吴冠中先生见到此幅刺绣作品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声称此作品为“神品”时,轮到我大大出乎意料了!李先生提出的“难题”,成就了苏绣艺术“科技创新”的尝试,也让我尝到了追求成功的喜悦!
2004年10月,某某市科技局主办的“苏绣艺术创新论坛”,又荣幸地请到了李先生亲自担任“论坛”的名誉主席。

这次“论坛”气氛十分活跃,来自国内外50多位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关注苏绣艺术的创新,这可以说是在刺绣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盛况,给传统刺绣文化的变革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正如李先生在论坛上精辟总结的那样:
文物化新方成文化
苏绣创新能生万象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月17日,有删改)
训练题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筹莫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金核子‘对撞’苏绣”有什么含义?
4.李政道、吴冠中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称赞刺绣“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是“神品”的原因有哪些?
5.文章结尾引用李政道教授的总结有什么作用?
三、世博零碳馆:
科技打造的“桃花源”
□王婷婷
在某某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侧,一座占地2500平方米的展馆显得有些低调。

它没有奇思妙想的外部造型,看起来更像是两栋别致的“小别墅”——外墙主要为黑白两色,朝南的一面安装有两排太阳能板,两栋建筑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屋顶22个色彩鲜艳的三角形风帽和屋顶生机盎然的空中花园,当然,它们的作用不仅是用于装饰这么简单。

在“别墅”的内部,有报告厅、展示厅、餐厅和6套样板间,由6位室内设计师设计的未来、田园等6种不同风格;房间内展示通过征集得到的具有环保效用的建筑和室内装潢材料,包括家具、门窗、电器、内饰等;参观者甚至可以通过网上报名,申请入住,体验一晚“纯绿生活”。

这座“别墅”的名字叫“零碳”,这里所有的设计和建造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零二氧化碳排放,建造者希望以此向人们展示一个零碳的未来。

零碳馆由两栋前后相连的四层楼建筑组成。

两栋建筑外观一模一样,每栋房子的屋顶,各安装着11个五颜六色的风帽,跟随风向灵活转动。

风帽是风动储能保温除湿双向通风帽的简称,它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自然通风是通过外界的自主风力寻向装置确定建筑周边风力的主要方向,并且将室外风动力转化为室内建筑通风的动力,从而免去了传统空调通风系统的能耗。

机械通风在外界风力不足时启动,通过来自光电板收集的能量进行通风。

这种通风方式使得能耗降低为常规系统的1/5,大大地减低了通风的成本。

与此同时,灵活转动的风帽利用风能驱动了室内的通风和热回收。

由风帽和吸收式制冷系统相结合的体系同时提供循环风的解决方案,提高访客的热舒适度。

零碳馆朝南的墙壁采用的是镂空设计,装上玻璃,依靠自然采光。

而北面墙壁则被设计为斜坡状,在坡顶设置了可开启的太阳能光电板和热电板。

另外还种植了一种名叫“景天”的半肉质植物。

“景天”不仅有助于防止冬天室内的热量散失,而且还能使零碳馆从周边各展馆中“脱颖而出”,因为夏季正是“景天”开花的季节。

……
一开始,设计师的想法是提高太阳能发电量,但是提高太阳能发电能力,意味着增加太
阳能光电板的面积。

两栋房屋的楼顶面积是固定的,扩大电板的可能性很小。

最终,设计师有了新的主意:零碳馆位于黄浦江畔,何不采用水源热泵技术,利用黄浦江天然水资源作为空调冷却水?
用江源水制冷,在全国X围内已有先例。

但是用黄浦江的水制冷,在某某,零碳馆是第一家。

水源热泵是国外非常流行的零排放节能技术,在给空气降温的同时,还能缓解噪声、排热等问题。

零碳馆采用的建筑材料是水泥,但这并非传统水泥,而是混合型水泥,其中含有50%的建筑废料。

这种材质的水泥是对原本会污染空气的煤灰、煤矸石、矿渣进行“二次利用”,它的保温性也很好,能减少室外热渗透,吸收室内多余热量,稳定室内气温波动,使建筑主体冬暖夏凉。

零碳馆的“绿色餐饮”是这里的另一大看点。

在零碳馆最北面,一套生物质锅炉被安置在一间单独的房间里。

当游客用餐完毕,生物质锅炉可以把剩饭剩菜即时降解,转化成电能和热能。

这套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它可以对餐厅内的一次性餐盘、叉子以及各种食物废弃物进行生物厌氧过程降解。

降解完成后,最终余下的“产品”,还能用做生物肥,浇灌位于北坡屋顶的绿色植被。

(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4月29日)
训练题
“零碳馆”称做“桃花源”?
“零二氧化碳排放”的?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出其中一种并说说其作用。

“绿色餐饮”有什么含义?
5.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上,你还可以想到采取哪些措施达到低碳或零碳排放?
答题技巧
创新类文章的答题技巧如下:
一、关于创新话题的议论文常见题型有观点归纳、论证方法作用的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的分析、论证思路的分析、语言特点的分析等。

如《创新思维的魔力》中的第1题,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