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现状与改进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现状与改进探索
引言
高校成本核算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招聘教师、开设新专业、购买教材等活动都会产生成本,一系列成本形成过程都需进行核算。

高校办学活动中,管理、人资、教学设施等都应归为成本核算范畴,核算工作越精细,越能降低高校的成本支出,提高学校成本核算质量,为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明确现阶段高校成本核算的现状,持续改进成本核算问题,能为高校节省成本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促使高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同时,推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
高校按照现行的法律与法规,处理日常学校事务,开展教学活动,期间产生的财务数据信息,均为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能够有效体现高校过去与未来的经济活动,过去的会计信息可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参考,为提高高校未来经济活动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高校办学逐步多元化,办学活动的成本支出逐渐增加,寻求高效优质的成本核算方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高校的关键性工作。

加强成本核算,能助力学校实现资金、人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学校财务管理中的有关漏洞,进而提升高校的会计信息质量。

(二)提升学费定价标准公信力
缴纳学费是高校办学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高校收费的不透明性,公众对高校收费尚存疑虑。

通过明确高校的收费标准、学费用途等内容,能够让公众深入了解学费用途,打消公众内心疑虑。

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促使高校办学与教育成本量化,通过量化指标保证资金支出有源可溯,核算可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成本的归集与分配,量化核算后的数据制作成表格,通过官网、公示栏向
社会公布成本信息,保证学费收费标准的透明化[1]。

利用量化学费标准,既能满足社会、家庭需求,又能提升高校的学费定价标准公信力。

(三)强化高校办学成本精细化管理
积极调查高校的成本核算现状,持续探索更加优质的成本核算方式,是强化高校办学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第一,高校持续提高财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细化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区分数据整理、资金审核、报表制作等职务,遵循“职责不相容”原则,合理制定各财务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能,实现精细化核算与成本管理。

第二,通过核算高校能够明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具体情况,促使财务部门合理分配资产,实现办学成本的精细化管理,避免资源浪费。

第三,高校通过核算将成本细化到每节课程、每个专业,甚至细化至每位学生,精准规划办学成本,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二、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的现状分析
(一)未能准确界定核算主体
近年来,高校为持续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多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借助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

这种合作办学的方式导致办学主体难以界定,国家颁布的会计政策无明确的实施主体,导致高校成本核算犹如“空中楼阁”。

当前,国家对高校的成本核算,尚未出台针对性的管理制度,高校成本核算无相应的会计制度进行参考,如何控制学校的成本,提高成本核算质量,是高校当前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加上合作办学方式的成本核算主体尚未明确,进一步阻碍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推进。

(二)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不当
高校成本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与确定是关键性工作。

现阶段,高校成本核算现状的分析与改进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不当、核算无法量化等问题。

不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既不利于高校管理者合理把控学
校各环节的成本支出情况,也不利于办学活动整体成本的控制。

此外,高校尚未将科研间接费用从整体成本中剔除出来,未合理分摊学校的科研相关费用,高校难以确定成本费用分配方法,也未形成完善化的成本核算体系,导致成本核算质量下降,学校资金支出增加。

(三)未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
现阶段,针对我国事业单位、国企,我国已经构建起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但对于高校成本核算尚缺乏相应的规范与制度。

高校成本核算过程中,既无国家政策参照,又无历史经验加以借鉴,高校在教育成本核算工作中,很多核算细则都处于空白状态,导致成本核算的实施缺乏有力依据。

2022 年5 月,我国财政部起草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征求意见稿”,对于高校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与体系的构建,还在意见征求阶段。

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系统化的高校成本核算政策,导致高校在成本核算工作中举步维艰。

例如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要细化高校成本核算条目,但无精细化的成本核算规范加以支撑,导致高校成本核算工作无法正常推进[2]。

(四)未能确定科学的成本分配参数
结合高校的实际工作情况,当前成本分配参数分为如下三步:第一,明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费与摊销费,同时将其分摊到业务活动,或分摊到使用部门;第二,行政部门、后勤部门产生的费用,按照比例合理分配到高校的业务部门与辅助部门;第三,确定成本细分参数,合理分析高校办学活动的特点,细分成本对象,进而获得相应的细分参数。

传统的成本分配参数方式不具备针对性与灵活性,高校所有办学活动的成本分配参数确定,都使用同一种方式,并未对科研人员、行政部门、后勤部门等非教职工岗位人员加以区分,导致成本分配参数不科学。

三、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的改进策略
(一)合理确定核算主体
成本核算的主体,即在核算范围内产生成本的组织或个人。

根据成本核算主体的定义,高校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自然成为核算主体。

学校分配任务过程中,将成本核算层层下放到各个部门,此时,学校各部门成为新的核算主体。

从高校的办学现状来看,哪个学院或部门需要申请资金,就需要完成相应的成本核算工作,归集教育活动、辅助活动成本。

确定核算主体后,核算主体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公益性与有效度量原则,奠定成本核算的坚实基础。

高校成本核算过程中,法人为主要的核算主体,合作学校、学院等为次要核算主体,各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办学活动的成本核算。

核算过程中高校必须明确自身的教育属性定位与划分,坚持公益性、有效度量原则,合理划分成本归集与分类。

成本核算主体必须以提高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为出发点,当教学水平提升到一定水平再进行归集核算,且核算方式需要严格限定于主体计量范围内。

第二,合法合规原则,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程序。

若无实践经验加以借鉴,高校上级部门必须先明确法人主体,监督高校健全自身的成本核算章程,保证办学主体的合法性。

办学主体不等同于成本核算主体,两者开展办学工作必须遵从合规程序,保持两者衔接紧密。

高校需严格遵守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持续完善自身的成本核算原则,明确成本核算方式、计算依据、归集流程等内容。

严格遵守上述两个原则,明确界定成本核算主体,为后续成本核算与分配的准备奠定基础。

(二)科学选择成本核算方法
收付实现制是高校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并未提出具体的成本核算要求和成本归集方法,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具有突出缺陷,包括项目费用归集不准确、核算方法不严谨等缺点。

随着高校办学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成本核算与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校的财务管理需求,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改进的制度,因此加快改进成本核算方法,或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提高高校成本核算质量的必要措施。

此外,我国定期会更新《政府会计制度》,
高校也应该结合相关要求积极实施。

具体而言,应针对不同的成本对象按如下几类成本核算方法掌握:
第一,可以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把高校办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资金支出,全部归纳到成本核算范围,包括教师工资、办公费用、办公设备及房屋折旧费用等多种成本。

无论是固定的,还是变动的资金支出,全部归纳到成本核算范畴。

具体而言,从成本核算对象来看,高校办学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资金支出都需要纳入成本核算范畴;从成本核算内容来看,高校办学活动中所产生的所有资金支出,都是由人工成本、教学活动、图书设备等购置等直接费用所构成的。

第二,可以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在此条件下,使用制造成本法的相关思路,将人工成本作为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同时核算教学活动、书本购置等直接产生资金支出的成本,间接费用、维护费用产生的成本不在制造成本法核算范围之内。

对于相关共同成本,即类似于企业的制造费用,通过分摊的方式计入相应的办学成本中。

具体而言,在实施制造成本法之前,可以先根据成本核算对象的不同,划分为教学部门、行政部门等,然后将具体的成本费用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其中直接费用由专门人员消耗,而间接费用则是由教学部门、行政部门等共同消耗。

第三,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将教学、科研等相关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环节,并细分为若干作业,将成本分摊到高校办学活动中的具体对象即作业上,通过逐级归集出全部高校成本的总和,统计高校办学活动的所有成本费用。

具体而言,高校办学活动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作业划分:首先,确定高校办学活动的作业,将作业划分为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其次,确定高校办学活动中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最后,将这两类成本分摊到具体的作业上。

(三)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从分摊工资福利、合同管理等维度,构建全面的成本核算体系:
第一,重新分摊与界定高校的工资福利成本。

高校给予人事部门、教务处完全的自主权,加快构建一套完善化的人事薪酬管理系统,同时建立二级学院、部门财务收支分摊核算机制,区分科研教师和普通教师,合理划分不同等级教师的底薪、奖金评定标准、年终奖等福利待遇。

利用薪酬管理体系进行成本核算,拉开教师薪酬的同时,将高校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第二,加强高校合同管理,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合理利用“预提”“待摊”方法,提高费用核算的准确性。

改变传统管理中业财分离的缺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研发合同管理软件,提高高校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黏性,当高校相关部门签订合同条款时,通过软件同步推送到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审核合同的合理性,避免增加高校成本。

第三,站在成本核算角度,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办法,统一费用报销时限,进而保证成本的横向可比性。

高校的会议、出差、培训、出国等费用全部归纳到报销费用中,规定费用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报销。

第四,提高高校的资产管理与核算水平。

高校通过“会计科目联合项目支出”的核算模式,在资产购置、调动过程中必须确定成本对象,改变传统的折旧、摊销固定核算方式,根据资产使用情况及时变更核算方式,提高核算的精准性[3]。

第五,构建系统化的云计算、数据共享平台。

在现代化技术支撑下,整合当前市面上的多元化信息平台,紧密连接高校业务与财务部门,避免形成“孤岛效应”。

同时通过平台加强业财部门的沟通,及时传输消息,利用云计算与数据共享平台,快速处理高校财务数据,为高校决策提供精准化数据支持。

(四)科学合理确定成本分配参数
高校成本核算过程中,确定成本分配参数,同时精确化行政后勤管理费用,是成本核算的重点和难点。

参与高校成本分配参数的是非财务人员,包括业务人员、行政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因此学校财务部门必须加强各级人员的成本核算培训工作,转换非财务人员的参数分配思维,持续提高非财务人员的成本分配参数能力。

考虑到高校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终选择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参数分配。

高校利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准确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高校办学活动中的间接费用较高,利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有效确定间接费用的分配参数,通过成本动因、成本动因计量方法合理确定成本分配参数。

实际工作过程中,利用作业成本法将学校不同岗位人员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合理划分,计算每个环节消耗资源的成本费用,加成不同环节的消耗总数,进而确定不同工作的成本分配参数[4]。

以高校当期发生的清洁费用为例,后勤部门统计清洁费用后,分为材料费、人工费,将费用分配至业务部门,清洁过程划分为清扫、垃圾转运、消毒等步骤,精确计算每个步骤的材料与人工消耗情况,最后加成各步骤费用,得到工序总额。

此外,财务部门定期核对后勤部门的清洁费用分摊情况,指出费用分摊的不合理之处,保证参数分配符合实际情况。

结语
高校办学过程中,须严格遵守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同时合理控制自身的成本,是当前高校的重要工作。

加强高校的成本核算,探索一条适合高校的成本管控方式,持续构建系统化的成本核算体系,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

高校当前应积极调查成本核算现状,持续强化自身成本控制与管理意识,完善成本核算方式,从而持续降低自身的办学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