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致橡树》。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致橡树》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

诗人用象征手法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新型的爱情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朦胧诗的一些知识,加深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教学目标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又经过第一单元前六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初步具备了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因此,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家和朦胧诗的特点等文学常识;
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深入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作者新型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②提高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__主要通过多组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对各种意象的理解是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一条。

②理解、概括作者抒发的新型爱情观。

(2)教学难点:
本事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意象多,并且有些意象较为含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本事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我采用诵读感悟法、探究阅读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进行教学。

__意象较多,我在上课开始通过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人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明确各种意象的意思和作者抒发的爱情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鉴赏,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法
(1)诗歌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感悟诗情;
(2)诗歌意象较多,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勒重点词语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解读。

针对相应的内容,可以提出三两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并与同学讨论,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用一句话“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歌颂美好的爱情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的诗句”,然后让学生回忆三、五句关于爱情的诗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爱情诗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②投影作者简介和“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为文本的学习作铺垫,也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2、感知意象
(1)朗读欣赏,初步了解课文。

多媒体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感悟诗情。

(2)学生自己品读,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两个问题:
①诗中描写了那些意象?
②诗歌分几个层次?找出表示层次的句子。

(两处:13、32句)
学生读完并简单思考后,提问并订正、明确。

3、学生分组讨论,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让学生看书、圈出关键词,并和前后左右同学讨论;然后提问并订正、明确(能说出主要意思即可)。

(1)凌霄花和鸟儿各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攀援、炫耀)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痴情、为……重复)
(3)木棉和橡树,两棵树的形象分别象征什么?(抓住关键词:送来、慰藉)
(4)橡树与木棉是怎样的关系?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并概括。

①解题:“致”是什么意思?谁致橡树?致橡树什么内容?
②14-15句:平等、独立
③16-17句:相互依存
④18-21句:关心、理解
⑤22-27句:各自独立
⑥28-29句:同甘共苦
⑦30-31句:相依不离
(5)32-36句总结:爱,就爱对方的一切。

4、课堂小结
(1)__行文思路
先破后立。

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提出理想的爱情观。

(2)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提出新型爱情观的缘由。

本诗写于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

女诗人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并结合几千年来中国妇女在爱情上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状态,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爱情独立宣言。

五、说板书设计
凌霄花攀附、炫耀
鸟儿痴恋传统爱情观否定
泉源奉献
险峰
日光、春雨

橡木棉平等、独立新型爱情观提倡
树相互依存
关心、理解
各自独立
同甘共苦
相依不离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课外阅读舒婷另一首朦胧诗代表作《双桅船》。

韦首建
《致橡树》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
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

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

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

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

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

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

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

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

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

“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崭
橡新
树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致橡树》说课稿3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__x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

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

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

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

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

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

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

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

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

革以及文。

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

要求: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

(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

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__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

(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

(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

(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致橡树》说课稿4
师: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细细咀嚼,反复品味,理清诗歌结构,明确诗人思路,体味诗人感情。

《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通过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巡视作朗读指导。

(5分钟)
师: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生: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

师:他们分别指什么?
生:“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师:回答很正确。

(板书)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师: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生乙)说得很正确,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

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师:说得很好。

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

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日光和春雨。

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鉴赏加以想象,仿照关于泉源、险峰的诗句,将“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改写成四句诗。

(教师出示练习)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座同
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
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
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

(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

(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师:读得很好。

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
第二部分。

生读第二部分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

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

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请同
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

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

(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

(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

(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板书)
生:双方默契,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板书)
生:同甘共苦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板书)
师:这几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使诗句整齐,节奏明快。

师:对,用对偶句,既有端庄整饬的古典美,又表现出灵动奔放的现代风格。

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

(学生读诗)。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

(2分钟)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

男生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女生读第二部分,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教师读诗题及作者男生读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师:读得很好。

(下课)
《致橡树》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
《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

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