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形
慢 差 高 高 无 低
全方位型
快慢 好、高
高 高 无 低
• 非正式沟通 集束式 流言式
偶然式 单线式
五、沟通的有效性
提高沟通有效性,需要:
– 提高沟通信息的清晰度:增加沟通渠道、明确沟通 的问题和信息、保持行动和言语的一致性、运用简 单语言、选取最主要的信息
–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①心理或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或互补 ②互相认同(尤其是社会价值得不到承 认时) ③性格、价值观、兴趣、个人经历、自 我认识等相似 ④工作与生活方式相似 ⑤亲朋关系
–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①归属行为:使所有人都有归属感 ②加强沟通 ③进行个人或团体决策;有困难总是寻求非正式
群体的帮助 ④获得心理上和社会价值的满足 ⑤促进学习和个人的发展 ⑥舆论作用(用于扩散) ⑦消极作用:对正式群体的抵触、降低工作效率、
– 非正式群体包括: ①横向群体:组织层级相同、工作性质不同 ②纵向群体:同一组织内部不同层级的人组成 ③混合群体:由组织内部各类人组成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内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合作关系 Ⅳ
计划性 Ⅴ
工作督导 Ⅵ
培训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 – 评价标准 – 群体动力 – 行为导向
二、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 力,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 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 对利益的
第九章:群体管理的行为
第一节:群体动力学特征
一、分析方法
– B = f(P.E) B:个人行为方向、强度 P:人性 E:环境
格式塔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实验研究
1、勒温、怀特的实验 • 对象:两组11岁男孩(专制组和民主组) ,每 一组均由一个成人领导
A:民-专 B:专-民
攻 击 行 为
B
攻 击 行 为
– 内聚力、群体目标与生产率的关系
内聚力



目 标 的 一 致 性
群 体 与 组 织

– 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高力+积极诱导

低力+积极诱导

对照组

低力+消极诱导
高力+消极诱导
工作时间
– 群体内聚力的测量
1、数量计算法 群体内聚力=群体成员相互选择的实际数目/群体 成员相互选择的总数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根据结果进行分析,主要

A
B
士 气
C
低 低
生产率

思考:不能仅考虑士气;如A士气高,但生产率低
第三节:群体中的角色问题
一、角色的建立
– 是指确立在群体中的位置 (每个角色在群体中都可能被接受或排斥) – 角色建立需要受到各个层次的接受,包括:上级、 同事、下级
二、角色模糊
角色建立不明确,就会产生角色模糊,即不知 道自己是什么和做些什么,或只知其一。
• 个人角色选择的冲突: 一个人同时是几种角色,必须从中作出取
舍时
• 超负荷角色: 个人承担的角色太多,而处在角色的超负
荷运转时
• 角色行为的冲突: 角色行为要求干某事,而自己又不愿意干
时的冲突,主要是行为与需要、价值观的冲突
四、角色问题的解决原则
– 明确角色行为 – 对角色进行选择 – 使实际行为与角色行为或期望相一致 – 增强对角色的适应能力
– 行为上互相影响 – 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 成员都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 群体规模:2〈 n 〈 15
二、群体的类型
1、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协调群体 —— 按群体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分
2、大群体与小群体 —— 按规模分 3、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 —— 按群体作用性质分 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结构和功能分
一、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
内容、通道、干扰和反馈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通道:甲乙
个体甲乙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涉及的内容包括:群体成员的心理满意度、对群体 工作绩效的评价、对群体的信任和依赖程度、群体 成员的职业流动性、对群体的期望等
三、工作群体中的士气研究
– 高士气的特征 • 团结来自于内聚力而非外部压力 • 没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倾向 • 适应能力强 • 认同感和归属感强 • 群体目标明确
• 对领导的支持和认同 • 承认群体的价值 • 合理的经济报酬 • 工作满意度高 • 良好的沟通 • 人际关系和谐 • 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
三、信息沟通的类型
– 按沟通方法 • 口头 • 书面 • 非语言沟通
– 按沟通方向 • 上行沟通 • 下行沟通 • 平行沟通
– 按组织结构特征 • 正式沟通:五种类型
轮型
信息 速度

交流 准确性

特点 饱和度

成员 员工满意度 低
的 领导的出现 是
特点 集中度

Y型
慢 一般 低 低 是 高
链型
慢 一般 中等 低 是 一般
• 群体规范与管理的有效性 形成和制定群体规范是指导和控制群体行为
的有力手段
• 皮尔尼克(S.Pilnick)的规范分析方法对管理实 践的建设性思考 – 明确规范内容 – 制定规范刨面图 – 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
群体规范分析图
组织荣誉 Ⅰ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A
聚会
专制型
民主型 聚会
2、组织气氛研究: 研究组织气氛(合作或竞争)对个人的影响
• 采用给予不同奖励的方式 – 个人奖励 – 集体奖励
• 结果:后者比前者 – 方法多、质量高 – 意见沟通、友好 – 工作有成效
• 过分强调竞争对心理健康有害
第二节:群体行为
一、群体的压力与规范
1、群体压力与行为改变 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会出
– 这种研究发展成为“社会交流”:人们的相互作用 是一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交换,可以改变群体成员 的行为
– 例:管理集团——增加一个外人(黑人) ①外界歧视黑人(情操) ②黑人的工作(活动) ③黑人与白人管理上的交流(相互作用) 活动影响了相互作用情操(改变)对黑人的态 度,因为黑人的工作确实有效 结论: ①相互作用越频繁,情操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②相互作用的人彼此间的活动是同样的 ③高级别的群体成员更易于创造和接受更 多的相互作用
传播谣言等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④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⑤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⑥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
行为
5、参照群体(模范群体):
一种理想化或理论上的标准群体 功能: ①为群体成员提供可比较的行为体系
②规范社会行为和工作行为
三、群体的发展阶段——从形成到成熟
1、定向性——〉定向目标
以目标问题
2、冲突和挑战——〉解决问题必有冲突 为核心
3、内聚性——〉上升
4、迷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发生 5、醒悟——〉解决人的冲突
以人问题 为核心
6、承认——〉成熟
– 如:新成立的组织,开始成员之间没有矛盾,共同 致力于组织的创立和发展;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以
后,问题就会出现

成 熟 度
低 1
两类问题 的解决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2
3
4
5
6
发展阶段
四、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 群体决策的有利性 – 群体可以改善工作中人的社会关系 – 帮助个人完成职业设计和发展 – 群体是组织正常的机制 – 组织的发展就是群体的发展
– 来源: • 角色建立障碍 • 沟通和角色信息不明确 • 期望与行为不一致 • 不具备胜任角色行为的基本条件
三、角色冲突
– 角色规范、角色行为与个人的愿望、行为、需要不 相符时,会导致角色冲突,也叫个人冲突
– Roherf ·Kahr研究角色冲突来源 • 角色传送者造成的内心冲突 例:公司总裁要求人力资源部经理给他侄子安 排工作 接受 回避(满足上司愿望与公平提升规 范之间的冲突) • 角色传送者之间的冲突 当来自于多个其他角色的信息存在冲突,而 自己必须从中选择时
显现的行为系统

活动
规范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群体行为的产出或结果
生产率
满意度 成长
有效性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何曼(G.C.HOman)
– 问题: ①一个人是好的、个性正常,为什么群体拒绝他 ②怎样让我们喜欢一个人
– 分析要素: ①活动——人的群体业务活动 ②情操——情感态度 ③相互作用——实际往来形式 ④规范——标准
五、工作中角色的类型
工作导向型 角色
创造型 信息收集者 信息传递者 协调合作者 评价者
维持型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权威 权威创造者 随从者 观察者
自我型角色
பைடு நூலகம்
保障者 探索者 统治者 回避者
新的建议、思想、解决方案 对事实进行分类整理 乐于向他人提供自己的经验 协调各种不同需要
对实施做出判断
第四节:群体的沟通
群体的发展围绕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 – 工作问题 – 人际关系问题 三、群体行为的模式(见下图)
背景因素 技术因素和工作设计 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组织的文化特征 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群体成员的背景和素质
必需的群体行为系统 活动
群体的成员构成系统
规章制度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价值观、信仰、态度、需要、 动机、承担的责任、身体和 生理的特征
认识
成员的 共同性
群体成员 的心理 满足感
领导方式 信息的沟通
群体 内聚力
群体规模
群体与外部 环境的关系
达成目标 的情况
心理 相容性
群体在组织 中的地位
成员对群体 的依赖性
– 效果:
1、提高群体的生产率 2、提高群体成员的满意度 3、加强管理者对群体行为的指导和控制 4、求得群体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第二节:群体的发展与研究
一、个人在群体发展中面对的问题
– 需要和目标的调整 – 产生必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了解和明确群体中权力和影响力的构成和分配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群体的发展
群体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 工作导向阶段(形成) – 重新明确阶段(储存) – 合作阶段(正规化) – 定型阶段(绩效)
– 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
• 视多数人的错误为正确 •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 • 权宜的从众:知道自己正确,但是不愿违背多数
人意愿 • 情景不明确,又不愿意冒险时的从众 • 必须从众:用同样的规范强迫所有人 • 习惯性模仿和服从
– 从众现象的二维分析:
接 行受 为 表 现拒

B
A
P
C
拒绝
接受
内心
2、群体规范: • 规范是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制约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 类型: –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 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规范 – 参考规范 • 功能 – 群体的维系功能 – 群体行为的评价、标准功能 – 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观念
情感
干扰变量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乙
通道:甲乙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二、信息传递的歪曲
– 沟通中的参考框架,过去的经验和期望的 影响
– 传递者和接受者差异性 – 知觉的选择性 – 语义上的差异 – 对沟通内容价值的判断 – 多层次的组织过滤 – 沟通的时机 – 沟通信息太多、太集中 – 否定反面的意见和先入为主 – 沟通技能 – 沟通气氛 – 沟通双方的信任程度
组织行为管理学
第三部分: 组织中群体行为
第八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上的交流
• 歇因(E.H.Schein):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现行为的趋同性改变,即产生从众行为 – 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①线条比较实验 ②光点实验 – 从众行为可以产生的结果: – 积极(正作用)的一致性 – 消极(负作用)的一致性 – 无异议的一致性:其行为无所谓积极或消极
– 影响因素:
• 情境、群体的性质、特点、组织气氛、行为的一 致性程度、内聚力等
• 个人:智力、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 系、价值观、个人的受暗示性、服从性、态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