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表现了他对天下寒士无限的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2、通过细节描写丰富诗的形象性杜甫是伟大的写实诗人,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往往能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在我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时,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矛盾,从而揭示其社会的本质。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再有一类是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 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 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 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 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 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 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 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 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合 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诗的首联抚今追昔,正寓无限感
慨。颔联极写洞庭浩瀚无际的壮阔景
象,语虽雄浑豪健,但亦寓家国身世
之感。诗的下半自怜身世,举目无亲,
老病孤舟,忧怀国事,戎马关山,涕
泗横流,可谓泣尽继之以血,令人感
叹嘘唏,不能自已,体现出杜甫忧国
忧民的博大胸怀。
黄生评曰:“前半写景, 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事如此 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 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 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 使后人搁笔也。”(《杜诗说》 卷五)
展。杜甫还有一些咏物诗讽谕时事,揭露
诛求。 5. 爱子心切,伉俪情笃,友朋谊深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他以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精炼传神: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炼、传神,他善于运用恰当、生动的词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3.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力量和气势,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4.意境深远: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
5.叙事性强: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表现社会生活和情感,使诗歌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思考。
6.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7.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擅长抒发情感和表现社会生活,还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和表现个人情感,使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多样
化的风格。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雄浑豪放: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心情。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子,既描绘出江水之滨的景色,也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
2. 意象丰富:这首诗中有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3. 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以语言精练著称,《登高》也不例外。
诗人通过精确地使用每一个字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寓意深刻。
4. 情感深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思和愁绪。
在诗人描绘的壮美景象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国的忧思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综上所述,《登高》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雄浑豪放、意象丰富、语言精练和情感深沉等方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
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
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
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
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
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
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
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
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
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
”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
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
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
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
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论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
论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
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朴素自然:杜甫的草堂诗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他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沉郁顿挫:杜甫的草堂诗语言沉郁顿挫,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曲折的故事。
他的诗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抑扬顿挫,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3.清新明快:杜甫的草堂诗语言清新明快,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他的诗歌用字简练,却能表达出深刻的含义,让人感受到作者的高超艺术水平。
4.富有音乐感:杜甫的草堂诗语言富有音乐感,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优美的旋律。
他的诗歌韵律优美,押韵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
5.反映时代精神:杜甫的草堂诗语言反映了时代精神,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诗歌内容涵盖了政治、社会、历史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杜甫的草堂诗语言特色丰富多样,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清新明快的感觉;既有朴素自然的风格,又有富有音乐感的韵律。
这些特色使得杜甫的草堂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杜甫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
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
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
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
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蜀相的相关问题讨论1、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
本世纪的学者则对杜诗风格的审美内涵、产生原因和流变过程作了较为细入的分析。
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多就“沉郁顿挫”这一定评本身而论杜诗风格。
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文章还探讨了杜诗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为它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风格通过杜甫具体的世界观和创作实践的反映。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导语: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诗人。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1]。
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4]。
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5]。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
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
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范文一: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关于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关于谈杜甫的诗歌特点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诗人。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篇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
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
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
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
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叶嘉莹说杜甫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叶嘉莹说杜甫诗》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除了对具体诗作的解读,叶教授还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对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理 解。她认为,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同时他又善于运用各 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得诗歌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不失 其现实主义的本质。例如,在《登高》一诗中,杜甫通过描绘自己登高远眺的 景象,抒发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叶教授指出,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宇宙 意识相结合的写法,正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叶嘉莹说杜甫诗》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杜甫诗歌的深入解读,还通过 叶教授的独特视角,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艺术 成就。这些精彩的摘录不仅展示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 的文学财富。
阅读感受
阅读《叶嘉莹说杜甫诗》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 这本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解读视角,让我对杜甫这位被誉为“诗 圣”的伟大诗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叶嘉莹先生的解读方式也让我受益匪浅。她不仅从诗歌的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更结合杜甫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的解读。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 理解了杜甫的诗歌内涵和背后的社会意义。叶嘉莹先生还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讲 解,向我们传达了她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也深深地感染了 我,让我重新燃起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精彩摘录
杜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深沉、真挚,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叶嘉莹教授作为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 研究专家,她对杜甫诗歌的解读和分析,为我们理解这位伟大诗人提供了独特 的视角。在《叶嘉莹说杜甫诗》这本书中,叶教授精选了杜甫的众多诗作,进 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其中的一些精彩摘录。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杜甫的七言律诗的创作在近体诗的进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常被视为古典诗歌中的巅峰。
杜甫的七言律诗向来被推崇为七言律诗之中的典范,杜甫更是七言律诗这一题材真正的开创者。
据统计,杜甫之前的七律创作活动所流传下来的七律总共只有246首(舒志武,20xx),而杜甫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且如元朝方回所云,每一首均"不可暂废',而且自杜甫之后,七言律诗迅速超过了五言律诗乃至其他所有的诗歌体裁,成为古典诗歌中作家最多,作品最富,作品质量最高的文体。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
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
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经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
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
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的诗歌艺术特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aa,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意至而法也无不密。
”也就是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
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第一、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穷愁潦倒,奔波衣食,但仍意志弥坚,矢志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
因此,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因。
杜甫的一生,正值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的安史之乱,并看到安史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
可以说,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
紧扣时代脉搏,同情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兴衰是杜诗永恒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苦难,也有深刻的感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北征》);希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对待被逼上反路的叛贼:“不可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
“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
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
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
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
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
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
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
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
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
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
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杜甫的概括有的时候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
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
《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
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
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
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
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
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杜甫称赞王宰的山水画,说他的画有“咫尺万里”之势。
杜甫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
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
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如果说李白的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平凡的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
李白的诗让人惊叹,杜甫的诗让人亲近。
比如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
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
李白是这样写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李白是从天上俯视洛阳川,看到到处都是安史的军队,很多的老百姓都死在这场战乱里,而那些豺狼却做了高官。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种大刀阔斧的写法。
而杜甫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像《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
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
“群胡归来血洗箭”好像一个特写的电影镜头,很具体很细致地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
可见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再如他的《望岳》,是他年青时候写的一首五律。
“岳”是指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是指东岳泰山,说泰山很广大,泰山的青色一直横亘在齐鲁两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写泰山的广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阴”是山的北面,“阳”是山的南面。
山的北面和山的南面光线的明暗不同,因此这边是昏那边是晓。
这两句是写因为泰山的高峻,所以才“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远望层云叠起,而且云层在山腰里翻滚起自己的心胸不禁也激荡激荡,目送归鸟飞向远方,鸟的身影越来越小,所以要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它,以至眼眶都要睁裂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自己将要登上泰山的绝顶,从泰山上往下看,因为,泰山很高,其他的山久都显得很小,故曰“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写望泰山,在短短的八句诗里,就通过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角度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
头两句是远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近望,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细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想象自己要登山极目远望。
在八句诗里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可见杜甫的写法是很细致的。
我们再看他的另外一首题为《羌村》的诗,《羌村》一共有三首,我们看他的第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鄜州的家后写的。
诗曰: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归客”是杜甫指自己。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能活着回来,吃惊以后回想这一段分离的生活,感到很悲痛,流下了眼泪。
“夜阑更秉烛”的“夜阑”是夜深的意思,“更(gèng)”就是再一次的意思。
他们已经入睡了,但是睡不着,又起床,再点上蜡烛,再互相的看一看,到底这是真的呢,还是在做梦。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杜甫不相信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和家人团聚,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不相信他能够活着回来,所以刚刚见面的时候那一阵激动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入睡了,可是睡不着,再起来,又点上蜡烛,互相看着,好像是在做梦一样。
这首诗开始是写喜——回到家里的欢喜。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在一个傍晚的时分,一个日暮的黄昏的时分,杜甫回到了自己的家里,鸟雀在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也在欢迎他的回来。
接着写惊——“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刚进家门的时候很高兴,见到家人的时候,是一种吃惊的感情,一方面家人很奇怪,想不到杜甫能活着回来;另一方面杜甫也想不到能够一家团圆,家里人都那样平安,所以写了喜以后就写惊。
写了惊以后又写悲——“惊定还拭泪”。
写了悲以后是写疑,反而怀疑这是在做梦——“相对如梦寐”。
经过一场大的战乱,杜甫一个人在外边受到很多的磨难,忽然回到了家里,先喜,再惊,再悲,最后是疑。
杜甫把握住了心情的每一个起伏,写得很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的描写,逐步地推衍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又呈吴郎》都是这样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从自己住的那间茅草房被秋风吹破,然后写到天下的寒士;《又呈吴郎》是通过一个老太太联想到当时国家的局势。
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
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是拟人的写法,自己感叹时局,见花而流泪,觉得花也在流泪,自己怅恨离别,听到鸟叫惊心,觉得鸟也在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能够值万金,非常难得,这真是体察到了久别家人后接到家书的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说自己已经老了,头发不仅白了,而且也逐渐少了。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从大处着眼,写得很悲壮。
第三句和第四句角度改了,从小处落笔,用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去点缀沦陷了的京城,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伤时之深。
这样就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里的一个细小的侧面穿插起来写,这些细节也是表现那个重大的主题的。
又比如杜甫著名的《北征》这首诗,它是由国及家,再由家及国,先写国家的大事,然后写自己的家庭,写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又写国家的大事,用自己一个家庭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而写家庭的时候又是着重在儿女的衣着上,在纵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忽然插入一大段儿女的衣着的细致描写,这段是写得十分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