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浅谈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浅谈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浅谈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作者:赵华伦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12期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典型性、写实性、细节性,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极大,被后人尊为“诗圣”。

本文就杜甫诗歌的这两个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揭示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疾苦,被誉为“诗史”。

一、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疾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杜甫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惨象,写下了《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在安史之乱中,他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

《石壕吏》有如下诗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二、杜甫的诗歌抨击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骄奢淫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应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充满强烈的憎恨,揭示了封建官吏“盗贼本王臣”的罪恶本质。

杜甫抱着“济时敢爱死”的献身精神,对于一切危害人民、国家的人和事,都象“芒刺在我眼”一样,要加以揭露和批判。

三、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杜甫的一生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

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杜甫诗歌的重要主题。

论杜诗的_事对_艺术_张戬

论杜诗的_事对_艺术_张戬

御史新骢马 , 参军旧 陈留阮 瑀谁争长 , ( 赠 田九 判 官梁
( 送张十二参军 赴蜀州因呈杨五
这里颠倒语序也是为了构成对仗。反过来 说, 如果不是因为对仗 , 这样的语序简直 无法理解。 3 . 添加原典中没有的元素。 杜诗 事对 句 中 还有 一 种 现 象, 瓢 饮惟 三 径, 那就是为了对仗的需要 , 刻意添加一些原 典中 没有 的 元 素。比 如 岩棲 在 百 层 韵 ) 出句中 三径 ( 赠 特进 汝 阳 王 二 十 二 的典 故上文 已经 的 典 故。 这一元素, 百层 许 由岩 棲
说明, 而对 句用 是杜甫为 了与
对句的典故中本没有 三径
相对仗而 加进去
的。 锡飞常近鹤, 杯渡不惊鸥 ( 题玄武 禅师屋壁 ) 出句用高僧以锡杖飞空追鹤 的典故; 对句用高僧凭木杯渡水的典故, 原典中本没有提 及 为了构成工整的 惊鸥 之事 , 此处 为了与出句的典面对仗而加了一笔。 事对 , 杜诗在以 上几个方面对典面进行了锤炼和改造 , 从 而呈现出崭新的用典面貌, 丰富了诗歌语 言和表达方式。反过来 , 由于以对仗的方 式来用典 , 典故在当下语境中的内涵也得 到了多方面的生发 , 从而造成更佳的修辞 效果。 三、 生发典故内涵 、 提升修辞效果: 杜诗事对的意义 刘明华先生认为 , 对仗是修辞上对
县内诸官 ) 的动物对; 兼怀雪下 船 ( 夜 ) 和 断石, 弱水东影随长流 楼 ) 的方位对 ; 紫髯 侍御 ) 的官职对; 京 兆 田郎 早 见招
暂忆江东 鲙 , 扶 桑西枝对 ( 白帝城最高
颜坏
可理 解为凿了 颜阖的 墙, 说 自己 梦傅野 , 傅说是被梦者, 而
向凿墙遁世的颜阖那样飘零江湖 , 远离庙 堂。出句 对句 凿颜 坏 , 颜阖本 是凿墙的 主语。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个人感情等方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与表现手法,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运用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进行具体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杜甫巧妙地利用意象塑造自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1.自然意象:杜甫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比如《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社会状况的关切;《秋兴八首·其七》通过描写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忧伤之情等。

2.社会意象:杜甫关注社会百姓的苦难和冷暖,他通过描写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和场景,深刻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比如《登高》中描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面,唤起了读者对战乱中平民百姓哀叹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描绘的流亡者形象,则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下普通人艰难困苦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

3.动态意象:除了表现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外,杜甫诗歌中还充满了丰富多样的动态意象。

通过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辞手法,他能够将静止对象赋予动态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比如《兵车行》中描述战争车队行进时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冲击耳膜;《新婚别热剧初平侯脱帽观礼送》将新战胜的诸军官归队时的盛况描绘得热闹而庄重。

表现手法对意象的运用和加强除了使用意象来塑造情感,杜甫还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有力,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

1.对比与衬托: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感的差异,增强意象的冲突感和张力。

例如《登高》中将自然景色和人类悲愁相互对照,使蕴含其中的苦旅之情更加鲜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流亡者和丰收景象之间的反差呈现冷暖之别,加深对时局变迁下普通百姓境遇的思考。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简述杜甫诗歌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简述杜甫诗歌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

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在杜甫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例如《无家别》里,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

就以《羌村》来说,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乱后回乡的经历,但是,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虚”的场面,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杜甫这些诗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他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等,同样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纸背”的名句。

卢世榷评“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二句说:“合字肥字,惨不可读。

诗有一字而峻夺人魄者,此也!”合、肥二字所以具有“峻夺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结果。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诗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杜甫诗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杜甫诗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研究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涵盖广泛,从个人的遭遇到国家的兴衰,从社会的疾苦到自然的风光,展现了深刻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关怀。

杜甫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对杜甫的诗作进行深入研究。

一、杜甫诗的艺术特点1. 情感深沉与主题广泛杜甫的诗歌在情感表现上具有深沉的特点。

他不仅关注个人的遭遇,还深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他的诗歌主题涵盖了从政治抒怀、民生疾苦,到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生活的深切关注。

例如,在《春望》中,杜甫通过对国家破碎、民生困苦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忧愁,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

2. 语言精练与工整杜甫的诗歌语言工整、精练,他对诗歌的格式和对仗有严格的要求。

这种严谨的语言风格使得杜甫的诗作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规范化。

他擅长运用平仄和对仗,使诗歌的韵律更加和谐。

例如,《登高》中的语言工整,平仄对仗得当,使得整首诗韵律优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水尽而寒潭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工整的对仗和准确的平仄,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感叹和对个人遭遇的沉痛感受。

3. 写实风格与细腻描写杜甫的诗歌以写实风格著称,他对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描写极为细腻。

这种写实风格使得杜甫的诗作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例如,在《石壕吏》中,杜甫通过对一个衙役的刻画,展现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压迫:半夜雷轰城上楼,山中却是秋风骚。

家人问他何所见,且慢一片红黄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诗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更加生动,也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状况。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 (1)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 (1)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代婷婷杜甫是唐代律诗的集大成者,采用“以古入律”的写作手法,将“古之比兴”与“今之声律”进行了完美结合,使律诗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但在这种主体风格以外,还闪现着其他多种风格。

同时,杜甫写诗用情至深,被后人称作“情圣”。

本文从“以古入律”的写作手法,“沉郁顿挫”以外的多种艺术风格,“情圣”——至深的情感三方面,对杜甫晚年的律诗进行研究。

一、“以古入律”的写作手法“以古为律”是中唐诗人提出的一个诗学思想,也是中唐律诗发展的一种倾向。

独孤及在《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以古为律”有过明确表述。

他认为皇甫冉“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其诗歌融合了古体的“比兴”和近体的“声律”,这是“以古为律”的一种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以古为律”是“古之比兴”与“今之声律”的完美结合。

在唐代,比兴不仅仅是一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更多的是指一种源自《诗经》的关怀现实的创作精神。

杜甫认为比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更是一种关怀现实的创作精神。

他对比兴的认识体现在《同元使君〈舂陵行〉序》中:“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

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

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

”①元结的《舂陵行》和《贼退后示官吏作》这两首诗并没有采用比兴的手法,杜甫认为这是“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实质上就是白居易所提出的“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同义语,主要着眼于元结诗中关心社稷民生的比兴精神。

可见杜甫的比兴观念是要求诗人直面现实,关注社稷苍生,要求诗歌有美刺讽喻的功能。

希望当时的诗人们向元结看齐,多反映人民的疾苦。

虽然“以古入律”的诗学思想是在中唐时提出,实际上是继承了杜甫以律诗写时事,强调律诗的讽喻功能的基础之上。

杜甫诗的风格

杜甫诗的风格

杜甫诗的风格
1、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

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

2、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

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

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
达到的。

3、杜甫的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

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杜甫的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杜甫作为唐代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其中,杜甫的诗歌意象生成方式独特,其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和其审美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1.深厚的思想基础:杜甫的诗歌常常从深邃的思想出发,思想的深入反映了他的意象生成方式。

例如,杜甫《战城南,洛阳女儿行》一诗,从思想上深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境,使其意象生成富于思想内涵。

2.生动的形象表现:杜甫在意象生成上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使诗歌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登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意象是从生动的自然景象中选取的,具有生动形象和情感共鸣的特点。

3.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杜甫诗歌意象生成方面的表现手法是独特的,如《春望》"使我不得开心颜,春去秋来几度闲"这一手法巧妙地通过对时间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变化的感知,使意象生成更具表现力。

二、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审美价值1.抒发情感:杜甫的诗歌意象经常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

通过诗歌意象生成,他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生命生存的深深敬畏之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感。

这种审美价值实现了诗歌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具有积极意义。

2.启迪思考:杜甫的诗歌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诗歌意象的体验与印象,人们可以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深入思考和领悟,实现思想的交流和传递。

这种审美价值帮助人们获得启迪,提升了文化层次。

3.弘扬文化:杜甫的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深刻传承了中国的文化精髓和历史传统,具有弘扬文化的价值。

杜甫诗歌意象生成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使得这些诗歌具有更加丰满的文化内涵,可以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历史长河中持续闪耀。

综上,杜甫诗歌意象生成是具有特色的,其审美价值体现在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思想播撒与文化传承。

论杜甫的诗歌的表现艺术

论杜甫的诗歌的表现艺术

论杜甫的诗歌的表现艺术摘要:杜甫诗歌的不仅给人以博大深沉、沉郁顿挫的审美享受,也是对盛极而衰的唐王朝的深层揭露与反映。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杜甫一生胸怀宏伟抱负,却漂泊零落,备尝世态炎凉、万般苦辛, 且其诗善铺陈,多叙事,像一面铜镜,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整个唐朝由盛转衰的史过程,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形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本文主要通过从纵横两个层面观察杜甫一生,在横向上,主要通过全面地分析其艺术风格、思想风格、艺术境界、表现手法四个方面全面地概述其诗歌的表现的各个方面;在纵向上,主要从其生平事迹中,探讨其诗作风格的形成轨迹与深层原因,结合其思想感情以及细腻的表现手法,在纵横两方面展现了杜甫在创作中的特色与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杜甫;沉郁顿挫;艺术手法AbstractDu Fu's poetry not only gives a deep, broad and Contemplative aesthetic enjoyment, but also the Boom dec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deep to expose and reflect. The so-called national misfortune, Poets of the fortunate. Mind the grand ambitions of Du Fu's life, but drifting scattered blazing the inconstanc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the worth of tiring work, and good poetry elaborate, multi-narrative, like a Miantong Jing, fully and faithfully reflect the history of the process throughout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gloom and doom, with strong spirit of realism, Du Fu's poetry form Contemplative poetic style. In this paper, by Du Fu's life, both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level observed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mainl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ts artistic style, thinking style, the realm of art, performance practices four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all aspects of the performance of its poetry; in vertical mainly from their life stories to explore the trajectory and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ir poetry style, combined with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s well as the delicat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demonstrated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u Fu in the creation and to learn from.Keywords: Du Fu; Contemplative; artistic techniques目录一、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整体表现艺术 (1)(一)唐初诗风对杜甫的影响 (1)(二)“沉郁顿挫”的诗风形成 (2)(三)百转千回内心咏叹手法 (4)(四)儒家中和处事与内心感情的冲突 (5)二、杜甫诗歌“忧国爱民”的思想表现艺术 (6)(一)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体现 (6)(二)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表现 (6)三、杜甫诗歌“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艺术 (7)(一)“雄浑壮阔”的大境界 (7)(二)烘托与对比的展现手法 (8)四、杜甫诗歌“细致入微”的细节表现艺术 (8)(一)以小见大的本质描写 (8)(二)因景叙情的细节描写 (8)五、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总结 (9)参考文献 (10)。

试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试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试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擅于对现实生活并作细密的艺术归纳,高度集中地充分反映社会面貌,充分反映人民的遭遇和心愿。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晓得忧国忧民的思想就是横跨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叙事的手法对现实社会展开了深刻地描写和分散的充分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意外的命运寄寓了诚挚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介绍社会各界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擅于通过一幅幅画面,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构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著了大气,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见一个自己已被吹屋溃,无处容身,不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协助,却M18x至了相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到:“恩得广厦千万间,小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一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杂乱见到此屋,吾庐独破受到饿死亦肢!”就是全诗的高潮。

整体表现了他对天下寒士无穷的关怀,洋溢着慈悲济人的热情。

2、通过细节描写丰富诗的形象性杜甫就是了不起的叙事诗人,他的作品中存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往往能够把非常大的社会内容分散在一两句诗里,在我念《自京前往遣先县题壁五百字》这首诗时,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就一针见血地表示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矛盾,从而阐明其社会的本质。

论杜甫夔州诗的艺术成就

论杜甫夔州诗的艺术成就

论杜甫夔州诗的艺术成就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面向社会,面向人民,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其精湛卓越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凝练、精工的语言,沉郁顿挫为主的多种艺术风格,兼擅众美的诗歌体裁,以及诗人崇高的人格和博大的襟怀,都堪称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光辉典范。

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或以叙事为主的诗)上面。

首先,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的老翁,急应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殷勤劝饮的田父,天真稚气的儿童,潇洒狂放的饮中八仙,舞剑酣畅淋漓的公孙大娘,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飘逸不群的李太白,以及如狼似虎的役吏,炙手可热的扬国忠兄妹,烧杀掠夺的安史叛军,昏庸无能的朝廷大臣组成了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劳动人民的形象),是杜诗的杰出贡献。

其次,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说话,自然感人。

如《丽人行》这首诗通过对“游曲江”这一典型情节的客观描述,讽刺了杨国忠兄妹势焰熏天、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

诗歌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语,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其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

再次,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

无论是独白(如“三别”)还是对话(如“三吏”),都精彩传神。

比如《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将她送别丈夫时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导语: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诗人。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1]。

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4]。

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5]。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

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

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为。 ” 主将好大 喜功 , 穷 兵黩武 , 必为社会 动荡埋下 隐
从杜 甫的送别诗 中 ,很容易 找到送别 的具体 信 患 。 杜 甫大胆针砭 时弊 , 并将 对社会 的看 法融入 了送
息, 如《 送元二 适江左》 , 从题 目便可得知送别 对象 是 别诗 当中。 随后 , 杜甫叙述 了高适远行 的理 由 : “ 饥 鹰
时间 、 地点 、 缘 由等 , 营造 出具体可感 、 特定 的离别情 十五韵》 , 诗歌 开篇结合社会现 实 , 表达 自己的看法 : 境; 其二是人 物的个性化 , 他善于通过具体描写 , 对送 “ 崆峒小 麦熟 , 且 愿休 王师 。 请 公 问主将 , 焉 用穷 荒
别 对 象 及 自我 形 象 进 行 塑 造 。
杜甫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 杜甫 送 别诗 艺术特 色 才缘挑战须。 身轻一鸟过 , 枪急万人呼 。 ” 诗句极力 人有悲欢离合 ,离别是人类社会永恒 的话题 。 南 得 , 描绘 出了一个轻健 、 勇猛 、 斗志 朝文学家江淹有云 : “ 黯然销魂者 , 唯别而 已矣 ” 。 古往 表现蔡子 的精神面貌 , 昂扬 的勇士形象 。 《 惜别行送刘仆 射判官》 中 , 诗人对 今来 , 无数文人墨客送别之 时, 或依依不舍 , 或愁肠百 “ 杜 陵老翁秋 系 结, 或勉励劝慰 , 他们将送别时的万千思绪融入诗歌 , 自我的具体形 象进行 了生动 的刻画 : 使送别诗成为古代诗歌 中的重要表现题材。 文学 自身 船 , 扶病相识长沙驿。 强梳 白发提胡卢 , 手把菊 花路旁 ” 杜甫并未直接述说 自己的困窘 , 而是 通过外 貌与 的发展与演变 、 人们对个体 生命情感 的关注 , 加之 战 摘。 将一个 面容憔悴 、 抱病沧桑 的老翁形象 体 乱频仍 、 交通不便等社会 原 因, 促成 了送别 诗在唐 朝 动作描写 , 时期 的兴盛 。 杜甫是唐代 伟大 的现实 主义诗人 , 现 存 现 了出来 , 烘托离别 时的黯然神伤 , 这种 细致 的形 象 此外, 杜甫还善 于通 诗 1 4 0 0余 首 , 其 中送别诗 1 3 0首 左右 。 他经历 了“ 安 描写在唐前 送别诗 中较 为少见 。 如《 送长孙 九侍御赴 武威 史之乱 ” . 一 生颠沛流离 , 研究其送别诗 , 不仅有利 于 过语言描 写展现送别情 境 , 中, 诗人并未直接叙述送别缘 由 , 而是通过相互 我们了解杜甫的生 平思想 , 也有助于全 面认识 其诗歌 判官》 “ 问君 适万里 , 取别何草草 。 天子忧 的艺术成就。下面笔者将从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 的对话进 行表现 : 严程 到须 早 。 去秋 群胡反 , 不得无 电扫 。 此行收 融合多种表现手法 、 构思巧妙三个方面对杜甫送别诗 凉州 ,

唐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唐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因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家世给了 杜甫忠诚于皇室、效忠于封建帝国的热情,但同 时,也正因为这一点,杜甫的失落要比别人来的 更凄凉。
3、重视孝与义
总之,远祖杜预的功名与成就,为杜甫确立了 宏大的人生目标;祖父杜审言的诗才,使杜甫传 承家学,具有作诗的天赋;姑母与外祖母的重义、 重孝,使杜甫的行为方式受到重大影响。可见, 杜甫人生的第一步是从奉儒学儒开始的,这对他 以后的人生、诗歌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3、通过语言、形象描写以及节奏韵律,表现为 诗的意境的悲壮美;
六、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1、以小见大,总是从具体细微之处写起,通过生 活中的片段、侧面、场面,反映历史生活; 1)选取最具典型意义的细节表现主题;《北征》; 2)善于通过事物的某一细微局部,表现一时的心 情或境界的全貌; 2、藏虚于实; 1)在客观景物的真实描写中透露出感情; 2)缘情写景,将自我感觉融入景物的描写;
4、漂泊西南时期:
“无食思乐土,无衣思南州”——漂泊西南的原因
1)寓居成都草堂时期:身心获得暂时的休息,用 诗歌描绘了较为平静幸福的生活;《江畔独步寻 花七绝句》、《江村》;同时,也用诗歌表达了 他忧国忧民的感情,《春夜喜雨》、《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当得知“安史之乱”结束后,写下 “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 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 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阳。”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3)闲逸型:《江头四咏》:“丁香体柔弱,乱
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 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范文一: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完整版)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浅析

(完整版)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浅析

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浅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诗歌《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洛阳巩县(今属河南),曾住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登高》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寓居四川夔州时所作。

公元765年,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南下。

本想直达夔州,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一、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

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

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

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

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杜甫是唐朝诗坛上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政治、人民生活、历史、哲学等方面,语言深邃、意蕴丰富。

本文将从杜甫诗歌的主题、艺术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三个方面来分析杜甫的诗歌特点。

一、主题杜甫的诗歌主题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疾苦,二是探讨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

首先,杜甫关心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社会问题主题主要包括反映战争、灾荒和官吏腐败等。

如《兵车行》、《新婚别》、《丽人行》等,这些诗歌描写战争中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对官吏特权、腐败和污染的愤怒。

另一方面,杜甫关注人民的生活问题,如《归田园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汉》等,这些诗歌描写了人民生活贫困、困顿与流离失所的痛苦。

在这些诗歌中,杜甫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批判精神。

其次,杜甫探讨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

他坚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享乐和奢华,而在于亲近自然、崇尚道德、具有品德和人格的完善。

他的“诗以达情志,文以载道义”,如《咏怀古迹五首》、《前出塞九首》、《赠卫八处士》等,这些诗歌体现了杜甫对于人生价值感的反思和对道德修养和风范的追求。

他积极地谴责思想僵化、封建狭隘和怯懦妥协,提倡大志向、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完善。

二、艺术表现手法杜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精通古体诗、近体诗和乐府诗,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多样化。

以下是他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一是写实。

杜甫十分注重传达事实真相的价值,他的诗歌给人一种直面现实、坦诚真挚的感觉。

在《兵车行》中,他描写了烽火连天的战争情景;在《新婚别》中,他描写了战乱中无依无靠的人民;在《春望》中,他通过春天的景色描绘了大唐的社会风貌和时代氛围。

二是联想。

杜甫的诗歌联想灵活、自然、随意,可谓是杂糅了词、赋、曲、散文的各种文体。

如《登高》、《春夜喜雨》等,他常常借由自身的感受,引出情怀、生命、自然以及历史等多种联想,使诗歌情感更加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

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

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

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

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

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

《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

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疾。

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的根源:一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

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深了杜甫的忧虑。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

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圣,野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

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人民。

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

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

《石壕吏》描述了动乱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

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

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文体图景,形象地呈现了安史之乱中唐朝的社会现实。

杜甫诗歌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在经细节描绘来揭示生活本质。

(二)因叙声感,因感生议,感事与写意有机地结合。

杜诗因事生感,推己及人及世。

诗人在回奉探家时,耳闻目睹华清宫内君臣宴乐而联想到“寒女”的置帛纳税;由听说达官贵人生活的骄奢而概括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又由自己“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忆卒”的遭遇联想到自己享受“生常免租税,各不隶征伐”的待遇还如此辛酸,平民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因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又呈吴郎》替打枣的寡妇向吴郎求情。

他将心比心,深切地感受到四海涂炭的时运给百姓造成的灾难。

他富感于叙。

如《兵车行》诗人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否定和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完全寄寓在咸阳桥边送别征人,“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青海边古战场新鬼喊冤旧鬼哭的描写叙述之中。

如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把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的国事虚化为一年一度的春景,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端。

(三)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内心、思想情怀抒情方式,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

如《北征)自己离别朝庭的忧虑,沿途所见田野的荒芜,战争白骨遍地,百姓受难的景象,家中饥寒交迫的情形,思虑国家借用回纥兵力平叛以求时局的变化,表达对肃宗中兴的期望,感情深沉复杂,忧虑中有讽刺。

《自京赴奉先县五百字》、《壮游》、《洗兵马》、《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等,都通过这种百转千回的抒情方式抒发出丰富复杂、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形成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三、在文学史上,杜甫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杜甫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并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杜甫继承了古体诗的创作成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摆脱了乐府古调的拘束。

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描写、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典型事件的场景,描写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刻画人物的心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溶抒情于叙事中等。

他掌握和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说杜甫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其中之一则是“杜诗无所不入”,凡是别人能写文章的素材,杜甫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写。

他还广泛地吸收前人成功的艺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撷取了《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以及同时代的文学成果,总结丰富的社会人生阅历,使诗歌内容博大精深。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学习古人,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新题,直接开创了中唐新乐府的先声,为后代诗人指出了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四、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

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有人认为像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就创作方法上说,恐怕不是某一流派所能够概括的。

诚然,杜甫自己在论诗时就说过:“窃攀屈宋宜方驾”,又说过:“别裁伪体亲风雅。

”(《戏为六绝句》)在赞美陈子昂时也说自己“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陈拾遗故宅》)可见杜甫对于我国古典诗歌中代表现实主义传统的《风》、《雅》和代表浪漫主义传统的屈原、宋玉,都曾经给以很高的评价。

同时,我们在杜甫少数的作品中,也看到他们具有浪漫主义的某些因素——或者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或者具有它的表现手法。

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唐代强盛时期知识分子奋发向上、藐视一切的精神;如《房兵曹胡马》中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以及《高都护骢马行》中的“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等处,作者都以托物咏怀的手法,表现了驰驱沙场、建立功业的英雄壮志。

这也就是他在《前出塞九首》中所明白地说了出来的“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的那种精神;在《饮中八仙歌》中,他通过对八个放纵不羁的酒徒的描写,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藐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要求个性解放和返于自然的精神;在《洗兵马》中,他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蚕谷行》中,他又说:“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在《昼梦》中,他更说:“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在这些地方,他是幻想着在没有消灭阶级之前能够消灭战争和剥削制度,出现“男谷女丝行复歌”的和平劳动的社会;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本着儒家“己饥己溺”的精神,激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理想。

杜甫在上述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理想,虽然有一些是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它们无疑地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的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都是鼓舞人心的,都是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

杜甫也有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但为数更少:如在《凤凰台》和《朱凤行》中,利用神话传说的幻想因素来创造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梦李白二首》中,通过梦境的描写来表达自己与李白的真挚友谊和对于李白不幸命运的同情。

他偶尔也运用夸张的手法,如在《古柏行》中,所描写的古柏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这样高大的柏树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的,但在艺术世界里,却完全可以允许它存在。

尽管在杜甫的少数作品中,或者在精神上,或者在表现手法上,曾经出现过浪漫主义的因素,但是,在杜甫的绝大部分作品中,像屈原的《离骚》,或者像李白的那些浪漫主义的名作,在精神上和表现手法上都充分地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却断然是没有的。

他像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人类艺术中两个主要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

然而,我们如果从杜甫一生对于现实的态度来看,从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主导倾向来看,从他绝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方法来看,他却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现实主义流派最杰出的代表。

他对于现实主义的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都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他这种成就和贡献,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是无有比肩的。

二、我们考察杜甫对于现实主义的成就和贡献,是要从他诗歌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察的,也就是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造诣两方面来考察的。

为了探索杜甫对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继承了什么,并且发展了什么,需要把从《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作简略的叙述。

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最早结集的《诗经》中的作品,它们绝大多数的作者是无从考证的,概括地说,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人民的创作,又一类是文人之作。

广大人民在诗中歌唱自己的劳动和爱情,以及描写他们被压迫、被剥削和参加战争的生活。

这些作品深刻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面貌,是《诗经》中较优秀的篇章。

尤其是那些反映劳动人民对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的不满,对统治阶级表示强烈反抗情绪的作品,如《伐檀》和《硕鼠》等,虽然数量甚少,但由于它们揭露了阶级社会中阶级对立的本质,因而在思想质量上说,它们是《诗经》中最高的。

文人之作的部分作者,或者是当时政府中卑小的职员,或者是境遇坎坷的知识分子,他们或者写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或者写爱情上的痛苦和欢乐,或者写自己被上层统治集团所排挤所损害的愤怨,他们通过对自己所处阶层的生活描写,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