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特点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特点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以沉郁顿挫的浑厚诗风和历尽沧桑而痴心不改的执拗的爱国情怀,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永远屹立的诗人形象。

杜甫生于712年,于770年逝世,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氏家族“奉儒收官”的家风对杜甫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杜甫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生平遭际。

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特别值得称赞。

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杜甫的对祖国、人民、朋友等的情感决定了他的诗歌内容的广阔。

1、关注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在诗歌中表达人民的愿望。

杜甫的一生是逐渐走向民众,走向社会底层的一生。

他的一声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与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童年时代,他七岁能诗,十四、五岁称誉时辈。

二十时,开始壮游。

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他这个时候的诗歌都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年轻诗人的心胸气魄,是杜甫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基础。

(2)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奸相李林甫操纵而落第。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知道天宝三十四载,才被任为右卫率府参军。

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生活有开始转折了。

诗人的理想都不到实现,这使他接近了现实,认识了社会,想人民迈出了第一步。

写出了倾诉不平、揭露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如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此时,杜甫就有揭露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兵车行》,指控唐王朝的穷兵黔武。

再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经典名句.(3)陷贼与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1、杜甫诗歌的叙事手法: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描写,以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语言技巧表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兵车行》、《丽人行》等,都展现了杜甫叙事诗的高度艺术成就。

2、杜甫诗歌的抒情手法:杜甫的抒情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特点,其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语言引人深思。

例如《登高》、《赠卫八处士》等,都表现了杜甫抒情诗的独特魅力。

3、杜甫诗歌的写景手法:杜甫的写景诗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为特点,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确的语言技巧表现自然景色的美妙之处。

例如《望岳》、《登岳阳楼》等,都展示了杜甫写景诗的独特风格。

4、杜甫诗歌的社会关怀:杜甫的诗歌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担忧。

例如《三吏》、《三别》等,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5、杜甫诗歌的文化传承:杜甫的诗歌在传承古代文化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他借鉴了前人的诗歌技巧和文学传统,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和思想深度的诗歌作品。

例如《泊秦淮》、《江南春》等,都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杜甫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在叙事、抒情、写景、社会关怀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思想、情感与形式的融合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
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2.真挚感人: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关注人性和人情,善于通过
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3.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
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

4.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含蓄深远,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
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5.形象生动:杜甫的诗歌形象生动、刻画细致,常常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描绘
来表现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图。

6.继承与创新:杜甫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情感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他以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精炼传神: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炼、传神,他善于运用恰当、生动的词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3.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力量和气势,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4.意境深远: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

5.叙事性强: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表现社会生活和情感,使诗歌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思考。

6.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7.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擅长抒发情感和表现社会生活,还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和表现个人情感,使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多样
化的风格。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概述㈠安史之乱使战乱生活题材入诗⑴最早、最全面反映战乱灾难的是杜甫。

写战争许多重要事件,写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以深广生动的形象,展现战火中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具史的认识价值,被称为“诗史”。

⑵诗史性质决定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用叙事手法写诗。

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⑶多数叙事诗作为抒情来写,融入强烈的抒情。

客观真实的叙述与主观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有时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

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抒情诗的意境创造。

记述时事,反映历史真实画面,实则抒发一己情怀。

律诗艺术⑴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

⒈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⒉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议论,如《王命》《征夫》等。

⒊为扩大律诗表现力,以组诗形式表现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

⑵七律组诗最成功。

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

⑶杜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⑷杜律最高成就是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使人忘其为律诗。

⑸声律的精心安排,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不离规矩;有时为表达感情需要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是成熟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⑹炼字炼句。

⒈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刘熙载“少陵炼神”。

⒉善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富于转折,如“自”。

⒊善用颜色字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

⒋炼字是自觉追求。

集大成⑴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集中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开拓创作视野。

⑵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⑶杜诗集大成的体现:⒈不簿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

⒉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并能推陈出新。

⒊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雄浑豪放: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心情。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子,既描绘出江水之滨的景色,也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

2. 意象丰富:这首诗中有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3. 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以语言精练著称,《登高》也不例外。

诗人通过精确地使用每一个字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寓意深刻。

4. 情感深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思和愁绪。

在诗人描绘的壮美景象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国的忧思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综上所述,《登高》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雄浑豪放、意象丰富、语言精练和情感深沉等方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V1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V1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V1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创作了数百首诗歌。

他的诗歌在唐代就广泛传播,并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杜甫的诗歌形式多样,如长短不一的律诗、绝句、律绝等。

然而他的诗歌笔调庄重、语言含蓄朴素、意境深邃,使得他的诗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够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情感真挚深厚
杜甫的诗歌不仅有才华,而且有深厚的情感。

他的诗歌主题从国家政治到民生百态,从自然环境到人伦道德等等,但情感几乎全部体现出作者的深切感受。

他的情感真挚深厚,富有感染力。

三、立意高远深邃
杜甫的诗歌往往主题广泛,立意高远深邃。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与问题,更体现了刘宋理学及释道思想的深刻理解,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哲学等方面的广泛思考。

四、艺术表现手法多样
杜甫的诗歌艺术手法多样。

他善于使用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度。

他的诗歌中也常常穿插历史人物的典故,使得诗歌更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艺术特色多样丰富。

他的诗歌自形式到内容都
能够达到完美的统一,且情感真挚深厚、立意高远深邃、艺术表现手
法多样。

无论是对于现代文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A
4
(三 )音韵节奏的顿挫变化
(1)自由变化的声韵促成顿挫诗风《自京赴 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 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
A
5
二、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 艺术概括。
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 通过乐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 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 而揭示它的本领。
A
12
六、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杜甫是一个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 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 用自如。
A
13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 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 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 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 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 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 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 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 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灸手可热 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A
7
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 介绍。
例如:《兵车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三吏”、“三别”是通过有关兵役
征戍的一系列具体事件的叙述,反应人民 为战争所作出的牺牲。
A
8
兵车行
车辚辚(lín),马萧萧,行(xíng)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 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 上干(gān)云霄。道旁过者问行(xíng)人,行(xíng)人 但云点行(háng)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hái)戍边。边庭流 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qǐ)。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 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è),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 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 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jiū)!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杜甫诗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杜甫诗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杜甫诗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研究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涵盖广泛,从个人的遭遇到国家的兴衰,从社会的疾苦到自然的风光,展现了深刻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关怀。

杜甫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对杜甫的诗作进行深入研究。

一、杜甫诗的艺术特点1. 情感深沉与主题广泛杜甫的诗歌在情感表现上具有深沉的特点。

他不仅关注个人的遭遇,还深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他的诗歌主题涵盖了从政治抒怀、民生疾苦,到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生活的深切关注。

例如,在《春望》中,杜甫通过对国家破碎、民生困苦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忧愁,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

2. 语言精练与工整杜甫的诗歌语言工整、精练,他对诗歌的格式和对仗有严格的要求。

这种严谨的语言风格使得杜甫的诗作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规范化。

他擅长运用平仄和对仗,使诗歌的韵律更加和谐。

例如,《登高》中的语言工整,平仄对仗得当,使得整首诗韵律优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水尽而寒潭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工整的对仗和准确的平仄,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感叹和对个人遭遇的沉痛感受。

3. 写实风格与细腻描写杜甫的诗歌以写实风格著称,他对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描写极为细腻。

这种写实风格使得杜甫的诗作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例如,在《石壕吏》中,杜甫通过对一个衙役的刻画,展现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压迫:半夜雷轰城上楼,山中却是秋风骚。

家人问他何所见,且慢一片红黄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诗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更加生动,也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状况。

杜甫律诗创作的主要特点

杜甫律诗创作的主要特点

杜甫律诗创作的主要特点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创作的律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律诗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真实性强
杜甫的律诗真实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他深刻揭示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和社会的腐败,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怀。

他的律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情感豪放
杜甫的律诗情感豪放,有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他不拘一格,既有豪放的风格,也有慷慨激昂的气势,同时还有深沉的思考和哲理的探究,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

他的律诗气势磅礴,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引人入胜。

三、题材广泛
杜甫的律诗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了历史、政治、社会、自然、风俗、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他的律诗创作主题丰富,风格多样,从人生感悟到时事评论,从自然景观到历史传承,从民俗风情到文化演变,无不表现出他多方面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语言优美
杜甫的律诗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富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排比、描写、抒情等,使律诗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总之,杜甫律诗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律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民情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一、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作广泛,涵盖了政治、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题材,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艺术风格独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二、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诗歌题材多涉及社会民生、战争和政治混乱等实际问题。

他以饱含深情的文字表现社会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如《江南逢李龟年》中写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三、咏史抒怀的宏大气势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展现出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气势。

他通过对古代名人和历史事件的赞颂或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自己的宏伟情怀。

例如,《登高》中写到“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超然情怀。

四、对自然的独特感受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笔墨描绘出自然风光和情感,如《春夜喜雨》中写到“好看极了,山水相映清且深。

”展现了对美好自然的赞美和享受。

五、倾诉个人情感的直白真实杜甫的诗歌表达方式直白真实,常常倾诉个人的情感和心态。

他通过抒发自己的苦痛、愤怒和失落,展示了个人的真实内心世界。

例如,“病起萧萧两鬓华,年来欢乐远欢嗟。

”表达了对病痛和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

附件:1.《江南逢李龟年》全文2.《登高》全文3.《春夜喜雨》全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现实主义:一种以描写生活为主的文学艺术思潮。

2.宏大气势:具有宏伟壮丽的气势和格调。

3.直白真实:表达方式简练直白、真实直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原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

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

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

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

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

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

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

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

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

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

”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

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

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

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

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的诗歌艺术特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aa,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意至而法也无不密。

”也就是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

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第一、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穷愁潦倒,奔波衣食,但仍意志弥坚,矢志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

因此,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因。

杜甫的一生,正值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的安史之乱,并看到安史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

可以说,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

紧扣时代脉搏,同情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兴衰是杜诗永恒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苦难,也有深刻的感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北征》);希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对待被逼上反路的叛贼:“不可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1]。

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4]。

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5]。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

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

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人民在战乱中,在剥削,压迫下丧失了起码的.生活条件,被迫出卖儿女哀哀痛苦的惨状都被诗人反映在诗里:“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

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枯棕》)尤其可贵的是,诗人在自身极其艰难、痛苦的境况下,也能推己及人,关怀更为不幸的人民。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乐府创作家,他的诗歌形象清晰、意象明确,诗歌的结构严谨,表达思想深刻,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称杜甫为“北方之最”。

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有不少学者和文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可归纳如下几点:
一、文笔自然,抒发自由。

杜甫的诗歌跳脱押韵、模仿古风而豪迈地抒发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巧妙恰当地融入诗句之中,文笔流畅自然,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二、哲思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杜甫的诗歌内容深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多有洞察,如表达对农民阶级的疾苦、冷嘲贪官污吏,十分有讽刺意味。

三、节奏自若,调和优美。

杜甫的诗歌在结构上上具有节奏感,句式主义的表现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感伤氛围,而且更使诗歌节奏优美流畅。

四、叙事朴素,意境通俗。

杜甫的叙事在通俗化和表意运用上毋庸置疑,通过运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层层叠叠的意象,杜甫描述出一片片绚丽的诗境,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杜甫诗歌的艺术,其魅力在于文笔自然、哲思深刻、节奏优美、叙事朴素,它将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包裹其中,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情怀,诗人的意境由此得以流露,使杜甫诗歌拥有了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令人难以忘怀!。

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1、素怀大志,寄寓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物象选择倾向于阳刚之美的阔大事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现实主义,写真实见闻,诗作号称“诗史”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4、忧国忧民,悯时伤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意象密集,含义丰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6、格律严谨,造语新奇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桐栖老凤凰枝。

∙(1)“沉郁顿挫”,沉郁,是情感的悲慨深厚;顿挫,是声调的抑扬有致;沉雄悲壮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节奏组合在一起;
∙(2)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3)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4)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5)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杜甫诗歌艺术特点1
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多方面的艺术概括,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第三,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语言主经过千锤百炼的。

第四,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

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

2
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杜甫现实主义诗作的特点

杜甫现实主义诗作的特点

杜甫现实主义诗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杜甫的诗作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
历史、人生等各个方面。

他通过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揭示了社会矛盾和问题,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2.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杜甫的诗作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
现实的深切关注。

他的语言质朴自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通俗易
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3.形象生动,意境深远:杜甫的诗作善于通过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来展
现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他的诗歌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
感,表达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4.现实主义精神,批判意识:杜甫的诗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他通过
诗歌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他关注人民命运,同情弱者,憎
恶强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总的来说,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以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为特点,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意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

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

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

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

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

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

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

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

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

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

”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

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

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

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

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

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

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

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

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

“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

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性至情,使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本传)“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体大思精,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诗史”之称;其人则被前人赞之为“古今诗人第一”“集大成者”,享有“诗圣”之誉。

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固然与其诗内容丰赡、思想深刻、题材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还与杜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变革创新紧密相联。

可以说杜诗独开生面,“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创造性地营造丰富的意象,精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意绪,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

本文拟探讨杜诗意象生成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一、杜诗意象选择的个性化与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之关系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万取一收”的筛选与熔炼。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明确提出“离形得似”的主张,鼓励诗人“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艺术的神似,《缜密》则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主张“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指出意与象的契合与否的艺术效果;钱钟书则强调了诗与意象的相因关系:“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

”(《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一卷第67页)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而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里则说成是“各种根本不同观念的联合”。

因此诗人往往善于塑造特定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创造出带有自己民族文化情感的特定意象,比如“鸿雁”“杨柳”“菊花”“月亮”“杜鹃”“梅花”等。

正所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流沙河语)。

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诗人!在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杜甫推陈出新,精研覃思,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

这些意象群,都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

杜甫素怀大志,自许甚高。

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立志“窃比稷与契”,要“再使风俗淳”,对自己充满信心,自觉地赋予自己以时代的使命感,流露出自致隆高、凌跨世俗的强烈愿望。

正是这种雄豪的性格、伟大的抱负、高尚的人格、阔大的胸怀,使杜甫在创作倾向上推崇笔力雄强、气象阔大之作,在创作实践上追求阳刚之美。

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选择上,就决定了杜诗的物象选择必然会倾向于具有阳刚之美的阔大物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追求。

于是体现在杜甫笔下的自然景象,则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极为雄壮阔远的高山巨泽、长空大川等意象选择,表现了诗人广博的襟怀、强大的精神力量及人格魅力。

而体现在杜甫的咏物诗中,则以对凤凰、马、鹰、鹘、雕一类雄强刚猛的动物的歌咏为主。

“凤凰”是杜诗中独具个性的意象。

凤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凤凰出现则天下太平。

自从七岁咏凤凰以来,杜甫就越来越有意识地以凤凰自况。

这能带来太平祥瑞的凤凰,不就是他伟大抱负的象征,不就是他的图腾吗?《朱凤行》里那只处境艰险,穷愁潦倒,孤无俦侣,却心系百鸟,犹“愿分竹实及蝼蚁”的仁爱善良的朱凤形象,正是诗人自身仁民爱物的象征。

诗人在诗中热切地呼唤它的降临,“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鱼》);甚至愿献出自己的血肉之躯:“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凤凰台》)再看诗人笔下的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这首诗“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杜诗镜铨》卷一赵汸语),借马之神清骨峻、昂藏不凡意象,言己之壮志雄心,充分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主义气概。

在《画鹰》里,诗人以鹰自比,不仅“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更期待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而在《王兵马使二角鹰》一诗中,诗人极写角鹰除恶鸟,分枭鸾,表现自己除恶务尽、再造升平的情怀。

诗人这种抱负和情怀,精神和气魄,至老而弥盛,更增一种不妥协之心。

如《瘦马行》《病马》《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等诗无不表现出杜甫虽至暮年而壮心不减,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形象。

到了《义鹘行》里虽则扶弱见刚勇,但诗人前期物象中所体现出的“万里可横行”那种目空一切的精神,因艰难时世,壮志未酬而变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豪迈之中多了一些悲壮底色;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里则发为英雄末路的浩叹了。

这些诗都将主体感情注入客体之中,诗人之情志与客观之事物有机契合,使其意象更加鲜明,内蕴更加深广。

正如黄彻所云:“盖其致远壮心,未甘伏枥;疾恶刚肠,尤思排击。

”(《碧溪诗话》卷二)至此,诗人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刚肠所体现出的忠君爱国,必然升华为对人民命运深切关注的仁民爱物。

前者所体现的英雄情结与后者所体现的人道情怀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由此杜诗还表现出对微小柔弱的或被摧残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注。

如《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亦纷纷。

”这首诗就视觉言,“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就听觉言,“哀多矣而鸣不绝,以更闻其群而呼之者”(蒲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五)。

战乱频仍,人民漂泊流离,诗人同情悲切之心流露无遗。

全篇皆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观照立言,客观物象鲜明地打上诗人主观感情之烙印,构成特色独具的意象,诗歌意蕴内藏,思想容量极大。

他如《鹦鹉》寓失羁栖之感;《鸥》则羡其闲适自得;《猿》则奇其智能全生;《麂》慨乱世之危;《鸡》表殊乡之俗;《黄鱼》悯长大难容;《白小》伤细微不免等,都在对小生命的观照中,形象地展现着作者的精神世界。

爱憎分明,至情至性,真是“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此外,病树、病桔、枯楠、枯棕、古塞、秋云、暮砧、残炬……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落日、寒月等等;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等,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诚如叶燮所说:“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