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备战2017高考精品系列之语文专题12古典诗歌鉴赏(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6年高考考查特点:
2016年的所有试卷都考核诗歌鉴赏的题目,主要是主观题,分值为5——10分,考核的重点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其中情感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总体上难度大幅度的降低,考纲把诗歌由原来的E“鉴赏与评价”降为D。
所以只重视诗歌的基础的考核,手法的赏析并不做深究,一般给出手法,即使考核手法也相对简单。
(二)2017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预测2017年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二是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的把握;三是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考查鉴赏能力。
备考策略从以下着手:
一、依托课文诗词,拓展鉴赏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
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
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比如品味“炼字”,可以用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为例,分析“自”和“空”的妙处,把握好"炼字"类题型的答题思路。
同样品味“诗眼”可以用杜甫诗《旅夜抒杯》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为例。
品味“情景交融”可以用杜甫诗《登高》为例。
品味抒情方式也可以用《旅夜抒怀》为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作,立意含蓄;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则即景自况,以抒悲情。
“品味细节”可以借鉴杜甫《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品味“意境”可以借鉴王维诗《山居秋螟》……总之,如能对所学诗词的鉴赏知识加以归类,并能举一反三,自然能运用自如。
这应该是我们坚持立足课本的指导思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辨认鉴赏区域,积累课内外诗词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①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词。
②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
③从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①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徘侧、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②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
后呼应等。
③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④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⑤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⑥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①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
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首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
②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
如:苏拭、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煌、姜爱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把握答题技巧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
读懂原诗是答好诗歌鉴赏题的关键,因此答辆之前要反复体味,把原诗读债,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①注意分析诗题。
古诗取目往往概括主要内容,写作环境、写作目的,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
分析诗题,有助于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②注意利用注释。
有的诗歌后面加了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扫清阅读理解原诗时的障碍,一定不可轻易放过,要认真细读,充分利用。
③调动积累,推此及彼。
对于熟悉的作者,要注意联系其生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把握诗中表现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有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这些形象在诗词中的表现有的鲜明、有的含蓄,考生要能根据关键词语正确地把握。
⑤辨析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衬托、对比、借代、比拟、夸张、互文、双关等,考生一定要能正确辨析。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
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①要明确,忌含糊。
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X 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有时一个表态就是1一2分。
含糊不清会造成失分。
②要具体,忌空泛。
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
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但也要避免简单的翻译诗句。
③正确揣摩,思想当然。
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成,指鹿为马,造成严重失分。
④顺势而为,忌唱反调。
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
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
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
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
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纵观2016年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可以发现下面的命题特点:
1.古诗词文本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曲的文学样式和顶峰时代不再严格挂钩,出现《诗经》宋诗的考查,回归文本,回归文学。
2.对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的考查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命题重点,对“形象”相对较少,“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比较均衡。
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虚词”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常见技巧上。
3.紧扣“浅易”的考纲要求,注重结合具体诗文的理解,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
4.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内容较为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5.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沟通作品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正确地鉴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品味,因此,它比文学鉴赏更加客观,更加注意正确和全面。
6.在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方面有:①内容:叙事、论史、抒情、言志。
②思想感情:积极或消极、健康活颓废。
③艺术风格:豪放或婉约。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名师点睛】
一、鉴赏形象
【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
古诗中的自然意象,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
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的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
如王维在《山居秋嗅》诗中借明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建出一种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的意趣。
高考试题中要求对孤灯、残月、寒梅、秋菊等景物的解读,就是考查对自然意象含义的鉴赏。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又指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
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后者如苏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即是考查对人物形象本质的鉴赏。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要求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案构成为:什么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形象的意义。
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固定格式: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部分,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还要注意把握意境的不同方式,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
第三部分,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关键的是对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要了然于心,且要找准物的特征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契合点。
二、鉴赏语言
【解题指南】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信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集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考查方式主要表现在:①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
②理解关键诗句(多为名句的含义);③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鉴赏诗歌的语言时,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
⑴语序颠倒。
诗歌中的倒装也称“倒文”,主要是为了照顾诗句的平厌和押韵,有时是为了照顾对仗。
但倒装以后,常常起到强调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定语挪前或移后、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等。
(2)叠词对句。
叠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谓语意的作用。
⑶特殊结构。
古诗词中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特别是省略动词的句式常常会产生特别的艺术效果。
例如连用多个意象名词,省去常规句中的动词,能让描写更像是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凝练、生动、形象、重意境、有韵律美。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豪放。
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炽热的感情灌输到诗作中,就使自己的诗作的风格变得豪迈奔放,明朗潇洒。
“诗仙”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
(2)沉郁。
豪放好似火山爆发,沉郁仿佛海底潜流。
诗人沉思默想,幽愤填膺时,就使自己的诗作风格变得深沉忧愤、情感浓郁。
沉郁风格的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
(3)委婉。
抒情或叙事,不直接说出,而是经过委曲婉转之后才流露出来,使感情表达得更深沉更有余味。
(4)含蓄。
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通俗。
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就是通俗。
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都推崇通俗,白居易就是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的大诗人。
(6)自然。
自然而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用荷花作比来说明自然这一风格。
(7)平淡。
与自然相同之处在于不加雕琢,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力求朴素。
自然讲
究天然而成,平淡显现朴实无华,平淡中蕴涵深意。
(8)工丽。
既讲究对仗工整,又讲究辞藻华丽。
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得极工丽,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是否工丽,不仅要看辞藻是否华丽,对仗是否工整,而且要从意境着眼。
(9)雄浑。
气势雄伟,含意深沉。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及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堪称雄浑佳作。
(10)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物,而且动静得宜,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11)风趣。
具有这种风格的诗歌,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是在幽默诙谐之中含有深意,严肃而不油滑。
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风趣之中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三、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重点包括描写和抒情。
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就描写对象而言,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而言,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声摹色、点面结合、渲染与白描、细节描写、欲扬故抑等。
抒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直抒胸臆。
借物抒枯(托物言志)、借呆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古抒情、信景交融等。
另外,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等。
古典诗词鉴赏中,应主要掌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1)夸张。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如刘攽《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
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4)比兴。
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达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
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质直,使之委婉含蓄。
如李白《哭晃卿衡》:“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逢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晃衡遇难,明月象征晃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酬情怀。
(2)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情景交融。
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4)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也就是自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6)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
的无限感慨。
(7)叙事抒情。
在古代作品中比较常见。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兵车行》等。
四、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主要包括概括作品的主旨和简析作品的意义(政治、思想、人生),对作品的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要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鉴赏古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主要包括对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还包括对一些富有一贯性的意象和情感倾向的评价。
对作品涉及的背景现实和作者的经历、主张、志向等要能有所了解,对各类古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形成属性认识,对一些古诗常见的意象和典故传说的也要有所了解。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
垂杨低映木兰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
青鸾①无计入红楼。
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1.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5分)
【答案】草树、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
(评分标准:意象2分,5个以上2分,少于5个1分。
概括画面2分,意思对就可以,分析1分。
)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阔意象和分析意境的题目,注意意象尽量找全,意境概括最基本的要求是情感基调不能出现问题。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分)
【答案】①伤春之愁。
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
②怀念亲人之愁。
此中游子凝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信,令人惆怅。
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
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
(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对1分,分析1分。
)
考点:鉴赏诗歌的情感。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的青年将士形象。
“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折射出将士们装备精良、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
“秋风走马出咸阳”,描写了将士们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的情形,“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描写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前两句。
首先要概括出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青年将士),然后再概括其特点(飒爽英姿、戎装出征),最后要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
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是直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