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及诗歌答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Ⅰ
一、选择题常见八大陷阱
①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或外延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表面上与原文说法一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并不相同。
②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
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
③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④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⑤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
⑥因果混乱(包含强加因果):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
还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的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说成有因果关系。
⑦混淆是非: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⑧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二、常见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
答题模板: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
“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答题模板::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答题模板: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答题模板: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⑤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
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答题模板:文中运用了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以……的因导致了……的果地客观事实论证了作者……的观点,使得论证更加深入、彻底客观,增强文章说服力。
⑥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
答题模板:文中运用了类比论证,用……的事例作比,推出……的结论,使得作者语气更加委婉,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
⑦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答题模板: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三、常见论证结构
①并列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行的。
行文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或“从……上看”“从……上分析”等标志性词语。
②层进式(递进式):文章的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便变动。
层次之间的关系往往由浅入深。
段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标志词语,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③总分式:总分式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
注意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式或分总式,因为正文多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式。
④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照式。
四、常见客观题型
1. 分析文章论证特点
答题角度:①论证结构
②论证方法
③论证角度/方式(立论和驳论)---文章先立后驳,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
行反驳/文章先驳后立,先反驳已有的.....观点,进而树立自己的观点。
④论点提出方式
⑤论证的语言特色(手法)
2. 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
答题角度:①论证结构
②首先说..........
③其次说.........
④最后说........ 提问方式:1.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2.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总写论证结构 分写主体,注意联接词
答题模板(以总分总结构为例):
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的观点,主体部分并列阐述
②其次采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看法/观点
③最后,得出....的结论
3.材料侧重点不同
①分析段落要点
②概括材料主旨(材料的主要内容)
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案
现代文阅读Ⅱ
(1)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
(2)人物形象分析: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①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手法为"衬托")②环境衬托,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自然的或社会的)来烘托性格。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
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3、解题技巧与答题格式
①人物性格特征归纳
首先要确定人物身份,阐明其代表性、象征性。
答案组织格式:某某某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表示此人性格特点的词,如勤劳、简朴等。
)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如农民、工人、诗人等),或者某某某是什么阶级(如:农民、工人、诗人)的代表、象征、缩影等。
一般用判断句。
其次如果题目要求简要分析的话要分条阐述。
答案组织格式:分论点(表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形容词,如勤劳、俭朴等。
)加上论证所需例子(一般是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具体句子)
②人物描写的方法
首先确定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
如果是直接描写,要说明小类别(如果是同一种描写要细看前后有何变化,及其原因),然后看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间接描写的话看是通过人还是环境来衬托,然后确定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③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文章主题,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为什么要写这个人)
首先要高度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事)。
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答题)
(3)故事情节
1、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2、情节的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3、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4、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5、答题格式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4)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作用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处所、背景等。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
②渲染气氛(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
(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③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秉性、气质和志趣爱好等(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作品主题。
(一般放在结尾的位置)
⑥暗示和象征。
3、答题格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5)表达技巧
1、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①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②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③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④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2、写作手法的作用
铺垫:交代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事物发展的必然等。
渲染:对其他事物细致描写,以突出主要表述对象。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主要作用是突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描写另外一种相似或相对的事物,起到陪衬或对照的作用。
类比:根据事物特征的相似性,以一种事物的显性特征而推知另一种事物也具有可能相似的结论。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多以托物志的手法表现。
.
扬抑: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有表扬和批评,为使行文曲折有波澜,往往对描写的事物或先扬或先抑,然后再抑或扬,以表达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3、叙述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典型的环境可以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5、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⑴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⑵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的愚昧性格。
)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⑶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6)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③抓写作背景。
(7)常见题型:
1、小说通过塑造某某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2、联系小说所描写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主题。
3、如何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
4、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5、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
6、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7、"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等等
诗歌鉴赏
一.针对诗歌的形象的问题(人物形象、物象、意境)
试题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 1 抓意象,再现画面。
即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试题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分析:首先分清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其次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三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四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五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要点:1 概括相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
2 概括所描摹场景的特点或使用的描写手法;
3 概括出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问题
题型: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抒发了诗人何种情感。
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抒情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间接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虚实结合、对比、白描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步骤:1 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和诗句的内容;
3 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X 句或第X 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
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三.关于诗歌语言的问题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理解关键词语和品味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古诗讲究炼字,诗
有“诗眼”,词有“词眼”。
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
词,这些经诗人反复琢磨、挑选出的词语,最能精确地表情达意。
因此,诗歌的语言是鉴赏
诗歌的关键。
常见的炼字包括炼动词、炼形容词、炼数量词、炼虚词,因此赏析语言时应该
抓住这类词语。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透过诗眼能加深理解诗词的意境及诗人情感。
1.题型: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
里?
3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4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2.对整首待语言风格的评价(题型 1):
答题步骤:
(1)先归纳该诗语言风格大致分类,用一个词概括语言特色(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
有:清闲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含蓄蕴藉、雄浑豪放、笔调婉
约人、简练生动、幽默、风趣、平实、典雅、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2)结合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3.针对炼字命题的(题型 2):
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注意,古人作诗炼字,品味时切忌把字孤立起来谈,
应放在诗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展开联想,把该词语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词语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的怎样的感情
4.针对关键词命题的(题型 3):
关键词一般指那些能构成全诗的线索、概括全诗的感情基调及思想的词语。
题型: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
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2)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3)该词在结构上的作用/该词是全诗的关键的原因等等(结合具体问题,扣题回答)。
四.概括内容主旨
题型: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1 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特点,能够帮助同学们理解其诗歌内容主旨;
2 抓住诗题;
3 抓住关键词;
4 抓住题材类型。
不同题材类型所反映的主旨也是不同的。
5 抓意象。
诗人的情感都融入到意象中,抓住意象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6 抓注释。
注释中的背景介绍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作者介绍暗示本诗的风格及情感基调;重点词语帮助理解内容。
步骤:
1. 分析该诗句写了什么内容:“XX 句(联)写了XX”;
2. 指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点:
思想感情一般有以下几类:
1. 抒写个人际遇,宣泄伤时离乱之情;
2. 抒写报国之志,表达忧国居民之情;
3. 羁旅诗一般表达思家、思归怀人,渴望团圆之情;
4. 咏史怀古诗一般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感慨岁月、讽刺当政、怀古伤今等;
5. 即景生情一般表达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
的苦闷、结束动乱收复失地的喜悦、借古讽今的感叹。
6. 托物言志诗,表达个人情怀;
7. 怀人悼亡;
8. 离别诗
六.评价作者观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
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题型: 1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 诗人对 XX 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 这首诗体现了 XX 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步骤:
1. 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2. 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七.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
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
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
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八.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
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九.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 提问方法:
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 解答分析:
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
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 答题步骤:
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