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交流拓展”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探究交流拓展”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实施“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整体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特色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校管理再上新台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拟定“自主探究交流拓展”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县教委及教科所下发的文件精神为指导,立足我校课堂教学实际,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质疑、互动、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力争在备课、讲课、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及改进教法、专题研究等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几个关键点上实现突破,构建以“激趣导学(2分钟)→自学质疑(8分钟)→展示交流(生生互动10分钟)→互动探究(师生互动15分钟)→总结拓展(5分钟)”为主要环节的高效课堂。

二、理论基础

1、生理学依据: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地激活大脑的左、右半球,让学生的手、脑、口、眼并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最佳的学习状态。

2、心理学依据: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被重视、被关怀、被肯定的渴望,当满足了这些要求后,他就会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因此,引导学生互动合作、自主学习,每个个体都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主动性、潜能,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而每个人的智力特长是不一样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做到精备学生,了解学生的智能水平、个性差异,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和充分的课程资源。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中重视直接经验联系

的价值,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个人意见,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提倡加强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和课程资源,使学生自主、合作完成知识的发现或创造,形成建构。

5、新课程理念:这次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形成生命形态的生生互动,探索求知。

三、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学

《课标》强调,课堂教学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投入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学生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创设情境的关键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切入等等,有的放矢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解释新问题与旧问题之间的矛盾,确定出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创设教学情境,就要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真实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资源。力求贴近学生观察、思考的主题。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话题。要将创设的一个个问题情境蕴涵于其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

(二)自学质疑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尽量独立完成,把有疑问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到小组讨论时提出解决。

(三)生生互动,展示交流

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学模式,将生生互动视为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标准》中对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合作交流应是多向的,首先是组内互动交流,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不但要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方法、发现、认识和结论;还要一起分析、研讨、解决新的发现;然后是组间互动交流,最后全班互动交流,建构认知结构。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知识,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尽可能多的疑问,在组内对同学质疑。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问(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教师精心设疑,组织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如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启迪,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活动的主要形式有:(1)小组学习,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进行分工学习,然后交流,形成结论;(2)讨论,就是把学生分成4人或6人一组,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寻找规律,获得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营建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交流:①要探究解决的问题;② 用的学具,用的探究方法;

③ 探究中的新发现,由此想到了什么:④ 疑问和困惑。⑤ 选择的最佳方法。合作交流时学生在操作中的意会、直观认识或言不由衷的表述,都是可贵的课程资源,师生都要给予耐心的倾听、点拨、梳理或引导,教师还要引导其他学生的质疑、争论和评价。要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避免学生自由放任,缺乏监控现象的出现,避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现象的出现。

(四)师生互动,质疑探究

《标准》指出: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互动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小组自学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并提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向教师质疑。根据提出的具体问题,教师适时诱导,以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之更开阔、更灵活、更新颖,然后再由教师点拨或学生相互启发,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完成了师生之间在知识、情感等信息方面的多向交流。活动的形式以议论、争论为主。

在教师与学生的研讨交流中,教师要遵循学生思维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概念本质的认识。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要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最佳结合,要有意识地把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品质和方法贯穿在概念研讨交流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提倡一问多想、一题多解,寻求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教材里没有的知识、学习方法及成功的体验等课程资源。还要采取措施,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会、会学、爱学。

(五)总结拓展,提高能力

《标准》强调:“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发展应用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练习,以练习为载体,通过练习达到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本环节中,针对当堂课所学内容,进行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培养练习,并相应地设计创新练习等。通过想一想、做一做,师生、生生互动,以检验素质、能力是否得以提高。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问题。同时练习的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思维的价值,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练习来引导思维;再是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