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知识点串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054管理学原理知识点串讲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领会】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低,属于低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判断题和简答题,考点频率★★)
(一)管理的产生
1.管理产生于欲望尤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人总是有很多欲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欲望,人总是在设法不断地去满足这些欲望。
人的当前欲望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
但是资源是有限的。
从古至今,人类的食物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
总而言之,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稀缺和有限的。
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协调。
为了协调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
之间的矛盾,管理应运而生。
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的活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作业活动;二是使这种作业活动变得更有效的活动一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是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
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相伴而生,并使作业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索,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3)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
总之,无论从宏观的国家角度分析,或是从微观的组织角度阐述,还是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生活学习方面考虑,管理都有其重要作用,忽视管理就不可能有效率和效果。
所以,管理成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组织成功的重要力量,管理无处不在。
二、管理的概念【识记】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高,属于高频考点,一般容马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考点频率★★★★)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管理的含义包括以下方面。
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组织可分为背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无论营利性组织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通讯企业等,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如政府、军队、学校、医院、党派宗教组织等都需要管理。
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
2.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管理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
所谓有效,就是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讲究效果。
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所谓协调就是使表面上似乎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三、管理的特性[识记]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高,属于高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考点频率★★★)
(一)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
人类活动可分为两个方面。
1.作业活动:作业活动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作业活动是人类物质和文化活动本身,如企业中生产制造产品的活动、流通企业的销售活动、农民的种植活动、医院中的诊治活动、学校中的教学活动等,它们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基本活动。
2.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是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是为了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手段。
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的关系:两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
(1)管理活动的范围更广,它不仅贯穿于作业活动的始终,而且包括作业活动之前的调研、作业活动之后的经验教训总结等。
(2)管理活动比作业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作业活动一般是作业者自己负责自己的工作,做好本职即可。
而管理活动中,不仅管理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作业人员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
(3)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是管理活动而非作业活动。
(二)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科学性强调了管理过程中有自己的规律、原理、原则,管理活动可成为科学分析的对象,可
上升为科学知识体系#为人们传授。
但管理活动中又存在着大量无法理性、无法上升为一般理论的部分,它需要管理者创造性地、灵活性地、随机变通地处理各种问题,而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性。
(三)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现代社会,人已经取代土地、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组织的其他资源都必须靠人才能得以发挥作用。
离开人,一切都无从谈起。
人是最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
四、管理的职能【识记】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高,属于高频考点,一般容易出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考点频率★★★)
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从事的活动。
不同学者对管理职能有不同的归纳,但在管理基本职能认识上达成了共识,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2)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
(3)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面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管理职能之间存在某种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关系;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基础和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费手段,是计划及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领会】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低,属于低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判断题和论述题,考点频率★★)
管理的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
1.效率:所谓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例如设备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生产成本等,这些是对组织效率的具体衡量。
2.效果: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
效果的具体衡量指标有销售收人、利润额、销售利润率、成木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
利润是销售收人与销售成本之间的差额,是衡量效果的一项客观指标。
有效率无效果与有效果无效率都见不可取的。
管理的有效性既追求效率又追求效果。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识记】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高,属于高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考点频率★★★★)
(一)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足指组织中行使管理帜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简单地说,管理者是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是管理活动的第划苦、执执行者。
离开了管理者,也就不存在管理,管理长工作绩效的好坏自接关系着组织的成败兴衰。
(二)管理者的分类
1.按照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可分内高层管理行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1)高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是指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
他们负责指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有权分配组织中的一切资源,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对于组织的成败负有最终责任。
高层管理者包括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或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经理人员等。
(2)中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
他们在商层与基层之间起着桥梁作用,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重大决策并传达到基层,同时将基层的意见和要求反映到高层。
中层管理者通常拥有部门主任、科室主管、项目经理、地区经理、产品经理或分公司经理等头衔。
(3)基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是管理作业人员的管理者。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传达上级指示和计划,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的工作任务,指导和协调下属的活动,控制工作进度。
基层管理者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
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基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主要是具体的战术性工作。
基层管理者有:汽车生产车间一个工作小组的主管人员;医院妇产科的护士长等。
2.按管理者所从事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1)综合管理者。
综合管理者是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全部活动的管理者。
综合管理人员应当是管理的全才,是全能管理者。
如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应当具有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才能。
(2)专业管理者。
专业管理是指仪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职能)的管理者,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营销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设备管理人员等。
专业管理应当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
也就是说,财务管理人员就应当是财务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而营销管理人员就应当是精通营销管理的专家。
二、管理者的角色【识记】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高,属于高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考点频率★★★★)所谓角色就是处于组织中某一位置的人所需要做的一系列特定的任务。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管理者在处理与人的关系时便扮演这种角色,具体又包括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管理者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中心,他们不断从内部获得各种信息,同时又向外部传递信息。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具体又包括监听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管理者是组织重要的决策者,在决策制定方面承担重要角色。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具体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三、管理者的技能【识记】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高,属于高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考点频率★★★)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三种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例如,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等,都属于技术能力的范畴。
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而高层管理者对技术技能往往只需要一般的了解。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有效管理者的突出特征之--就是具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能够激励人们使其融合为一个团结一致的团队。
人际技能对于高、中、基层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能感知和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理解事物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关键影响因素,权衡不同方案的优势和内在风险。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承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则不太重要。
要想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就必须具备上述三种技能,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技能都可能导致管理工作的失败。
但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三种技能的侧重点不同。
一般来说法,高层管理者更强调概念技能,中层管理者人际技能较重要,而基层管理者技术技能更突出。
四、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领会】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低。
属于低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和判断题,考点频率★★)
美国组织行为学专家弗雷德·卢森斯对450多位管理者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传统管理(包括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包括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激励、惩戒、调节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包括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但是不同的管理者花费在这四项活动上的时间和精力显著不同。
由此,他把工作数量多、质量好以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把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
(1)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
(2)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
(3)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获得更快的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概念【识记】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高,属于高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考点频率★★★)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贴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管理学的特点【领会】
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2)不精确性(3)实践性。
(4)历史性。
(5)发展性。
三、管理学的学习方法【领会】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低,属于低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考点频率★★)管理学的学习方法有:
(1)唯物辩证法。
(2)理论联系实际法。
(3)系统方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管理理论产生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
管理实践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一样悠久,当一个人不能脱离集体而独立生存的时候,就已产生了管理活动。
自古以来,人们就是结合在~起去完成共同的生存和发展目的,这种结合就形成了各种集团,相应地也就出现了管理。
一开始,管理出现在氏族、家庭、部落中,后来,国家、军队、宗教、政党等更高级的政治团体中均需要管理。
(二)早期的管理思想
在人类早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孕育出了诸多的管理思想,出现了众多的管理思想家,他们在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管理主张。
我们可以从中外两个角度对这些思想进行概述。
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反映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尧典》《孙子兵法》《周礼》《管子》货殖列传》《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
2.外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它们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在文化、艺术、哲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建筑学等方面对人类做出了辉煌贡献。
二、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识记】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低,属于低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考点频率★★)
(一)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1776年他发表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该著作在论述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同时,也提出了对管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见解,包括:
(1)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认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主要依靠提高
效率来完成,而效率的提高依靠分工,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
(2)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认为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利益,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个人追求利益的动机和行为有利于发展生产、调动积极性,会自然而然地达到社会的共同利益。
斯密“经济人”的观点后来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查尔斯·巴贝奇
查尔斯·巴贝奇,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是1832年出版的《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作为一名技术发明家,他接触了制造业的管理问题,并以极大的兴趣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深化了劳动分工原理。
二是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
三是提出了“管理的机械原则”。
(三)罗伯特·欧文
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也是-名企业管理改革家,被人们誉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驱。
欧文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思想“人是环境的产物”,认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了管理实践在微观方面一企业生产组织方面的发展。
另外,由于管理落后,生产率不高,存在着大量人财物浪费的现象。
基于这一切,一些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致力于总结经验,进行各种试验研究,并把当时的科技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管理理论与方法,著名的有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组织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等。
二、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领会】
一般认为,古典管理理论主要由三个理论学派构成,即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学者泰勒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为其正式形成的标志,泰勒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的主题思想就是抛弃了根据经验和习惯或主观想象与假设来管理的做法,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工作,制定各种标准操作方法和制度,并用此方法对工人进行指导训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工作定额原理。
(2)标准化原理。
(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
(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
(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二)一般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的另一派别是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有人也称之为经营组织理论。
其特点是从企业管理的整体出发,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作用,企业内部的协调等问题,探求管理组织结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合理化等。
法约尔的理论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他被学称为“经营管理之父”。
法约尔的思想主要
体现在1916年出版的代表作《-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一书中,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不同的概念。
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既定目标,它的内通比管理更为广泛,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
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六大类:
(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
(2)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
(3)财务活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4)安全活动——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5)会计活动——存货盘点、资产负债表制作、成本核算、统计。
(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管理的五要素
法约尔第一次提出了管理的组成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并对这五大职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法约尔提出了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的报酬要公正。
(8)集中与分散。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三)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又一个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
他被人们称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的“理想的行政集权制”又被译为“官僚集权模式”,它是通过职位或职务来实现管理职能的一套管理体系。
在这套体系中,韦伯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即理想的组织形态、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1.理想的组织形态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基础,组织才会始终朝着目标前进并实现目标。
韦伯在其管理理论中指出,世上有三种权力,与之对应的有三种组织形态。
(1)超凡权力——神秘化组织。
(2)传统权力——传统组织。
(3)法定权力——法律化组织。
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
韦伯对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构想,提出了如下十条准则:
(1)组织中的官员在人身上是自由的,只是在官方职责方面从属于上级的权力。
(2)官员们按职务等级系列组织起来。
(3)每职务均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4)职务通过自由契约关系来承担。
(5)官员(以技术资格从候选人中挑选出来。
(6)官员们有固定的薪金报酬,并享有养老金。
(7)这一职务是任职者唯-的或者是主要的工作。
(8)职务已形成-种职业,有较完善的法理化升迁制度。
(9)官员没有组织财产的所有权,并且不能滥用职权。
(10)官员在司职时,受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约束与监督。
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在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中,韦伯把理想组织的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三、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识记】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高,属于高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考点频率★★★)
综合古典管理阶段管理理论与实践,可看出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2)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3)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第三节行为科学的兴起
一、梅奥的“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的形成【领会】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高,属于离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考点频率★★★)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梅奥参与并领导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这些试验包括:
(1)1924-1927年的照明试验。
(2)1927-1932年的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3)1928-1931年的访问职工试验。
(4)1931-1932年的布线观察室试验。
霍桑实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第一,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人的“经济人”。
第二,认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
第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第四,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领会】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低,属于低频考点,一般容易出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考点频率★★)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一次跨学科的科学讨论会正式提出“行为科学”的名称后,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并快速发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1.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
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看待职场中员工的人性。
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领导方式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
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前面三个方面是以个体行为作为研究重点,但是管理者面对的是组织、群体,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又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个体行为的研究,还要重视对群体行为的研究。
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现代管理理论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系统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管理领域中日益广泛的应用,管理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61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成为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各学派【领会】
(注:此处考试出题频率较高,属于高频考点,一般容易出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考点频率★★★)
(一)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
-般认为,这一学派的基本理论起源于古典管理时期的利·法约尔。
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哈罗德·孔茨。
管理过程学派的特点是:以管理的职能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