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

青海省刚察县是环青海湖地区畜牧业大县之一,应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进程,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本文深入基层实际展开调研,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刚察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标签:刚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以下简称刚察县)是环青海湖地区畜牧业大县之一,在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进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农村牧区基本情况的再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政策、抢抓国家财政投入倾斜牧区的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建设模式,科学确定目标体系,扎实推进建设进程。

根据省州委关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刚察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最近本人深入基层调研中了解的实际问题,对刚察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地位和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重视农业是我们民族的重要传统。

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在战略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明显反差,凸现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性;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变化,孕育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彰显建设新农村的可行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强推进。

它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

大力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亿万农民是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2 刚察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2.1 开展情况
刚察县辖3乡2镇1场、31个行政村(其中25个牧业村),95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其中82个牧业社),经营各类牲畜102.01万头(只、匹),总人口4.19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2.7万人),有藏、汉、蒙、回等1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83%,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200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9亿元,同比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调整到39.32:16.41:44.2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工业总产值5805.2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653.9万元,分别增长6.7%和7.9%;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同比增长75.3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10万元,同比增长12.7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同比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95.74元,同比增长12.6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3元,同比增长16.46%。

全县集约化试点村增加到6个,共组建经营小组35个,163户、692人参与集约化经营,共整合草场11万亩、牲畜2.4万头(只)。

各试点村摸索实践、大胆尝试,基本形成了以股份、租赁、委托、联合等为主的多种集约化经营新模式,特别是以察拉、宁夏为代表的州级试点村,充分發挥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作用,积极探索后续产业发展新路子,启用了“年钦夏格日”、“蓝木措”等商标,并初步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动物标本制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农牧区项目资金的捆绑力度进一步加大,落实新农村新牧区捆绑项目资金418.27万元。

完成了全县31个行政村的“三合一”村级规划编制工作。

红山、察拉、宁夏等三个州级示范村顺利完成年度各项建设任务。

2.2 存在问题
近年来,刚察县农牧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虽然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但制约全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刚察县是一个纯牧业区,长期面临缺水、缺温、缺技、缺资的困扰,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电力、道路、电视、通讯、教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滞后;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加之传统的经营方式,社会发育程度低,导致农牧民收入渠道狭窄,积累转化为再生产能力低;人均牲畜少,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地方财力有限,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低等。

因此,当前要特别注重从广大农牧民最关注的事情做起,逐步向新农村新牧区迈进,从思想上做好坚持不懈的努力。

3 刚察县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主要措施
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没有固定的样板和模式,而且村与村之间的基础不一致、起点不一样,因此,应结合刚察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刚察特色,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3.1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夯实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物质基础
(1)实施基础优先战略。

以项目为依托,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夯实发展基础。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整村推进、农牧项目等建设。

水利建设重点抓好农牧区人畜饮水、灌区改造、河道治
理、防汛抗旱等工作。

交通建设以提高县内干线公路等级、修建旅游道路、通村公路和村级硬化道路为重点,加快道路建设步伐,实现村村通公路,提高公路通达里程,有条件的牧业村推进硬化建设。

电力方面加强农牧区输电线路建设,扩大牧区电网覆盖面,逐步向边远牧区延伸,最大程度地解决无电村通电问题,力争使牧户通电率达到40%以上,对于居住分散、电网无法辐射的牧户,利用风能、太阳能解决用电。

信息建设采用先进传输手段解决牧区通讯问题、扩大覆盖面,使牧民定居地区消除通讯盲区。

(2)扎实整治村容村貌。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建设文明村镇为主导,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

农业村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从治理“五乱”和“五改”入手(即道路乱占、粪土乱堆、麦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改圈、改厕、改水、改电、改路),动员、引导农户开展美化庭院、美化环境、净化村庄庭院活动,彻底整治脏、乱、差、散,达到“七化”(即“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的整体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农村特色、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新村庄。

3.2 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支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县城及各乡(镇)所在地、热水、鸟岛小集镇为重点,加强小城镇建设,制定具体建设规划,包括基础设施、村落改造、民房设计以及村镇建设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采取生态庄园式、城郊集中式等方式方法,抓好村镇化建设。

抓好小城镇道路、供排水、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完善小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位,培育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逐步吸纳农牧民到小城镇创业、打工和定居发展三产,以便将来向城乡一体化过渡。

农业村根据相对集中的特点,重点抓好村庄整治,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通畅、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3.3 以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为根本,大力发展环湖生态农牧业
一是以环湖生态环境治理为契机,加强青海湖流域渔业保护,加大候鸟、湟鱼、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积极实施草地分隔围栏、划区轮牧和休牧育草工程,加强草畜平衡管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二是综合治理“三化”草场,有效灭治草原鼠害和毒杂草,改善草原生态,认真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农用节水等工程。

三是大力推进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步伐,通过实施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全民义务植树、城镇庭院道路绿化等工程,努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4 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前提,逐步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
大力推广应用以设施农牧业、良种推广、草地生态建设、牲畜疫病防治、畜种改良、舍饲养畜、牛羊育肥、秸秆氨化、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等为重点的实用技术,推动科技入户工作,深入农牧户,“手把手”现场指导,提高农牧民科学养畜的
水平和依靠科技增收的能力。

重点抓好县乡技术干部、农牧民技术骨干和农牧民三个层次的技术培训,做到乡有科技推广中心,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扩大“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建立规范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县农牧、劳动、就业、扶贫、教育等部门共同建立上下联动的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在专业选择上重点突出地方特色、行业基本专业技能,提高農牧民“走出去”的能力和劳务经济效益。

3.5 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
坚持把农牧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牧区非农产业,建立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壮大县域经济。

发展以建设环湖高效畜牧业为主的高原特色畜牧业经济,增加牧民内部收入;发展以315国道沿线乡镇农业村集牛羊育肥贩运、蔬菜大棚、中藏药材、饲草料种植为一体的特色区域经济,增加农民育肥、种植收入;发展以煤炭、农畜产品、饲草料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经济,增加农牧民加工收入;发展以青海湖鸟岛、环湖生态游为主,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商贸餐饮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经济,增加农牧民三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对劳务输出的法律、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多形式鼓励、支持农牧民外出务工,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牧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走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路子,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扶贫攻坚工程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着眼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农牧民基本素质的“三个基本”目标,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抓防止返贫,进一步加强开发式扶贫工作,增强贫困群众的防灾抗灾和自我发展能力。

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落实好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等重大措施,着力培养村社“能人大户”,积极发挥农牧区致富能手的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开展联点帮扶活动,积极为农牧民开辟增收渠道,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3.6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加快农牧区公共事业发展步伐
大力发展农牧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在夯实教育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我县发展民族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布局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族教育体系。

二是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巩固和完善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大疾病、地方病、传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疫病的普查和防治力度。

三是积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

推动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建设,使文化事业向基层延伸。

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牧区“2131”工程。

四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使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五是加强农牧区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快村级民主化管理步伐,深入开展农牧区普法教育,加强农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牧区和谐安康、农牧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