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小题必练1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小题必练
1.(2019江苏,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D项;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A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B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C项。
2.(2019浙江选考,8,2分)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项符合题意。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项排除。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项排除。
《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项排除。
1.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
材料表明()
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 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可知他们都认为在商业发展中,要更加重视实业的发展,强调实业的重要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实业的重视,而非工商皆本思想,排除A项;“已成为社会共识”表述过于绝对,且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辛亥革命后达到高潮,排除B项;薛福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材料中并未提及甲午战争,排除D项。
2.梁启超认为,我国救亡之道,唯有变法自强。
所谓变法,其根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这一切要取得成功,就在于变官制。
据此可知,梁启超的变法主张()
A.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 B.来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C.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极力阻挠 D.触及政治制度层面的问题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之道在变法图强,而变法要想成功,就要变官制,即要进行政治制度层面的变革,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主张变法要变革官制,而非变法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梁启超提出要变革官制,但如何改变却没有涉及,无法得知其是否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主张变革官制,认识到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但材料未涉及封建顽固势力的态度,排除C 项。
3.19世纪末,维新派郑观应曾提出“造机器,则始得机器无穷之妙用也。
各种机器自能制造,则各种货物亦自能制造。
所造之物既便自用,且可外仍售于人,不致全以利权授外洋矣”。
据此可知,郑观应的主张()A.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 B.体现了晚清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
C.表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郑观应主张自造机器,“所造之物既便自用,且可外售于人,不致全以利权授外洋矣”,意思是我们机器生产出来的货物既方便自用,也可以销售,不至于把这种利润全让给外国人,即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郑观应的主张是在19世纪末提出来的,而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A项;郑观应属于维新派,其主张不能体现清政府的政策,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主张兴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来救国,但郑观应的主张没有提到兴办实业,排除C项。
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掌握制造技术的工匠可以获得科甲出身,被批判为“过于失体”。
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强求富主张受到社会批判 B.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外国冲击
C.重农抑商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D.传统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魏源“主张掌握制造技术的工匠可以获得科甲出身”,但却被批评为“过于失体”,不符合国家的体制,可知他的主张违背了当时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故选C项;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主张,魏源不是洋务派的代表,排除A项;天朝上国观念是指以华夏为中心,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的外交思想,与材料中魏源主张奖励工匠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中“被批判为‘过于失体’”,可知魏源的主张没有被统治者采纳,故传统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没有提高,排除D项。
5.鸦片战争,中西会面。
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
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
魏源称其为“以西洋人谭(谈)西洋”、“斯纯乎以夷人谭(谈)夷地也”;徐继畲也说“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杂书”。
这说明当时兴起的新思想重在()
A.了解西方世界的情况 B.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
C.学习资本主义的制度 D.追求民主科学的启蒙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
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杂书”可知,当时兴起的新思想重在了解西方世界的情况,故选A项;洋务运动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排除B项;地主阶级的开明人士没有学习资本主义的制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科学的启蒙,排除D项。
6.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
A.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B.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C.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 D.有其时代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中体西用”的评价应放到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看到其时代的合理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中体西用”的评价应符合时代性,并未提及其作用,排除A项;据材料“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可知,该学者对“中体西用”并未持否定态度,排除B项; C选项“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7.19世纪末,中国翻译事业蓬勃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特点,如广译西方书籍,把译书的重点由应用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求开辟译书阵地,加快译书的速度和效益,在注重政教翻译的同时,开始顾
及小说翻译等,其直接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B.清末新政的促使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知识分子的觉醒
【答案】A
【解析】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由器物逐渐过渡到制度,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因此译书的重点由应用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故选A项;清末新政是在20世纪初,而非19世纪末,排除B 项;民族危机的加深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知识分子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觉醒,排除D项。
8.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这说明在近代中国()
A.进化论思想被运用到政治领域 B.进化论思想遭到排斥
C.中体西用思想仍继续存在 D.进化论思想不符合现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来宣传维新思想,“‘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可知在近代中国进化论思想被运用到政治领域,故选A项;严复所宣传的思想正是进化论思想,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排除C项;正是进化论思想适用于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严复才会用来宣传维新思想,排除D项。
9.《瀛寰志略》是晚清名臣徐继畲所编纂的世界地理志。
在1848年初版中,他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是他的好友担心这一安排可能会遭到国内文人士大夫的抵触,于是徐继畲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卷一的卷首。
这表明()
A.徐继畲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士大夫深受华夷观念影响
C.把中国地图调放在卷首更加科学 D.编纂地理志成为时代风尚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徐继畬编《瀛寰志略》时,本来把“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在好友的提醒下徐继畲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卷一的卷首,这表明了晚清的知识分子还深受华夷观念的影响,具有天朝上国的思想,故选B项;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排除A项;把中国地图调放在卷首反映了天朝上国的观念,而非更加科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地图的摆放位置问题,而非编纂地理志成为时代风尚,排除D项。
10.梁启超认为《孟子》中所说的“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在这段话中,“诸大夫”就是上议院,“国人”就是下议院,这个制度后来因历代专制君主压抑民权而断了线,没有延续下来。
梁启超这一言论()
A.旨在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 B.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主张推翻传统的君主政制 D.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质认识不清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这段话中,‘诸大夫’就是上议院,‘国人’就是下议院,这个制度后来因历代专制君主压抑民权而断了线,没有延续下来”可知梁启超旨在从传统经典中为变法寻找依据,减轻变法的阻力,故选A 项;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希望借传统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并不是为了恢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主张废除君主政制,排除C项;梁启超是借传统文化宣传变法并不是对传统文化本质认识不清,排除D项。
11.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称“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
1905年《大公报》举行千年纪念征文,一篇“君主立宪者,政体之完全无缺者也”的文章被评为一等奖。
这表明()
A.改良道路仍有一定社会基础 B.英日两国在华有较大的影响力
C.民主革命遭到社会普遍抵制 D.清政府试图通过立宪消弭革命
【答案】A
【解析】梁启超称赞君主立宪,《大公报》也加强了对立宪的舆论宣传,这说明改良道路仍有一定社会基础,故选A项;材料强调改良道路仍有一定社会基础,体现不出英日两国在华有较大的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立宪思潮,不涉及民主革命遭到社会普遍抵制,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清政府立宪目的,排除D项。
12.康有为说:“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是故黄帝清问下民,则有和宫;尧舜询于刍尧,则有总章……《孟子》称大夫皆曰,国人皆曰。
盖皆为国会之前型,分上下议院之意焉。
”这表明,康有为()
A.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B.托古改制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C.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 D.团结多方力量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孟子》称大夫皆曰,国人皆曰,盖皆为国会之前型,分上下议院之意焉”表明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故选B项;康有为并未提及西方政治制度的来源问题,排除A项;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学来减少改革的阻力,而并非要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多方力量的团结,结合所学可知维新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排除D项。
13.“可以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南宋、南明时代的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而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论者()A.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
B.指出知识分子正式登上近代历史舞台
C.消弭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间的差异
D.夸大了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即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和背景,不是其运动主体,排除B项;材料中作者主要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没有强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排除C项;根据材料“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新思潮的传播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这并未夸大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排除D项。
14.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对国学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他提出,国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史”之下分有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国际交通史、思想学术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制度史。
胡适的国学分类法()
A.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地位 B.实现了中西文化交融兼采
C.在研究方法上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D.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国文化史’之下分有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国际交通史、思想学术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制度史”可知胡适的国学分类法借鉴了西方的分类法,故选C项;材料突出的是西式的分类法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地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借用西方的分类法来研究国学,并不能说明中西文化的交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学术界的看法,排除D项。
15.根据表格内容,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A.主要通过发表文章、创办报刊等方式参与新文化运动
B.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
C.批判军阀专制,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D.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胡适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推广白话文,批判封建道德、封建专制、军阀专制,传播自由、
民主,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从表格中得不出“实现了”的结论,故选D项;据材料“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任《新青年》的编辑并主编《每周评论》”等可知,胡适主要通过发表文章、创办报刊等方式参与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据材料“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可知,胡适发起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排除B项;据材料“发表了许多抨击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文章”“要求言论、结社、集会结社、书信秘密等人身自由,还人民自由平等的社会权利”可知,胡适批判军阀专制,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排除C项。
16.陈独秀说,五四运动是其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是针对知识分子阶层发出的;此后,即转移注意力到劳动人民身上。
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
C.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显示出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促使陈独秀的思想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思想“转移注意力到劳动人民身上”,说明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重视,故选C项;五四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始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排除A项;李大钊最早在中国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陈独秀思想的转变,排除D项。
17.1927年8月~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
”这反映了()
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 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白色恐怖下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仍得到传播,说明当时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故选B项;“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普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传播,不涉及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排除D项。
18.北京国民政府时期,先后成立读音统一会、国语统一筹备会和国语研究会等官方组织。
1918年5月,《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令》颁布;1920年4月发布《废止国民学校各科文言教科书通告》,每个训令之下均有相应的实施方案。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语言改革反映了()
A.国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B.共和政体得到切实维护
C.文学革命取得一定进展 D.国民政府强调思想统一
【答案】C
【解析】新文化运动曾发起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但属于民间行为,而材料中一系列官方组织的成立以及法令、通告等的颁布,说明文学革命取得一定进展,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政府发布了语言改革的方案,并未提及国民的情况,无法看出国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排除A项;共和政体的维护主要是通过政治活动展开的,与语言改革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语言改革强调的是语言统一,但语言统一不代表思想统一,排除D项。
19.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孔子及其儒学得失有具体分析,认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
只可惜他把‘学’只看作读书的学问”,遂造成某些“流弊”。
这反映出胡适()
A.试图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借用西学反思儒家伦理道德
C.为新思想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D.以理性精神审视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只看作读书的学问’,遂造成某些‘流弊’”可知,胡适对孔子及其儒学得失进行了辩证性的评价,这反映出胡适以理性精神审视儒家思想,故选D项;根据“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可知,胡适并没有试图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胡适论述的对象是孔子及其儒学,没有涉及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材料中胡适只是对孔子及其儒学的得失进行了评价,并没有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排除C项。
20.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为了反对当时被视为封建统治支柱的儒家思想,除了从国外引入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外,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理论力量,学术界“尊劳主义”“劳工神圣”等思潮纷纷出现,以至于“尊墨抑儒”成为潮流。
这反映出部分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
A.墨家思想在当时更具有先进性 B.“墨学救国”成为时代呼声
C.利用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思想 D.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材料阐述了部分知识分子借助传统文化中的墨家思想来宣传西方思想,批判传统儒家思想,故选C 项;墨家思想属于中国传统思想的范畴,带有时代局限性,并不能说明其更具有先进性,排除A项;成为“时代呼声”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21.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在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故选D项;根据题干“不仅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面反对旧道德,排除A项;根据题干“没有全盘反传统”说明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持“理性”态度,并没有混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排除B 项;题干中述及了“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但是民间文学并不等于文言文,排除C项。
22.1921年1月14日,北洋政府内务部指出,“查近来新思潮之传播,几有日盛一日之势,而印刷物实为其媒介。
本部为维护治安,预防隐患起见……随时搜集研究,以期洞见症结,因事补救,不致蹈凭空过当之弊。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B.北洋政府已无力抵制新思想
C.中共诞生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近来新思潮之传播,几有日盛一日之势”,根据时间“1921”年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北洋政府为维护治安,预防起见,搜集研究新思潮,不能说明政府无力抵制新思想,排除B项;中共诞生于1921年7月,与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D项。
23.陈独秀在1919年提出,“最进步的政治,必是把社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别的都是闲文”,若“社会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大问题没有一件能解决的。
社会经济简直是政治的基础”。
比较他三年前所说的“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可见陈独秀的思想()
A.从个体伦理自觉向社会经济民生倾斜 B.从资产阶级自由思想走向马克思主义
C.依然体现了重视国家轻视国民的取向 D.强调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同等重要
【答案】A
【解析】“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表明陈独秀强调伦理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大问题没有一件能解决的”表明陈独秀重视社会经济民生问题,材料表明陈独秀从个体伦理自觉向社会经济民生倾斜,故选A项;材料表明陈独秀从个体伦理自觉向社会经济民生倾斜,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B项;材料表明陈独秀从个体伦理自觉向社会经济民生倾斜,无法体现重视国家轻视国民的取向,排除C项;“最进步的政治,必是把社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别的都是闲文”,表明社会问题最为重要,排除D项。
24.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在20世纪初访问中国时说:“(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