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公因数和公倍数苏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发言人汇报。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引导出正确表示的方法,呈现把两个圈部分合并的图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8和12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的是4。 4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可见,两个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o(板书:最大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学生总结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演示分割正方形,追问: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好可以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而边长5厘米的不能?
2.引入新课。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
交流各是怎样填的,说说15和20各有哪些因数,再说说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依次按要求填出合适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填写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分别填15和20的因数,再填右图。
3.做练习七第1题。
4.做练习七第2题。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易混点、易错点: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认知基础:
因数的意义,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法
学法
自主交流、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自主拓展
课题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教学准备
写出12的因数:
写出18的因数:
从中可以看出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学生活动
教师助学
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学生交流,然后回答。
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发言人汇报。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说明: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边的长度,6是1 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所以能正好铺满;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 说明: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因为它们是1 2的因数,又是1 8的因数。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26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接“公因数”后板书:——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通过实例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先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说明:因为公因数一定在8的因数里,所以只要在8的因数里找出也是12的因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再引导在合适的部分分别填写因数,并标注出“8和12的公因数”。 提问:从图上看,哪些数是8的因数,哪些数是12的因数?哪几个数是8和12的公因数,27 最大公因数是几?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
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引导出正确表示的方法,呈现把两个圈部分合并的图
交流:18的因数有哪些?30的因数呢?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从表里看,怎样的数是18和3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交流各是怎样填的,说说15和20各有哪些因数,再说说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依次按要求填出合适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小组发言人汇报。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引导出正确表示的方法,呈现把两个圈部分合并的图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8和12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的是4。 4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可见,两个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o(板书:最大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学生总结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演示分割正方形,追问: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好可以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而边长5厘米的不能?
2.引入新课。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
交流各是怎样填的,说说15和20各有哪些因数,再说说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依次按要求填出合适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填写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分别填15和20的因数,再填右图。
3.做练习七第1题。
4.做练习七第2题。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易混点、易错点: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认知基础:
因数的意义,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法
学法
自主交流、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自主拓展
课题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教学准备
写出12的因数:
写出18的因数:
从中可以看出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学生活动
教师助学
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学生交流,然后回答。
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发言人汇报。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说明: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边的长度,6是1 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所以能正好铺满;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 说明: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因为它们是1 2的因数,又是1 8的因数。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26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接“公因数”后板书:——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通过实例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先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说明:因为公因数一定在8的因数里,所以只要在8的因数里找出也是12的因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再引导在合适的部分分别填写因数,并标注出“8和12的公因数”。 提问:从图上看,哪些数是8的因数,哪些数是12的因数?哪几个数是8和12的公因数,27 最大公因数是几?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
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引导出正确表示的方法,呈现把两个圈部分合并的图
交流:18的因数有哪些?30的因数呢?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从表里看,怎样的数是18和3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交流各是怎样填的,说说15和20各有哪些因数,再说说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依次按要求填出合适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