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适应这一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如何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构建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导致社会对立、产生社会不和谐的制度根源,为实现社会和谐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长期以来,我们锲而不舍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取得显著成就,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也出现了失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江泽民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这些重要论断对我们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不久出版的《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江泽民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促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
谐的思想。

进入21世纪,近十几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述,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一般来说,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协调统一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一、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把握,古往今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

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把握,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实践,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

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建设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

我们对这个科学内涵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就能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就能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目标及主要任务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三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五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六是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七是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八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九是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人人有责,需要社会各系统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准确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有许多或是一些基层干部缺乏民主意识,群众没有表达意愿的机会,民情得不到反映、民事得不到解决;或执法人员不能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而造成的民怨。

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坚持依法治国,还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和谐发展。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相对平等的社会。

然而我们的社会发展正好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缩小城乡差别和收入差距,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使人人得到公平待遇,基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得到保障,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和谐发展。

(三)、弘扬诚信友爱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诚信友爱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与社会和谐密不可分。

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许多矛盾源于诚信失范、友爱缺失。

要进一步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公徳、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在全社会建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体系,培育民族精神,倡导文明风尚,用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营造激发活力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社会要充满活力,前提是人人要充满活力。

要人人充满活力首要的是要创造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局面。

为此必须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知识、劳动、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尤其要善于激发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创新活力,共建和谐社会。

(五)、建全社会协调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安定有序方能心齐气顺。

而安定有序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稳定的关键又是发展,没有发展,和谐社会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失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经济社会生活中许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社会不进步。

要解决这些矛盾,只有采取科学发展的方法,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其次要从政策层面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机制,把解决社会矛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教育、协商、行政等手段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保持利益相对平衡;加大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发展。

(六)、拯救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一要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学理念。

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我们发展生产、创造财富、追求富裕生活的物质基础。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母亲,就是善待自己。

二要倡导循自然之道、拜自然为师的理性态度。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特生态平衡。

三要开展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活动,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奠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缺一不可。

民主法制是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基础;诚信友爱是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公平正义必不可少的道德素养;充满活力是促进发展、实现公平和安定有序的创新动力;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各方兼顾,全面把握,整体体现。

切不可各取所需,顾此失彼。

以上这六个方面着重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其中,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以人为本,构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人民网-人民日报.2005-5-20
[2]赵泽义.准确理解和谐社会科学内涵,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农一师党校.
[3] moninfu.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腾讯教育.2006-11-14
[4]jx_hjj.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百度百科词条.
[5] 许振明.略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科纵横VOL.22NO.12.200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