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建议
第一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建议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建议
一是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大规模加快发展的条件。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拥有一批较为成熟的常规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产业化,如节能领域的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纯烧高炉煤气发电、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环保领域的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发电等技术。
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从国内市场看,2008年全国节能环保(含可再生能源)产业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GDP4.7%,带动就业2500万人。
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煤,可带动上万亿元的节能投资。
从国际市场看,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全球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达1.3万亿美元/年,12年后将翻一番。
英国政府认为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价值3万亿英镑/年(约占全球GDP的8%)。
三是已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措施。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陆续出台了推进节能环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和地方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为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是标准体系逐步颁布实施。
关于节能环保的一批国家和地方标准陆续制定、修订出台,对规范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是成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热点。
各主要国家对华合作都把节能环保作为重要内容,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民间团体各相关经济技术合作往来活跃。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国家战略给予宏观指导。
节能环保尚未作为一个产业门类予以清晰界定和统筹考虑。
如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务行业没有对外资设立准入标准,导致国内市场面临被跨国公司瓜分的风险。
目前,外资水务企业已占有国内一线城市20%的份额,他们在高价收购水厂后,
不断要求提高水价,直接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
二是缺少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的产业规划。
由于没有国家战略指导,各政府部门、地方性的节能环保规划与国家总体规划不协调。
节能环保项目在各地方、各行业自行其是,条块分割,分散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大削弱了国家有关规划的效果。
三是体制机制建设滞后制约了产业发展。
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节能环保产业的体制机制重视不足、投入不够,“上项目有钱,体制机制研究和能力建设没钱”,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导致“有企业,没产业;有需求,没市场”。
四是市场化程度差,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运营比较严重。
如国内水务行业全国1500多个污水处理厂分散在近千个运营主体中,行业集中度仅为6%,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过1万吨的企业仅有5家,行业集中度不足8%,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
五是缺少行业旗舰企业,企业规模小。
如专业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从2004年60家企业,发展到目前的400余家,尽管发展很快,但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资本金过亿元的不超过10家,大多只能提供单一技术的节能改造服务,与国际大公司所提供的总体解决方案服务模式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六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节能环保企业普遍缺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长远发展受制于国外。
如新型储能技术、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技术等。
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制定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
战略的制定建议应突出“以我为主”: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环保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大力培育国内市场,通过打造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可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
推进节能环保体制机制建设,构建规范市场。
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是政策驱动型市场,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
特别是要重视和强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大力制订完善我国主导的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
制定成体系的产业规划。
以培育市场为核心,开展系统性的产业规划编制,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分时间阶段、分地区差别加以实施。
体制机制建设进程也应纳入规划的范畴,涉及节能环保项目方面的规划,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应衔接配套,统筹部署。
建立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
建立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是提升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发展这一新兴产业的关键之一。
要抓住此次产业调整的机遇,通过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推动节能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帮助节能环保技术资源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间合理配置,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建立许可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
建立行业准入许可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促使企业高起点投入,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培育专业化大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之一是培育专业化大型企业。
大企业是节能环保市场的主力,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等优势。
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动资产重组、产业整合,形成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节能环保专业化集团,主导国内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企业支撑产业发展。
大力扶持节能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
节能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创新热情高、市场反应快、投入成本低、经营机制灵活等特点,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
其发展难点在于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因此对节能环保中小型科技企业需要在资金资助与激励机制应进一步完善,把目前各部门分散扶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计划、基金加以有效整合,提高专业化管理运作水平;鼓励节能环保领域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开
展并购、风险投资等。
第二篇: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建议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大规模加快发展的条件。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拥有一批较为成熟的常规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产业化,如节能领域的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纯烧高炉煤气发电、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环保领域的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发电等技术。
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从国内市场看,2008年全国节能环保(含可再生能源)产业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GDP4.7%,带动就业2500万人。
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煤,可带动上万亿元的节能投资。
从国际市场看,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全球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达1.3万亿美元/年,12年后将翻一番。
英国政府认为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价值3万亿英镑/年(约占全球GDP的8%)。
三是已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措施。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陆续出台了推进节能环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和地方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为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是标准体系逐步颁布实施。
关于节能环保的一批国家和地方标准陆续制定、修订出台,对规范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是成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热点。
各主要国家对华合作都把节能环保作为重要内容,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民间团体各相关经济技术合作往来活跃。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国家战略给予宏观指导。
节能环保尚未作为一个产业门类予以清晰界定和统筹考虑。
如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务行业没有对外资设立准入标准,导致国内市场面临被跨国公司瓜分的风险。
目前,外资水务企业已占有国内一线城市20%的份额,他们在高价收购水厂后,
不断要求提高水价,直接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
二是缺少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的产业规划。
由于没有国家战略指导,各政府部门、地方性的节能环保规划与国家总体规划不协调。
节能环保项目在各地方、各行业自行其是,条块分割,分散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大削弱了国家有关规划的效果。
三是体制机制建设滞后制约了产业发展。
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节能环保产业的体制机制重视不足、投入不够,“上项目有钱,体制机制研究和能力建设没钱”,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导致“有企业,没产业;有需求,没市场”。
四是市场化程度差,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运营比较严重。
如国内水务行业全国1500多个污水处理厂分散在近千个运营主体中,行业集中度仅为6%,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过1万吨的企业仅有5家,行业集中度不足8%,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
五是缺少行业旗舰企业,企业规模小。
如专业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从2004年60家企业,发展到目前的400余家,尽管发展很快,但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资本金过亿元的不超过10家,大多只能提供单一技术的节能改造服务,与国际大公司所提供的总体解决方案服务模式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六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节能环保企业普遍缺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长远发展受制于国外。
如新型储能技术、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技术等。
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制定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
战略的制定建议应突出“以我为主”: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环保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大力培育国内市场,通过打造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可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
推进节能环保体制机制建设,构建规范市场。
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是政策驱动型市场,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
特别是要重视和强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大力制订完善我国主导的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
制定成体系的产业规划。
以培育市场为核心,开展系统性的产业规划编制,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分时间阶段、分地区差别加以实施。
体制机制建设进程也应纳入规划的范畴,涉及节能环保项目方面的规划,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应衔接配套,统筹部署。
建立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
建立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是提升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发展这一新兴产业的关键之一。
要抓住此次产业调整的机遇,通过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推动节能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帮助节能环保技术资源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间合理配置,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建立许可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
建立行业准入许可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促使企业高起点投入,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培育专业化大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之一是培育专业化大型企业。
大企业是节能环保市场的主力,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等优势。
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动资产重组、产业整合,形成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节能环保专业化集团,主导国内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企业支撑产业发展。
大力扶持节能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
节能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创新热情高、市场反应快、投入成本低、经营机制灵活等特点,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
其发展难点在于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因此对节能环保中小型科技企业需要在资金资助与激励机制应进一步完善,把目前各部门分散扶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计划、基金加以有效整合,提高专业化管理运作水平;鼓励节能环保领域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开
展并购、风险投资等。
第三篇: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
由产业集群导致经济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从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苏沪浙、海峡西岸、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由产业集群导致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
在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大致分为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
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
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
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辽宁东北钢琴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进而又促进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在相关行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些企业集群。
还出现了基于外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亦庄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
四是在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
都市型工业园区是特指以大都市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在市中心区生存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增殖快、适应市场快等特点的工业集聚类型。
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群发展迅速。
五是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全国目前已有53个高新技术园区。
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国家正式批准成
立设立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
上述分类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几乎一统天下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
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已经覆盖到大部分的传统行业,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还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然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1.产业集群存在多方面的内在不足:如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
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约束与挑战增加:如产业集群的内部环境较差,外部约束日益严厉。
3.地方政府行为的误区:如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园区建设过热,出现过度竞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用十个词语概括就是:无为而治;集而不群;拔苗助长;不堪重负;营养不良;行政分割;质量柠檬;落地无根;抓大放小;重硬轻软。
如何解决这些阻碍产业集群发展的弊病呢?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入手,正确的进行定位和协调配合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通过重组与整合,在发展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的良好机制,克服没有限制地跟风仿冒的弊端,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
其次,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
第三,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进一步发挥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集群竞争力。
第四,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结,形成集群创新的社会化基础。
第五,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组织,培训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培养自律、诚信的集群经营氛围,限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尤其是没有约束的仿冒以及恶性价格竞争
等。
第六,提高外向度,向全球化的价值链的纵深推进。
对于政府而言,要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首先,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
其次,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创造基础条件,消除任何阻碍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因素。
第三,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
第四,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始终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标准。
第五,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高度重视和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的产业集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刘易斯拐点的即将到来致使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就我所知的前一段时间所出现的“制造业回流”现象,这就逼迫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这或许也将会是我国产业集群深入发展的一个机遇。
第四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浅谈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摘要: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紧缺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也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激励机制极其不完善,导致相应扶持政策的非常匮乏。
赵刚,清华大学博士后,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缘战略与国家安全、能源战略、科技外交、科技与创新政策等。
他提出的地缘科技学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发表文章百余篇,著有《地缘科技学》、《地缘科技学与国家安全》和《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译著有《石油战争》、《粮食危机》。
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紧缺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也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明确支持。
2011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之首,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然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光芒背后掩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体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将会阻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性
我国政府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
(一)传统能源消耗压力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今社会重要依赖于传统矿物能源,全球总能耗的74%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不可再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资源量逐步衰减、世界性能源危机不可避免的背景下,节能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与能源科技已成为当今高科技开发和高科技产业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
(二)低碳减排压力
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已悄然地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化石能源是以高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势必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
在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峻的客观事实面前,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之选,但发展低碳经济又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
要实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个目标,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实现低碳减排的途径只要有四种,第一是加快节能产业的发展;第二是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比重;第三是通过碳捕获与储存的技术途径;第四是扩大核能产业的发展。
在这四种路径中,节能技术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