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让数学课堂更活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境让数学课堂更活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堂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乏味,恰恰缺少生动和活泼,缺乏生命活力。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呢?
一、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所以我们要努力搜集生活素材,利用实际生活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购物付钱;乘车上学;植树劳动;种植玉米等等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每时每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知识,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二、把握时机,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过程。

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生疑的心理,把握时机,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利用精巧的提问、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我拿出一张不足0.1毫米厚白的纸,利用这张白纸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现在老师把这张纸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展开讨论,纷纷发言:有的说10厘米,有的说30厘米,还有的说得有10米吧?这时学生探求的积极性非常高。

我说“比两个珠穆朗玛峰罗起来的高度还要高,同学们信不信?” 这时同学们的小眼珠瞪得很大,非常惊讶的样子,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出新课——《有理数的乘方》。

师生一起来探求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又高,记忆又深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很大,形式也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以旧引新,创设练习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较强的逻辑性,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密切。

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应注意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创
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复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已熟记在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折、拼等探究,如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各组通过操作、讨论,得出不同的结论方法:(1)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2)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3)剪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一个梯形,沿对角线折,就变成两个三角形。

图形转化后,我及时提问:“通过所拼成的图形能算出原梯形的面积吗?”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到答案。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练习情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总之,情境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载体。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知识内容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