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功用及实践理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功用及实践
理路
摘要:课程思政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也是课程教育体系改
革的新形态,它以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前提,建构起集价值观
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格塑造于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
政格局。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价值
1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
首先育人是价值本位。
从高等教育入手分析,人才培养始终是首要任务,但
立德树人是高校之本,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育人工作提供服务。
“课程
思政”的提出,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也是思政工作理念的创新,主要目的是在大思政格局下,打造全方位与全程的育人局面,一改传统高校思政
理论课单打独斗的育人局面,实现各类课程的同步进行与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应始终与育人这一核心要求与价值本源来进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在
实践中应当确保学生与学科发展、科研与教学、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等要素的统
一性。
其次通过育人价值聚焦,展现育人本质。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
要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
在实践中各课程应当加强
育人价值本源的聚焦力度,实现价值定位与目标的明确界定,确保“课程思政”
沿着正轨展开,以尽快完成育人目标。
最后围绕“课程思政”这一价值核心,解决高等教育本源的回归问题。
“课
程思政”中课程与思政,分别突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性与价值性,但重点是解决
育人问题,即培养人才的类型与培养方向等根本问题。
高等教育在实践过程中,
普遍存在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忽视课程育人功能等问题,相比较于德育更注重专
业技能培养,导致情感等教学目标实现缺失,这与课程育人本质是相背离的。
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三观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人生的道理,做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这才是课程育人的本质。
“课程思政”改革在实践中,应当始终维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的内在统一,最大化发挥课程各思政教育要素的育人等功用,以此放大课程育人价值。
2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
2.1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一方面,应深度挖掘课堂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
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蕴含着不同的专业知识、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
从专业与课程的知识、发展背景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分析,依托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延伸拓展,充分挖掘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蕴含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责任使命、价值引导等思政元素,既展现知识内容的专业性,又体现出课程教学的自身独特性,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现实性与时代性。
例如,面对理工生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面对医学生弘扬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精神、建设健康中国等,真正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向同行,使专业“硬”知识成为思政“活”教材。
另一方面,建设具有教学和资源共享双向功能的课程思政资源库。
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和共享使用,还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不足。
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也是资源库的使用者。
不同课程和同一门课程任课教师从不同维度挖掘适合课程教学使用的思政元素、素材,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同时课程思政资源的完善、汇聚、组合与融合,将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展现出良好的指导性作用和多样式选择,推进课程思政做细、做实、做活。
教师还可以利用资源库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指导服务,同时方便教师进行课后评价和教学反思。
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与课后复习,共享学习资源,精准搜索、查阅、下载课内外知识,
了解时事政治与新闻热点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2活用媒介工具,创新课程思政现代化育人体制机制
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为课程思政的现代化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载体优化可能。
高校活用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媒介等工具创新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既是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应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实然需要。
为避免课程思政的媒介融合陷入工具主义或实用主义,高校须结合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的技术机理和价值定位,在保障课程思政的工具生态前提下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首先,从技术机理看,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媒介等尽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数据流”记忆分析和处理优势,发挥海量文本展示、图像信息的沉浸式体验、国家优质课资源的最大化共享优势,但碎片化、拼图式、无组织性的内容冲载和模拟对学生知识图谱的构建、思维逻辑的提升也是具有冲击力的,除去知识传输的即时性和广泛性,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在“科学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学生品格修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够显著。
因此,高校科学运用网络媒介和人工智能的前提是认清技术工具的育人价值,防止因过分依赖技术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扁平化”和“畸形化”。
其次,课程思政融合智能媒介教学的价值定位理应以贴近学生实际成长成才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为标准,综合体现科学性、文明性价值向导。
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顺应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逻辑中活用网络媒介技术,支撑起课程思政育人的发展前景。
2.3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
一方面,应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目前,仍有不少高校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政工干部的责任,专业教师做好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即可,而对课程思政持“冷”处理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教师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应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课程育人意识,并将课程思政作为自觉的育人行动,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培养的引导者。
另一方面,应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很多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如何改革、建设存有困惑,实践层面仅凭自我认知各行其是。
高校应组织教师经常性开
展课程思政教学观摩、学术交流、集体备课研讨、培训学习、教学经验分享、教
学成果交流等,打破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教师之间课程思政“协
同建设实施、共同进步提高”的良好教学生态。
同时,积极引导教师扩充知识储
备量,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师自身要努力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字功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说服力。
疫情当下,教师应主动学习并灵活使用在线教
学工具,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信息化思维,提高自身网络教育素养,形成
课程思政线上线下同质化。
3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
新性探索与实践性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新视角、新举措、新路径,也是助推高校课程育人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有着重要的价值。
各高校仍需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建
构体系,形成范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
想教育,2020(22):54-55+70.
[2]元善喜,彭雪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湖
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83-84.
[3]刘鑫,马三喜.新时代增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大
学,2020(3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