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熊江平
【作者介绍】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文派创始人。
他的同乡好友戴名世写作《南山集》,采用了方苞叔祖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中的史料,表彰了一些南明抗清人物,又采用了“永历”等南明年号纪年。
康熙五十年(1711),御史赵申乔奏劾《南山集》语多“悖逆”。
戴名世被处死,方孝标被戮尸。
因方苞给《南山集》写了序,《南山集》的刻板又藏在他家里,准备处他死刑。
得大学士李光地营救,康熙亦久闻他有学问,才免除死刑,发往旗下为奴,派在皇帝的南书房当差。
后被破格提拔为武英殿修书总裁。
雍正元年(1723),免除奴籍,并先后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
他推崇《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提倡“义法”说。
所谓义,就是“言之有物”。
他讲的义,指儒家道统,即文章内容要符合儒家宣扬的封建伦理道德。
所谓法,就是“言之有序”,指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风格等表达形式。
桐城人刘大櫆、姚鼐等相继宣扬方苞的“义法”说,学他的文章,形成文学史上的桐城派,对清代散文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方苞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解题】
本文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
其中一些记事、抒情小品,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写得形象生动。
本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左忠毅公,名光斗,字遗直,号浮丘,明安徽桐城人。
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任左佥都御史,与左副都御史杨涟奏劾宦官魏忠贤,为魏忠贤所痛恨,魏削除二人仕籍。
天启五年六月,杨、左被诬陷入狱,备受酷刑,同死狱中。
明思宗追谥光斗为“忠毅”。
逸事,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指未被正史所采用又未写入本人传记但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注评】
先君子尝言,先君子:对去世的父亲的尊称,这里指作者的父亲方仲舒。
尝言:曾经说。
○点出“逸事”来源。
“言”字统全文。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乡先辈:同乡的长辈。
视学京畿:任京城地区
的学政。
视,临视,引申为到任、担任的意思。
学,指学政,即主考官。
京畿,京城管辖的地区。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jì)出,微行入古寺。
从数骑:几个骑马的随从跟着。
从,使动用法,使……跟随。
骑,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
微行:皇帝或官员为隐蔽身份,穿平民衣服出行。
○点出人物、时间、地点和天气特色。
庑(wù)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庑下:厢房里。
古代堂下周围的房子称庑。
生:书生。
案:狭长的桌子。
“案”前省介词“于”(在)。
方:刚,副词。
成草:写成草稿。
○雪天伏案卧,反映极其疲劳,间接表现写文章时的用心之苦和平时用功之勤。
公阅毕,“阅”的宾语“草”承前省略。
○关心文,也是关心人,又与“视学”的职务有关。
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解:脱下。
貂:貂皮外衣。
覆:盖着。
为:介词,给,替。
后省宾语“之”(他)。
掩户:关门(以防风寒)。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叩:问。
之:他,代“生”。
“寺僧”前省介词“于”(向)。
则:连词,原来是。
公:对人的尊称。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末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寄籍大兴(今北京市)。
崇祯年间中进士。
1644年清兵人关后,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位,任他为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领兵镇守扬州。
1645年,清兵破扬州,史壮烈牺牲。
○解貂覆生,为掩户,表现对“生”的爱护、关心,又与“风雪严寒”有关。
叩之寺僧,也是关心的表现。
以上为第一层。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jù)然注视,及:介词,等到(到了)……的时候。
下段首句的“及”同此。
试:这里指童生的岁考。
史可法此时刚过二十岁。
瞿然:吃惊地注视的样子。
○试,应上文“视学”。
呈卷,即面署第一。
面署:当面签署。
署,写出意见,并签名以示负责。
召入,使拜夫人,“召入”句省兼语“史公”。
入:指进入内室。
“使”后的兼语“史公”也承前省略。
○表现左公不以一般生员待史公。
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曰:指左公对其夫人说。
诸儿:几个儿子。
此时左公有四个儿子,最大的十五岁。
碌碌:平庸无能。
他日:将来。
志事:志向事业。
生:学生。
学政与生员有师生之谊,生员称学政为师。
耳:表限止语气。
○记左公对史公的期望。
“继吾志事”四字,说明左公器重史公的原因。
联系下文,便可见左公知人之明。
以上为第二层。
记述左忠毅公对史可法的赏识、关怀与期望,表现左公识才、惜才的识见和为国选才的品德。
及左公下厂狱,这是天启五年(1625)六月的事。
厂狱:东厂掌管的监狱。
明朝设东厂,缉查谋反等重大案件,由亲信太监掌管,成为皇帝的特务机关。
魏中贤擅权时期,掌管东厂,正直的官吏多受陷害,左光斗也被诬下狱。
史朝夕狱门外。
朝夕:名词用作状语,从早到晚,意即整天。
这一句省“探听”“守候”一类意义的动词。
“狱门外”前省介词“于”(在)。
○反映史公对左公的深情。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逆阉:大逆不道的太监,这里指魏忠贤。
魏忠贤,明熹宗时任司礼秉笔太监,结党专权。
残害忠良。
杨涟、左光斗、周顺昌等都先后被他害死。
明思宗即位,贬斥凤阳,途中自杀。
阉,对宦官的蔑称。
防伺:防备看守。
○突出逆阉反动势力的嚣张。
“虽家仆不得近”,写实“甚严”二字。
久之,闻左公被炮(páo)烙(luî),旦夕且死,之:助词,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被:遭受。
炮烙:用烧红的铁烫灼犯人的酷刑。
旦夕:早晚。
且:将要。
“闻”前省主语“史公”。
○反映逆阉对忠良的残酷。
久之,承上文“及”。
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持:拿。
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于:跟,同。
禁卒:看守监牢的差役。
感焉:被他所感动。
焉,兼有介词“于”(被)和代词“之”(他)的作用。
○涕泣,反映极度悲痛。
卒感焉,反映感情的深厚与真诚,并暗示有进狱探视的可能。
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jù),背筐,手长鑱(chán),为除不洁者。
“使”前省主语“卒”。
更:换。
屦:鞋。
手:名词用如动词,手拿。
鑱:一种有曲柄的铁器。
为:通“伪”,装作。
除不洁者:名词性短语,意为打扫垃圾的人。
○写进狱探视的方法,暗应上文“虽家仆不得近”。
引入。
省主语,“卒”、兼语“之”(史公)和“人”的宾语“狱”。
微指左公
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微:悄悄地。
处:所在的地方。
席地:以地为席,意即坐在地上。
席,名词用作动词。
辨:辨认。
不可辨,认不出原来的面貌。
矣:了。
○微指,为的不被别人发觉,突出狱中的恐怖气氛,反映特务统治的严密。
写左公形象,反映逆阉的残酷狠毒与忠奸邪正不两立的社会现实。
“面额”句,说明“指”的必要。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yè)。
前:走上前,方位词用如动词。
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出。
呜咽:低声哭泣。
○前,跪,抱,呜咽,表现史公对左公的崇敬及悲痛、戒惧的感情。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其:他的,代“史公”。
而:可是。
目不可开:应上文“焦烂”。
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乃:便。
奋臂:用力地举起手臂。
以:用。
拨眦:拨开眼眶。
眦,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炬:火把。
“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庸奴:没用的奴才,不识大体的奴才。
而: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却”。
来前:“前来”的倒置,意为“到这里来”。
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zhǔ)者?糜烂:烂到不可收拾,这里指国事败坏到极点。
老夫:左公自称,可译为“我老头子”。
已矣:完了。
已,动词,完。
矣,了,表肯定语气。
汝:你。
复:又,与“老夫已矣”相对而言。
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出。
昧:不明。
大义:大道理,支拄天下事就是大义。
支拄:支撑。
者:与“谁”呼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去:走开。
俟:等。
奸人:奸险邪恶的人,指“逆阉”。
构陷:构成罪名来陷害。
吾:我。
扑杀:打死。
汝:你,代“史公”。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因:于是,就。
○责以不顾利害,昧大义,为“庸奴”作注解,并写出“怒”的原因。
“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与上文“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相应。
从左公的几个方面突出他的坚强刚毅为国而忘身的精神。
史噤(jìn)不敢发声,趋而出。
噤:闭口。
趋:小步紧走。
○写行动特点,以突出特定环境,也为了“不俟奸人构陷”。
以上详叙史公进狱探视左公情况。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yù)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主语“史公”承前省略。
语:告诉。
铁石所铸造:(用)铁铸的,(用)石造的。
铁,石,都是名词用作状语,分别与“铸”“造”搭配。
也:表判断语气。
用史公的赞语作结,也间接地指出这一逸事的来源。
称“吾师”,与“视学”“面署第一”相应。
记叙左忠毅公被魏忠贤诬陷下狱,史化装探狱,左以大义相责,以支撑国事相勉。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qí)、黄、潜、桐间,崇祯:明思宗年号(1628——1644)。
流贼:封建统治阶级对没有固定根据地的农民起义部队的轻蔑称呼。
张献忠(1606——1646),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起兵于陕西,转战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各地,后人四川,破成都,建大西国,称大西王。
后被清兵所杀。
出没:忽现忽隐,忽来忽往。
蕲:蕲州府,今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黄:黄州府,今湖北省黄冈市一带。
潜:今安徽潜山县。
桐:今安徽省桐城市。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xí)守御。
凤庐道:管理风阳府、庐州府的官,负责兵备招练等事。
明朝制度,省下设分巡道、兵巡道、兵备道等官,管辖几个府的有关事务。
凤阳府,今安徽省凤阳县一带。
庐州府,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带。
以凤庐道,用凤庐道员的身份。
奉檄:奉命。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公文。
○简介背景及职务。
每有警,辄(zhé)数月不就寝,警:指军事方面的紧急情况。
辄:总是。
就寝:进寝室睡觉。
使将士更(gēng)休,而自坐幄(wî)幕外。
更休:轮番休息。
幄幕:(军用的)帐幕。
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jù)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踞:坐时两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
而:顺承连词,可不译出。
背倚:用背靠着。
背,名词作状语。
之:他们,代“二人”。
漏鼓移:过了一更。
漏,名词,即铜壶滴漏,古代用滴水以计时间的器具。
鼓,指古代夜间报更所用的鼓。
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二小时。
每过一更,击鼓一次。
移,指漏的刻度和打更鼓数的变移。
番代:轮换。
则:连词,就。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bèng)落,铿(kēng)然有声。
甲:铠甲,
古时军人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
迸落:散落。
迸,向外溅出。
铿然:清脆地,作状语。
然,词尾。
○记史公行动,表现他忠于职守,爱护士卒。
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或:代词,泛指某人,可译为“有人”。
“劝”后省兼语“之”(他)。
劝以少休:即以少休劝之。
“以少休”,介宾短语,作补语。
少休,稍微休息一下。
负:辜负。
愧:愧对,对不起。
上,下,都是方位词作状语,可译为“对上”“对下”。
也: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呀”。
○记史公语言,说明所以忠于职守的原因。
记史可法继承左公志事的例证。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治兵:领兵作战。
古礼“兵出日治兵,人日振旅”。
“桐城”前省介词“于”(从)。
躬:亲自。
造:前往,到。
第:上等房屋,住宅。
候:问候。
起居:日常生活。
候……起居,即请安、问好的意思。
太公、太母:称左公的父母。
太,这里是对祖父辈的尊称。
于堂上: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
于,在。
○拜夫人于堂上,应上文“召入,使拜夫人”。
记史可法敬事左公父母及夫人,表现对左死生不渝的情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宗老:同族的老长辈。
涂山:名文,方苞的族祖,著有《涂山集》。
甥:这里指女婿。
据马其昶《左忠毅公年谱》记载,方涂山是左光斗女婿。
也:表判断语气。
善:友好。
谓:说。
狱中语:指左公在狱中对史可法说的那些话。
乃:是。
之:代词,指狱中语。
于:从。
云: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据说是如此的语气。
○与篇首相呼应,又是对篇首的补充。
补叙逸事之二的来源,以说明它的真实确切。
【译文】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学政时,有一天,刮风下雪,天气特别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出行,走进一座古寺。
厢房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睡着了,(桌上的一篇)文章刚写好草稿。
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给他盖上,并替他关上门。
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却原来是史可法。
等到考试时,差役喊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等到他呈上考卷,左公就当面批为第一名,还召
他进入内室,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平庸无能,将来能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学生啊。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监狱时,史可法整天守候在狱门外。
逆阉魏忠贤对监狱防备监视很严,即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近边。
过了很久,史可法听说左公遭了炮烙酷刑,早晚将要死去,便拿了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狱卒商量探监的办法,狱卒被他感动了。
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和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鑱,装作打扫垃圾的人,把他领进监狱。
(狱卒)悄悄地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
只见左公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辨认不出(原来的面貌),从左膝盖以下,筋骨全都脱落了。
史可法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低声哭泣。
左公辨出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使劲地抬起手臂,用指头拨开眼皮,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生气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到这里来!国事败坏到这个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而不明大义,国家大事谁能支撑呢?还不快走,不要等奸贼们构成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说着就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击的样子。
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快步走了出来。
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讲述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员的身份奉命守御风阳、庐州一带。
每逢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进寝室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
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每次)叫两个蹲坐着,自己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
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
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
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与先父友好,他说(左公在)监狱中讲的话,是亲自从史公那里听到的。
【简析】
本文就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这一角度,通过几件逸事的记叙,表现左光斗识才、惜才、为国选才的品格和一心为国、临危不惧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左、史两人的崇敬之情。
文章写得形神毕备,可歌可泣。
本文的选材、谋篇、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都有其特色,这里简介以下两方面。
一、通过行动、语言和肖像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写左光斗注意了解民情,能深入民间,又不愿惊动当地官民的工作作风,是通过“风雪严寒”中“微行”这一行动反映出来的。
写他在古寺看了史可法“方成草”的文章,“即解貂覆衣,为掩户”等行动,反映他对这一新发现的人才的深情厚爱。
“叩之寺僧”,为的进一步了解,也是关心爱护之情所驱使。
写“及试,吏呼名至史公”时,左“瞿然注视”,表现他在古寺只看了史的文章,因史“伏案卧”而未识其面,此时听到吏呼史的姓名,自然不胜惊喜,深情注视。
“呈卷,即面署第一”,表现他对史可法写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通过文章深知其人。
所有这些,都反映他善于发现人才,大胆选拔人才。
他说的“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表现他奖掖英才的目的是为国选才。
对照他后来在狱中所说“国事糜烂至此,……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就更能看出这一点。
“不速去,无令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这些话,在严厉责备中饱含着挚爱与殷切的期望。
“因摸地下刑具作投击势”,也是这种矛盾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写左公在狱中的形象,第一句是“席地倚墙而坐”。
这是在“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的情况下的姿态,左公刚毅不屈的气节由此生动地表现出来。
“奋臂以指拨眦”的动作和“如炬”的目光,写出他因听出史可法的声音时又惊又喜又恼的感情。
“目光如炬”的形象,还表现出尽管他身体备受摧残,但仍然充满活力与热情,那目光是鼓舞后继者奋勇前行的火炬,是烧向邪恶势力的烈焰。
左光斗的品质和精神面貌就是通过上述言行与肖像特征显示出来的。
二、以史可法映衬左光斗。
本文所记逸事,直接写左光斗的二件。
另外两件,表面看来是写史可法,实际是为了表现左光斗忠毅精神的感人之深。
写史可法统兵作战时忠于职守,反映左光斗“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期望已成为现实,说明他识别人才的卓识与为国选才的成效。
史可法之所以那样做,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因为“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写史可法敬事左公的父母及夫人的作用,也是如此。
史可法向人涕泣谈及左公狱中事,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是对左的赞颂,也是对自己的策励。
由此可见,写史即所以写左,史的言行实际是左的精神品德的光辉的折射,把他们联系起来写,使彼此相得益彰。
由于时代的局限,文中把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称为“流贼”,这是思想内容上的缺点,要注意辨析。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微
微,形声字。
从彳,微(wēi)声。
彳,chì,俗叫双立人。
《说文》:“彳,小步也。
”用“彳”作形旁表意的字多与行走、道路有关。
微,《说文》解释为“隐行”,本义是“隐蔽行走”。
引申为“微行”,即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
“微行入古寺”句中用这一引申义。
又引申为“暗暗地”“悄悄地”,“微指左公处”及《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微察公子”句用这一引申义。
又引申为“轻微”“轻轻地”,《庖
丁解牛》“动刀甚微”句中用这一引申义。
假借为“非”“如果没有”,《触龙说赵太后》:“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非但,不单,不仅。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
“微”还引申为“衰微”“细微”“略微”“低贱”等意思,这里不尽举例。
一日,风雪严寒。
这是个连贯关系的紧缩句,“风”“雪”都是名词用为动词,连动式,指刮风下雪,这是个无主句。
“严寒”,(天气)非常寒冷。
“严”,表示程度的副词,作“寒”的状语。
这句译出来是:“有一天,刮风下雪,天气非常寒冷。
”要注意的是:不能把“风雪”看作名词和认为是句子的主语。
从数骑出。
这句话可译为“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出去”。
“从”是“跟随”的意思,译为“带着”,是从它的使动意义变化来的。
句中的“从”属使动用法,“从数骑”,使数骑从。
但如译为“让几个骑马的随从跟在后边出去”,是不够简洁通畅的。
动词“从”的这种用法,在中学语文文言课文中出现过多次,现列举数例于下: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②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赤壁之战》)
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
(《书博鸡者事》)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这两句要注意“则"的用法。
“则”是连词,这里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里,表示发现了早已发生的事情或早已存在的事物。
可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就只见”等,上边第一句的“则”可译为“原来是”,第二句的“则”可译为“就只见”。
又如《荷蓧丈人》中的“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一句,“则”可译为“已经”。
召入,使拜夫人。
这个句子的两个分句都是兼语式,“召入”即“召之入”,“使拜夫人”即“使之拜夫人”。
古汉语里的兼语式,兼语如果是已见于上文的,往往省略。
这里省略的兼语是上句提到的“史公”,如果要补充,可用“之”指代。
下文还有“引入”一句,也省略了兼语“之”。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这个句子用了“并提”的修辞方式(“并提”又称“分承”“合叙”),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上文“并提”,下文“分承”。
上边的句子“铁”“石”并提,“铸”“造”分承,“铸”承“铁”而言,“造”承“石”而言,意思是“铁铸石造”。
如果把“铸造”理解为一个词,就错了。
2009-06-29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