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是利他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也是利他读后感
第一篇
2020年的开局,是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全民大考”。

在疫情得到有力阻断的当下,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它会给我们留下什么?
加缪在《鼠疫》中写道:“人类在这场跟鼠疫的搏斗中,所能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而这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大考”结束后,留给“全民”的知识和记忆,不应该是简单的“错题”汇总与剖析,更不会因此类“考题”今后出现的小概率而抱有侥幸心理或干脆放弃此类“试题”,深刻的集体记忆,以及对春天的殷切期盼,它也给教育者者留下深思:这次“全民大考”会将学校带去何方,学校又会迎来怎样的革新契机?作为与“考试”“希望”关联最为密切的教育者,必然需要来回答这样的时代命题,并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下完成自身的职责与使命。

教育者是教育功能实现的主体责任者,亦即教育是否有成效的主体责任者。

衡量教育是否有成效,核心在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及其离开学校以后,自身的生命状态及生命实践是否变得更好,是否有持续为自己以及他人创造美好的意识、动机和习惯。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教育者自身职责与使命的完成,其最终标志是学生利他能力的养成。

首先,利他能力既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通表达,也是知识走向道德的理性判断。

缺乏科学精神,利他容易走向空洞、盲目甚至愚昧;缺乏人文精神,利他则容易耽于表面而缺乏动力与方向,因此,二者的“融通表达”是学生生命内涵完整与丰富的叙述;道德使生命的内涵走向生命的实践与意义,发挥了巨大
的作用,其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内在良善和公共精神。

这里涉及了知识的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可以说,培养利他能力的过程就是真正的教育过程。

其次,利他能力既是自我生命的当下与未来的理性对话,也是自我生命与外部世界的共同勾连。

利他能力具有极强的体验感与连接性。

无论是与未来的对话,还是与外部世界的勾连,都需要学生激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超越当下和自身相关性、发挥充分的联想与想象,通过交互、联系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是利他能力的详尽展现,也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从这个层面上看,利他能力代表的是真实的教育结果。

再其次,利他能力既是对于生命共同体的集体赋能,也是抵御变局考验的集体“免疫力”。

利他能力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状态更美好,是自我走向他者并逐步成为整体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实现从“穷”走向“达”、从平庸走向崇高的演变。

这种内在力量一方面如同“美好基因”,使人类整体不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内在力量是人类整体在不断抵御各种考验时而转化成的智慧,这种智慧会随着一次次特定的考验而不断加强。

可以说,利他能力代表的是真切的教育效果。

教育者的力行:引领学生实践与创造
利他能力的培育与养成,不仅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功利主义倾向的教育有本质差别,而且教育者带领学生进行生命实践与创造,也是教育真正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教育管理者需要创设更具包容性的学校氛围。

教育者需要正视、接纳并尊重每一名学生作为独特生命体的存在以及其独特的生命意义。

为此,教育者一方面
需要克服“学生”作为抽象概念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平等关爱奠定温情底色。

这种氛围将不断滋养、惠及每一名学生的心灵,这也是利他能力养成的最佳土壤。

教育管理者需要构建更具“旨联性”的学习载体。

教育者需要把具有意义的学习载体以彼此联结后是否具有进一步的意义为标准,广泛联结,形成具有意义的、新的学习载体。

这种学习载体的特点即为“旨联性”。

人与事、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国家与世界等,在不断被“旨联”的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克服必然的狭隘、打破相关的界限,甚至应对足够的挑战,不断充实,才能“旨联”为更大的整体。

这种“旨联”使学习载体的内容结构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实践结构具有了相关性,这也使得利他能力具有了社会性。

教育管理者需要拥抱更具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既然谁也无法准确预言未来世界的模样,因此,如果教育者用现成的经验或标准答案去教面向未来的学生是荒谬的。

面对未来与不确定性,教育者需要大胆地拥抱新技术和新资源,不断偏离“例行化实践”,不断与“制度化实践”发生新的互动,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与真实体验的探索机会与过程,使他们不断具备自我建构和创造的能力。

生命体的探索和创造能力显然是人工智能所缺乏的,这使得具有探索和创造能力的生命体能够为生命之外的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这也是利他能力的“科学养分”。

教育管理者需要创造更加美好的学校生活。

学校不是考试的训练场,教育者也不是学生的经纪人和训练师,以效率为中心、以竞争为方式的教育早已偏离教育的目的。

学校生活帮助学生走向公共生活并发挥巨大作用,这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是西方医学界的著名格言,体现了医者对医疗的理性认识以及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由此,“偶尔教育、常常启发、
总是陪伴”可以成为教育者对教育功能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学生信任与关爱的人文追求。

良好的信任关系与理性精神是学生立足自身角色从而找到进入公共生活的基本方式,并且将信任与理性进一步传递,创造更加美好的公共生活,这也是利他能力的“内在补给”。

教育者的担当:勇于迎接时代挑战
面对时代提出的新命题,迎接未来对教育提出的各种挑战,教育者任重道远。

教育者需要坚守育人目标,需要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帮助学生的生命状态更加美好,这本身就是对于教育本真的坚守和对于“共同之善”的维护。

在这一意义上说,教育者就是先行引领者。

教育者绝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需要不断自我更新与实现、积极主动投身于时代变革背景下的学校实践中,这本身就是生命发展和社会创生所需要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在这一意义上说,教育者就是先行力行者。

教育者一直以来所承担和履行的职责,在本质上,是利他这一奉献精神的最鲜明体现;教育者需要在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中诚实面对职责、踏实日常劳作,以普通育人者的姿态做出卓越人格的榜样,这本身就是教育者梳理和建构教育信仰的过程。

在这一意义上说,教育者就是先行坚持者。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里,有许多领域需要不断学习和挑战、改变和革新,“逆行者”式的英雄可歌可泣,时代也更需要坚守利他信仰、传递利他价值、履行利他职责的教育者,这样的英雄可以称作先行者。

第二篇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的答问,切中了教育焦虑,引发热议。

教育,回归本位,回归常识。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妥协,不断找到最佳平衡点的过程。

我感触颇深的有一下三点:
首先,坚守教育本真,担当与行动更重要唐江澎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锻炼、一起作息、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一起坚持阅读。

正确的教育评价,是不断地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光亮,并且把这种光亮不断地扩大,使之辉煌,照亮他(她)的人生。

当下人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及时获取新知应成为每个人终身所必备的一种能力。

如果不能通过终身阅读来持续地学习,就很难优雅地活到老。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崇尚工程师,便崇尚创造;崇尚医生,便崇尚健康;崇尚律师,便崇尚正义。

这三种职业最突出的特征,是利他性。

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来说,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比批评更重要的是行动。

”所以,与困难同在的是理想和行动,与失望同在的是信心与乐观,是积跬步而至千里的坚忍不拔:“用我全部的生命来理解老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对教师职业有刻骨铭心的爱,促使我努力把真正的教育办出来。

”与其说唐江澎在办教育,不如说他在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没有哪个行业与人类行为比教育更需要哲学,因为它事关生命,事关人的成长,事关一个人一生的精
神信仰和幸福,事关他的生活、家庭、家族直至整个社会,事关人类文明的赓续,更不要说它事关一个国家的创新创造与所有的未来。

二、拂去功利的尘埃,让心飞起来
如果说教育缺失了哲学的引领,只关注教育者眼前的利益,或是成了一地鸡毛的事务,自我矮化到了尘土中,那还能算作是真正的教育吗?教育是专业的领域,现代教育更是在一大堆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变成了只有具有特殊资质的人群才能从事的职业。

但是,总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它的灵魂、哲学和价值意义,只有这才是教育行为的最终解释,也是教育行为的终结引领。

当一个社会都在为教育焦虑的时候,当教育评价简单到”唯分数论”的时候,当怎么也凝聚不了社会的教育共识的时候,一定是我们遗忘了教育的哲学,或者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出了问题。

每一个教育主体都应该时时抬起头来,仰望我们头顶的星空。

每一个教育主体总要在夜深人静的灯光下反思自己行为的目的与意义。

不能总是从眼前的利益着眼,也不能只从即时的因果链中寻找自己教育行为的理由与合法性,更不能随便地使用“价值”与“意义”这样的词与概念。

因为许多实用主义、目光短浅的说辞披上了价值的外衣,成了意义的借口和论据。

教育是围绕人的成长实施的人与人的交往行为,它的价值只能建立在大写的"人”之上,建立在人的生命之上,这是教育哲学的核心,它的所有意义只有以此为原点才能被演绎,被书写,被实践,哪怕只是一次偶然的教育行为,哪怕它是在下游与末端被呈现,但那条”人”的脉络总是清晰、坚定和有力的。

三、教学相长,成长应在挫折中开出智慧之花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一同成长的,甚至教育者是在更年轻的被教育者的引领之下一同完成了各自不同的成长,教育的授受关系早已不是原先的主动与被动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

因此,一个教育者的成长之路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之路,更是他与他的教育同路人共同的成长之路,是一个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最生动的显现与说明,贫困的山区、有疾的身体,曲折的求学之路,从未停止学习的思想旅程,总是在人生的关头遇到了知音... .或直接,或间接,在教育的道路上。

在孩子们的身上产生了一种生命的共情与人同一心、心同一理的生命认同总是让教育者对孩子们多了一份爱与情怀,而教育者需以他者的眼光看待今天,看待不同的教育情境中的成长者,警惕自己对孩子们的忽视与取代,谨慎于孩子们的代言,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们拥有独立的空间,拥有比自己更幸福、更成功的人生,让他们成为比自己更能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者”。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哲人说,如果只谈理想就会落于空泛,如果只谈实务就会迷失方向。

要紧的是把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同我们追求的理想联系起来,只有不让遥远的地平线在我们眼睛里消失,我们的脚才会迈出有意义的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