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尿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尿血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尿血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尿血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肾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尿血hematuria in children
小儿尿血,又称溺血、溲血。
凡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血块夹杂而下者称为尿血。
随出血量多少和尿液理化性质不同,小便可呈淡红色、鲜红色、茶叶水样、烟灰水样或伴有血块,亦可无颜色改变。
本病属“血证”范畴,病位主要在肾和膀胱,也可涉及心、肺、脾等。
本病西医学称为血尿,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其中大部分来自泌尿系统疾患。
西医学中所涉及的单纯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相关疾病、感染性非肾小球性血尿相关疾病,均可参考本指南进行诊断和辨证施治。
3 诊断[1-6]
3.1 临床表现
(1)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若表现为镜下血尿,小便可无颜色改变;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或伴小便频急,腰腹疼痛,浮肿等。
(2)肉眼血尿:当尿红细胞>2.5×109/L(1000mL尿中含0.5mL血液)即可出现肉眼血尿,肉眼血尿的颜色与尿液的酸碱度有关,中性或弱碱性尿颜色鲜红或呈洗肉水样,酸性尿呈浓茶样或烟灰水样。
(3)镜下血尿:仅在显微镜下发现尿红细胞增多者称为镜下血尿。
常用诊断标准有:①1周内有3次尿红细胞数目超出正常范围,即离心尿时RBC≥3个/高倍视野(HPF)或≥8000个/mL,非离心尿时≥1个/HPF;②Addis计数:红细胞>50万/12h。
3.2 实验室检查
本指南将西医学的单纯性血尿、肾性血尿相关疾病及感染性非肾性血尿相关疾病纳入指南疾病范畴,涉及多个病种,故根据诊断的需要,将实验室检查分为必要检查项目和相关检查项目两部分。
必要检查:尿常规,尿红细胞形态,血常规,肝肾功能,抗链球菌溶血素“O”,补体C3、C4,自身抗体检查,泌尿系及左肾静脉彩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钙测定,尿钙/尿肌酐测定。
相关检查:尿液细菌培养,凝血功能,肾小管功能,免疫功能,乙肝相关检查,结核杆
菌检查,血沉。
其他:必要时至条件允许的医院行肾脏病理活检、基因检测。
3.3 需与本病鉴别的病种
中医类证鉴别:与血淋、石淋、热淋相鉴别。
西医鉴别诊断: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卟啉尿等疾病范畴外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4 辨证
4.1 实证[2-3,6-8]
4.1.1 风热犯肺证
尿血鲜红,伴发热,鼻塞,流黄涕,咳嗽,咯痰黄稠,咽喉疼痛,口渴喜饮,或尿少,眼睑或周身浮肿,大便稍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4.1.2 心火亢盛证
尿血鲜红,小便短赤,有灼热感,心烦不寐,口舌生疮,面红口干,渴喜冷饮,甚者或有吐血衄血,大便干结,舌质红,舌尖起刺,苔黄,脉数有力。
4.1.3 膀胱湿热证
尿血鲜红,小便频数短涩,尿道有灼热感,滴沥不爽,口渴而不欲饮,皮肤湿疹瘙痒,肢体困重,腰部酸痛,小腹胀满不适,大便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1.4瘀血内阻证
持续血尿,反复不愈,尿血色紫暗成块,或鲜血、瘀块随小便而出,伴小腹刺痛拒按,可触及包块,或时有低热,面色晦暗,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细涩或沉细。
4.2 虚证[2-3,6-8]
4.2.1 脾不统血证
久病尿血,颜色淡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脘腹痞满,纳呆便溏,或兼齿衄、肌衄、便血,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4.2.2 肾气不固证
尿血迁延,小便频数,色淡红或清长,夜尿频多,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怯冷,手足不温,便溏或五更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4.2.3 阴虚火旺证
尿血屡发,迁延不愈,色鲜红或淡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咽干口渴,颧红潮热,盗汗,手足心热、五心烦热,虚烦不寐,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小儿尿血的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针对病因,结合证候之虚实而辨证论治。
实证尿血当以祛邪为主,勿见血止血;虚证尿血则以扶正为主,见血勿忘止血。
治疗方法:实证在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基础上佐以凉血止血;虚证在健脾、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应分别配合凉血止血、摄血止血。
5.2 分证论治
5.2.1 实证
5.2.1.1 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合小蓟饮子(《济生方》)加减。
(推荐级别:C)[9-11]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桔梗、淡竹叶、荆芥炭、牛蒡子、淡豆豉、薄荷、小蓟、地黄、蒲黄(包煎)、滑石(包煎)、甘草。
加减:发热者,加石膏(先煎)、葛根;血尿明显者,加大蓟、仙鹤草;咳嗽者,加桑白皮、款冬花、黄芩;咽喉肿痛者,加山豆根、板蓝根、玄参。
5.2.1.2 心火亢盛证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主方: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合小蓟饮子(《济生方》)加减。
(推荐级别:D)[2-3,6-8]
常用药:淡竹叶、栀子、滑石、地黄、小蓟、蒲黄(包煎)、藕节、牡丹皮、甘草。
加减:小便频数涩痛者,加蒲公英、车前子;不寐者,加莲子心、灯心草、酸枣仁;口舌糜烂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连;尿血量多者,加紫草、茜草、白茅根。
5.2.1.3 膀胱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主方: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小蓟饮子(《济生方》)加减。
(推荐级别:D)[11-12]常用药:萹蓄、瞿麦、车前子、滑石(先煎)、大黄、栀子、灯心草、地黄、藕节、小蓟、甘草。
加减:尿血量多者,加地榆、蒲黄(先煎);少腹胀痛者,加延胡索;腰部酸痛者,加牛膝、杜仲、续断。
5.2.1.4 瘀血内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血。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推荐级别:D)[2-3,6-8]
常用药:桃仁、红花、赤芍、牛膝、当归、地黄、枳壳、川芎、桔梗、柴胡、甘草。
加减:尿血量多者,加茜草、侧柏叶、紫草;瘀血日久化热者,加黄连、栀子、牡丹皮;少腹癥积者,加丹参、莪术。
5.2.2 虚证
5.2.2.1 脾不统血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推荐级别:D)[2-3,6-7]
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茯苓、酸枣仁、远志、白术、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加减:纳少便溏者,加山药、薏苡仁、炒麦芽;尿血量多者,加煅龙牡(先煎)、阿胶(烊化);血虚者,加熟地黄、当归、白芍。
5.2.2.2 肾气不固证
治法:补肾益气,固摄止血。
主方:无比山药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推荐级别:D)[13]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牛膝、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仙鹤草、蒲黄(包煎)。
加减:尿血量多者,加藕节、煅龙骨、煅牡蛎(先煎)、阿胶(烊化);夜尿多者,加益智、桑螵蛸;若兼有畏寒怯冷、手足不温等肾阳虚表现,可加用金匮肾气丸。
5.2.2.3 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主方: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合二至丸(《扶寿精方》)加减。
(推荐级别:C)[14-16]
常用药: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知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小蓟、白茅根。
加减:咽干者,加玄参、麦冬、桔梗;低热颧红、盗汗者,加地骨皮、黄芩、鳖甲(先煎);
腰膝酸软者,加续断、杜仲、牛膝。
5.3 中成药
血尿胶囊(棕榈子、菝葜、薏苡仁):每粒装0.35g。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1~3岁2粒、3+~6岁3粒、>6岁4粒,每日3次。
用于膀胱湿热证。
(推荐级别:C)[17-18]
黄葵胶囊(主要成分黄蜀葵花):每粒装0.5g。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2~6岁2粒、6+~12岁3粒、12+~16岁5粒,每日3次。
用于膀胱湿热证。
(推荐级别:D)[19]
百令胶囊(发酵冬虫夏草菌粉):每粒装0.2g。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3岁2粒、3~6岁3粒、>6岁5粒,每日3次。
用于肾气不固证。
(推荐级别:D)[20]
昆仙胶囊(昆明山海棠、淫羊藿、枸杞子、菟丝子)每粒装0.3g。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3岁1粒、3~6岁2粒、>6岁3粒,分3次服。
用于膀胱湿热证、肾气不固证。
(推荐级别:D)[21]
6 预防和调护
6.1 预防
(1)多饮水,勤排尿,保持尿路清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乳蛾、疮疖等感染。
(2)清淡饮食,少食辛辣生冷以及鱼虾海鲜等食物。
(3)有镜下血尿者,应早期干预,动态观察;有血尿家族史者,应注意随访观察,定期复查尿常规。
6.2 调护
(1)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尿的药物。
(3)调畅情志,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