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背景和开发现状,对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结合国内外新城建设实践经验,在管理体制、交通引导、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徐州新城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徐州新城区建设
1徐州新城区建设背景与现状
1.1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背景徐州新城区位于徐州老城(零坐标)东南8公里处。
规划总面积6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40万人,其中起步区面积24平方公里,是新城区的核心部分。
徐州新城的总体规划确定徐州新城的功能定位:区域性的商务、金融、文化中心,徐州市行政办公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1.2徐州新城区开发模式在《徐州市新城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新城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封闭管理”的开发原则。
徐州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年初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城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全面负责新城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工作。
随着开发建设的深入,2009年徐州市新城区管委会成立,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在新城区范围内行使市政府赋予的有关行政管理职权,管委会下设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建设管理处、征迁处、财务审计处、招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单位。
1.3徐州新城区开发状况新城自2004年启动建设以来,先后经历了规划设计、征地报批等准备阶段,2005年3月,随着徐州市行政办公中心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工,标志其正式进入建设段。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行政办公区基本建成,行政中心一期、二期、规划馆、档案馆等项目及大部分市级部门办公楼项目都已启用,60多家市级党政机关单位入驻办公。
道路交通网络体系,起步区核心区域的道路、桥梁全面贯通。
新城区绿化面积达到600多万平方米,城市生态园林绿化成为一大特色。
房地产开发,已有20多家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前来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9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710万平方米。
产业项目主要集中在规划的总部经济园、物流产业园及科教创新园,物流产业园有部分企业建设完工,其它园区处于启动阶段。
2徐州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问题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机构运转不够协调。
目前徐州新城区内存在两个行政管理主体,分别是徐州市政府派驻的新城区管理委员会和隶属于云龙区的潘塘街道办事处。
新城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在新城区范围内行使市政府赋予的发展规划、建设管理、招商引资等有关行政管理职权;社会事务管理仍由云龙区负责。
由于隶属关系不同,新城区管理委员会与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云龙区协调困难,经常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阻碍新城的健康发展。
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若干思考李薇(徐州市新城区管委会行政服务中心)
并进行护面设计和施工,防止其坍塌。
4.2防止空气污染措施①施工现场垃圾严禁随意抛洒而造成扬尘,要及时清运,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施工时,为避免道路扬尘污染周围环境,宜采用细石沥青混凝土、碎砖石或礁渣铺筑临时施工道路面层。
作业时,如有破损路面应及时修复,以免产生浮尘。
②现场设置专用储料库来存放水泥等粉细散装原材料,露天存放时材料表面覆盖遮蔽物。
原材料卸运时采取防尘措施。
现场搅拌设备要安装封闭式围挡和除尘设备。
③严禁运料车超载。
运料车驶出施工现场前应将车斗和车轮冲洗干净,土方、渣土等散装材料不宜没过车斗上沿。
运料车驶出现场前必须清洗车轮上的泥土,以免泥土洒落途中影响市容。
作业现场应设置洒水装置,指派专人洒水降尘。
4.3防止水污染措施①拌制混凝土原料的场地应配套设置沉淀池,泥沙必须经沉淀再排入河流和污水管道;废水回收后可用于洒水降尘,也可经二次沉淀再排入排水沟。
②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时,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对桥梁围堰施工,完成该路段的施工后必须彻底清运围堰土,以免其阻塞河道。
③对于现场生活用水的排放,应提前设置隔油、隔污设施,定期清理油污,以免污染当地的水土环境。
④施工现场要有专设的油漆及油料库,油库地面、墙面必须进行防渗处理,并指派专人妥善保管,以免油料渗漏污染周边环境。
4.4防止噪声污染措施①靠近居民区的施工项目,在开展施工建设时,尽量不要对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影响;若需连续作业,要提前向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明。
②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产品加工和制作作业应放在工厂、车间完成。
③杜绝人为敲打、叫喊等造成的噪声,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
4.5绿化及时对已完成施工的边坡、取土弃土范围进行绿化。
以缓解因道路施工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各种影响,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5结束语
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公路施工中必须强化环保工作。
施工单位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参建人员的环保意识;在前期设计阶段适当考虑环保要求,要从源头抓起,为给公路施工环保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就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
在公路施工中将环保落到实处,更要切实执行环保措施和制度,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S].
[2]李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3]李假,黄光洁.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华北交通,2011.
(上接第174页)
175
. All Rights Reserved.
2.2交通问题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只有三条公交线路,发车间隔时间长,加之徐州新城区仍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就业安置能力不足,在新城办公的机关职工仍都居住在老城区,“卧城”的效应造成新城区与老城区间交通“潮汐式”摆动,上下班高峰时间交通相对拥堵,交通的瓶颈现象比较突出。
2.3就业问题根据徐州总体规划,徐州新城区将实行二产、三产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核、两园”的产业布局结构。
一核是指以商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功能的中央商务区;两园指以高新技术和物流产业为主的西南部科技园区和南部新城物流园区。
规划是美好的,但开发商为了谋求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选择了周期短见效快的住宅开发,而产业用地的开发则相对滞后,从而带来徐州新城区就业岗位的缺乏,造成了就业的压力。
2.4公共事业配套问题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公共事业的配套是新城形成城市功能、加快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撑。
但目前,徐州新城区对于公共事业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超市、便利店、菜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相对紧缺。
虽然在新城前期规划上按较高层次和较大的人口规模配置,但大部分项目一直迟迟未能落地建设。
生活不便使大部分已经购房的居民不愿入住,公共配套建设滞后已经成为阻滞新城区发展的瓶颈。
3对徐州新城建设的建议
3.1创新管理体制,构筑高效政府各国新城经验表明,成立专门机构,并授予其比较独立的开发和行政管理权,是有效推进新城建设的重要举措。
它可以在新城快速建设过程中协调各级政府间的关系,有针对地组织新城的建设与管理。
而目前在徐州新城区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存在着徐州市政府派驻的新城区管委会及地方区潘塘办事处两个管理机构。
随着徐州新城区建设发展的深入、入驻企业、居民大批迁入,社会事务将大幅增加,新城区管委会的职能设置和管理机制都无法适应下一步新城的发展。
在徐州新城区新一轮开发建设中,应该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合并政府管理机构,由新城区管委会全权负责新城的规划开发建设、社会管理等工作,这有助于从徐州大都市区层面上对新城区做出明确的功能定位,实现有序开发和统筹建设。
同时要在新城区的管理权限、管理体制和行政组织架构上进行创新,简政放权、实行新城区有限“自治”。
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政府职能进行整合,科学合理地进行内部设置机构,合理归并或取消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
3.2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多元经济新城由于其早期产生的根由而决定了城市产业对于新城发展的重要性,在确定新城城市产业时,注意从更大的范围如淮海经济区或徐州都市圈范围内统筹考虑产业的定位问题,使之服务于徐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的功能总定位。
同时还应从更长远的角度审视产业本身的发展,注意培育一些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和生态环保性要求的产业,使之具有生命
力和发展空间,从而为新城区的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作用。
徐州新城区作为徐州市的行政、商务中心区,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和新的城市中心,是徐州市未来高层次第三产业发展区,要打造符合自身的产业模式。
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金融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多种产业配套共进的新城区现代产业集聚区。
3.3综合完善交通,构建畅通工程根据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大城市区域内必须由大容量交通系统来联系和支撑中心城区和新城之间的经济社会活动,即使是相对自我平衡发展的新城内部也需要与中心区有便捷的联系。
因此,新城建设应尽快建立与中心城区的大容量轨道交通联系,这将有利于新城区更好的发挥已有的优势,吸引产业和人口入驻,促进新城区功能的综合完善。
徐州新城区目前已建成通往老城区的两条主干道,下一步还应完善大运量快速交通系统,通过建设大容量的轻轨连接新老城区,用以彻底解决新老城区之间的交通问题,实现主城区与新城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
新城区内部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建立起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个体交通融为一体的多元化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3.4加快公共配套建设,促进人口集聚要按照现代化大都市要求配置新城区的公共配套资源。
首先在公共配套设施的配置上,加大统筹力度,引导老城区的优质社会事业向新城转移。
在教育配套方面,要加强老城区知名中小学校向新城区迁移或建立分校,提高教育质量。
在医疗配套方面,在引入徐州市中心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分院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相关专业人才引进的激励制度。
在文化体育配套方面,要以奥体中心、科技馆、规划馆等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功能配置;其次在公共事业资源的分配使用机制上,应突出开放性。
明确将新城区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资源向外地尤其是淮海经济区开放,通过提供较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来吸引外省市高素质人才集聚,进一步加快徐州新城区功能的形成。
3.5采取适当的建设策略,保证新城健康发展徐州新城区在建设速度和开发强度等方面都应该有适当的策略。
过快的建设速度会打破房地产供需平衡,造成建设中的浪费。
建设的进行要与就业的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协调,不可一下子放得太快,应使建设有序进行。
建设发展规划强调可持续性。
在建设发展规划的执行阶段,应完善配套的公共配套设施,以体现新城区的独立性;同时要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
新城区建设要将人口与就业平衡、就业岗位与设施的平衡作为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和高品质住宅来吸引人口落户,促进新城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2]张捷.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J].城市规划,2003(5).
[3]陈群民,吴也白,刘学华.海新城建设回顾、分析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5).
[4]邓芳岩.城市规划新城建设的引导策略——
—南京河西新城发展实例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9(12).
176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