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思考题
一、单选题
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D)。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个人是(B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 A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B.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
C.教育内容、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形式 D.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A.模仿性 B.目的性 C.规律性 D.社会性 E.复杂性
6.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DE)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ABCD)。
A.无阶级性 B.为生产劳动服务 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E.在特定场所进行
8.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9.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10.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D )。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11.“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
A.强迫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阶级性
12.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 )。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
13.学校教育产生于(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4.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 )。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15.教育的本质( D )。
A.教育是生产力;
B.教育是上层建筑;
C.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D.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6.教育的起源( C )。
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动物本能说
17.“得天下英才育之”一语出自(C )。
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劝学篇》
18.“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一语出自(C )。
A.《学记》
B.《论语》
C.《说文解字》
D.《大学》
19.“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语出自( A )。
A.《学记》B.《论语》C.《中庸》D.《说文解字》
二、多选题
1.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会出现在哪些社会?(ABE )
A.共产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2.世界上较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有: (ABCDE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E.日本 F.俄国
3.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 ABCDEF )
A.阶级性
B.等级性
C.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D.教学内容狭窄
E.教学方法简单
F.教育目标是培养“仕”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
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教育思潮√
4.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
5.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平等。
×共产主义
6.教育只有正向的功能,没有负向的功能。
×教育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教育,扩大了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已经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
×并未实现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科学
五、简答题
1、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①原始社会教育:无阶级性、社会性、形式手段简单、在特定场所进行、为生产劳动服务。
②古代教育:阶级性、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宗教性
③近代教育:现代学校出现、教育与生产结合、教育的公共性和国家化日益突出
④现代教育:远程化、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6)应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1)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2)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3、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选择题、填空题)
识记:(1)《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2)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其《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专著。
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的舆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此外,他还最早论证班级授课制度。
(3)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卢梭《爱弥儿》,集中反映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5)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
4、教育学的主要分支有哪些?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5、教育中介因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媒介或教育媒体及教育中介系统,有神秘的大自然,有人类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文化生活环境,固定的学习场所,社会实践活动等。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专门的研究领域;(2)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3)科学的研究方法;(4)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对于教育一般规律的揭示和概括,同时还要一句这些客观规律,阐述实施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主要反映在下述的各个方面。
1)学习教育学,是树立科学教育观的需要。
2)掌握教育学,是正确指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
3)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4)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2.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以育人为本,教育者如果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学生,就形成教
育最大的弊端—缺乏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丰富健康的人生观
(2)弘扬个性发展的教育观。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优点得以发扬,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人生变的光彩夺目
(3)循序渐进教育观。
教师应该坚信每一名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每一位学生的内心都是积极向上的,是会向前发展的
(4)以爱育人的教育观。
教师要以爱为基础,以爱为支点,以爱为动力全身心的去关心学生,才会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七、实例分析
通过以下实例,看看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的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差别。
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
”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选自傅道春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8页)
学习过教育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教育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学生行为进行了恰当的处理。
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有助于日常教育经验的科学思考;(二)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
(三)可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对一、二、三点可以进一步展开论述)
第二章教育功能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D)
A、正向功能
B、筛选功能
C、协调功能
D、社会发展功能
2.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筛选功能和(B)
A、正向功能
B、协调功能
C、负向功能
D、社会发展功能
3.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C)
A、社会发展功能
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D、协调功能
4.与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不符的是(C)。
A、教育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
B、教育使人追求真善美
C、教育不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
D、教育能让人获得幸福
5.下列不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有(A)。
A、谋生 B、传递 C、更新 D、创造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教育可以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5.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通过培养人和宣传政治路线、方针、主张,推进社会民主进程,来为政治服务的。
三、简答题
1.教育功能的类型有哪些?
答:(1)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4)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
答:(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教育可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3)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4.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功能有哪些?(1)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
四、论述题
1.根据你的理解,如何看待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可以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以生存为基的,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以幸福为上的。
2.论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除了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和生态的影响之外,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1)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发展不同步。
五、案例分析题
《新疆,你怎么了?》
新疆是产棉大省,为了解决运输的困难,使棉花及时销售,国家曾实行东锭西移的战略,把上海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运抵新疆,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人地操作。
一些人以新疆的企业考察后说,许多大企业的设备是先进的,甚至是一流的,但产品却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合格的。
请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析新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对个体,经济,政治等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其中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教育可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3.教育可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新疆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新疆的教育发展水平低,大部分新疆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操作先进的设备。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 A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媒介
C.教育理论
D.教书方法
2.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D )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
3.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教育目的是1904年颁布的( D )。
A.《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B.《戊戌变法纲要》
C.《天朝田亩制》
D.《奏定学堂章程》
4.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任务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规律
5.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D )。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现状
B.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
C.四项基本原则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D )。
A.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智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 B )。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长教育
D.继续教育
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A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方法
C.教育的效益
D.教育的规模
9.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10.素质教育是以( B )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1.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 A )。
A.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B.理性价值观、个人本位
C. 感性价值观、个人本位
D. 社会本位、感性价值观
12.首次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的法规是( D )。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C )。
A.我国的政治政策
B.我国的教育方针
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二、解释名词
教育目的(狭义):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个人本位论:维护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个体存在的独立自主性,反对各种领域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压抑,倡导个性的解放。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关于学校教学、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等的全面安排,是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等。
三、辨析题
(×)1.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广义的培养目标才是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而教育方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目标就是指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而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又是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所以,教育目标是很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5.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因此,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缩,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引领与激励受教育者等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激励功能:通过对未来发展的认识小,促使发展
●指导功能: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评价功能:促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社会因素的制约;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时代的制约;未来的教育理想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4.简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体论是指教育的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表现为:1)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 2)强调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要性3)做人教育比公民教育更重要社会本位论是指教育的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来决定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
1)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 2)教育要在儿童身上塑造一种普遍性意识
3)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生活 4)学校教育要突出个体对纪律的服从
5.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从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方面全面发展为目的。
几个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培养人的社会价值);
(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培养人的身心素质规定);
(4)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6、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教育目的是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7、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社会依据: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和人的需要。
五、论述题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能实现吗?为什么?
(1)面向全体是国家建设和公民自身发展的要求。
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密切,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是全体社会公民的义务,不是少数人的事。
全面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
适应是会发展的要求。
(2)为此要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虽然,现在还未完全是实现这个目标,但已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肯定会有实现的时候。
六、案例分析题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而成为变相教育。
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
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
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
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
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师:广义的教师是指有威信的、聪慧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或者说是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别人的人。
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训练在知识、技能、思想诸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教育素养的,按照国家的社会要求
2.教师角色:是指由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处的社会位置决定的,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特征,其实质是对“教师是什么样的人”的概括。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
4.学生:教师工作的对象,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学生。
5.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6.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对其要求是从一般或现实社会条件下对老师的职业要哦球和角色期望角度提出来的,是教师履行职责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二、单项选择题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B )。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2.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C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3.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A )。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4.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 )。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新教师的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和合作交流 D包括以上三者
5.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C )。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6.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是( A)。
A.示范
B.教具
C.多媒体
D.教学语言
7.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A ),二是教育技巧。
A.教育理论 B.教育手段 C.教育思想 D.思想品质
8.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9.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C )。
A.管理能力 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10.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C)A教育行政人员 B校长 C教师 D学生
11.下列哪项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 A )
A热爱学生 B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C热爱劳动 D热爱教育工作
12.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D )。
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1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14.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B )。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规定 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15.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