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札记(二)--近体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札记(二)--近体诗
近体诗是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
近体诗又称作格律诗。
它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三种。
诗的格律是诗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的总结,是诗歌的艺术组成部分。
律诗的格律,在字句的数目、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则。
一、诗的平仄。
或称格律、声律。
1、基本格式(录自《自修大学》1986年第六期)
五言仄起首句不入韵七言仄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五言仄起首句入韵七言仄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五言平起首句不入韵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五言平起首句入韵七言平起首句入韵
○○▲▲○○▲▲○○▲○○▲▲○○▲▲○○▲▲○
●●●●
▲▲○○▲○○▲▲○○▲▲○○▲▲▲○○▲▲○○
●●●●●
○○▲▲○○▲▲○○▲○○▲▲○○▲▲○○▲▲○
●●●●●
▲▲○○▲○○▲▲○○▲▲○○▲▲▲○○▲▲○○
●●●●●
【注】
(1)、符号○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该字可平可仄。
(2)、“平起或仄起”中的“起”是指第一句的第二个字。
(3)、“平起仄收”或“仄起平收”中的“收”是指第一句的最未一个字。
平起仄收的声调高亢雄壮,仄起平收的较为低沉柔婉。
平起仄收的为正格,仄起平收的为变格。
2、平仄格律的要求
(1)、平仄要相对。
是指一联中上下句之间各字的平仄关系。
要求是上句使用了仄声的字,下句相应位置的字就要换用平声的字。
(2)、平仄要相粘。
是指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
要求是下一联出句要和上一联的对句起始处的平仄相一致,使两处的平仄粘连起来。
因为粘连起来以后,再根据平仄相间、平仄相对的规则,两联之间的平仄就不会重复了。
3、基本格式的变化
(1)、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以上八种基本格式,并不是每句都不准变化的。
凡是标有“●”地方的字都可进行变化。
这样有的句子的句首就出现连着三个○○○或▲▲▲的现象。
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但是不能出现在句尾。
这种现象叫“三平尾”或“三仄尾”。
“三平尾”是近体诗之大忌,坚决要避免。
“三仄尾”尽量避免,但是不算大错,如果出句为三仄尾,那么对句可以三平尾来救它。
(2)、救拗
在律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为“拗”以称作“孤平”,出现“拗”诗句称“拗句”。
关于孤平,诗词界观点也不甚相同。
主要有两派,一派以王力为代表,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用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外,全句就只剩下了一个平声字,叫孤平。
另一派,以启功为代表,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离韵脚或白脚较近的平声字)如果这个平声字改为仄声字,就会形成前后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平声字,叫孤平。
有认为,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不犯孤平。
拗不是病而能救,对七言诗,“孤平”主要看第四个字,如果犯了“孤平”,必须要补救。
五言诗第二字不能孤平。
救拗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本句自救。
在一个句子里第一个该用平声的字而用了仄声,则第三个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进行补救。
二是对句相救。
在一联中,出句第三个字该用平声时而用了仄声,则对句第三个字本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进行补救。
即两拗相消反为正。
平仄格式只是形式问题,在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中,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
有时为了保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不仅一三五不论,甚至不得不冲破格律上的某些规定。
如“野火烧不尽”中的“不”,本应用个平声字,却用了仄声“不”字。
(3)、诗的“腰”
在每一句中,五言的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五个字,是一句的“腰”。
一句的腰若平仄失粘,就是犯了“蜂腰”病。
在整首诗中,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第五句都是腰。
这两处腰的平仄不合声律,就称为“折腰体”。
“折腰体”是诗的一种体式,不算诗病。
二、诗的对仗。
对仗,也称作对偶。
对仗的要求是:两句诗中。
位置相同的字,如果是名词,两个都要求是名词,如果是动词,两个都要求是动词,如果是形容词,两个都要求是形容词......它们的词类相同,语法关系相似。
(一)、对仗的种类
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格各异。
《文心雕龙.丽词》列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诗词格律》38页)他在《汉语诗词律学》
中,按照传统的词的分类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门,共28种。
即:
第一类:天文门、时令门;第二类:地理门、宫室门;
第三类:器物门、衣饰门、饮食门;第四类:文具门、文学门;
第五类:草木花果门、鸟兽鱼虫门;第六类:形体门、人事门、第七类:人伦门、代称门;第八类:方位门、数目门、颜色门、干支门;
第九类:人名门、地名门;第十类:同义连用字门、反义连用字门、连绵字门、重叠字门;第十一类:副词门、连介词门、助词门。
为了便于掌握,现以对仗的工整程度和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介绍如下。
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作些必要的说明。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
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
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的主要是名词。
同一类相对便工,同门相对更工。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
有些词既不同门类,也不相邻,但在文学作品或言语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诗酒、花鸟、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对。
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
对仗用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可以为工整增色。
例如毛泽东《答友人》颔联: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这一联里的"竹"与"霞","泪"与"衣",都是名词,但不同门类,字面亦不对称;可是因为有了"斑"与"红"颜色词对颜色词,"一"与"万","千"与"百",数词对数词,形成工整的气氛,这一联也可视为工对。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的。
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
如毛泽东的《吊罗荣桓同志》的颈联: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与"战锦"对,"不是"与"方为"对,但"难堪日"与"大问题",虽同是名词,却不同门类,亦不逐字相对。
又如《和柳亚子先生》颔联: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除"年"与"节"同属时令门类,字面相对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对,但四字都属时间概念,意义相对"还"与"读",都是动词;"旧国"与"华章",同为名词,但不同门类。
跟上一联相比,这一联工整的程度更宽一些,也可以叫做半对半不对。
又因其上下两句中一些字虽不合对偶的条件,但是意思是对称的,所以又叫"意对"。
律诗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常见用半对半不对的,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类宽对也有人用于颔联的。
如杜甫《月夜》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又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工对在修辞美、和文字整齐美上有其优长,但其过于拘谨,往往束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
形式服从内容,作诗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损害内容,而是要在充分抒情达意、深化意境的前题下,该工则工,该宽则宽。
在工对和高雅的诗意不能两全时,诗人宁愿牺牲对仗而保全诗意。
如白居易《寄殷协律》中:“几度听鸡过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其中“几度”与“亦曾”不对仗。
有的上半句或前四字用对仗,下半句或未字不对仗也较为常见。
这是受了韵字的影响,为押韵而牺牲对仗。
如李白《寄淮南友人》中:“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遊”。
其中“诏”与“遊”不对仗。
宽对虽然其工整严谨不如工对,但咏物抒情较工对方便,而且若对得好,别有风致。
初学者,最好先在工对上下点工夫,把各类词性搞清楚,把对仗的基础打好,然后再学宽对。
宽对做得好,很不容易,它虽然修辞美、
整齐美不如工对,但它更讲究寓意深刻、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流畅。
对仗除按工整的宽严程度分为工对、宽对之外,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
下面分别介绍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常见的十一种类型:
甲.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有以下类型:
1、正对。
出句和对句的意思是同一方向并立的,但各具意义,相互补充,相互烘托。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长征》)"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鲁迅《自嘲》)"
这类对仗虽然上下两句意思同一方向并立的,但各具意义,内容并不相同。
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须力避同义、近义。
因为短小的近体诗中须包含丰富的内容,若出现重复内容,哪怕是一点,也会使诗作显得臃肿、苍白。
2、反对。
出句、对句的意思反向并立,具有强烈对比、映衬作用。
如鲁迅《自嘲》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中"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这类对仗揭示矛盾尖锐,表达爱憎分明,形象对比强烈,做得好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3、流水对。
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
如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
鲁迅《题三义塔》中"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杜甫《秋兴》中"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流水对用得好,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亦可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
乙.以调字遣词的方法,增强对仗的修辞美、工整气氛,有如下类型:
4、借对。
又称"双关对"、"假对"。
有借义、借音两种。
(1)、借义对: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同时又借其乙义或丙义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
如毛泽东《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
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
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
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按上下两句的关系看,这一联还是流水对;按"牺"与"牲"相对,"日"与"月"相对,这一联又是"就句对",所以这一联分属三型)。
(2)、借音对: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
如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字发音与颜色词"苍"字同,所以可与同为颜色的"蓝"字相对。
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中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杨"与"羊"同音,可与"鸡"相对。
借对做得好,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例如鲁迅《赠画师》首联:"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
"是一联极工的对仗。
意思是由于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
原来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称。
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国民党当局。
这样,"白"对"苍",颜色对颜色;"下"(与"地"同义)对"天",地理对天文,非常工整。
5、就句对。
也叫"当句对"、"句中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
例如毛泽东《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构成工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
又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
这种对仗,即使上下句相对的词类不同门类,因其既自对又相对,虽宽亦工。
6、掉字对。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对仗。
这种对仗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出句中的两个"自"字与对句中的两个"相"字相对;掉字
对同时也是"就句对"。
看:"桃花"与"杨花"对,"黄鸟"与"白鸟"对;"自去"与"自来"对,"相亲"与"相近"对;"掉字对实际上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朗郎上口,显示其音律美。
还有一种"借音掉字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义不同的字作对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这一联出句的"世"与"死",对句的"身"与"生"都是音同义不同的字,工仗更为别致。
这类对仗也是比较难作的,作者须具有相当的修辞素养。
丙.用调字遣词的方法,既增强对仗修辞美又增强音律美,除上述掉字对外,还有:
7、叠字对。
又称"连珠对",就是在联句中用叠字。
古诗中叠字对是常见的,例如毛泽东《冬云》的颔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其中"滚滚"对"微微"便是。
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但用得恰到好处却不太容易。
例如形容流水,有潺潺、汩汩、滔滔、滚滚、湍湍等叠字,用哪一组叠字最适合,则应视水流的流量、速度、形态,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等而定,还要平仄合辙。
8、双声、叠韵对。
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
例如"依稀"两字的韵母都是"i",这种连绵字就叫叠韵词;"彷佛"两字的声母都是"f",这各连绵字就叫双声词。
双声词互对叫双声对;叠韵词互对叫叠韵对。
如许浑《寻周炼师不遇》:"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
""零落"和"参差"都是双声,这对仗就称双声对;朱淑真《元夜》"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缱绻"、"朦胧"都是叠韵;鲁迅《悼柔石》:"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依稀"和"变幻"都是叠韵词,这对仗也称叠韵对。
学做双声叠韵对须掌握较丰富的连绵字和必要的声韵知识。
丁.结构特殊的对仗:
9、隔句对。
又称"扇面对"。
四句组成的两个对仗,与一般结构不
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对。
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对联。
又白居易诗《酬刘主簿》中的:“我随鵷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
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四字平仄相同的对联。
扇面对在诗中不多见,而在词里面,如《沁园春》、《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
10、错综对。
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
如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
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也错了位置。
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
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
戊.虚词入对。
虚词包括介词和助词。
介词如:与、和、共、同、并、于、还……等字;助词如:也、矣、焉、哉、乎、耶……等字。
诗讲究省略,一般很少用虚词;用滥了,那就散文化了。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诗中虚词用得恰当而巧妙,则别有风致。
11、虚词对。
虚词入对,古来不乏佳篇,如:张籍《奉和陕州十四翁》“贾公竟行矣,邵公泪泫然”。
李群玉《春寒》“处世心悠尔,干时思索然”。
杨万里《虞丞相挽词》“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
虚字对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壮,或太息底吟,委婉深沉,做得好,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元好问《卫州感事二首》之一中“离合兴亡遽如此,栖迟零落竟安之”,数百年来人们用以慨叹朝代的兴废,久咏不衰。
林则徐《赴戍登程》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闪耀着顾全大局和爱国主义的光辉,后来成了人们临危受命
的赠言。
(二)、律诗对仗的规则:一般是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两两相对。
这是正例。
但个别的律诗只是一联使用对仗,(多数为颈联),称为贫对仗;也有三联都使用对仗的;三联都使用对仗的,称为富对仗。
富对仗可以是首、颔、颈三联,也可是颔、颈、尾三联。
例如:
观猎王维
风劲弓角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是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两两相对。
天末怀李白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这首诗只有颈联使用对仗。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是首、颔、颈三联使用对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颔、颈、尾三联使用对仗。
(三)、对仗的避忌。
(1)、忌合掌。
合掌就是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意义相同,即同义词相对。
如:“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其中“日月”对“光阴”,则属于合掌。
两句说的是同一现象。
(2)、忌雷同联。
对仗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对仗按不同的技巧和特点分为:借对(借音对、借义对)、当句对、扇面对、错综对、叠字对、双声对、叠韵对、掉字对等。
我们在设计对仗时,两联使用的对仗方式最好不相同,要适当运用反对和流水对,不宜经常用正对。
特别是在组诗里,如果老用一种对仗形式,就显得呆板,也会减少韵味。
律诗对仗的两联之间要充分体现句法结构上的变化:或一联单句,一联复句;或一联流水对,一联正对;或两联虽同为单句或复句,但深层的句法关系又各有不同。
如杨万里《夜寒独觉》中二联: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颔联上下句均为单句,颈联上下句均为复句。
颈联上句表示假设关系,下句表示让步关系。
再看杨万里《过张王庙》中二联: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
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
两联虽都为单句,但颔联上下句均为连动结构。
联动结构指一个短语结构中连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
上例“欹”(qī)与“出”、“背”与“开”就是连动式结构。
颈联上下句则均为主谓宾结构。
颔联的节奏为“二二一”,颈联的节奏为“二一二”。
再看杨万里《和曾克俊惠诗》中二联:
雨多厌听鸠夫妇,病起全疏酒圣贤。
旧喜作诗今已懒,君能得句我先传。
两联均为复句构成的对仗,但前后联深层的句法关系不同。
颔联上下句均为因果复句:(因)雨多(故)厌听鸠夫妇,(因)病起(故)全疏酒圣贤。
颈联上句为转折复句:(虽)旧喜作诗(然)今
已懒。
下句为假设复句:(若)君能得句(则)我先传。
从以上例析中可以看出,对仗在句法结构方面应整中求变,推陈出新。
这一点王勃的诗在对偶方面也是有许多变化技巧的。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这首诗的首联就对起来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对“风烟”,“三秦”对“五津”,“辅”对“望”,每一对词都是平仄相反,词性相同。
接着二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在这一联中,“离别意”与“宦游人”还可以说是相对的,可“与君”跟“同是”则是完全不对的。
因为他在首联先对了,所以颔联就放松了。
这种形式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偷春格”。
春天是美好的意思,把本来应该等到颔联才出现的美丽的对偶“偷”出来提到首联先对了,就是“偷春”。
可是,你如果首、颔、颈三联都是对偶,那又太多了,所以颔联就要放松一步。
放松一步并还是就完全不对,其“离别意”与“宦游人”还是对的,这中间有着非常微妙的变化。
最重要的一点是:凡是你要把格律破坏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从哪里把它抓回来。
颈联二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同样是对句,这两句与王绩在《野望》中的两组对句不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分别说的是两种景色;“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前一句说的是牧童的事情,后一句说的是猎人的事情,二句之间是平衡的,彼此不必有什么关系。
王勃这两句则不然,二句在形式上对偶,可意思上却是上下相承的关系。
用的是“流水对”。
由此可见,王勃的诗在对偶方面的变化技巧。
(3)、同字相对。
在律诗中对使用同字的规则是;
一是在颔联、颈联中的20个字中除了叠字外不得重字。
若颔联不用对仗可认为是例外;但要注意,叠字句必须与叠字句相对,否则不
成对仗。
如
二是依照不同义不算重韵的道理,同形不同意的字,也不认为是重字。
三是在排律中因字数较多,不避重字。
四是在一句中不避重字。
首联或尾联的出句和对句可用重字以示勾连。
如:
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杜甫)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杜牧)
东望望春春可怪,更逢晴日柳含烟。
(苏颋)
(4)、避题字。
在诗句中不能出现题目中的字。
这一原则仅应用于纯咏物诗中。
有的诗以头两个字为题,这种有题,实等于无题的诗,就不存在避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