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演唱解析——以《忆秦娥·娄山关》《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诗词演唱解析
——以《忆秦娥·娄山关》、《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例
摘要
作为军事家、政治家的毛泽东,也是一位才气傲人的诗人,在他的笔下,一首又一首名垂千史的优秀诗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给当时新中国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是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和寄托。

毛泽东的诗词的声乐艺术作品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曲调的感染力大,表现途径以及词曲的制作过程较为繁杂,毛泽东诗词是他的思想和理论的体现,他以革命家的胸怀壮志和诗人豪情满怀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经典艺术作品,并逐步凸显出自己独有的思想特征、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

本文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线,围绕毛泽东创作的诗词为重点,学习经典的诗词和曲调。

对毛泽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蝶恋花·答李淑一》进行分析,从诗词、曲风、作曲技法、演唱风格、演唱技巧等方面,挖掘出毛泽东诗词中深层次的文化寓意、审美内涵。

通过这篇论文的阐述让大家对毛泽东诗词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展现出毛泽东诗词作品中的不同风格和艺术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毛泽东诗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部分,本文将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在作品《忆秦娥·娄山关》中更加深层次领悟到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好的将这首作品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展现出来,同时在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初次研究江南弹词的演唱及风格,为以后再学习带有弹词或戏曲风格的曲目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希望通过学习这两首艺术歌曲,总结演唱实践经验,为今后学习演唱更多的中国艺术歌曲提供参考。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蝶恋花·答李淑一》,
演唱特点
Abstract
Mao Zedong,as a strategist and statesman,is also a poet of great talent.In his works,one excellent poem after another appeared in people's vision,bringing infinite vitality and hope to the people of new China at that time.It is the spiritual food and sustenance of the people of new China.Mao Zedong's works of vocal music focus on expressing people's inner feelings,The appeal of melody is great,the way of expression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Ci and Qu are complicated.Mao Zedong's poetry is the embodiment of his thought and theory.With the great ambition of revolutionaries and the enthusiasm of poets,he has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classic works of art,and gradually highlights his uniqu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writing angle and artistic sty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as the main line,focuses on the poems created by Mao Zedong,and studies classic poems and tun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o Zedong's Poems"Yi Qin e·Lou Shan Guan" and"butterfly in love with flowers·a Li Shu Yi",this paper digs out the deep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Mao Zedong's poems from the aspects of poetry,melody,composition techniques,singing style and singing skills.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is paper,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Mao Zedong's poems, and show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ao Zedong's poem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Mao Zedong's poetr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This paper takes this part as the focus of research,and deeply understands the author's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e work"remembering qin'e Loushanguan",better displays this work with its own understanding,and at the same time,studies i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ork"butterfly in love with flowers·answer to Li Shuyi"The study of the singing and style of Jiangnan Tanci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study of the repertoire with Tanci or opera style.Through learning these two art songs,we can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singing,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learning and singing more Chinese art song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Recalling qin'e Loushanguan""butterfly in love with flowers·answer to Li Shuyi",Mao Zedong,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2、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 (1)
一、简述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歌曲 (3)
(一)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创作时间 (3)
(二)毛泽东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 (4)
二、毛泽东诗词具体案例分析
-----以《忆秦娥.娄山关》和《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例 (5)
(一)以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5)
(1)创作背景 (5)
(2)和声曲式分析 (6)
(3)节拍节奏分析 (7)
(4)力度表现分析 (9)
(5)旋律分析 (9)
(6)演唱技巧 (10)
(二)以艺术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例 (12)
(1)创作背景 (12)
(2)曲式分析 (13)
(3)歌词语言的艺术性 (13)
(4)演唱情感分析 (15)
(5)演唱技巧 (15)
三、二者在创作风格、演唱情感和演唱技巧上的不同之处 (17)
(一)创作风格上的不同 (17)
(二)演唱情感上的不同 (17)
(三)演唱技巧上的不同 (18)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件 (21)
致谢 (22)
引言
1、选题目的与意义
选题目的: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毛泽东诗词就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部分,通过查找资料,对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歌曲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以便在毕业音乐会中将毛泽东诗词的完整的诠释出来。

用真挚的感受及情感更加完整的演绎出来。

选题意义:
一、深入了解毛泽东诗词蕴含的艺术价值。

二、通过学习《忆秦娥·娄山关》、《蝶恋花·答李淑一》这两首艺术歌曲,总结实践经验,为今后学习演唱更多的中国艺术歌曲提供参考。

2、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根据目前本人所检索和查找的国内各大音乐期刊、专著、博硕士论文等文献,通过收集整理,发觉近年来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论文有很多篇,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声乐作品占少数。

(1)期刊类:
从目前研究来看,在各大音乐类期刊中有21篇论文提及到《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艺术歌曲,其余大多是以毛泽东诗词内容做研究。

其中有六篇具有代表性:
1.胡吟久刘家乐.浅析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黄河之声》[J]2019.08期讨论的是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问题。

2.余珍浅析毛泽东诗词歌曲--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大众文艺[J]2016年12期,则着重于把音乐艺术与诗词艺术相融合并用声乐艺术来演绎,表现毛泽东诗词的艺术价值。

3.章莉.古诗词格律式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解析[J]—音乐大舞台2012.09,是从毛泽东诗词文化角度分析。

4.张金辉.歌曲浅析《忆秦娥·娄山关》的演唱特色[J]—长江丛刊2017.17,
1
是从演唱角度分析。

5.宋瑛.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J]—艺术教育2011.07,是从
艺术表现角度所分析。

发表《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期刊有8篇,其中4篇具有代表:
1、王菊.《蝶恋花·答李淑一》演唱分析[J]——音乐大观2012年04期
2、罗群.《蝶恋花·答李淑一》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J]——当代音乐2017年01期
这两篇期刊内容是对音乐特征及弹词演唱分析作为重点。

3、王菊.《蝶恋花·答李淑一》演唱个案分析——以宋祖英演唱为例
这一篇是以宋祖英的演唱作为研究对象,将演唱者的二度创作进行剖析。

4、周燕燕.弹词教学演唱探析之“蝶恋花·答李淑一”[J]——大众文艺2013年05期则主要对弹词教学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

(2)著作类:
田秉锷编著的《毛泽东诗词鉴赏》于2012年8月1日出版于上海三联书店;
蔡福清,徐四海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大观》于2015年3月1日出版于四川人民出版社;周振甫编著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于2019年1月出版于中华书局;丁三省编著的《毛泽东诗词精读》于2017年1月1日出版于文化艺术出版社;良石,王会军,武焕平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品鉴》于2012年9
月1日出版于台湾出版社等等。

这些书籍主要是对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析,并无对以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声乐作品进行研究。

(3)硕博论文类:
据调查显示,现国内还没有对《忆秦娥·娄山关》研究的硕博论文,对赵开生谱曲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进行研究的仅有1篇论文:
1、郑婧雯,《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唱腔特点分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年,文章主要通过这首作品分析苏州弹词在我国民族声乐中相融合的情况,
对弹词的演唱也有一定的见解。

从对《忆秦娥·娄山关》和《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分析对比角度并无人进行研究对比,所以本人选择从这方面入手,通过深入研究,来发掘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

一、简述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歌曲
(一)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创作时间
毛泽东创作的诗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大革命时期,红军长征及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

大革命时期:《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秋收起义》等。

红军长征及抗日战争时期:《六言诗·苏维埃政府布告》、《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清平乐·会昌》、《四言诗·懦夫奋臂》、《四言诗·祭黄帝陵》《十六字令三首》、等。

解放战争时期:《四言诗·为八路军军政杂志题词》、《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七绝·五云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新中国成立时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绝·观潮》、《七律二首·送瘟神》、《七绝·仿陆游示儿》、《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七律·答友人》、《七绝·屈原》、《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五律·西行》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七律·有所思》、《杂言诗·盛名之下》、《七言诗·戏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七绝·戏改李攀龙“怀明卿”》、《七言诗·续乔冠华诗》、《打油诗·赠尼克松》、《五绝·呈郭老》、《诉衷情·赠人》、
《贺新郎》等。

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后的17年间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新时期做创作的艺术作品。

建国后的17年:1957年《沁园春·长沙》被首次发表在《诗刊》中,掀起了当时人们追捧的热潮....这期间更多的优秀作品被谱曲发表,其中流传广泛的有:丁善德的《十六字令三首》、李劫夫的《菩萨蛮·黄鹤楼》和《忆秦娥·娄山关》、李焕之的《西江月·井冈山》、桑桐的《浪淘沙·北戴河》、赵开生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王元方的《沁园春·雪》等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毛泽东诗词的歌曲多以合唱作品较为流传,如《为毛主席谱曲五首》(田丰);合唱套曲《长征路上》(郑律成);四部混声合唱《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十六字令三首》、《沁园春·长沙》(陈志昂)等等。

新时期以来,音乐创作全面恢复,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情感追求使毛泽东的诗词歌曲等到了一定的发展。

作曲家们在这期间运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

如李伟在1984年创作的《七律·长征》到1998年期间创作的《七律·咏贾谊》;林光璇编著的《毛泽东歌曲选》;李伟谱曲的《毛泽东诗词歌曲集》;舒广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歌曲百首》等都把毛泽东所创诗词做了总结归纳。

(二)毛泽东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
毛泽东诗词艺术内涵很丰富,满足艺术歌曲中对于歌词的各种选取标准。

这是因为毛泽东所撰写的诗词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史记和诗歌的特点,使诗歌内容更具有现实性。

毛泽东的文釆出众,与其他艺术文人相比较可以得知,他所撰写的诗词在字里行间中都透露出一种对于战争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感悟,将历史与诗歌进行结合的写作方式是毛泽东文采独特的外在表现之一;其次,毛泽东所撰写的诗词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出了格律性的特点,即诗词内部结构合理。

在旧体诗的影响下,毛泽东在撰写诗词时,尤为注重对于名词量词以及相关词汇的选取和使用,进而导致诗词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同时体现出自身撰写诗词的艺术性特点;再次,毛泽东在撰写诗词的过程中尤为注重虚幻和现实的结合,可以说,这一写
作手法既增加了诗词的内涵,同时增加了诗词的现实性。

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热衷于以毛泽东撰写的诗词为基础,进行艺术歌曲创作,其中改编较为著名的有:《忆秦娥·娄山关》;《卜算子·咏梅》;《菩萨蛮·黄鹤楼》;《蝶恋花·答李淑一》;《西江月·井冈山》;《浪淘沙·北戴河》;《沁园春·雪》等。

二、艺术歌曲之具体案例分析
-----以《忆秦娥·娄山关》、《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例(一)以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下面将从创作背景、和声曲式、节拍节奏、力度表现、旋律、演唱技巧等方面对《忆秦娥·娄山关》进行大致的分析。

(1)创作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者毛泽东,其中“忆秦娥”是词牌,“娄山关”为地名,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于1957年1月发表在《诗刊》中。

曲作者是总政歌舞团总指挥陆祖龙,谱曲创作于1965年,后收录于《春天的赞歌:陆祖龙独唱曲集》。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第一次渡赤河水时,遭到川军的阻拦,为继续完成长征大业,在会议商讨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渡过长江,但再次遭遇阻碍,毛泽东果断决定二渡赤水河,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此次战役,先后击溃歼灭国民党军队两师八团,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毛泽东内心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后不久写下了这首流传青史的词。

词的内容大气磅礴,形象生动的描写出了红军英勇战斗杀敌的壮丽场面。

1965年,总政歌舞团作曲家陆祖龙根据诗词的特点,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巧妙地将民族戏曲元素融入到创作中,作曲运用严谨的二部曲式结构、丰富多变的戏剧化节奏、大跨度的宽广音域、丰富而舒展的旋律等音乐表现手法,以《忆秦娥·娄山关》的诗词内容为基础,对其进行曲调谱写再次赋予这首诗词新的生命和活力,使它成为一首深具艺术内涵的声乐艺术作品。

(2)和声曲式分析
《忆秦娥·娄山关》全曲选用色彩明亮的大调式A大调,为的是和诗词中激昂奋进、英勇善战的情感相吻合,这正是大调的色彩,明朗、清晰、有力。

曲式结构图如下:
从曲式结构图看,本曲为并列单三部曲式。

全曲被A大调贯穿至尾,节奏多
变,节拍多变。

A大段结束在主和弦上,Ⅱ
6—K4
6
—Ⅴ—Ⅰ,终止四六和弦。

因为
和弦的低音为Ⅴ级音,与Ⅴ级和旋原位的低音相同,所以k4
6
连接Ⅴ级和弦,低音则保持和弦的延续,使其有要解决的趋势。

这样的话就更具有不稳定性和紧张性,最后的延迟解决,就使得终止式更加完美。

最后的曲终也就是C段的结尾处,运用了补充终止,使乐段更加完整,圆满的结束了全曲。

值得一提的是,在歌曲的第45小节,也正是本曲的高潮部分,运用了增六和弦的演奏手法,从属性来看,增六和弦属于一种变和弦,其构成主体是具有特性音程增六度的和弦。

在此之上,改曲又运用了Ⅵ级和弦,构成增六度的两个变音,再用半音进行引入,(#4—4,#1—1),这种和弦技法的运用,使紧张的情绪能很好的过渡到下一段,在听觉上由紧张到舒缓,变化多样,回味无穷。

(3)节拍节奏分析
全曲的节拍运用变化拍子构成,先后出现了自由拍、4/4拍、2/2拍、3/2拍、4/4拍。

像这样不同拍子的混合运用,会给人在听觉上一种灵活弹性多变的印象。

像这种在一首声乐作品中频繁变换节拍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引子部分为自由拍子,在一开始处就用了一个A大调的连续21个音的琶音,紧接着用三个左手带有装饰音的二拍子和弦带出接下来的一串连绵起伏整体呈
现上升趋势的三十二分音符琶音,正犹如红军长征时翻山越岭的英勇和坚定,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娄山关进军。

(谱例1)
接下来开始进入4/4拍正规的旋律节奏,从第5小节开始,左右手相互交织的颤音和附点音符以及急促的三连音的节奏,都从侧面描写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时国民党前堵后追的艰难困苦的情景。

直到第10小节连续小附点节奏的出现,营造出战斗即将打响的紧张氛围,终于在第13小节处由六个强有力的八分音符的推进下迎来歌曲的首句“西风烈”。

(谱例2)
引子部分的“散”引出了正歌部分的“慢”。

前两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都在4/4拍的节拍下一字一断的进行着。

直到25小节节奏突变的紧密,字字激昂,连续三遍唱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第38小节处拍子变换为2/2拍,再次引出一个慢拍的“从头越”,这部分拉长了节奏旋律,推出了整个歌曲的高潮部分。

(谱例3)
在45小节仅有两小节是3/2拍,为的是突出自由延长音6。

在第47小节处再次回到了开头处的主节拍4/4拍。

(4)力度表现分析
音乐的力度表现方面,作曲家有意识的将全曲的布局进行了细致大胆的处理,在引子的开始处,用了一个sfp(突强弱)的记号,就好像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突然闯入了我们的视线,英勇的形象瞬间深入人心。

到了第5—10小节,p —mp—pp的连续运用,使音乐的力度连绵起伏,就好像红军战士们在寒风凛冽中艰难缓慢的前行。

直到第14小节,第一句主旋律力度ff的出现,“西风烈”三字着重突出,战斗打响第一炮,红军战士无畏的肖像屹立在我们面前。

随着音阶的下行,力度逐渐下降,p落到了“霜晨月”上,与开头的“西风烈”形成对比。

到了第20小节,sfp又一次出现,作曲家用在了“马蹄声碎”的“碎”字上,随后还伴随着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把红军部队行进时的艰难表现的淋漓尽致。

B大段部分的力度并无太大的变化,直到第34小节的“从头越”一个强有力的ff出现,与第36小节的“从头越”再一次形成对比,不仅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而且更加强调着这是一个革命新起点,这一动一静的对比甚是妙矣。

到了C段,音乐力度又经历了p—f—mp—ff—p—pp—ppp丰富的起伏过程,与对应歌词“苍山如海”的意境相呼应,此时,千言万语亦无法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慷慨激昂。

(5)旋律分析
《忆秦娥·娄山关》全曲使用大调式,自然大调的特点就是宽广、明亮。

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陆祖龙以细腻的旋律手法深入到作品中,同时大篇幅的跌宕起伏的旋律与之形成比较,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可以说,旋律的波涛汹涌和曲调的庄严肃穆,在悠扬婉转的曲调中精准而切合的表现出了作者感伤悲戚的情绪。

第47小节,波音的使用使歌曲委婉轻柔,深情优美,生动的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B段的旋律以动态的形式不断进行,对句工整,节奏清晰,旋律苍劲,充满力量。

以传统的四拍形式来体现队伍行进的情境,强调重拍,附点节奏较多,钢琴伴奏具有鲜明的力度特点,歌词内容反复出现,生动的展现了战斗时的场景。

(6)演唱技巧
这首作品可分为三部分。

在一开始的“西风烈”三个字上都标有重音记号,这就要求在演唱时着重这三个字的咬字,要坚定的、带有喷口的技巧唱出,同时用强有力的气息支撑着唱完“烈”字。

(谱例4)
在第二句中注意“长空”二字的保持音,演唱时要有画面感,同时注意力度由之前的ff到mp的变化。

17小节重复的“霜晨月”的“霜”字要与后面的二字断开,并注意在“晨”字上的波音要自然的过渡。

19小节再次出现的“霜晨月”虽然在p的力度上,但更要一字一断,为的是接下一句“马蹄声碎”的戏剧性,使其有反差感。

(谱例5)
这一句作为重难点,作曲家再“声”字上用了一个sfp(突强弱)的处理,下一秒声音截然而止,这里注意“声”字要咬在重拍上,在唱完后声音要果断的收住。

随后深吸一口气,缓慢的由弱到强,抓住字头,在极致的控制气息的情况下推出“碎”字,这个字具有极其的表现力。

(谱例6)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喇叭声咽”在演唱时虽然力度在逐渐减弱,但是还是要控制好气息的收放,不能松懈,保持着激昂的感觉。

第二部分在节奏方面发生了改变,更接近进行曲。

全部围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开三次变化演唱。

第一次出现时,情绪要自信豪迈,注意每个字都要卡在节拍点上,注意节奏的律动,紧张的唱出颗粒性,同时咬字清晰,体现出革命的热情和战士们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第二次出现时,声音要更加坚定,充满力量,速度也要比第一遍快一些,声音放下来稍弱,但更要结实饱满。

第三次出现时,情绪达到了高潮,音乐也要在减慢的基础上变得舒展起来,最后的“从头越”要唱的高亢有劲,肢体动作要自信坚定,才能唱出红军战士们的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

注意最后将“越”字做渐强处理,才能将三部分的第一个字推出来。

(谱例7)
第三部分也是围绕着“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来进行两次变化的演唱。

在第一遍的时候,因为是在高音区的主旋律,所以在演唱时气息要饱满有力,咬字要清晰沉稳,乐句整体舒展开,才能唱出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夕阳的映射下显得如此多娇。

第二次演唱时力度更为强烈,重点落在“海”字上,注意在之前的换气口深吸一口气,一鼓作气用豪迈宽广的声音唱出并尽可能的延长时值。

(谱例8)
最后,缓慢而若有所思地唱出“残阳如血”的结束句,之前的豪迈情绪在这里变为渐行渐远,思虑悠远的望向远方,所有的声音、气息、音量控制在ppp
结束全曲。

(二)以艺术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例
接下来将从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歌词语言的艺术情境、演唱情感、演唱技巧分析等层面来对《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展开大致的分析。

(1)创作背景
《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在1957年创作出世,并于次年在期刊上发表。

诗词中所提到的李淑一是毛泽东的战友妻子,为纪念死去的丈夫,她创作了《菩萨蛮·惊梦》一词,并以信件的方式邮寄给了毛泽东,在收到诗词后,毛泽东便创作了这首诗词以作回信,表达了自己对好友柳直荀无限的哀思之情。

而最初的发表是《蝶恋花·赠李淑一》,直到后来大家对毛泽东的诗词进行整理并出版相关刊物时,才将这一诗词的题目改为现今的名称,并被世人熟记和传送。

在这首诗词中,毛泽东大篇幅的使用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手段来进行情境描述,在结合虚无而美好的神话故事的同时,为诗词附上了浪漫的神秘色彩。

在诗词的前半部分,毛泽东描述了亡妻以及战友化为魂魄,登上月宫,并受到热情款待的情景;诗词的下半部分则描述了仙子嫦娥用舞蹈来表示对两位忠烈欢迎的情境;诗词的最后部分,描述的是两位忠烈在得知革命胜利的消息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激动心情,同时,毛泽东用倾盆大雨这一成语来形容两位忠烈的情绪转变。

从诗词的情感基调上来看,这一首词充分的展示出了毛泽东对于抗战胜利的决心,以及对忠烈之士的无限崇高敬意。

《蝶恋花·答李淑一》中“蝶恋花”是曲牌名,“答李淑一”是毛泽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