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练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主义能够搞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5.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6.经济;法律
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
9.资本组织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
二、单项选择题:
ADCBA CAAA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 2. ABCD 3. ABCD 4. AC 5. ABCE 6. ABCD 7. ABC 8. BCD
四、辨析题:
1.答:此命题不正确。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2)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同时富裕,是有先有后的富裕。
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3)因此,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2.答:此命题不正确。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并不排斥计划机制的作用。
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经济手段,而且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与计划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当然,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调节手段,其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
3.答:此命题不正确。
(1)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0多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五、简述题:
1.答: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答:这是因为:首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其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多种矛盾的需要;最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
3.答:第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抉择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效配置和使用资源,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使我国的经济运作体制与整个世界的经济运作体制‚接轨‛,从而为我国进入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奠定重要基础。
4.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动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六、论述题
1.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突破了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十五大,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和江泽民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1)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能够搞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为我们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1979年11月,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987年2月,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反映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思想的基本要点: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②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功能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其配置资源的功能优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
④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要结合,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保证经济运行活而有序。
(2)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表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他说,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终于得到确立。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作出具体规划:201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指明了方向。
3.答: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一是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二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三是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从我国实际出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既要发展商品市场,又要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三,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第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包括社会保
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六个方面。
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4.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它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
但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首先在农村突破传统的集体所有制的模式,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拉开了所有制改革的序幕。
随着改革开放实际进程的发展,我国经济政策逐步放宽。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3)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案,将其写入宪法,成为国家基本大法所肯定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又提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总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一新概括阐明了为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5.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它的主体地位的确定,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首先,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其次,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党的十五大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的理论突破是根据客观实际,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的必然选择。
第一,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协调结合的需要。
第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
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非公有制地位问题上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由社会主义经济‚补充论‛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论,提出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
首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其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需要。
最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更加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一是充分认识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应支持和鼓励其发展。
二是在政策上要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
三是坚决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努力减轻各类集资、捐款、摊派方面的不合理负担。
四是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我们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共同点,创建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6.答:(1)从公有制经济构成看,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看,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在其它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另外,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7.答: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的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原来单一的按劳分配逐步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中,按劳分配是主体分配方式。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每个劳动者根据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相应的劳动成果。
其次,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为分配的尺度,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实现了劳动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同时,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再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既不能实行平均分配,又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总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是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形式,如果改变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将成为有名无实、没有意义的空壳。
所以,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原则。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也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即各种生产要素根据其在生产中的贡献份额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要获得相应的工资、利润、租金等收益。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
包括有效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以便用最低的生产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就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共同标准是不同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
这种结合,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是按劳分配原则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统一,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是两种分配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相互融合。
我们不能以按劳分配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定按劳分配及其在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8.答:(1)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产要素的重要性、稀缺性与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决定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普遍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也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即各种生产要素根据其在生产中的贡献份额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要获得相应的工资、利润、租金等收益。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决定了生产要素的配置由市场机制、市场调节完成,而市场调节正是通过要素提供者所获得报酬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决定于各要素在生产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在要素市场中,厂商根据要素在产品生产中的贡献决定购买要素价格,而要素价格则构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又迫使生产经营者在投入时要精打细算,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最终能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分配领域中的反映和实现,以承认要素所有权为前提,凭借要素投入参与他人劳动成果的分配。
因此,按要素分配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性质。
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其作用和结果必然是富国强民;即使对于那些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高收入者,国家还可以通过各种调节手段加以控制,以防止收入分配过分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