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士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局限和现代意义。

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的逻辑思路,把握本书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任务设计内容
第一个学习任务“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全书的原架和心路,从而把握这部学术著作所建构的知识休系。

第二个学习任务“关注‘问题’,“学以致用”则重引导学生对学术著作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学术著作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个学习任务“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抓住核心概念,从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三、教材阅读方法指导
据了解,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多数使用王少明编写的《乡土中国》作为阅读教材。

在教材导读中,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下面四个方面的表述:明确读书的目标和层次,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明确整本书的构成体系,明确作者的逻辑。

首先开始阅读时要对整本书的构成和各部分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明确整本书的构成体系,进而确定一个可能的阅读顺序。

其次,精读时最好去尝试构画出作者的论述思路。

最后,在已精读并击破各部分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寻求对全书更高层次的整体性理解。

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新教学模式设计
1.选取教材,系统了解内容及编排
选取和使用教材为王少朋编写的《乡土中国》,其内容包括导读、重刊序言、费孝通生平简介、后记及费孝通《乡土中国》原文14章。

每个章节前面附有“本篇导读”“思维导图"“重要概念”等内容,后面附有“学习任务"练习,目的帮助学生弄清楚重要概念和章节主旨及内容提要。

除此之外,原文后还专门安排了各章节检测的“悦读.巧练”,内容为现代文阅读的高考题型,旨在教考结合。

2.讲授《导读》,任务分配到学习组
导读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乡土中国》何以为经典,第二部分为阅读方法,如何走进《乡土中国》;第三部分知识之外的表达及论理。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学术类的整本书阅读,基本没有经验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把相关的阅读方法讲明白。

如教材提到的“明确读书的目标和层次"“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明确整本书的构成体系"“明确作者的逻辑”等,就是阅读这本书比较好的方法。

实验班级共56人,分成8组每组7人。

各组任务分配:第一组,《费孝通生平简介》《重刊序言》《礼治秩序》;第二组:《乡土本色》《无讼》;第三组:《文字下乡》《无为政治》;第四组:《再论文字下乡》《长老统治》;第五组:《差序格局》《血缘和地缘》;第六组:《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名实的分离》;第七组:《家族》《从欲望到需要》;第八组:《男女有别》《后记》。

每一个学习小组分配到的任务大致为两个章节的内容。

每一章节的阅读时间安排在课外,分享时间在课堂,安排一节课。

3.课前准备充分,课上代表分享
(1)用学术论著的批注自主阅读
利用阅读课和自习课时间,每一位学生采用学术论著的概念理解型、鉴赏型、感悟型、补充型等批注方法,认真阅读整本书内容,在两周内完成14篇文章的批注,有选择地对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批注回答。

同时,完成课后相关练习,以此保证阅读的整体性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性。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各学习小组成员在课前认真阅读本组分配到的教材,并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之后,再独自草拟所负责章节的思维导图,导图必须包括相关重要概念。

重要概念要联系生活实际来诠释。

安排一节晚自修时
间(1小时),让各学习小组进行一个章节的集体备课。

备课由组长主持。

组员提交自拟的思维导图和重要概念的诠释,经集体阅览后,进行充分讨论,达成最后共识,综合整理成为教案,制作分享课件。

(3)小组课上分享学习成果
语文课上,各组派代表进行阅读成果分享。

代表可以不止一人,最好把需要分享的内容分成若干份,多人参与分享。

分享的主要内容为:思维导读制作的解读,重要概念的诠释。

教师做好服务工作
教师不能成为“甩手掌柜",其实比自己上课还要付出更多精力。

硬件上要为学生提供备课资料、备课场地、制作课件的设备等。

软件上,课前要审核教案、课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授课方法;课堂要参与活动、做好记录、进行评课、补充遗漏内容等;课后写出书面反思,总结成功经验,思考不足。

(5)撰写阅读好著作的推荐文章
当时,“学习强国”、本市新华书店、学校正在举办“我正在读一本好书"征文活动。

趁这个机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推荐文章主要内容为:我读《乡土中国》增加了哪些知识,开阔了怎样的眼界,学到了作者费孝通撰写该著作或思考问题的哪些罗辑方法,以及自己学到的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参与征文活动,学生能激发写作热情,巩固学习效果,总结读书经验等。

征文效果可谓一举多得,还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划上一个圆满句号。

五、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1.学生成为活动的主动者
学生接到学习任务之后,热情极其高涨。

组长积极动员组员认真阅读所承担的章节内容,各人列出思维导图和结合生活实际做好重要概念的诠释。

小组集体备课时间,大家拿出自主完成的任务,互相浏览后,进行热烈的讨论,最终达成课堂分享的内容和方法。

上课之前,主备人和主讲人还得补充资料、制作课件、让老师审核上课材料等。

活动要进行小组评比,各组为了荣誉,不遗余力,倾小组集体智慧,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最精彩地一面。

活动从始至终,学生不用教师督促,积极尽心尽力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自由主宰课堂,尽情发表自
己看法。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2.挖掘了学生无限潜力
学生自主制作的课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逻辑严密、条例清晰、结构完整。

如《男女有别》这一章节,展示目录为:一、两性感情,概念解读;二、家庭传统,中西对比;三、思维逻辑,联读梳理;
四、学为所用,文学释义;五、课后研读。

在“文学释义”这个环节,涉及了文学著作《雷雨》中的繁漪、《祝福》中的祥林嫂、《边城》中的翠翠、《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以此分析了乡土社会家庭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在“课后研读"环节,让学生交流:如何用《男女有别》这章内容去理解学校规定的“男女交往必须有度”?以上这两环节的内容,学生手头是没有现成资料的,全靠课外自己收集整理并进行深入思考。

从这些方面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备课的基本功夫。

让“小先生"上讲台,一是锻炼他们的胆量,二是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此二者一般教师都会知道它的积极意义。

其实,它还有更重要的作用。

学生欲上讲台担任教师角色,一般都会严肃以待,追求在讲台上呈现出最佳的一面。

因此,从收集材料到制成课件,从备课到上课,从说话到板书,学生自然会在每一个环节上苦下工夫,并且会充分调动他们已有的能力储备。

为了活跃课堂、使分享课堂形式多样化,一些小组把著作中作者所举例子通过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无讼》中的“父子抽大烟”案件,再现了乡村调解的教育过程。

一些小组用图片和视频导入课题,用绘图诠释概念。

在课堂总结环节,有的小组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提升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列思维导图、诠释概念、制作课件,需要书面表达;备课的讨论、课堂上学习成果的分享,需要口头表达。

这些过程,就是学生的语言建构过程,无疑有利于语言素养的提升。

有一位号称“红楼通”的学生,能够连续十分钟脱口把“脂砚斋评石头记"的部分故事娓娓道来。

(2)思维发展与提升得到锻炼。

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的整篇文章的结构,厘清每一个章节的写作思路,寻求作者解决问题的办法,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思维导图,并按照导图讲述教材内容。

了解和学习整本书和每一个章节的论证特色,包括结构、语言和论证方法。

这些过程,都会促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3)审美鉴赏与创造得以实现。

要求学生利用赏析批注法阅读,写出推荐文章,目的要学生鉴赏出这部学术著作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如《无讼》这节课的结束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这段话既有语言的对称工整美,又有学生思考后的领悟深度,这正好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相吻合。

(4)文化传承与理解付诸行动。

《乡土中国》这本学术著作,一版再版,成为经典。

现在让学生去认真地阅读,读懂弄透,目的就是传承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

如《礼治秩序》一章,学生还体会到,即使在当今的法治社会里,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的精华思想,还是具有很强地现实意义,值得后人传承。

4.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组接到学习任务之后,组长会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细致分工。

有编辑能力和书写好的同学负责绘制思维导图,信息技术好的同学负责制作课件,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负责课堂分享,沟通能力强的负责协调工作等等。

有的小组为了不落下一个同学,做到人人上讲台,每人诠释一个概念也行。

每个组通过两节课的备课、上课,不仅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合作的能力,而且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分工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5.彻底转变了师生角色
分享课上,学生是讲台的主人,讲什么、怎样讲、如何安排时间、安排什么样的形式,站在讲台上的“小先生"说了算。

只要是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观点,学生尽可畅所欲言;只要不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采用何种形式,放手给学生去做。

教师坐在讲台下,老老实实地做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拍一些照片等,但给“小老师”投
去鼓励和欣赏的目光必不可少。

最后留给教师的5分钟实践,教师才回到自己的角色,对课堂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纠正错误或补充内容。

6.形成了一种化繁为简的整本书阅读模式
大多数教师觉得繁复、枯燥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通过以上这些新方式的尝试,就变得简单、轻松、活泼起来,就能找到一条化繁为简的整本书阅读的新路子。

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学观念,转换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此,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小组学习方式,鼓励“小先生”上讲台,就能突破教学的传统模式,成为整本书阅读的一种新模式。

这种模式简单,容易操作,值得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