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诸葛出山》原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诗词《诸葛出山》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三国诗词《诸葛出山》原文及赏析
【导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①,星落秋风五丈原②。
【释词】①丁宁:即叮咛。
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病笃时,托孤于诸葛亮,嘱托他辅佐刘禅,以讨魏兴汉事。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①,星落秋风五丈原②。
【释词】
①丁宁:即叮咛。
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病笃时,托孤于诸葛亮,嘱托他辅佐刘禅,以讨魏兴汉事。
②星落:喻诸葛亮之死。
裴松之注引《晋阳秋》:“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往小,俄而亮卒。
”五丈原:三国时属曹魏雍州郿国。
在今陕西眉县西二十公里的斜谷口西侧。
【赏析】
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第二天准备离开隆中时,叮嘱他的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小诗由此而发。
小说围绕刘备三顾茅庐,从“徐庶荐贤”始到“诸葛出山”,一共设置了十一首诗歌。
仔细品赏之后,不难发现小说情节的重心是描写刘备求贤若渴的过程,而诗歌重心则是放在诸葛亮出世与入世的心理历程上。
诸葛亮虽“许先帝以驱驰”,却又“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这种用则行之、舍则藏之的互补心理,是中国封建士人出世与入世的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表现。
封建时代读书人奉行孔孟儒家从政的信条,漫漫一生,乐此不疲。
尽管都躬行这一基本的人生模式,但人生际遇形形色色,大多数人不是进身坎坷,仕途多难而不得不困顿于书斋或茅舍;就是仕途险恶,为官做宦难以实现儒家政治理想,反而被腐败所吞没。
无论面临哪一种情况,都难以实现兼济天下的人生价值时,他们就不得不退缩到独善其身的人生修养上,以平复情感的失意和心理的失衡。
所以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成为历代封建文人所恪守的人生坐标。
诸葛亮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安排:“身未升腾思退步。
”
“功成应忆去时言。
”诸葛亮出山以后,由于历史使命的驱使,他没能按照当初功成身退的初衷,去安排人生的归途。
小说家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只因先主丁宁后”。
刘备在永安宫中病危,“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 :‘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
悔恨成疾,死在旦夕。
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
’”……“先生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
’”诸葛亮面对刘备托孤,一再表示:“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从此,诸葛亮肩负托孤之重,“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他没能实践功成身退的初衷,却在六伐中原时死在五丈原的营帐中。
清代文人傅作楫高度颂扬了他托孤之重,而志决身歼:
艰难力尽三分鼎,终始恩酬六尺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