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把关人理论审视微博传播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内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浅析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浅析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浅析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引言如今,日益多元化与碎片化的利益表现,使得各种媒体争夺媒介资源十分激烈。

话语的权威性和传播的效率,在传统媒体中,不断下降。

而新兴媒介则越来越兴盛。

自2006年,微博诞生以来,外界对微博发布内容的关注逐渐增加,追随者也逐渐增加。

作为传播领域的后起之秀的微博强势兴起,是由当前社会的大环境所决定的。

但微博自身的传播特点也是原因之一。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特点和微博的传播特点有较大的不同之处,微博具有互动性强的传授双方、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草根化的传播主体、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即时化的传播速度。

新闻业对微博的发展已经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本文基于这样的大环境,对微博的传播特征和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微博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

怎样应对微博新闻传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怎样利用微博的传播优势,对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分析,这些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微博 ,新闻传播,传统媒体 ,碎片化第一章微博的中外发展史微博的概念微博(Micro-blogging} Microblog),2006年,在美国诞生。

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改变了原有的传播规则和媒体生态的互联网,成为新兴的传播形态。

普通民众不但可以近距离接触大众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介自由地表达自我。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在英文中用Micro-blogging或Microblog。

Twitter,一个著名的微博网站,也可表示这一意思。

有国内的学者认为,微博是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最近兴起,以Web3. 0平台为基础。

当下, 在海内外新闻传播界,微博这一新兴社会化媒介的探索和研究成为了最热门的议题之一。

但是关于微博的定义,至今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仍是众说纷纭,。

微博的国外发展史微博2006年从美国起源,Twitter是第一个微博网站,多尔西和斯通、威廉姆斯共同创建了它。

Twitter的主要操作方式是:注册用户通过手机短信(或彩信)、软件和AP工应用向Twitter发布消息(140个字符以内),该用户的关注者不仅可以即时对一些消息发表评论,还可以及时接收其更新的消息。

从“把关人理论”浅议我国的微博文学

从“把关人理论”浅议我国的微博文学

门 区 的某 些 渠 道 流 动 ,在 那 里 ,或 是 根 据 公 正 无 私 的规 定 , 或是 根据 ‘ 守 门人 ’的个人意见 ,对信 息或商 品是否被 允 许进入渠 道或继续 在渠道里流动做 出决定 。 ” “ 信 息传播 网 络 中布满了把关人 。 ”他认 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 中 ,存在着 些 把关人 ,只有符合 群体规范 或把关 人价值标 准 的信 息 内容才能进入 传播 的渠道 。1 9 5 0年 ,传播学 者怀特 将社会 学 中的这个概 念引入新 闻传播 ,发现在 大众 传播 的新 闻报 道 中 ,传媒组 织成为实 际 中的 “ 把 关人 ” ,信 息 的传递者 , 由他们对新 闻信息进 行取舍 ,决 定 哪些 内容 最后与受 众见 面。这一理念 广泛 的运 用于社会 传播 的各个 方面 ,为我们 更好 的研究新 闻传播学 中的具体 行为提 供 了理 论依据 ,是 传播学发 展史上 的一个里程碑 。 “ 把关 人 ”就像公共 场所 的检票员 ,看 门人 ,对 信息 的身份进行 真伪 辨别 。微 博文 学 的兴起 ,极 大的 冲击 了传统媒介 中 “ 把 关人”的地位 。 第一 ,从把关人 看. ,在传 统媒介 中 ,国家机关 出版单 位都是把关人 ,信 息的传者 ,渎者是受 者 ,这 两者都 是 固 定的 ,而 在微博 中人 人都是文学 作 品的传者 和受者 ,只要 有 根 网线 ,能上 网申请 账号都 可进行创 作 ,作 品发 布很便 捷 ,这使得创 作人群 变得不特定 ,传播 来源 和渠道变 得多 样 化 ,要 对 海 量 的 匿 名 用 户 进 行 同 时 审 查 , 这 从 时 间 和 技 术 上来讲 都是 比较 困难 的 ,网站对微博 的传 者和受 者的控 制把 关就实际上失 效了 ; 第二 ,从信息 的过滤 、纠错功能来 看 ,传 统媒 介都有 自己 的取 舍和把关标 准 ,或是 出于利益 ,或是 为 了扩 大媒 体 本身 的影 响力 ,传 统媒介根据 自己的标准对 信息进行 过 滤 ,由他 们决定哪些 信息可发 行 ,有 时会 由几个媒 体联合 起来 集中宣传 某个类型 的作 品或文学类 型 ,形成议程设 置 , 而在微博 中 ,这样 的障碍消失 了 ,网站 对作 品 内容 的审查 控制 大大 降低 了 ,博主 可根据 自己的喜 好 任意 发表 作 品 , 这 就导致有些 博主 为了吸 引眼球 ,发表 一些 名人 隐私 ,色 情 ,暴力 的作 品,作品同质化 现象严重 ,抄 袭 ,剽 窃现 象 层 出不穷 ,极 大的损害了作 品的著作权 ; 第三 ,从 对信息影 响 的控 制把关来 看 ,传统媒 介是 一

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

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
同 时发 展 多元 产业 模 式 , 政 府 也 要加 大 对重 点 新 闻 网 站 的扶 持 力 度 , 尤其 是 资
分清 晰 , 对 于 铤 而 走 险 的 人 加 大 处 罚 力度 。 真实不但 是新 闻 的基本 准则 . 更 是 新 闻从 业 者 的 生 命 。 网络 媒 体 和 传
播 过 程 中 ,受 众 只 能 被 动地 接 收 媒 体
提供 的信息 , 在 媒 体 提 供 的 有 限 信 息 内进 行 选 择 , 而在网络时代 。 互 联 网上 的海 量 信 息 和 各 种 搜 索 手 段 ,使 受 众 可 以 自主 选 择 自己 喜欢 的 信 息 。在 网
络传 播 “ 把关 人” 失 去先 “ 把关 ” 特 权 的
渠 道或继 续在 渠道 内流 动做 出取舍 ,
辑 人 员 则 更 少 。 网 络 提 供 的 信 息 是 无 限 量 的 ,但 网 络 编 辑 是 极 其 有 限 的 。
当 有 限 的编 辑 人 员 面 对 无 限 量 的信 息 时, 信 息把关也就变得十分 困难。 随 着 我 国改 革 开 放 的 深 人 ,媒 体 也逐 渐走 上了市 场化 的道路 . 由原来
价 值 标 准 或 群 体 规 范 的 信 息 进 入 传 播渠道 。1 9 5 o年 , 传 播 学 者 怀 特 将 社
会学 中的“ 把关人 ” 概 念 引 入 到 新 闻 传 播 领 域 。明确 提 出 了新 闻选 择 的 “ 把 关” 模式 。 “ 把关 人” 根 据 其 所 属 的 意 识
形态 、 文化接近性 以及新闻业务标 准 、
新 闻市 场 标 准 甚 至 “ 把关人 ” 个 人 的 主
中 的许 多 信 息 往 往 是 先 发 布 然 后 被 网 络编辑 “ 把关” 。 而 网 络 传 播 的迅 速 性

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_靖鸣

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_靖鸣
及其 变化 。
二 微博把 关的方式及其 与传统媒体 把 关模 式 的不 同之 处 传统 媒体 的把 关 人是 记者 编辑 、 媒 体组 织 、 政府 等 , 由于传 播方 式 的单 向化 , 受 众 通 常 只是信 息 的接 受者 。 而在 网络传 播 中 , 由于受 众也 参 与到信 息 的生 产 、 传播 环 节 , 也 不 同程 度地承 担 了信 息传 播 的把 关人 角色和责任 , 因而信 息传 播把 关 人 的角色 出现 多元化 , 从权 威 和功能两个 维度来看 , 包括政 府层次 、 产业 规制者 层次 、 网络 服 务商 如
近一 二年来 , 中国的微 博发展 十分迅 速 。 截 至
年底 , 微博 用 户达 到 近
亿
人 , 比上一 年暴增 近 。 '〕 微 博 的发 展形 成 了微 博 的信 息把 关模式 , 对 于 信息 把关 方式 产生 了重要 改变 , 对其进 行研究 具有重要 的理论 意 义和应用 价值 。 目前 分析 微博 信 息把关模 式变化 的研究 并不 多 见 。 本文 试 图就 微 博把 关 形态 对 传统 把 关模 式 的解 构、 微 博把 关 的实 质 、 方式 与角 色 、 微博 信 息把 关模 式 对 大众 传播 的影 响 , 以及 微博 把 关模 式 的影响力 与微博把关 方式 的关 系等 问题 进行初 步探讨 与研究 。
图 徽博 的把 关过程 结构 图 靖鸣 、减诚 加 年绘制
在这 四个 阶段 的把关 过程 中 ,受众 自身对 信息 的筛 选起 了十分重 要 的作用 。 第一
阶段 主要是受众 微博 用户 在获知相 关新 闻信息 时 , 首先考 虑其传播 价值 的大 小 。 也 就是说 在微博 信息 发布之前 首先 要经 过发 布 者 自我 的把关 。 第 二 阶段 , 当受众 微博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资料]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资料]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实践。

随着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体多元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统媒体原有的受众日趋分散化。

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媒体迅速崛起,手机短信和播客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把关人”面对的传播环境不断更新。

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在媒介既大融合又互相竞争的新格局下,如何重新审视“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如何与时俱进地选择新闻信息、编辑稿件,如何策划组织报道,当好“新把关人”,是新媒体时代向传统媒体“把关人”提出的新课题。

本文结合杭州新闻广播打造“格式化广播”的实践,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一些探讨。

多媒体融合的新媒体时代需要“新把关人”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播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种趋势和要求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特点,即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传播的精度也越来越高。

新媒体时代的这一特点,需要新的把关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媒体大融合的时代需要强化“把关人”角色媒体大融合的变化趋势可以通过传播介质的变化和不断涌现的新传媒反映出来。

每一种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也会对旧传媒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旧传媒对自己原有的传播方式进行改进或创新,以开辟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由于这种创新和改革,传统媒体也融入了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也就是说传统媒体进入了“多媒体融合”的阶段。

把关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特点

把关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特点

把关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特点【摘要】网络新闻传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关人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监督、筛选和引导信息的责任。

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以及敏锐的嗅觉和判断力,来确保网络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把关人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以便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不仅是信息的守护者,更是公共舆论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能够塑造公众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把关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对维护网络新闻秩序和塑造公共舆论都具有重要性。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把关人的作用,以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重要性、作用、素质、技能、经验、责任、社会影响、不可替代性、网络新闻秩序、公共舆论、影响力1. 引言1.1 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性网络新闻传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

通过互联网,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被发布和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发展和最新动态。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新闻更容易与受众互动,人们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形成更加立体和多元的信息传播方式。

网络新闻传播还具有多样性和便捷性。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取到来自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新闻信息,有助于扩大视野和了解更多的观点。

而且,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访问网络新闻,方便快捷。

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更在于其促进了信息的多元化、互动性和参与性,对于增进人们的了解和认知,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把关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闻传播理论 主要考点及答案

新闻传播理论 主要考点及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6分,共计30分)1.“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在研究群体传播的过程时,他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2.“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是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智的自控能力,对外来刺激表现出了一种本能反应。

经过群体感染的过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3.“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提出一个系统模式。

该系统模式具有:①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③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系等特点。

4.“知沟”: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5.“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6.“5W模式”: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即五W传播模式。

新闻学论文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转变

新闻学论文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转变

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转变摘要:网络以其信息的多向交互性,传播的多媒体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改写着大众传媒的历史,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网络媒体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网络的互动性使人们自由转换角色,受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提供传播信息,这种传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在网络世界遭遇巨大的挑战。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把关人”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改变。

研究内容涉及对“把关人”角色定位的重新审视,以及面对网络传播过程中对传统“把关人”理论冲击,应如何面对。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从而深化对已有“把关人”理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传统“把关人”理论,更好的为网络传播活动把好关,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字:网络传播;把关;把关人"People's role who spreads middle guarding thepass" changes a networkLiu Wen zheAbstract: Multi-media that the network spreads with whose the information multiway interactive nature,the universality that the public participates in is rewritten the history let masses summon a matchmaker , "fourth intermediaries " following newspaper and periodical ,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tradition masses biography matchmaker are called by people. Internet has been that human being has provided hitherto unknown facilitating and liberty , the network medium has broadened the extent and depth spreading, boundary having broken the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form, network interactive sex makes people change a role freely , accept numerous recipient no longer passive information , is to provide propagation information on self's own initiative but, this "the people who spreads architectural change , uses guarding the pass" on tradition significance encounters gigantic challenge in the network world.The primal problem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studied is: Tradition "guard the pass person " theory spreads hit the target changing in the network. The "person role who studies content involves in guarding the pass face to face" is localized again scan, person " theory pounds , should how to face as well as checking on tradition strictly in facing a network spreading process. By the research to above-mentioned problem, deepen a pair thereby already having "guarding the pass person " theory cognition, enrich composing in reply "person theory developing tradition guarding the pass", be that the network spreads an activity keeping good control on , purifies cyberspace more well, environment building the fine network.Key words:Network Communieatio;Gatekeepin;GatekeePe序言进入21世纪,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飞速扩张,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力之深广,都超出了人们的大胆预想。

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

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

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卢因个人层面“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

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把关人这一概念,现在已得到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把人的作用、性质也随之成为大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概念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通俗地说“把关人”理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

一般认为所谓的把关人就是记者编辑或者是媒介,但是其实政府是最大的把关人.而每个人自身又是把关人,即人人都是把关人。

标准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实质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新时代媒体人的角色转换——对“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

新时代媒体人的角色转换——对“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

“把关人”理论,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传播学者将社会学中的这一概念引入了新闻传播领域,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他们承担起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的责任,并最终决定哪些内容能与受众见面。

近几年,由传播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传统媒体原有的受众愈来愈分散,人与信息载体甚至开始合而为一。

因此在这样媒介既大融合又互相竞争的新格局下,如何依据现今的社会大环境来选择新闻信息,如何整合与组织新闻信息,依旧扮演及承担好“把关人”的新角色,是网络媒体时代向媒体“把关人”提出的全新课题。

一、新时代媒体人所面临的“把关”窘境传播的自由化使得传播的范围具有了无限的广阔性,网络环境下如天罗地网般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一个个关口变成了并不能起到筛选作用的“节点”,媒体正面临着“无关可把”和“把不胜把”的窘境,处于转型期的大众媒体和新闻实践体系就是在这样一个无人监管的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的问题。

1、传统媒体新闻采写思维的本末倒置通常来讲,新闻的采写思维可以分为辐射思维和辐辏思维两种(如图1、图2所示),两种思维本身并无优劣好坏之分,只是代表着思维方式的不同。

可是在现在网络信源极其丰富的情况下,部分媒体人无法再静下心来仔细筛选和分析新闻来源,而只是在各大网络论坛和SNS 社交网络上守株待兔,等待网友来给自己提供信源和新闻。

更有部分记者,不再自己“用腿用眼”去写新闻看事实,而是对于网络信息听风就是雨,将辐射思维演变为了凭空想象(如下图3所示)。

为了追求所谓的社会“轰动效应”,这类媒体人通常在网络上得到某一信息后,就开始从如何能够让这一事件变得更加吸引眼球、更加具有所谓的“爆点”的角度出发,去搜索能让事件变得更为“轰动”的线索,利用导演新闻的方法来对新闻事实凭空想象,制造奇闻、欺扰受众。

微博传播与影响力分析研究

微博传播与影响力分析研究

微博传播与影响力分析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微博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受众群体日益扩大,传播效果趋于强大。

因此,对于微博传播与影响力的分析研究已经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

首先,微博传播的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有研究表明,微博的传播时效性极高,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的受众之中,而且具有特定的传播渠道。

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微博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能力相对较强,这往往会加速微博的传播速度。

因此,微博传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媒体。

其次,微博影响力的提升也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可以让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发起者和传递者,这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通过微博的传播,可以让特定的信息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影响更广,影响力更大。

此外,微博中的互动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微博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传递和获取,还可以具有互动性,让用户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性可以让用户之间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效率。

如果想要提升微博的传播和影响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1.内容质量。

微博发布的内容质量是影响传播和影响力的决定因素之一。

好的微博内容应该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有价值性和吸引力。

发布优质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强微博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2.互动性提升。

互动性是微博传播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利用评论功能、应答关注者的问题,能增强微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拉近与粉丝之间的距离。

这也是提升微博影响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3.用户粘性提升。

用户粘性是指用户对微博内容的持续关注度和联系度。

通过发布更多的优质内容、精准把握用户心理需求和偏好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粘性,增加微博的传播和影响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微博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其传播和影响力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因此,在利用微博进行营销宣传等方面时,需要正确把握发布内容,保证内容合法、健康,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怀特的把关人理论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怀特的把关人理论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怀特的把关⼈理论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怀特的把关⼈理论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把关⼈理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的信息过滤作⽤.媒体决定发布的新闻只占已发⽣新闻的⼀⼩部分,⽽读者最后从报纸上读到的新闻,⼜只占媒体所发布新闻的⼀⼩部分,因此,让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媒介起着决定作⽤.
(1)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如政府对新闻把关的影响,⼀个例⼦是第⼆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对新闻采访的约束,另⼀个例⼦是我国两会报道;法律也有影响,如美国的《诽谤法》。

(2)经济因素如美国的新闻报道总是不会触动⾃⼰⼴告客户的利益。

(3)社会、⽂化因素如《流星花园》的禁播。

(4)信息⾃⾝的因素如信息⾃⾝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5)组织⾃⾝的因素如媒体组织的所有权、价值观、定位对把关的影响,可以⽐较⼀下《⼈民⽇报》、《南⽅周末》与《北京晚报》的区别。

(6)受众因素如受众的喜好、接受过程也会对把关产⽣影响。

(7)技术因素如各种媒介技术⼿段的影响;各类媒体所掌握的技术⽔平影响:⼀个市级电视台是否可以进⾏卫星连线报道等。

(8)传播者个⼈因素每⼀位著名的⼤众传播者都会有⾃⼰的价值观、把关⽔平和风格。

受众分析:
受众:所谓受众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教材180页)
受众的特点包括多(⼈数众多)、杂(成分复杂)、散(居住分散)和匿(相对隐匿)。

《2024年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范文

《2024年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范文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以其短小精悍的信息内容和广泛的用户基础,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野出发,对微博进行研究,探讨其传播特点、影响及挑战。

二、微博的传播特点1. 信息传播速度快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条微博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用户转发、评论和点赞。

这种快速的传播速度使得微博成为新闻事件的第一手信息来源,也使得舆论的生成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2.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微博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同时,微博还支持@功能、话题标签等互动方式,增强了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社交属性强微博的社交属性非常强,用户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或机构,获取其发布的最新信息。

同时,微博还支持私信功能,使得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这种强社交属性使得微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

三、微博的影响1. 舆论引导与监督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舆论的引导和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微博上的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另一方面,微博上的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事件进行监督和引导。

2. 商业价值微博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许多企业和机构都在微博上开展营销活动。

通过微博的广告投放、品牌合作等方式,企业和机构可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销售额。

同时,微博还为许多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平台,如网红、自媒体等。

四、微博面临的挑战1. 信息真实性问题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容易产生虚假信息、谣言等问题。

这给微博的信誉和用户的信任带来了挑战。

因此,微博需要加强信息审核和管理,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竞争压力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其他社交平台也在不断涌现。

这些平台在功能、用户体验等方面与微博相似,给微博带来了竞争压力。

卢因把关人论名词解释

卢因把关人论名词解释

卢因的“把关人”理论,也称为“守门人”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把关”(gatekeeping)这一概念。

“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播媒介系统中居于决策位置的人或组织,他们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传播渠道,哪些信息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可以是个体,如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是集体,如媒介组织。

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这些把关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从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把关人”理论对于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流动的不确定性和把关人的重要性。

同时,这一理论也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即受众可以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反馈来影响把关人的决策,从而影响信息流动的过程。

把关人理论视域下网络公益传播研究

把关人理论视域下网络公益传播研究

367时代论坛把关人理论视域下网络公益传播研究“把关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随后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岀新闻复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

传统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是媒介组织控制着信息流动的端口,但随着网络和媒介新技术的普及,曾经的信息生态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在网络传播的诸多形态中,公益传播主体意识明显,传受双方因某一特定事件聚集,又在筹款成功后分离,把关人的形态在当下网络公益传播活动中发生改变,新的把关人正在建构。

把关人理论及网络公益传播的概述“把关人”理论及其发展。

把关人理论,又称“守门人”理论。

1947 年,卢因在《群体生活中的渠道》一书中两次论述了这个问题,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本应该是社会学中的概念引入新闻传播活动中。

传统公益。

在我国的传统汉语言体系中,没有“公益”一词,与之相对应的是“慈善”。

但事实上,“公益”是区别于“慈善”其一是实现区域不同,公益具有普世性,强调的公共空间中社会的公共利益。

第二是侧重点不同,公益侧重于自助,是处于对社会凝聚共同体的认同。

其三传播目的也不同,公益传播不是基于道德压力,而是基于对社会共同体认同的理性传播。

但长期以来,国人都是将公益与慈善的概念混为一谈,民众普遍缺乏公益意识。

网络公益。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互联网公益传播应运而生。

这种在网络上组织的公益活动,通过网络向大众传递公益信息,而大众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参与活动,以致达成公益互助的目的。

从类型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由传统公益组织创办的相关机构网站;一类是由各类商业门户网站开设的慈善公益平台;最后是一些由民间公益组织或个人创办的公益平台。

从“把关人”理论来看网络公益传播的革新传播主体多元化,能动性更强。

传统公益信息的把关人为政府和主流媒体,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关卡逐渐消失,普通民众可以借助手机进入微博、微信等及时通讯系统,积极参加到信息传播中去。

《新媒体概论》习题及答案03

《新媒体概论》习题及答案03

项目3 互联网与新媒体一、名词解释1.微信2.“平衡”理论3.“对称”理论4.“六度分隔”理论5.“150法则”【答案】1.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页快速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

微信亦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将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

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使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

2.“平衡”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告诉我们,不平衡的状态会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

它阐释了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动态:当人与他人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处在不平衡状态时,人体验到不愉快。

不愉快的体验可以作为一种动机,驱使人采用多种方式,将不平衡状态转化成平衡状态。

该理论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来恢复平衡结构。

3.“对称”理论这是一种关于认知过程中人际互动与认知系统的变化及态度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假说。

他认为,人有对“和谐”的需求;他用“趋对称压力”来表达这种需求,在这种压力下产生的认知不平衡,会沿着“趋对称压力”的方向变化。

它意味着任何一个特定系统都有平衡力量的特征,系统中任何部分的改变都会导致倾向平衡或对称张力,因为不平衡或不对称会造成心里不舒服感并产生内在压力,以驱动改变。

4.“六度分隔”理论“六度分隔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其意指“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5.“150法则”“150法则”的假说来源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

这个自给自足的组织认为“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是管理人群的最有效的方式。

网络媒介中的“把关人”理论

网络媒介中的“把关人”理论

网络媒介中的“把关人”理论论文摘要:网络传播是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史上一种全新的形态,技术的进步为它的发展无数的契机与活力。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它作为传播的新内涵也日渐凸显出来。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传播主体、传播载体和传播模式等方面,具有一种传播学意义上的革命性,尤其是其在“把关人”理论方面的应用,为传播学理论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把关人,网络传媒“把关人”也译为“守关人”,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控制者尤其是在大众传播的媒介组织内承担信息采集、选择和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把关人”理论在分析大众媒介的“传播者”方面确实是一个独特视角和标志性的重要阶段,而且得到较为透彻的研究。

“把关人”这个概念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新兴的媒体——网络,从某种意义上,将这一观点、理论又进一步的发展了下去。

随着电子传媒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技术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的“新媒体”正以其初生牛犊之势逐鹿中原,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渠道之一。

应注意的是,网络传播媒体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生的舞台,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已经不能在这一媒介环境中游刃有余、大显身手,虚拟空间中的管理者也在不能冠之以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了。

网络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网络的“平民化色彩”导致传统“把关人”信息垄断权力的丧失。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大量的新闻信息经专业机构的层层把关、筛选,再通过特定常规的传播渠道传之于受众。

在整个线形流程中,专业信息机构中的记者、编辑以及决策层“当仁不让”的充当着“把关人”的重要角色。

无疑传统意义的“把关人”垄断着信息发布权,而这种垄断角色是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公共色彩的,它是应社会实际而生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

舆论传播需要一个中心、一个“英雄”。

而网络却是“反中心”的,它不承认绝对的权威,推崇“个人主义”,贬低“英雄主义”。

根据卢因提出的广义的“把关人”理论,任何参与信息传播的人都对信息进行了一定形式和程度的把关,而这种把关在网络传播中体现地最为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把关人理论审视微博传播的负面影响
微博这一概念译自于英文单词MICRO_BLOGGING,是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发布短消息,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字符之内。

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的“信息发布全时化、内容呈现多元化、议题设置多样化、传播方式裂变化、开放多元化应用”特性成就了其魅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并且在悄无声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从2010年初劲刮得“微博问政”之风,到2010春晚“围脖”一词多次亮相,展示了微博这一新兴媒介旺盛的生命力。

我是在2010年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开通的微博,从此便玩起了微博,且一发不可收拾。

我喜欢玩微博主要是因为微博的信息量巨大,微博中的内容更新后,其凭借即时转发的功能,以一传多的方式,使一个网民发表的内容可以同时被多个用户所转载,最终形成意见交流的链式互动。

(1)
其次,我身边的同学都开通了微博,有很多的明星采用实名制也开通了微博,他们经常选择在微博上时时地发表消息,我通过收听便可以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

如最近比较火的文章和姚笛的事情,最先是在某网站爆出,接下来北京时间3月31日0时许,文章在微博上传一篇长微博,承认出轨事实。

就在文章发布出轨声明之后不久,马伊琍也在微博发上一条“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这一互动引起了上百万听众的转发量和参与度,裂变式的信息传播使得他们的事情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咎由自取”体和“且行且珍惜”体也迅速在网络走红。

除此之外,除了字数限制外,在微博上我几乎可以不受身份、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最大限度的发表自由言论。

发表的内容也不再只局限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元素都可以嵌进微博进行发送,使我的听众能够直观的分享我所喜欢的事物,这一点在传统媒体上是不能够的,在我经常玩的空间上的功能也没微博这样便捷,所以我更青睐于微博。

(2)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了微博传播的一些不好的方面。

比如2013年12月陆丰高中女生不堪人肉搜索投河自尽的事情,主要是因为服装格仔店的老板怀疑她偷了店里的衣服,待琪琪走后不久,便将琪琪购物时的监控视频截图发布到了微博上,并配文称截图中的女孩是小偷,请求网友曝光其个人隐私。

这则“人肉偷衣服女生”的信息引起了热烈反响,众多网友纷纷参与“人肉搜索”。

很快,琪琪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所在学校、家庭住址和个人照片均遭到了曝光。

同时,微博上也不乏对琪琪进行批评辱骂的声音。

琪琪不堪忍受压力便选择了轻生······这样的事件在微博上不是第一次,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其实仔细想想,如果说像格仔店的老板类的人是直接杀手,而我们就是那个一直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帮凶,这何尝不是一种暴力?
太多的伤痛让我开始反思,出现这样的事情主要是我们对自己传播或者转播的消息持着不负责任的态度,慢慢的我逐渐的意识到我们要约束自己的权利,对自己发表或者转播的信息负责,即把关。

学习传播学后才发现有“把关人”一词。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

把关人是指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3)传统的把关人特指新闻或政府的工作者,在自媒体发展如此迅速的全媒体时代,公众逐渐从信息接受
的被动地位转变成发布信息的主动者,拥有不同于以往的更广阔的话语空间,这样一来,公众便有可能成为信息来源、信息转发渠道、信息传递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这样传统的把关人的职权就弱化了。

(4)微博基于互联网终端发布的精、短信息,因其低门槛、内容的简短性、操作的便捷性特点,使得一些人在为微博鼓掌喝彩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却因微博中的谣言大伤脑筋。

虚假消息和谣言的层出现让人怀疑微博中把关人的消失。

我觉得在微博信息的传播中充当把关人角色的主要有以下三个:信息传播者、信息转播者和微博管理者。

从把关人理论来说想要尽量减少微博传播的负面影响,三个把关人要各司其职,努力做好。

信息传播者:传播者是在建立互联网新秩序环节中最基础的“把关人”,是保证新闻真实可信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发表真实信息是每个公民在使用互联网时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

信息的发出要有赖于新闻来源的真实和客观,不夹杂个人情绪和立场观点,更不能有半点的虚假和不实。

信息转播者:转播者们要提高自己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不参与到假信息的传播中,而造成“三人成虎”的效应,引起社会恐慌;其次,转播者们还要严以律己,不参与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微博搜索与讨论中。

微博管理者:网站,是各类信息的聚集地,是信息组合、分类、筛选、确定的关键环节。

网站管理是肩负起“把关责任”的关键一步,哪些信息值得发布,哪些信息必须保留,管理者们要时时警醒自己的“把关人”的职责,对于那些危害他人利益的言论要及时的删除,并且给信息的传播者和转播者以警告。

同时引导公民正确使用网络、培养互联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也是微博管理者要做好的。

参考文献:
(1)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
(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彬,《大众传播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4)孟波. 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信息传播变革. 【J】南方传媒研究, 2009: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